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張國安早就測量過了八道河地區的經緯度。
在對照了那麵世界的地圖後,他發現他所在的地理位置比那麵的世界更靠近內陸。
這裏的原因很簡單,河流的衝積作用還不夠。
但是,整個地區兩者的基本麵相差不至於懸殊。
全區地勢平坦,地形北闊南尖,原先有的曾文、鹿耳門、鹽水、二仁四溪流還不存在,基本上還是平原與沼地交錯的低緩地帶。
從去年看,全年少雨日照充足,氣候溫和,四季都可以種植農作物。
這裏還處於北回歸線以南,氣候是典型的副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地區。
去年裏,全年的平均氣溫很高,足有二十三度了,最冷的是一月份,平均溫度也有十七度,最熱的月份則是七月份,溫度還是有點高,平均能達到二十九度。
在大陸冷空氣南下侵襲流求時,氣溫降到十度以下也時常發生。
這裏是流求島日照時間最長的地區了,每年的日照總時間能達到二千五百多小時。
所以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沿海的製鹽業能夠發展起來。
由於受到地形和季風的影響,雨季和旱季非常分明。
從去年看,降雨多集中在夏天也就是八到九月份。
而因為西南季風的影響和高山與平地的對流作用,下午容易生成局部的對流雨。
在這裏夏季也是台風的高發時期,但是規模不大。
還可能是因為鋒麵作用的影響,整個夏季的降水占全年降水的百分之八十之多。
從去年看,冬季是降水不多的旱季,這一點可以從八道河和八道溪的流量看出來。
可能全年降水最集中的就是八月份,這個月裏幾乎天天都有降水。
所以在進到八月份前的七月中旬,就是這裏的“雙搶”季節,可以說是八道河地區最累人的一個月份了。
那些被他們俘虜的韃靼水軍人員,在這時派上了大用場。
一開始時,他們很恐慌。因為張國安毫不留情的幹掉了韃靼人,他們害怕殃及到自己。
緊接著,他們又親眼目睹了張國安大赦了一些人,而且還讓自由行走。還發放了路費,就是勞作也給很多工錢,他們感覺不怕了。
隻要認真幹活,隻要服從命令,就不會被處死。
還有一點。竟然還發給他們鞋和衣服,吃食上,則是從來沒有過的美味。
這次豐收,他們也是樂意和別人一樣去勞作,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也是吃這個物件,特別是那個玉米,可煮可烤,真是又香又甜。
他們知道,這個物件帶皮拿到大宋去賣。一個就是七文錢,七文啊!
而他們則是可以吃飽了算!
最先收割的就是玉米了,因為要晾曬留種,所以要避開八月份。
緊接著是土豆和地瓜,重頭是水稻和小麥。
雖然張國安“發明”了騾驢式收割機,一個人可以頂上十六個人了,但是,騾驢不夠多-----所以還是上人力吧。
整個七月,就是一個充滿著汗水和農作物香味的季節。
在去年中,這個地方夏季的氣溫炎熱而潮濕。讓人很容易有窒息的感覺。
隻有這裏的春天和秋天是比較舒服的,微風習習,讓人感覺清爽。
台風季節是最讓人們討厭的,可是在夏季的時候。由於季風的作用,經常會在這裏發生,幸好台風在八道河地區登陸的時候的較少,而且當台風越過東部或是中部山脈的時候,最初的強勁勢頭已經有所減弱,對農作物和眾人的傷害也會少一些。
為了防止棉花出現爛桃現象。張國安一直在做防澇工作,而且還加大了植株間的距離,讓棉田更通透。
至於土地嘛,這裏不愁的。
它也要趕在八月前采摘完。
所以說,整個七月啊,就是一個忙死人的季節。
大宋官家的皇莊裏,現在也是一片豐收的景象,那成堆的玉米、土豆和地瓜都擺在了田邊,等著大宋官家趙禥的檢閱。
大宋官家趙禥高興得都說不出話來了。
大宋不缺土地,整個長江以南才一億多人------大宋缺的是水田,它對環境和地理條件要求比較高。
大宋不抑製大戶兼並土地,土地可以自由買賣,大量的水田確實集中在私人手裏,但是,縱觀整個大宋,還沒有發生一起規模性以上的饑荒。
