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大船急急向著南行,雖然當時仍然是金宋兩國對峙,但是並不禁民間商業往來,商船來往並不顯眼。


    但是,他們害怕事出意外,也沒有在船上裝什麽貨物,行駛得飛快,好像有什麽特殊使命一樣。


    船上的船員對董慶十分恭敬,生活上照顧得十分周到、細致,但不多說話,絕不談及其它事情。


    當大船到達南方時,那客商已在岸邊等候了。


    他請董慶到酒樓上喝酒,給他接風洗塵。


    一番寒暄以後,客商拿出黃金20兩相贈,說道:“這是給你老母、夫人做壽用的。”


    黃金此時雖然還不是流通貨幣,但是隻要和遍及各地的質庫抵押交換,會得到大把的錢鈔。


    董慶看到這位客商義兄如此慷慨贈金,想起婦人在臨別時的囑咐,不肯接受。


    客商說:“你赤手空拳回到家鄉,與母親妻子相會,沒有錢用,難道你要他們餓死不成!”


    他強行留下20兩黃金,轉身告辭了。


    董慶不忘婦人的叮囑,追了上去,送還20兩金子,並且把舊袍子拿給客商看。


    那客商先是一驚,繼而笑著說:“我的聰明智慧果然不及她,這麽一來,我幫助義妹的責任尚未了結。明年如果她生女孩子,我一定帶她南歸,與你相聚;如果是生了男孩子,我且不管了,憑借我義妹的才智,她會替你董家在北方開枝添葉------以後有機會,會自行去江西認祖歸宗,請多珍重!”


    說完客商就頭也不回地朝向北方走去。


    話說董慶輾轉回到江西老家,老母親和妻子、兩個兒子都喜出望外。


    老母親問起金人入侵山東的這幾年他是怎麽過的,又是怎樣從北方回到故鄉的。


    董慶就將3年多來如何流亡引司,如何遇見店主,如何娶妾,以及妾如何照料生活,如何托付義兄送回故鄉的事一一稟報。


    並取出妾在分手時送的袍子給家人看,還說了妾是如何再三叮囑要保存好這件袍子的。


    細心的妻子拿過來細看,隻見縫補處隱隱約約可見金黃色,拆開來細看,原來裏麵縫了許多箔金。


    董慶就用這些錢補貼家中的開銷。


    過了一段時間,董慶趕到臨安去見大宋的朝廷,說明事情原委,朝廷給他補了個宜興尉的官職。


    一家人的生活雖然安定下來,但他心中常常想念遠在北方的婦人,隻是諸多年沒有音信,相信那婦人定是給自己生了兒子,可能在北方不回來了。


    事實果然如此,那個婦人真生了個兒子,於是就在館陶定居下來,她一邊經營麵粉,一邊對兒子嚴加管教,請來名師教育兒子。


    後來,兒子在金朝開科取士時,金榜高中,娶妻娶妾,把董家在北方的這一枝開花結果,壯大起來。


    傳到董方這一代,館陶地區的董家已經成了世族大家,許多董家成員都做上了一方的地方官……本來無論是大宋或是金朝,世族大家一般都不許在自己家族所在地做官,但是,韃靼人來了後,一切都不同了,誰先投靠他們,他們就讓誰當官,沒有其它的要求!


    董家的人當然馬上就投靠了,所以,董方也順理成章成為了當地的主管官員,專門對一個韃靼貴族負責……韃靼強盜集團現在還遠遠沒有完成官員體係正規化的建設,特別是地方官員,基本上還是原始化狀態。


    韃靼強盜集團的大頭目忽必烈還正在研究接受平章阿合馬的建議,向一些世家大族出售地方官員的職位,這樣的利於積聚軍費。


    對於平民百姓,他們可以反複盤剝,對於地方豪強,他們畢竟還要注意手法和力度。


    這個建議現在遭到了漢法派的竭力反對,這倒不是因為是理財派提出的辦法,而是,這根本就是一種政治上的極大倒退!


    誰有錢誰就當官,然後當官再撈回來……那麽那些苦讀經書,滿腹治國之策的精英們,比如自己這些漢臣們,將要何去何從?!


    如此以往,國將不國!


    所以,這個辦法現在還沒有大麵積推開……隻是在一些地方上開始試點推行,特別是遠離重要城市的地方已經半公開化了。


    董家家族就利用這個機會得到了館陶地區的地方官職位,他們推出了本家族的優秀人才董方來代理董家的利益。


    董方確實是一個有眼光的人才,他一開始時,並沒有涸澤而漁,還推行了一係列的休生養息的地方政策……畢竟這裏是自己世代居住的地方,家族的全部資產都在這裏,可不能撈一把就跑。


    但是,隨著戰爭的發展,眼下的局麵有些不同於往常了。


    在董家祭祖的時候,他們族裏的老者開了一個家族會議,所有的重要成員都在祠堂的一間大屋子裏坐好,聽著董家族長和幾個長者商談。


    這是一場決定性的家族會議。


    大家首先聽取了地方官董方的官場匯報。


    董方介紹說,眼下朝廷內部比較混亂,漢法派和理財派打成一團,理財派一方借助******來打擊另一派,同時又趁機斂財,深受大頭目的看重;漢法派一方又以為國為民的大義來反擊,由於他們在朝廷中的官員占的數量大,所以實力也是不小,特別是在一些地方官中,認同漢法派的人員比較多。


    這一番介紹讓大家陷入的沉默中……董家的族長已經八十多了,笑看過許多的風雲變化,他像一位老舵手那樣掌管著董家這條大船,這些年中已經躲過無數的風濤巨浪。


    老族長用低沉的聲音說出了自己的幾個設想。


    第一個加大向大宋地區的江南西路地區轉移家族產業的力度。


    早在金朝末年,這支董家北方的分枝已經完成了認祖歸宗的任務,他們早都悄悄把自認為的祖先,董慶小妾的骨骸運送回董氏老家,歸於董家的祖墳。


    江南西路的董家對於這支董家的分支的回歸當然大感高興,而且還重新修整了族譜……這個時空,沒有哪個大家族不希望自己人丁興旺,況且,北方董家不僅不用他們周濟,反而向著他們這裏轉移了一些產業。


    現在,北方董家的族長決定要加大轉移力度了……這是前所未有的決定!


    在全朝被韃靼人毀滅的亂世都沒有這樣的打算,反而在相對平靜的現在做出這個決定,是不是有些盲目了?


    所有人都在靜靜地看著老族長,等著他的解釋……(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與南宋同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樣有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樣有型並收藏與南宋同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