張國安一邊勾勒自己的招商引資計劃,一邊分析大宋的現狀。
他所謂的爭取離岸資本或是投資的行為,決不是要大宋的銅錢,會子或是關子的投資,他要的是物資和人力!
金銀銅錢之類的東西,對他來說都是浮雲,或者說更看重它們的工業用途。
這個時空的大宋人還是無法透過現象看本質,他們理解不了錢鈔的真實意義。
大宋現在經常出現錢荒的現象,動不動市麵上就缺銅錢,流通的全是紙幣。
一開始時,大宋的官員怪商人把銅錢拿到外國了。
這個現象真有。
大宋經濟發達,與那麵世界裏的日本、東南亞、阿拉伯乃至非洲開展密切的國際貿易,大宋銅錢差不多成了這一貿易區的國際貨幣,有點接近那麵世界美元的貨幣地位。
不但日本是酷好銅錢,交阯跟大宋人交易,也必以銅錢為約,而又下令其國,銅錢許入而不許出。
爪哇國也用胡椒交換大宋的銅錢。
所以大宋人說,緡錢原為中國財寶,而今四方蠻夷通用之。
這並不是誇張之詞。
這些與宋朝通商的國家,得中國錢,分庫藏貯,以為鎮國之寶。故入蕃者非銅錢不往,而蕃貨亦非銅錢不售。
為阻止銅錢外泄,當時還有人提議,幹脆關閉貿易港,中斷與外商的貿易。
這個二貨的建議是在全方位的大踏步倒退!
幸好大宋還是有些常識的大宋,加上官員們個個敢發言,二貨的生存空間不大。
其實大宋的錢荒並不是因為銅錢短缺,換言之,銅錢的外流對錢荒或有推波助瀾的影響,但絕不能說是導致錢荒的元凶!
原因很簡單,一是,人家也不是白得你大宋銅錢的,是用人家的物資和你交換的,換句話說。你大宋好做的生意基本上都是禁止民間做,自己玩壟斷,弄了個十禁買賣啥的,那麽人家的物資一定會被大宋政府賣更高的價錢了。
所以。大宋政府獲得的銅錢應是更多才對。
二是,宋代政府投入市場的貨幣總量是非常龐大的。
按廣義貨幣供應量算吧,北宋時,宋政府每年的鑄幣量高達一二百萬貫、二三百萬貫,宋神宗元豐元年間還創下年鑄幣量超過500萬貫的記錄。
按狹義貨幣供應量算吧。四川的鐵錢、交子以及貨幣化的金銀以及鹽鈔、茶引之類的有價證券及流通票據也是不少的!
而唐代的年鑄幣量,高最也不到33萬貫,就算明代近300年的鑄幣總量,還不及北宋元豐年間一年所鑄的貨幣。
北宋末年,大宋政府投放於市場的銅錢總量約有三億貫,這個貨幣總量,是足以滿足當時市民的交易之需的。
就算是到了南宋時,每一年的鑄幣量雖遠不如北宋,但政府發行了大量紙幣支持市場的運轉,當時的錢荒也表現為物貴而錢少。可見並沒有發生通縮,總體的貨幣供應量並不缺乏。
況且,大宋時期的商業信用工具也比較發達,大宗交易通常不必使用現金,而是采用賒買賒賣等方式。
比如張國安自己送給大宋的海鹽及其其它貨物,大宋政府一枚銅錢也沒有掏,直接轉手賣不說,他們給自己的也全是貨物啊。
那麽大宋的銅錢哪去了?!
沒有大宋官員裹著銅錢跑吧?
更沒有拿銅錢去買外國國債,再回饋去人家買貨物的錢吧?
那麽怎麽大宋也出現了,銅錢難掙。物價還高的情況呢??
一切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物質是不滅的,它們一定去了一個地方。
很簡單,民間大小商人都給囤積了!!
換句話常識性的說法。就是銅錢沒有出現在應該出現的地方!!
民間大小商人也不是傻瓜,能再次掙錢的生意不做,非要把錢埋起來,變成銅礦------根本原因是,大宋一直在搞國進民退的經濟製度,而且樂此不疲!
好做的生意。全讓大宋政府占了,而且各個交通路口的攔頭製交稅法,進一步壓低了民間投資的熱情。
根源在大宋的製度上!
但是大宋全體上下沒有一個比張國安更明白經濟理論,他們使勁對著問題的表麵發揮行政命令式的管理,這個真不是故意的,是真不懂。
若是有人再囤積銅錢,算你惡意囤積了!
