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王世子贏綏,自接風宴上下來,與二人別過,便出了園子。他並非騎馬前來,照舊乘了轎子進城。
回至安親王府,他才下轎子,那二門上伺候的家奴小廝忙上前打千問安。贏綏便問道:“王爺回來了?”一人回道:“王爺回來半日了,正在小書房內,爺快去罷。”贏綏便匆忙往書房去。行至書房前的抄手遊廊上,有幾個二等的丫頭在廊上坐著,見他來了,忙各自起身問好。贏綏點了點頭,又問道:“王爺還睡著?”裏頭一個丫頭就笑道:“早醒了,爺自管進去便是。”話音剛落,便聽裏頭一聲咳嗽,安親王問道:“綏兒回來了,怎麽不進來?”就有一丫頭打起了棉門簾,道:“王爺請世子進去。”
贏綏整衣入內,那屋中地上籠著火,鼎裏焚著香,才進去便一陣暖香撲麵而來,安親王便在書桌後的酸枝木太師椅上坐著,手裏端著青瓷茶碗。贏綏上前與父親請安,安親王便叫他在一邊上坐了,看了他兩眼,道:“今日吃了酒了?這臉都紅了。”贏綏道:“今日二皇子公幹回京,信陵侯司徒仲在城外設宴為他接風洗塵,喊了兒子過去坐陪,就吃了幾鍾。”安親王微微頷首,道:“都是皇室子弟,你們多親近親近,沒什麽壞處。”言畢,就叫丫頭端了碗茶來與他。贏綏忙起身接了,吃過才又坐下。
安親王揮退了房裏侍奉的丫頭,才坐起身來,問道:“今日見了二皇子,你心裏覺得此人如何?”贏綏低頭想了一回,又笑道:“兒子看二殿下雖樸實無華,卻玉藏石中,隱忍不發,一言一行,十分謹慎,又有處事之才――陝西暴民鬧邪教,他不出幾月功夫便將其平息,可見這段才幹。”說畢,略頓頓,看著安親王臉色,低聲道:“倒似是個帝王之才。”安親王微微一笑,開口道:“你還是太年輕,識人太淺啊。”說著,將手中茶碗抿了一口,方才又道:“二皇子的確強過皇長子贏緯,是塊璞玉。為父也看了他們這些年,卻覺得這二皇子心胸狹窄,無容人之量,將來或能做到個將帥親王,卻難做這一國之君。”贏綏聽了,忙笑道:“兒子才長了多大年紀,見識上如何能與父親相較。隻是皇上如今也隻這三位皇子,皇長子是個不成器的,且為榮親王看中。三皇子贏紀年紀雖幼,卻已能見出平庸,他母妃亦是個碌碌之輩,不過求他母子二人一世安享榮華罷了。眼下除二皇子外,再無合適人選。咱們若冷眼旁觀,讓榮親王擁立了皇長子,他司馬昭之心,父親豈是不知的?”
安親王嗬嗬笑道:“你啊,當真是一葉障目。你隻看見眼前,卻沒思量往後。如今皇上正當壯年,儲君一事又並不迫在眉睫,你倒急些什麽?你隻看見皇上的這三位皇子,卻怎麽忘了一個極要緊的人?”贏綏問道:“何人?”安親王便道:“當今的中宮,皇後娘娘啊。”贏綏微怔,隨即奇道:“皇後娘娘並未有所生養,若是中宮有子,還有這許多事端麽?”說著,頓了頓又道:“還請父親教導兒子明白。”安親王便道:“皇後眼下沒有生養,往後便必定沒有生養麽?即便她無有所出,皇上還在盛年,朝廷每三年就要選秀,旁的妃嬪養出來,她瞧上了,要過去不也一般?為父雖隻在大婚那日隨群臣朝賀時,遙遙的見過皇後一麵。但日常偶聽皇上提起,這位皇後娘娘凡事心中很有幾分主意,不是個甘受旁人擺布的。且皇上雖沒明說,但私底下與為父說起話來,話裏話外也透著立嫡的意思。這一節變數,亦也不小。”