也沒有發生一起農民因為土地少而起義的事件。
這不是說大宋政府管理得好,而是說大宋政府管理得少,所以大宋現在處於民富國窮的階段。
窮到了什麽程度了?他們沒有加稅,隻能把主意打到田地多的人家,希望人家能賣給自己水田,然後再官租出去,多收點租子。
沒有錢鈔怎麽辦?也還不敢加印太多紙鈔,用道士和和尚的度牒來頂錢鈔。
這一切都是老賈同誌幹的,盡管他帶頭賣了萬畝水田------由於合理性不夠強大,他這個榜樣的作用,基本沒有用了。
甚至在後世,人們都選擇性遺忘了他的帶頭作用,就是不停地罵他。
但是現在,老賈同誌也是看著那玉米和土豆還有地瓜也一直在哆嗦。
因為在場的所有人都品嚐過煮了的物件,絕對好吃且飽人,第一次吃的人就沒有不誇的。
重要的是,它的產量極高。
更重的是,它們都是種在旱田裏,隻要用了那個流求的堆肥法,施上肥以後,哪怕貧瘠一點的旱地也可出產!
老賈同誌知道皇莊報出的出產數目,他直接打了對折後,對這個產出量也是驚喜萬分。
我大宋有數不清的旱田啊------還要什麽水田?!
深夜了,大宋皇宮裏的煮玉米、煮地瓜味道似乎還沒有散去。
大宋官家趙禥又在聆聽他的師臣的教導。
老賈同誌說:“官家,暫時停了《公田法》吧------”
大宋官家趙禥把頭點的像小雞吃米了。
各地方上奏的文報裏麵,用種種手段抹黑《公田法》的內容實在是讓他難做,盡管沒有人敢質疑官家,所以的矛頭都指向了他們的師臣了。
可是用膝蓋也能想明白,沒有官家的支持,哪來的什麽《公田法》?!(未完待續。)
張國安早就測量過了八道河地區的經緯度。
在對照了那麵世界的地圖後,他發現他所在的地理位置比那麵的世界更靠近內陸。
這裏的原因很簡單,河流的衝積作用還不夠。
但是,整個地區兩者的基本麵相差不至於懸殊。
全區地勢平坦,地形北闊南尖,原先有的曾文、鹿耳門、鹽水、二仁四溪流還不存在,基本上還是平原與沼地交錯的低緩地帶。
從去年看,全年少雨日照充足,氣候溫和,四季都可以種植農作物。
這裏還處於北回歸線以南,氣候是典型的副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地區。
去年裏,全年的平均氣溫很高,足有二十三度了,最冷的是一月份,平均溫度也有十七度,最熱的月份則是七月份,溫度還是有點高,平均能達到二十九度。
在大陸冷空氣南下侵襲流求時,氣溫降到十度以下也時常發生。
這裏是流求島日照時間最長的地區了,每年的日照總時間能達到二千五百多小時。
所以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沿海的製鹽業能夠發展起來。
由於受到地形和季風的影響,雨季和旱季非常分明。
從去年看,降雨多集中在夏天也就是八到九月份。
而因為西南季風的影響和高山與平地的對流作用,下午容易生成局部的對流雨。
在這裏夏季也是台風的高發時期,但是規模不大。
還可能是因為鋒麵作用的影響,整個夏季的降水占全年降水的百分之八十之多。
從去年看,冬季是降水不多的旱季,這一點可以從八道河和八道溪的流量看出來。
可能全年降水最集中的就是八月份,這個月裏幾乎天天都有降水。
所以在進到八月份前的七月中旬,就是這裏的“雙搶”季節,可以說是八道河地區最累人的一個月份了。
那些被他們俘虜的韃靼水軍人員,在這時派上了大用場。
一開始時,他們很恐慌。因為張國安毫不留情的幹掉了韃靼人,他們害怕殃及到自己。
緊接著,他們又親眼目睹了張國安大赦了一些人,而且還讓自由行走。還發放了路費,就是勞作也給很多工錢,他們感覺不怕了。
隻要認真幹活,隻要服從命令,就不會被處死。
還有一點。竟然還發給他們鞋和衣服,吃食上,則是從來沒有過的美味。
這次豐收,他們也是樂意和別人一樣去勞作,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也是吃這個物件,特別是那個玉米,可煮可烤,真是又香又甜。
他們知道,這個物件帶皮拿到大宋去賣。一個就是七文錢,七文啊!
