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高懸,我又站在二門處,昨夜的襲擊者身份都已經得到了確認,果不其然這裏麵就有著芹澤鴨的名字。很詫異,真的很詫異,這是我確定芹澤鴨死在自己手下後心裏唯一的心情。這種概率可以比的上去中彩票了。怎麽要死不死的芹澤鴨都會混到來刺殺外國人的地步了?略加思考我大概的知道了這其中的變化。伴隨著我的隻言片語,井伊直弼隻手毀掉了水戶藩,於是一切和水戶藩有關係的人他們的命運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再也不會按著曆史書裏的那般記述的去運作了。
無心插柳柳成蔭,我不過是隻言片語,無心之言,隻是提醒井伊直弼要注意水戶,可是卻發生了那麽大的變故,真是沒想到啊。之前回到書齋老者那裏的原因,就是因為水戶在我的無意之言下滅藩而導致的,當時我並沒有覺得水戶滅藩會對主線曆史造成多大的變動,即使《曆史論》是以這樣來判定,並遣返了我,可我回來之後依舊並沒有覺察到水戶藩滅藩的影響,但是現在看著眼前被抬走的芹澤鴨的屍體我慢慢地了解了為什麽《曆史論》會把我送回去了。
芹澤鴨的死直接會影響到後麵的新選組。作為新選組初代目的局長,芹澤鴨為新選組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雖然他暴虐無理,但是新選組真正的底子都是由芹澤鴨一手打下的,後麵的近藤勇完全是摘了芹澤鴨的桃子。現在為新選組打基礎的人沒了,新選組會有什麽樣的變化?不可知了,那麽新選組會有變化,那麽在很快就要在京都裏風行的“天誅”會不會變得完全不可控,變得更加肆虐,這些東西已經不可預知了。
在意識到芹澤鴨的死,影響了曆史的變化後。同樣我也意識到了自己切身的摻入了一場曆史事件,隻是這事件的發生與結束讓我完全的意識不到這是一場曆史事件了。東禪寺事件,原曆史裏是由一群水戶的浪人襲擊東禪寺,並導致英國領事阿紮國緊急避難為結果的一場重要的曆史事件。這次事件之後,大量的尊攘派都意識到在江戶已經無法再去殺什麽外國人了,所以很快的“天誅”就流行開了。
而現在我切身的加入了這麽一件事件裏,而在我這的東禪寺事件,就這麽樣的草草的收了尾,可能尊攘派還是會因為無法再去刺殺外國人而離開江戶,可是變化還是有了。這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阿紮國的態度。在原曆史裏,此次事件之後阿紮國對於幕府的態度大不如前,畢竟前來刺殺他的是幕府的親戚家的下人,在阿紮國的理解裏這裏麵說不準就有藏著幕府默許的意思,而且還逼著他緊急避難,明顯的體現出了幕府的無能啊,所以由於阿紮國的態度轉變,大英帝國的態度也就會順勢轉變,這之後才會出現薩英戰爭之後英國很快的和薩摩打得火熱。當然這裏麵也一定包括了幕府後來開始大量的向法國學習,但是英國會把注下到薩摩那邊肯定也是和這個事件有著密不可分關係,要知道幕府和法國打的如膠似漆也是一八六五六六年左右了,而薩摩和英國打的火熱則是在六三年薩英戰爭之後就開始了,這明顯是表示著英國人非常不滿意於幕府,同時對於幕府的統治力與行政力有著很大的疑問才會這樣做的。