贏綏聞言,低頭默想了一陣,才出聲道:“還是父親見的明白,兒子未想到這一層上。”安親王卻道:“話雖如此說,但誰能料到以後如何,且慢慢瞧著。你日常與這些人相交來往,別失了禮數,聽見什麽話,也都存在心裏,思量好了再說。”贏綏連忙起身道:“父親教誨,兒子記在心上。”安親王揮手要他坐下,又道:“你與那司徒仲來往已有時日了,覺得他如何?”贏綏道:“有幾分才幹,也算得上是個人物,隻是有些好色貪花。”安親王笑道:“年輕後生,這也不算什麽大毛病,你還留神與他相交,皇上交代的事兒好生放在心裏。”贏綏應了,安親王又道:“還有一件事,待會兒你到上房見了你母親,就說我說的,要她再好生教導菱兒規矩。今兒午後,我見著菱兒,還是那麽個憨笑淘氣的樣子。下元酒宴就在眼前了,又是皇後娘娘親口說了要她進宮赴宴,別到了那日鬧出什麽笑話來,惹人恥笑。”
贏綏一一應了,又與安親王商議了幾件事,方才出了書房,往後頭上房與安王妃請安去了。
卻說那日張鷺生的侄子張德釗受人指點,當街攔阻了大理寺推承李十洲的轎輦,跪在街當間兒,呈遞了訴狀,又聲淚俱下的述說了事由,將縣令趙文廣如何縱仆逞凶,強奪奴婢,族叔如何登堂告狀,卻被趙文廣打出,一五一十說得清清楚楚。因有人在後教授,並他自家的相思苦情,他便將本隻七分的淒苦,足足說成了十二分,引得一旁圍觀眾人紛紛歎息,聽者動容,聞者流淚。
李十洲卻微犯了難,他這般告狀自然不合規矩,待要不收他訴狀,卻叫滿城百姓看著――已有人在旁指指戳戳,私語些什麽官官相衛的話來。好在這李十洲是初入官場,胸中一腔熱血未滅,又是科考出身,聖人教誨仍在心頭,再看此人青衣儒巾,也是個秀才,所告又是倚勢淩人之事,正是他心頭最恨。當即便收了他的訴狀,道:“本官收了你的狀子,回去自當立案審查,著地方拿人。你先行回去,三日後往大理寺來聽審。”張德釗喜得當街叩拜不已,目送李十洲上轎離去,方才起身回去。
李十洲自回府內,將那訴狀於夜間燈下細細讀了一遍,方覺此事非想的那般容易。雖是訴狀上隻告趙文廣家奴趙大搶奪婢女,卻又透著趙文廣拒不受理的事由。李十洲看了幾遍,拍案歎道:“這狀子寫得太也刁鑽。”便起身在屋內踱著步子,心裏思忖道:我若要受理此案,必要先問他越級上告的因由,就要將趙文廣扯出。他若捎帶著連趙文廣一並告了,此事倒容易,先打他個以民告官,以下犯上,再行審案,卻與我沒什麽相幹。但如今他竟未告,隻敘明了越級事由,我要不問,是本方失職;我若問時,偏他並沒告,倒顯得我多事。我不過是個初入官場的小吏,得罪了趙貴妃,往後可還有安寧日子過?這般前後轉了幾圈,他喟歎道:“罷罷罷,便是貴妃的侄子也不能行此枉法之事!”當即拿定主意,連夜擬了兩道公文,一道發往臨朐縣拿案中牽扯一幹人等上京聽審,一道則送往吏部檢舉趙文廣縱仆行凶,陰私庇護一事。
當夜烏雲蔽月,中夜時分便下起了連綿細雨,至清晨仍不見雨停。
貴妃叫人包了幾樣補品,親坐了轎子往延春閣去。
進了延春閣院門,但見庭內雨打花殘,風吹葉落,枯枝敗葉漬在地上,十分泥濘難行。貴妃也不在意這些個,著人通報了,便下轎讓宮人撐著傘,踩著地上的泥路,往裏頭去。
進到裏頭,但見樓內燈殘燭滅,本就是陰雨天氣,這樓內不點燈越發顯得昏暗不已。貴妃眉頭微蹙,也不言語,徑往內室行去。