而他們則是可以吃飽了算!
最先收割的就是玉米了,因為要晾曬留種,所以要避開八月份。
緊接著是土豆和地瓜,重頭是水稻和小麥。
雖然張國安“發明”了騾驢式收割機,一個人可以頂上十六個人了,但是,騾驢不夠多-----所以還是上人力吧。
整個七月,就是一個充滿著汗水和農作物香味的季節。
在去年中,這個地方夏季的氣溫炎熱而潮濕。讓人很容易有窒息的感覺。
隻有這裏的春天和秋天是比較舒服的,微風習習,讓人感覺清爽。
台風季節是最讓人們討厭的,可是在夏季的時候。由於季風的作用,經常會在這裏發生,幸好台風在八道河地區登陸的時候的較少,而且當台風越過東部或是中部山脈的時候,最初的強勁勢頭已經有所減弱,對農作物和眾人的傷害也會少一些。
為了防止棉花出現爛桃現象。張國安一直在做防澇工作,而且還加大了植株間的距離,讓棉田更通透。
至於土地嘛,這裏不愁的。
它也要趕在八月前采摘完。
所以說,整個七月啊,就是一個忙死人的季節。
大宋官家的皇莊裏,現在也是一片豐收的景象,那成堆的玉米、土豆和地瓜都擺在了田邊,等著大宋官家趙禥的檢閱。
大宋官家趙禥高興得都說不出話來了。
大宋不缺土地,整個長江以南才一億多人------大宋缺的是水田,它對環境和地理條件要求比較高。
大宋不抑製大戶兼並土地,土地可以自由買賣,大量的水田確實集中在私人手裏,但是,縱觀整個大宋,還沒有發生一起規模性以上的饑荒。
也沒有發生一起農民因為土地少而起義的事件。
這不是說大宋政府管理得好,而是說大宋政府管理得少,所以大宋現在處於民富國窮的階段。
窮到了什麽程度了?他們沒有加稅,隻能把主意打到田地多的人家,希望人家能賣給自己水田,然後再官租出去,多收點租子。
沒有錢鈔怎麽辦?也還不敢加印太多紙鈔,用道士和和尚的度牒來頂錢鈔。
這一切都是老賈同誌幹的,盡管他帶頭賣了萬畝水田------由於合理性不夠強大,他這個榜樣的作用,基本沒有用了。
甚至在後世,人們都選擇性遺忘了他的帶頭作用,就是不停地罵他。
但是現在,老賈同誌也是看著那玉米和土豆還有地瓜也一直在哆嗦。
因為在場的所有人都品嚐過煮了的物件,絕對好吃且飽人,第一次吃的人就沒有不誇的。
重要的是,它的產量極高。
更重的是,它們都是種在旱田裏,隻要用了那個流求的堆肥法,施上肥以後,哪怕貧瘠一點的旱地也可出產!
老賈同誌知道皇莊報出的出產數目,他直接打了對折後,對這個產出量也是驚喜萬分。
我大宋有數不清的旱田啊------還要什麽水田?!
深夜了,大宋皇宮裏的煮玉米、煮地瓜味道似乎還沒有散去。
大宋官家趙禥又在聆聽他的師臣的教導。
老賈同誌說:“官家,暫時停了《公田法》吧------”
大宋官家趙禥把頭點的像小雞吃米了。
各地方上奏的文報裏麵,用種種手段抹黑《公田法》的內容實在是讓他難做,盡管沒有人敢質疑官家,所以的矛頭都指向了他們的師臣了。
可是用膝蓋也能想明白,沒有官家的支持,哪來的什麽《公田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