而現在,水戶藩已經沒了,這群家夥變成了幕府的人,然後被同屬幕府的守衛幹脆的亂槍打死,這很直接的就證明了幕府沒有任何的想要與外國人為難的打算,這次事件立馬就有由可能有幕府的影子變成了少數下級武士的不服從的問題,或許英國人還會質疑,但是這種問題就比原曆史裏那種情況要好解釋的多了。其次由於幹脆的利索的處理了這個事件,證明了幕府的執行力與統治力,雖然對於幕府在禦人能力上英國人可能還會有所質疑,但是對於在國家戰略上的掌控力,英國人就不會在產生什麽巨大的質疑了,畢竟原曆史裏動手的水戶藩人代表的還是水戶是幕府的親藩,這代表了幕府連自己親戚都管不住了,那還指望他能管好外樣藩麽?現在隻是有幾個不服管的下級武士作亂,隻要加強對下級的管理就好了,這和原曆史裏相差的就不是一點半點了。
最後一點的變化那就是我的健行隊的問題了。西式軍隊的出現會讓阿紮國提前的對幕府進行實力再評估,再加上這一次的有效有力的處理了事件,阿紮國會不會對我的健行隊產生更好的印象,這些都不可知了。
不經意間又改變了的曆史的走向啊,我越思考越是這樣的覺得。我沒有刻意的想要去做什麽大事,在被井伊直弼調到東禪寺的時候我都忘記了東禪寺裏還會發生一件這麽重要的事情,就在這樣的無意下曆史又被我做出了改動,自從櫻田門外之後,我主動地去改變什麽曆史的情況就沒有再發生過了,我人微言輕也沒辦法主動地去改變什麽,但是在不經意間曆史卻已經被我改動的越來越多了。無意間曆史變了,這個??????
停止了思考,不再思索著這些問題,轉而我看向昨夜守夜的幾個隊員,他們正在接受町奉行所人員的詢問,這四個隊員兩個老隊員兩個半新隊員,老隊員指的是從剛開始就一直沒有發生意外的隊員,半新則是指在水戶暴動之後加進來的隊員,全新的那就是補上在井伊直弼上洛的時候被忍者殺掉的隊員的空位的隊員了。昨天沒有全新的隊員倒是好事,開過槍打過人的,在麵對敵人來襲時總是要比隻訓練過沒殺過人的要強。
可是我看著這幾個隊員越看越覺得別扭,總覺得不對。其實我很早以前就有了這種別扭感了可是這種別扭感時有時無的,所以我就又忘了,今天不知為何這別扭感又出現了,左看右看,突然我想到了,健行隊到現在好像都沒有統一過衣甲,雖然我沒有淘汰掉武士鎧甲,但是各型各色的甲胄總會讓人覺得不專業的,要不要統一定製一套呢?伴隨著這樣的思考我離開了二門處,走了進去。
無心插柳柳成蔭,我不過是隻言片語,無心之言,隻是提醒井伊直弼要注意水戶,可是卻發生了那麽大的變故,真是沒想到啊。之前回到書齋老者那裏的原因,就是因為水戶在我的無意之言下滅藩而導致的,當時我並沒有覺得水戶滅藩會對主線曆史造成多大的變動,即使《曆史論》是以這樣來判定,並遣返了我,可我回來之後依舊並沒有覺察到水戶藩滅藩的影響,但是現在看著眼前被抬走的芹澤鴨的屍體我慢慢地了解了為什麽《曆史論》會把我送回去了。
芹澤鴨的死直接會影響到後麵的新選組。作為新選組初代目的局長,芹澤鴨為新選組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雖然他暴虐無理,但是新選組真正的底子都是由芹澤鴨一手打下的,後麵的近藤勇完全是摘了芹澤鴨的桃子。現在為新選組打基礎的人沒了,新選組會有什麽樣的變化?不可知了,那麽新選組會有變化,那麽在很快就要在京都裏風行的“天誅”會不會變得完全不可控,變得更加肆虐,這些東西已經不可預知了。
在意識到芹澤鴨的死,影響了曆史的變化後。同樣我也意識到了自己切身的摻入了一場曆史事件,隻是這事件的發生與結束讓我完全的意識不到這是一場曆史事件了。東禪寺事件,原曆史裏是由一群水戶的浪人襲擊東禪寺,並導致英國領事阿紮國緊急避難為結果的一場重要的曆史事件。這次事件之後,大量的尊攘派都意識到在江戶已經無法再去殺什麽外國人了,所以很快的“天誅”就流行開了。