踏進內室,梁美人正在床上躺著,見她進來忙要起身。貴妃疾步上前,就按著她道:“你身子弱,快別起來,咱們都是見慣了的姐妹,何必再鬧這些虛文。”梁美人這才不動彈,又輕聲慢向貴妃道了贖罪。貴妃四下看了看,見這室內地上雖籠著兩個火盆,仍是透著冷氣兒,又看屋內隻綠兒粉蝶兩個宮女聽候吩咐,就笑道:“妹妹病著,就怠惰了。這窗紙不好了,也不叫她們去糊糊。妹妹才小產,若是被冷風吹了,可是要作病的。”又向那兩名宮女道:“這屋內昏暗暗的,也不點燈,盆裏炭火不旺,也不往裏添。你們是打量著如今不是本宮執掌宮務了,就一個個偷起懶來了,看本宮回頭怎麽收拾你們!”梁美人連忙道:“娘娘不要責怪她們,是嬪妾不叫她們弄的。”貴妃微怔,道:“這是什麽緣故?”隨即又笑道:“想必如今皇後病了,是宸妃打理宮務,她克扣了妹妹的份例?若當真如此,本宮必替妹妹回了皇上,給妹妹做主。妹妹不要瞧姐姐如今不得誌了,幾句話還是說得上的。”梁美人聽到“皇上”二字,茫然若失,喃喃道:“皇上?自打我小產那日,皇上再沒來過了。”貴妃見她傷情,勸道:“妹妹快休如此,隻因妹妹小產身子未愈,不能侍寢,皇上要你安心調養,不來擾你之故。待妹妹好了,必定還和從前一樣了。”梁美人眼中噙淚,道:“聽聞皇後也病了,她也不能侍寢,皇上可是不去坤寧宮了?”貴妃聞言,一時語塞,想了想又歎道:“說的也是,妹妹若安好時,過上兩月也該生產了,不論丫頭小子,也算是終身之靠。就是皇上不喜歡,妹妹至不濟也能坐到個嬪位,也不至弄到如今的地步,連皇上的麵也見不著了。說來說去,都是皇後的那碗湯作的,可恨皇上也被她迷惑了心竅,也不替妹妹好生查查,倒叫皇後殺了紅兒滅口。”此事戳了梁美人心腸,她禁不住嗚嗚咽咽的哭了起來。貴妃勸了一陣,好容易才止住,又道:“妹妹再不要如此淒苦,快些養好身子,回籠聖心才是最要緊的。”梁美人頷首恨道:“娘娘說的,嬪妾都記在心裏。”
貴妃坐了片刻,看雨勢漸小,就說回宮。
起身行至院外,上了轎子,一旁跟轎子的文樂低聲道:“娘娘,這梁美人便是以往也不是很得皇上寵愛,如今又成了個病秧子,娘娘來調說她,能有幾分用處?”貴妃坐在轎內,抱著手爐暖手,沉聲道:“雖是如此說,但她是個沒心機的,易於拿捏,倘或因著失子一事恨上皇後,生出些什麽變數也說不準。”這文樂是拿了錢寶林東西的,心內掂量著說道:“娘娘,不如還是看看錢寶林如何?奴婢瞧著她還算聽話,也沒經過皇上的眼,有幾分才貌,或能分皇後宸妃些恩寵也說不定。”貴妃卻在轎內悶聲笑道:“那就是個油滑的坯子,若不是無人可用,本宮是不打她那主意的。”文樂聽主子如此說,隻好住了口。
延春閣裏,貴妃去後,梁美人臥在床上,聽著外頭淒風苦雨,心裏甚是寒涼。一時有宮女進來說道:“宸妃娘娘又打發人送了好些東西過來,主子瞧瞧?”梁美人卻厲聲喝道:“誰許你拿進來,都撂到雨地兒裏去!”外頭宮女杏兒聽見聲響,忙跑了進來,陪笑道:“主子且聽奴婢一言,主子摔了這些東西不打緊,倒讓外頭聽見道是主子心裏暗恨著皇後娘娘同宸妃娘娘。滑胎的事兒,連皇上都聽了皇後的言語,主子還這般咬著不放,傳到皇上耳朵裏,隻怕就不好了。”說畢,見梁美人隻是默默不語,不置可否,又笑道:“主子既不想看見這些東西,奴婢收起來放在主子看不見的地方就是了。”梁美人這才點了點頭,道:“憑你處置罷。”
