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和地瓜在八道河地區經過兩次成熟期,現在除了預做種外,剩下的太多了,以這個地區的人口數量看,是吃不了的。


    張國安當然要走深加工的路子。


    地瓜渾身都寶,它可以在丘陵山地裏種植,不爭農田。


    它的葉子不僅人可以食用,還可以喂養所有的家畜,特別是豬和水牛。


    張國安對地瓜的處理比較簡單,一部分洗淨後用大鍋蒸熟了,切片晾曬,那地瓜幹留一部分後,剩下的直接賣給大宋!


    另一部分直接用手搖輪式切片機切成鮮片,曬幹,留著用水力和風力石磨製加工成澱粉,或是做粉條,或是用來加工出酒精。


    土豆全用來加工成澱粉了。


    他們帶的土豆是高澱粉含量的榆薯1號,生長期短,產量高。


    張國安設計的加工土豆澱粉的辦法是老家的傳統加工方法,先要洗滌和磨碎,這個用水量大約為原料的5倍,為此,他不得不事先上馬了一個水泥池式的高五米的水塔,用畜力上水。


    這樣,用陶管引下來的水才有衝擊力。


    經過洗滌後,再送至磨碎機處理。使用的磨碎機是硬木樁錘擊型的。


    經過磨碎後的馬鈴薯糊要進行篩分。


    他使用八人式的平搖篩,在篩分過程中還要加水洗滌,篩下物為澱粉乳,篩上渣子進行第二次篩分,回收部分澱粉,清洗後的澱粉渣子正好可作為家畜飼料。


    從篩分工段來的澱粉乳先在流槽內分離蛋白質等雜質,再在清洗槽內進行清洗。


    從流槽中分出帶有澱粉的黃漿水送入流槽回收澱粉,再經清洗槽得到次澱粉,不能浪費。


    澱粉清洗後。含水分很高,必須用離心機脫水,這時,他借助傳動齒輪,用畜力來當原動力,這樣有利於控製速度。


    最後得到幹澱粉。裝桶貯備。


    整個加工過程,他領著工人們一步一步的加工,每一步都認真講解。


    第二天開始加工時,他還是在現場,認真看著他們操作,結果還不錯,他放心了。


    當他們積攢一批存貨後,張國安決定教他們加工粉條,還有壓製土豆粉的技術。


    今天。他們晚餐就要集體吃酸辣海鮮土豆粉,或是麻辣海鮮土豆粉,配上土豆餅。


    粉條和土豆粉加工起來都簡單,不必細說了,隻要和好了土豆澱粉,有畜力壓製設備和漏網就可以了,整台設備都用不上金屬。


    這一天晚上,所有吃食堂的人都吃到了寬條式的湯餅。但是張國安明令讓他們統一叫土豆粉,不夠了可以隨時添加。


    當然考慮到接受能力。放的是小辣。


    張國安和安靜兩口子這一次沒有在家吃,也去食堂了,因為這一次大宋勞工要是能接受這種吃食,那麽才算徹底的成功。


    這一次,他們食堂的主管得到過通知,隻在土豆餅裏加了一點玉米粉。剩下的全是土豆產品。


    如果能欣然接受,那麽,沒有饑荒的擔心了,對流求島的發展來說,可能甩開糧食的隱患。大踏步走上第二個階段。


    胡鎮北鐵匠一個人吃了三大碗,吃了十個土豆餅!大呼這湯餅好吃------一個小辣的程度,竟然能辣成滿頭大汗,熱氣騰騰的。


    張國安和安靜一邊吃,一邊說笑著,他們的學校沒有食堂,當年他們中午天天吃這個,那時是八塊錢一份,現在應該到十塊了吧?


    他們兩個覺得這個味道不差的,關鍵是海鮮配料足夠新鮮了,非常提味。


    這一頓晚飯,似乎人人都高興。


    夫妻兩個相對一笑,隻要是能吃下,一切都好辦了。


    對於辣椒麵,張國安絕對是要發揮出它最大的作用!


    憑啥胡椒的價錢能讓那些蕃商炒做成那樣高,我的辣椒麵就不成呢?!


    當然,他先有目的的放出小辣的品種,讓那些蕃商們嚐嚐鮮,等著大家適應了,再推出中辣品種。


    那個回回商人也買了一些辣椒麵走了,他認為可能是這裏特有的香料。


    在蒲壽庚的棋盤園裏,大家都聽了那個回回商人的講述。


    在海峽的對麵,過了平湖島後,向東南走,有一個叫八道河的地方,那裏有一個小鎮子,人口不到二萬,竟然能出產這樣多的物件,真是讓人想不到。


    那裏有林立的風車和水車,似乎所有人都在忙著勞作。


    他們的衣服很窄,可能是因為缺少棉布。


    他們那裏建起了長長的水壩,在水流的衝擊下,那水車轉起來遠比風車要快,他們用它帶動巨大的石磨。


    那裏有一處城堡,上麵似乎有家丁。


    其實眾多蕃商沒有關心這些,而是關心他帶回來的貨物。


    那個回回商把貨物單給大家看了,然後展示了樣品。


    按照以前的規矩會再次讓大家出錢購買的,多付出者多得到。


    蒲壽庚先來,他直接買下十木桶花露水,五瓷壇子的清涼油,五瓷壇子的甘油護臉膏。


    然後,他就笑看著大家出錢購買。


    大家都知道,蒲壽庚蕃首要這些貨物,隻是給自家用的。


    這時還剩下不少貨物,大家彼此謙讓著出錢認購了。


    因為所有的蕃商都聽說過了,過十天再回去,他們還會供應------之所以沒有在那裏等待,還是怕大家著急。


    蒲壽庚捋著胡子,樂嗬嗬地說:“看來我等又尋到一處商源了------如果多購上一些,就可以和其它貨物一些出海了。


    如此,看來有必要在他們那裏建幾個商站了------你們誰願意去那裏?”


    諸位蕃商沒有搶著發言的,因為那裏隻是一個小鎮子,而這裏則是全世界聞名的光明之城。


    是的,這一時期,刺桐城的人口有255758戶,一共大約1329940人,來泉經商或定居的外國人更是遍及亞非歐。


    在刺桐城裏,你可以很容易遇見印度人、猶太人、法蘭克人、意大利人、亞美尼亞人等,能聽到100多種口音。


    那個流求大島,不過隻有一個小鎮,人口不過兩萬。


    這時,一個叫雅布的意大利人站了出來,說:“尊敬的蕃首,我想我可以去那裏------”


    蒲壽庚蕃首高興了,這個意大利人才來半年,就能學會大宋話,很聰明的。(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與南宋同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樣有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樣有型並收藏與南宋同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