這不是原話,大概的意思吧,南宋時,朝廷便出台了一個法令,要求命官之家存留見錢二萬貫,民庶半之,其他的銅錢必須變換成金銀、鈔引之類。
這意思是領導幹部帶頭,群眾跟上,把銅錢拿出來花吧。
但是無法有效監督的行政命令都是笑話,這就好比大宋政府說:看盜版是一種違法行為!
但是盜版者會冷笑道:你來抓我啊。
這都不是問題的關鍵。
大宋後來也發現這樣不起作用了,便又衝著問題的表麵下功夫了,銅錢不夠,我多印交子吧,怎麽也要錢鈔流通啊。
完了,紙幣作為信用貨幣,如果國家超發,就會迅速貶值,南宋後期的會子就貶值得厲害,第一界會子可以兌換近800文銅錢,發行到第十八界時,也就是南宋後期,每貫會子隻可兌換銅錢不到200文。
這便導致出現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人們拚命花掉紙幣,貯備銅錢,反而又讓物價上漲了。
但是大宋政府的行政對策有的是!
一是實行嚴厲的“錢禁”,即禁止銅錢外流,禁止民間私自毀錢鑄器,限製民間儲藏銅錢。
這一思路有點像那麵世界樓價高企不下了就采取“限購”措施,看起來是對症下藥,實際上經不起經濟學的考驗。
還是那一句話,大宋朝的錢荒並不是因為貨幣總量供應不夠,而是貨幣循環過程中出現的“短缺假象”,貨幣囤積了,沉澱了,主要大小持幣者投資願望不旺盛,這說明經濟製度上出現了一點問題,找出原因來解決它,肯定行。
可惜的是,大宋的領導人雖然有非常明顯的重商主義傾向,但是經濟學常識卻很欠缺,而且比較迷信行政調控的力量,於是將市場的調節機製當成了造成錢荒的因素加以嚴厲限製,一邊厲行“錢禁”,一邊鑄幣放水,加大流動性的供應。
結果導致銅錢的購買力下降,而“錢荒”卻一直沒有解決好,更要命的是銅錢難掙不說,物價還高。
大宋的民間不缺錢,張國安用奢侈品換出來多少錢鈔了?!
張國安接著先前吳大鵬給大宋開出的實行工業化的一個藥方外,又給大宋開出了另一個藥方,必須深化經濟體製的改革!
但是,張國安寫下了幾條後發現,這些全是動了趙家人的核心利益------他相信,自己要是敢提出來,有人會在分分鍾鍾弄死自己。
可拉倒吧,另想辦法!(未完待續。)
他所謂的爭取離岸資本或是投資的行為,決不是要大宋的銅錢,會子或是關子的投資,他要的是物資和人力!
金銀銅錢之類的東西,對他來說都是浮雲,或者說更看重它們的工業用途。
這個時空的大宋人還是無法透過現象看本質,他們理解不了錢鈔的真實意義。
大宋現在經常出現錢荒的現象,動不動市麵上就缺銅錢,流通的全是紙幣。
一開始時,大宋的官員怪商人把銅錢拿到外國了。
這個現象真有。
大宋經濟發達,與那麵世界裏的日本、東南亞、阿拉伯乃至非洲開展密切的國際貿易,大宋銅錢差不多成了這一貿易區的國際貨幣,有點接近那麵世界美元的貨幣地位。
不但日本是酷好銅錢,交阯跟大宋人交易,也必以銅錢為約,而又下令其國,銅錢許入而不許出。
爪哇國也用胡椒交換大宋的銅錢。
所以大宋人說,緡錢原為中國財寶,而今四方蠻夷通用之。
這並不是誇張之詞。
這些與宋朝通商的國家,得中國錢,分庫藏貯,以為鎮國之寶。故入蕃者非銅錢不往,而蕃貨亦非銅錢不售。
為阻止銅錢外泄,當時還有人提議,幹脆關閉貿易港,中斷與外商的貿易。
這個二貨的建議是在全方位的大踏步倒退!
幸好大宋還是有些常識的大宋,加上官員們個個敢發言,二貨的生存空間不大。
其實大宋的錢荒並不是因為銅錢短缺,換言之,銅錢的外流對錢荒或有推波助瀾的影響,但絕不能說是導致錢荒的元凶!
原因很簡單,一是,人家也不是白得你大宋銅錢的,是用人家的物資和你交換的,換句話說。你大宋好做的生意基本上都是禁止民間做,自己玩壟斷,弄了個十禁買賣啥的,那麽人家的物資一定會被大宋政府賣更高的價錢了。
所以。大宋政府獲得的銅錢應是更多才對。
二是,宋代政府投入市場的貨幣總量是非常龐大的。
按廣義貨幣供應量算吧,北宋時,宋政府每年的鑄幣量高達一二百萬貫、二三百萬貫,宋神宗元豐元年間還創下年鑄幣量超過500萬貫的記錄。
按狹義貨幣供應量算吧。四川的鐵錢、交子以及貨幣化的金銀以及鹽鈔、茶引之類的有價證券及流通票據也是不少的!