回至安親王府,他才下轎子,那二門上伺候的家奴小廝忙上前打千問安。贏綏便問道:“王爺回來了?”一人回道:“王爺回來半日了,正在小書房內,爺快去罷。”贏綏便匆忙往書房去。行至書房前的抄手遊廊上,有幾個二等的丫頭在廊上坐著,見他來了,忙各自起身問好。贏綏點了點頭,又問道:“王爺還睡著?”裏頭一個丫頭就笑道:“早醒了,爺自管進去便是。”話音剛落,便聽裏頭一聲咳嗽,安親王問道:“綏兒回來了,怎麽不進來?”就有一丫頭打起了棉門簾,道:“王爺請世子進去。”
贏綏整衣入內,那屋中地上籠著火,鼎裏焚著香,才進去便一陣暖香撲麵而來,安親王便在書桌後的酸枝木太師椅上坐著,手裏端著青瓷茶碗。贏綏上前與父親請安,安親王便叫他在一邊上坐了,看了他兩眼,道:“今日吃了酒了?這臉都紅了。”贏綏道:“今日二皇子公幹回京,信陵侯司徒仲在城外設宴為他接風洗塵,喊了兒子過去坐陪,就吃了幾鍾。”安親王微微頷首,道:“都是皇室子弟,你們多親近親近,沒什麽壞處。”言畢,就叫丫頭端了碗茶來與他。贏綏忙起身接了,吃過才又坐下。
安親王揮退了房裏侍奉的丫頭,才坐起身來,問道:“今日見了二皇子,你心裏覺得此人如何?”贏綏低頭想了一回,又笑道:“兒子看二殿下雖樸實無華,卻玉藏石中,隱忍不發,一言一行,十分謹慎,又有處事之才――陝西暴民鬧邪教,他不出幾月功夫便將其平息,可見這段才幹。”說畢,略頓頓,看著安親王臉色,低聲道:“倒似是個帝王之才。”安親王微微一笑,開口道:“你還是太年輕,識人太淺啊。”說著,將手中茶碗抿了一口,方才又道:“二皇子的確強過皇長子贏緯,是塊璞玉。為父也看了他們這些年,卻覺得這二皇子心胸狹窄,無容人之量,將來或能做到個將帥親王,卻難做這一國之君。”贏綏聽了,忙笑道:“兒子才長了多大年紀,見識上如何能與父親相較。隻是皇上如今也隻這三位皇子,皇長子是個不成器的,且為榮親王看中。三皇子贏紀年紀雖幼,卻已能見出平庸,他母妃亦是個碌碌之輩,不過求他母子二人一世安享榮華罷了。眼下除二皇子外,再無合適人選。咱們若冷眼旁觀,讓榮親王擁立了皇長子,他司馬昭之心,父親豈是不知的?”
安親王嗬嗬笑道:“你啊,當真是一葉障目。你隻看見眼前,卻沒思量往後。如今皇上正當壯年,儲君一事又並不迫在眉睫,你倒急些什麽?你隻看見皇上的這三位皇子,卻怎麽忘了一個極要緊的人?”贏綏問道:“何人?”安親王便道:“當今的中宮,皇後娘娘啊。”贏綏微怔,隨即奇道:“皇後娘娘並未有所生養,若是中宮有子,還有這許多事端麽?”說著,頓了頓又道:“還請父親教導兒子明白。”安親王便道:“皇後眼下沒有生養,往後便必定沒有生養麽?即便她無有所出,皇上還在盛年,朝廷每三年就要選秀,旁的妃嬪養出來,她瞧上了,要過去不也一般?為父雖隻在大婚那日隨群臣朝賀時,遙遙的見過皇後一麵。但日常偶聽皇上提起,這位皇後娘娘凡事心中很有幾分主意,不是個甘受旁人擺布的。且皇上雖沒明說,但私底下與為父說起話來,話裏話外也透著立嫡的意思。這一節變數,亦也不小。”
