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祖隊長和他的助手看著眼前的館陶城,都不會笑了。


    館陶城不過周長十裏,卻有三個城門。


    它的城牆是破破爛爛的……自從韃靼人奪了這裏,幾十年都沒有維修過,而且還有居民拆這裏的城磚。


    這裏所有的武裝力量不過三百人,最多算是的,而且已經被俘虜了兩百人!


    所以,黃祖隊長他們原本是非常有信心的,他們一百多全副武裝的隊員當然是無敵了!


    但是,那些殘缺的城牆上站著的人員中,大多是平民……從他們的衣服就可以看出,那裏麵竟然有女人!


    黃祖隊長判斷了一下,眼下的局麵他們仍可以戰勝對方,也許隻要付出輕微的代價就可以完成預定目的。


    但是他遲疑了……因為他們好像是和全城為敵,全城的人真當自己是強盜了,這個讓他不喜歡。


    他肯定不知道,他這個遲疑會在那麵的世界裏被一大群喝狼奶長大的人稱為聖母情結,或者叫裝聖人。


    他們可以輕鬆打敗對手,卻開始遲疑了……真是有病啊!


    有了實力,去打,去搶,去殺!


    我們要讓全世界都害怕我們的崛起……這也許是那麵世界喝狼奶長大的人中主流們的想法。


    但是黃祖隊長遲疑了。


    他的助手愁眉苦臉地看著館陶城,說:“……隊長,還打不打?!”


    黃祖隊長下意識地說:“不打了……我不想和全城百姓為敵!”


    他的助手衝著不遠處的兩個家夥呶呶嘴說:“他們兩個呢?”


    “放了他們吧……帶回去沒有放在這個城裏有用!”


    那個老村長的兒子,親眼看見那一些人狼狽地回去了,而且還放了兩個都頭!


    他有些看不懂了……


    館陶城的地方官長長吐了一口氣,他得意揚揚地給上級寫了報告,聲稱全城同仇敵愾,把前來劫城的流求強盜嚇跑了……當然,被俘虜的兩百人他暫時沒有上報,他還正和兩個被釋放的都頭商量呢,準備贖回來。


    朱都頭明白自己的上級不想與流求海盜為敵,更高興他不想把事情鬧大。


    他的副手,那個副都頭也高興自己的遠房親戚大人這個態度。


    他認為是自己幸運,感動了那些可怕的海盜……他爭著把放他們前讓他們傳的話說出來。


    他說,那些海盜看到這裏防備森嚴,便害怕了,說是不再來騷擾,而且以後一切事情都好商量,希望雙方井水不犯河水,雙方和平相處!


    大概就是這些意思吧……朱都頭在適當的時候,還補充了幾句,主要談了談那些海盜們的厲害。


    以他在江湖上的名聲,能被他認為不可以戰勝的勢力,那也許真是不可戰勝的!


    地方官董方聽完後認真地點頭認可,但是,他看到了解救回那些被俘人員的可能性。


    解救肯定不行,萬一有一個家屬亂說話,他就根本不可能瞞過上級。


    他了解到,那些海盜沒有用殺人的方法來立威,而且他們還占了孔家村來駐紮。


    他和兩個都頭商量說:“你們認為他們能要多少贖金?”


    他的遠望親戚搶著說:“肯定不多……他們手上的物資可以說是應有盡有了,而且他們用的錢鈔不與我等相同……”


    地方官董方白了他一眼,他還沒有見過不喜歡錢鈔的人,更不用說是海盜們了!