而唐代的年鑄幣量,高最也不到33萬貫,就算明代近300年的鑄幣總量,還不及北宋元豐年間一年所鑄的貨幣。
北宋末年,大宋政府投放於市場的銅錢總量約有三億貫,這個貨幣總量,是足以滿足當時市民的交易之需的。
就算是到了南宋時,每一年的鑄幣量雖遠不如北宋,但政府發行了大量紙幣支持市場的運轉,當時的錢荒也表現為物貴而錢少。可見並沒有發生通縮,總體的貨幣供應量並不缺乏。
況且,大宋時期的商業信用工具也比較發達,大宗交易通常不必使用現金,而是采用賒買賒賣等方式。
比如張國安自己送給大宋的海鹽及其其它貨物,大宋政府一枚銅錢也沒有掏,直接轉手賣不說,他們給自己的也全是貨物啊。
那麽大宋的銅錢哪去了?!
沒有大宋官員裹著銅錢跑吧?
更沒有拿銅錢去買外國國債,再回饋去人家買貨物的錢吧?
那麽怎麽大宋也出現了,銅錢難掙。物價還高的情況呢??
一切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物質是不滅的,它們一定去了一個地方。
很簡單,民間大小商人都給囤積了!!
換句話常識性的說法。就是銅錢沒有出現在應該出現的地方!!
民間大小商人也不是傻瓜,能再次掙錢的生意不做,非要把錢埋起來,變成銅礦------根本原因是,大宋一直在搞國進民退的經濟製度,而且樂此不疲!
好做的生意。全讓大宋政府占了,而且各個交通路口的攔頭製交稅法,進一步壓低了民間投資的熱情。
根源在大宋的製度上!
但是大宋全體上下沒有一個比張國安更明白經濟理論,他們使勁對著問題的表麵發揮行政命令式的管理,這個真不是故意的,是真不懂。
若是有人再囤積銅錢,算你惡意囤積了!
這不是原話,大概的意思吧,南宋時,朝廷便出台了一個法令,要求命官之家存留見錢二萬貫,民庶半之,其他的銅錢必須變換成金銀、鈔引之類。
這意思是領導幹部帶頭,群眾跟上,把銅錢拿出來花吧。
但是無法有效監督的行政命令都是笑話,這就好比大宋政府說:看盜版是一種違法行為!
但是盜版者會冷笑道:你來抓我啊。
這都不是問題的關鍵。
大宋後來也發現這樣不起作用了,便又衝著問題的表麵下功夫了,銅錢不夠,我多印交子吧,怎麽也要錢鈔流通啊。
完了,紙幣作為信用貨幣,如果國家超發,就會迅速貶值,南宋後期的會子就貶值得厲害,第一界會子可以兌換近800文銅錢,發行到第十八界時,也就是南宋後期,每貫會子隻可兌換銅錢不到200文。
這便導致出現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人們拚命花掉紙幣,貯備銅錢,反而又讓物價上漲了。
但是大宋政府的行政對策有的是!
一是實行嚴厲的“錢禁”,即禁止銅錢外流,禁止民間私自毀錢鑄器,限製民間儲藏銅錢。
這一思路有點像那麵世界樓價高企不下了就采取“限購”措施,看起來是對症下藥,實際上經不起經濟學的考驗。
還是那一句話,大宋朝的錢荒並不是因為貨幣總量供應不夠,而是貨幣循環過程中出現的“短缺假象”,貨幣囤積了,沉澱了,主要大小持幣者投資願望不旺盛,這說明經濟製度上出現了一點問題,找出原因來解決它,肯定行。
可惜的是,大宋的領導人雖然有非常明顯的重商主義傾向,但是經濟學常識卻很欠缺,而且比較迷信行政調控的力量,於是將市場的調節機製當成了造成錢荒的因素加以嚴厲限製,一邊厲行“錢禁”,一邊鑄幣放水,加大流動性的供應。
結果導致銅錢的購買力下降,而“錢荒”卻一直沒有解決好,更要命的是銅錢難掙不說,物價還高。
大宋的民間不缺錢,張國安用奢侈品換出來多少錢鈔了?!
張國安接著先前吳大鵬給大宋開出的實行工業化的一個藥方外,又給大宋開出了另一個藥方,必須深化經濟體製的改革!
但是,張國安寫下了幾條後發現,這些全是動了趙家人的核心利益------他相信,自己要是敢提出來,有人會在分分鍾鍾弄死自己。
可拉倒吧,另想辦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