贏綏聞言,低頭默想了一陣,才出聲道:“還是父親見的明白,兒子未想到這一層上。”安親王卻道:“話雖如此說,但誰能料到以後如何,且慢慢瞧著。你日常與這些人相交來往,別失了禮數,聽見什麽話,也都存在心裏,思量好了再說。”贏綏連忙起身道:“父親教誨,兒子記在心上。”安親王揮手要他坐下,又道:“你與那司徒仲來往已有時日了,覺得他如何?”贏綏道:“有幾分才幹,也算得上是個人物,隻是有些好色貪花。”安親王笑道:“年輕後生,這也不算什麽大毛病,你還留神與他相交,皇上交代的事兒好生放在心裏。”贏綏應了,安親王又道:“還有一件事,待會兒你到上房見了你母親,就說我說的,要她再好生教導菱兒規矩。今兒午後,我見著菱兒,還是那麽個憨笑淘氣的樣子。下元酒宴就在眼前了,又是皇後娘娘親口說了要她進宮赴宴,別到了那日鬧出什麽笑話來,惹人恥笑。”
贏綏一一應了,又與安親王商議了幾件事,方才出了書房,往後頭上房與安王妃請安去了。
卻說那日張鷺生的侄子張德釗受人指點,當街攔阻了大理寺推承李十洲的轎輦,跪在街當間兒,呈遞了訴狀,又聲淚俱下的述說了事由,將縣令趙文廣如何縱仆逞凶,強奪奴婢,族叔如何登堂告狀,卻被趙文廣打出,一五一十說得清清楚楚。因有人在後教授,並他自家的相思苦情,他便將本隻七分的淒苦,足足說成了十二分,引得一旁圍觀眾人紛紛歎息,聽者動容,聞者流淚。
李十洲卻微犯了難,他這般告狀自然不合規矩,待要不收他訴狀,卻叫滿城百姓看著――已有人在旁指指戳戳,私語些什麽官官相衛的話來。好在這李十洲是初入官場,胸中一腔熱血未滅,又是科考出身,聖人教誨仍在心頭,再看此人青衣儒巾,也是個秀才,所告又是倚勢淩人之事,正是他心頭最恨。當即便收了他的訴狀,道:“本官收了你的狀子,回去自當立案審查,著地方拿人。你先行回去,三日後往大理寺來聽審。”張德釗喜得當街叩拜不已,目送李十洲上轎離去,方才起身回去。
李十洲自回府內,將那訴狀於夜間燈下細細讀了一遍,方覺此事非想的那般容易。雖是訴狀上隻告趙文廣家奴趙大搶奪婢女,卻又透著趙文廣拒不受理的事由。李十洲看了幾遍,拍案歎道:“這狀子寫得太也刁鑽。”便起身在屋內踱著步子,心裏思忖道:我若要受理此案,必要先問他越級上告的因由,就要將趙文廣扯出。他若捎帶著連趙文廣一並告了,此事倒容易,先打他個以民告官,以下犯上,再行審案,卻與我沒什麽相幹。但如今他竟未告,隻敘明了越級事由,我要不問,是本方失職;我若問時,偏他並沒告,倒顯得我多事。我不過是個初入官場的小吏,得罪了趙貴妃,往後可還有安寧日子過?這般前後轉了幾圈,他喟歎道:“罷罷罷,便是貴妃的侄子也不能行此枉法之事!”當即拿定主意,連夜擬了兩道公文,一道發往臨朐縣拿案中牽扯一幹人等上京聽審,一道則送往吏部檢舉趙文廣縱仆行凶,陰私庇護一事。
當夜烏雲蔽月,中夜時分便下起了連綿細雨,至清晨仍不見雨停。
貴妃叫人包了幾樣補品,親坐了轎子往延春閣去。
進了延春閣院門,但見庭內雨打花殘,風吹葉落,枯枝敗葉漬在地上,十分泥濘難行。貴妃也不在意這些個,著人通報了,便下轎讓宮人撐著傘,踩著地上的泥路,往裏頭去。
進到裏頭,但見樓內燈殘燭滅,本就是陰雨天氣,這樓內不點燈越發顯得昏暗不已。貴妃眉頭微蹙,也不言語,徑往內室行去。