    還是朱都頭很有經驗,他猜測說那些海盜可能會討要一些生活用的物資,並提議說是主動和那些海盜們商談一下。


    地方官董方大喜,讓他回家和家裏人團聚一下,然後再去和海盜們商談。


    他的那個遠房親戚這個時候都不敢說話,一副沒有承當的樣子。


    地方官董方沒有太理睬那個娘家的親戚,卻對朱都頭褒獎有加……他們被俘的事情,他當然不會上報了。


    他吩咐完事情後,心情舒暢,回家後,在後花園裏獨自乘涼。


    此時天氣正是大暑時分,酷熱難當,他便叫來傭人,搖起來風扇車。


    大宋非著明詩人劉子翬寫了一首《夏日吟》,詩曰:


    “君不見長安公侯家,六月不如暑。扇車起長風,冰檻瀝寒雨。重櫩邃屋晝生陰,反易天時在談吐。”


    此詩明確說出了當時的富貴族人家竟然有一種扇車能長時間的起風,而且還有一種冰檻的裝置能瀝出寒雨。


    大宋時期,人們在炎熱的夏日可以製造人工風與人工雨,來給自己消暑納涼。


    這種扇車本是大宋傳統的農用器具,據說在西漢時就已經發明使用了,當然也會傳到了北方。


    地方官董方在傭人搖動起來風車後,感到一陣清涼,禁不住唱起小曲來了,這些時日的煩擾全都排解了。


    他剛想休息片刻,他的夫人卻過來了。


    她在他的身過坐好,說起了大宋嶽家軍裏背嵬軍。


    原來在宋金作戰時期,嶽飛的部隊把金人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十年對金作戰中,嶽飛的軍隊以犧牲一萬五千人,傷殘兩萬人的代價,殺死戰鬥力強悍的金兵約十五萬人,殺傷至少五萬人。


    金人發出了“撼山易,憾嶽家軍難“歎息,對嶽家軍是又怕又恨。


    在強悍的嶽家軍中,又有一支屢屢以少勝多的軍隊,那就是背嵬軍,可謂精銳中的精銳。


    他們都是韓、嶽兵之精兵,常選於軍中角其勇健者,別置親隨軍,謂之背嵬,一入背嵬,諸軍統製而下,與之亢禮,犒賞異常,勇健無比,凡有堅敵,遣背嵬軍,無有不破者。


    至於為什麽“親隨軍“要“謂之背嵬“呢,據說是韓世忠首創,後來被嶽飛借鑒。


    “燕北人呼酒瓶為峞,大將之酒瓶,必令親信人負之。韓兵用以名軍,峞即罍,北人語訛故雲,韓軍誤用字耳。“


    也有說,韓世忠原為大宋西軍,駐守陝西的部隊,長期與西夏作戰,軍官,因此也有說法認為“背嵬“一詞是西夏語的音譯,用以指驍勇軍士,由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始創。


    嶽飛背嵬軍作為自己的親兵衛隊,步兵由嶽雲統製,騎兵由王剛統製。兩支部隊由嶽雲統一節製。騎兵背嵬主要裝備有長、短刀,約十支短弩,二十支硬弓弓箭圍盔,鐵葉片革甲。


    背嵬軍戰術多變,常常分成多個獨立的戰鬥小組,緊密配合。與敵人作戰,往往距離敵人一百餘步由七八人放箭,七八人用短弩射馬,然後長刀對劈,迅速衝鋒,集結,再衝鋒,從而量殺傷敵兵。


    憑借著這支強悍的部隊,嶽飛百戰百勝。


    在紹興十一年,荊湖宣撫司罷,改任傅選為鄂州禦前背嵬軍同統製。


    可見,背嵬軍已被朝廷納為己有,有了正式的番號,成為“禦前“的軍隊之一。


    地方官董方的妻子說:“官人,你以為那流求海盜如背嵬軍如何?”


    他當時就感覺不好了……嶽家軍中的背嵬軍人人皆知,而那些流求海盜的戰鬥力也驚人,已經有人在暗中把他們和背嵬軍比較了。


    他們曾經在山東地區以幾百人大破數萬大軍,這個傳聞也許誇張但是也說明他們的作戰能力極強……但是,他們如何能被自己這幾百民眾嚇跑?(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與南宋同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樣有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樣有型並收藏與南宋同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