而現在我切身的加入了這麽一件事件裏,而在我這的東禪寺事件,就這麽樣的草草的收了尾,可能尊攘派還是會因為無法再去刺殺外國人而離開江戶,可是變化還是有了。這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阿紮國的態度。在原曆史裏,此次事件之後阿紮國對於幕府的態度大不如前,畢竟前來刺殺他的是幕府的親戚家的下人,在阿紮國的理解裏這裏麵說不準就有藏著幕府默許的意思,而且還逼著他緊急避難,明顯的體現出了幕府的無能啊,所以由於阿紮國的態度轉變,大英帝國的態度也就會順勢轉變,這之後才會出現薩英戰爭之後英國很快的和薩摩打得火熱。當然這裏麵也一定包括了幕府後來開始大量的向法國學習,但是英國會把注下到薩摩那邊肯定也是和這個事件有著密不可分關係,要知道幕府和法國打的如膠似漆也是一八六五六六年左右了,而薩摩和英國打的火熱則是在六三年薩英戰爭之後就開始了,這明顯是表示著英國人非常不滿意於幕府,同時對於幕府的統治力與行政力有著很大的疑問才會這樣做的。
而現在,水戶藩已經沒了,這群家夥變成了幕府的人,然後被同屬幕府的守衛幹脆的亂槍打死,這很直接的就證明了幕府沒有任何的想要與外國人為難的打算,這次事件立馬就有由可能有幕府的影子變成了少數下級武士的不服從的問題,或許英國人還會質疑,但是這種問題就比原曆史裏那種情況要好解釋的多了。其次由於幹脆的利索的處理了這個事件,證明了幕府的執行力與統治力,雖然對於幕府在禦人能力上英國人可能還會有所質疑,但是對於在國家戰略上的掌控力,英國人就不會在產生什麽巨大的質疑了,畢竟原曆史裏動手的水戶藩人代表的還是水戶是幕府的親藩,這代表了幕府連自己親戚都管不住了,那還指望他能管好外樣藩麽?現在隻是有幾個不服管的下級武士作亂,隻要加強對下級的管理就好了,這和原曆史裏相差的就不是一點半點了。
最後一點的變化那就是我的健行隊的問題了。西式軍隊的出現會讓阿紮國提前的對幕府進行實力再評估,再加上這一次的有效有力的處理了事件,阿紮國會不會對我的健行隊產生更好的印象,這些都不可知了。
不經意間又改變了的曆史的走向啊,我越思考越是這樣的覺得。我沒有刻意的想要去做什麽大事,在被井伊直弼調到東禪寺的時候我都忘記了東禪寺裏還會發生一件這麽重要的事情,就在這樣的無意下曆史又被我做出了改動,自從櫻田門外之後,我主動地去改變什麽曆史的情況就沒有再發生過了,我人微言輕也沒辦法主動地去改變什麽,但是在不經意間曆史卻已經被我改動的越來越多了。無意間曆史變了,這個??????
停止了思考,不再思索著這些問題,轉而我看向昨夜守夜的幾個隊員,他們正在接受町奉行所人員的詢問,這四個隊員兩個老隊員兩個半新隊員,老隊員指的是從剛開始就一直沒有發生意外的隊員,半新則是指在水戶暴動之後加進來的隊員,全新的那就是補上在井伊直弼上洛的時候被忍者殺掉的隊員的空位的隊員了。昨天沒有全新的隊員倒是好事,開過槍打過人的,在麵對敵人來襲時總是要比隻訓練過沒殺過人的要強。
可是我看著這幾個隊員越看越覺得別扭,總覺得不對。其實我很早以前就有了這種別扭感了可是這種別扭感時有時無的,所以我就又忘了,今天不知為何這別扭感又出現了,左看右看,突然我想到了,健行隊到現在好像都沒有統一過衣甲,雖然我沒有淘汰掉武士鎧甲,但是各型各色的甲胄總會讓人覺得不專業的,要不要統一定製一套呢?伴隨著這樣的思考我離開了二門處,走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