踏進內室,梁美人正在床上躺著,見她進來忙要起身。貴妃疾步上前,就按著她道:“你身子弱,快別起來,咱們都是見慣了的姐妹,何必再鬧這些虛文。”梁美人這才不動彈,又輕聲慢向貴妃道了贖罪。貴妃四下看了看,見這室內地上雖籠著兩個火盆,仍是透著冷氣兒,又看屋內隻綠兒粉蝶兩個宮女聽候吩咐,就笑道:“妹妹病著,就怠惰了。這窗紙不好了,也不叫她們去糊糊。妹妹才小產,若是被冷風吹了,可是要作病的。”又向那兩名宮女道:“這屋內昏暗暗的,也不點燈,盆裏炭火不旺,也不往裏添。你們是打量著如今不是本宮執掌宮務了,就一個個偷起懶來了,看本宮回頭怎麽收拾你們!”梁美人連忙道:“娘娘不要責怪她們,是嬪妾不叫她們弄的。”貴妃微怔,道:“這是什麽緣故?”隨即又笑道:“想必如今皇後病了,是宸妃打理宮務,她克扣了妹妹的份例?若當真如此,本宮必替妹妹回了皇上,給妹妹做主。妹妹不要瞧姐姐如今不得誌了,幾句話還是說得上的。”梁美人聽到“皇上”二字,茫然若失,喃喃道:“皇上?自打我小產那日,皇上再沒來過了。”貴妃見她傷情,勸道:“妹妹快休如此,隻因妹妹小產身子未愈,不能侍寢,皇上要你安心調養,不來擾你之故。待妹妹好了,必定還和從前一樣了。”梁美人眼中噙淚,道:“聽聞皇後也病了,她也不能侍寢,皇上可是不去坤寧宮了?”貴妃聞言,一時語塞,想了想又歎道:“說的也是,妹妹若安好時,過上兩月也該生產了,不論丫頭小子,也算是終身之靠。就是皇上不喜歡,妹妹至不濟也能坐到個嬪位,也不至弄到如今的地步,連皇上的麵也見不著了。說來說去,都是皇後的那碗湯作的,可恨皇上也被她迷惑了心竅,也不替妹妹好生查查,倒叫皇後殺了紅兒滅口。”此事戳了梁美人心腸,她禁不住嗚嗚咽咽的哭了起來。貴妃勸了一陣,好容易才止住,又道:“妹妹再不要如此淒苦,快些養好身子,回籠聖心才是最要緊的。”梁美人頷首恨道:“娘娘說的,嬪妾都記在心裏。”
貴妃坐了片刻,看雨勢漸小,就說回宮。
起身行至院外,上了轎子,一旁跟轎子的文樂低聲道:“娘娘,這梁美人便是以往也不是很得皇上寵愛,如今又成了個病秧子,娘娘來調說她,能有幾分用處?”貴妃坐在轎內,抱著手爐暖手,沉聲道:“雖是如此說,但她是個沒心機的,易於拿捏,倘或因著失子一事恨上皇後,生出些什麽變數也說不準。”這文樂是拿了錢寶林東西的,心內掂量著說道:“娘娘,不如還是看看錢寶林如何?奴婢瞧著她還算聽話,也沒經過皇上的眼,有幾分才貌,或能分皇後宸妃些恩寵也說不定。”貴妃卻在轎內悶聲笑道:“那就是個油滑的坯子,若不是無人可用,本宮是不打她那主意的。”文樂聽主子如此說,隻好住了口。
延春閣裏,貴妃去後,梁美人臥在床上,聽著外頭淒風苦雨,心裏甚是寒涼。一時有宮女進來說道:“宸妃娘娘又打發人送了好些東西過來,主子瞧瞧?”梁美人卻厲聲喝道:“誰許你拿進來,都撂到雨地兒裏去!”外頭宮女杏兒聽見聲響,忙跑了進來,陪笑道:“主子且聽奴婢一言,主子摔了這些東西不打緊,倒讓外頭聽見道是主子心裏暗恨著皇後娘娘同宸妃娘娘。滑胎的事兒,連皇上都聽了皇後的言語,主子還這般咬著不放,傳到皇上耳朵裏,隻怕就不好了。”說畢,見梁美人隻是默默不語,不置可否,又笑道:“主子既不想看見這些東西,奴婢收起來放在主子看不見的地方就是了。”梁美人這才點了點頭,道:“憑你處置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