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摩人在行動,那麽長州人呢?長州藩的藩主隻一個巨大的草包,毛利元就以後一代比一代慘,幕末時代所有的活動都是中下級藩士在行動,為什麽沒有高級的藩士,高級的藩士都已經和藩主穿一條褲子了,指望他們算了吧。薩摩人的集體活動所以他們的大本營就設在他們自己的老巢裏麵,長州人則是下層運動,上麵既不支持也不反對,所以他們不敢肆意的露頭隻好變成了秘密運動,京都的各種酒店,妓院,宿屋就成為了他們的活動老巢,各自用接頭的暗號然後聚集起來,開會討論各種各樣靠譜的不靠譜的事情。
這一次長州人進行了一次大集會,本來說這樣的秘密活動不應該一次聚集這麽多的人,但是今天情況特殊,因為今天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回來了,高杉晉作在火燒了英國領事館以後“高高興興”的踏上了前往中國上海的船隻,現在終於回來了。“向高杉兄敬一杯酒,火燒洋人的什麽狗屁領事館實在是大快人心,大快人心啊。”一個藩士用粗獷的聲音喊道,“哦‘所有人應合起來,都高高的舉起了自己的酒杯,高杉晉作坐在正中,笑眯眯的夜舉起了酒杯,“這是我輩誌士當行之事,不值一提不值一提。”高杉晉作也舉起了酒杯說道。
“幹杯。”那個粗獷的聲音又響了起來,“幹杯”,“幹杯”周圍的人紛紛這樣說道,然後大家端起自己的酒杯就喝了下去,一杯酒下肚,氣氛變得更火熱了,眾人都紛紛打開了自己的話匣子,三個一群五個一夥的聊了起來,“高杉兄,你這一次去了一趟清國,跟我們說說看,你都看到了什麽呢?”,火熱的氣氛中,一個聲音傳來,眾人聽到此言以後紛紛的附言,“說說吧高杉殿,也讓我們長長見識。”,“對啊高杉殿,這一次你都見到了什麽。”,看著眾人的興致這麽高,高杉晉作微一歎氣,“這一次的所見,當真讓人心寒啊。”
此言一出,火熱的氣氛就像被澆了一大盆冷水一樣,本來吵鬧的局麵一下就變得安靜了,所以人都把目光投到了高杉晉作的身上,“高杉君怎麽了?”看見高杉晉作麵露悲色,有人就好奇的問道,“哎,清國現在正陷在水深火熱之中,政府無能不說,那些可惡的南蠻人,哎。”在唉聲歎氣中,高杉晉作說起了自己的中國之行。
高杉晉作到達中國的時候好巧不巧正趕上了太平天國軍兵進上海,本來高杉晉作還有心往更深的中國內陸去看看可是因為戰爭高杉晉作被牢牢的困在了上海。不過就是在上海這麽一個地方,高杉晉作還是覺得自己已經大開眼界了。上海的前身,並不是什麽重要的城市,隻是一個小小的縣城但就是這樣也讓一直生活在長州的高杉晉作開了眼界。但是最讓高杉晉作留心的還是在上海的各國洋人,他驚訝地發現,這些洋人出入其他的地方如入無人之境,所到之處,當地官員百姓,無不退避三舍,要不然就是有阿諛奉持之輩一直圍繞在他們左右。
此時在日本,洋人的活動範圍還是受到了嚴格的限製的,除了在他們的居留地範圍以內,其他地方還是沒有許可去。高杉晉作不寒而栗,要是洋人有一天在國內,也和在中國一樣的到處走的話,那日本會不會亡國,高杉晉作,不願去想了。而在一個小書攤上,高杉晉作淘到了一本舊書了,魏源的《海國圖誌》,作為一個中級藩士,高杉晉作雖然不會說漢語,但是他會寫漢字,也認識漢字,所以閱讀起來高杉晉作在讀書的時候沒有感覺到任何的壓力。
大開眼界,這是高杉晉作看完這本書以後的感覺,在日本至今沒有一個人係統的描述出世界各國的情況,而在中國他找到了這樣的材料,而在閱讀中他愈發的覺到了震驚,打開了中國這個大國的國門的英國,居然和日本一樣是一個島國,而且不遠萬裏而來,隻用了數千兵卒就打的清王朝丟盔卸甲。不可能,這是高杉晉作心裏的想法,每一個江戶時代的日本人都還深刻的記得文祿之役,這是一代傳一代傳下來的,中國的強大,堅韌讓日本人當年吃盡了虧,所以在日本當時雖沒有把自己擺在藩屬的地位上,但是對於中國他們一直懷有一顆敬畏之心。
當年的勇士們現在都已經是傳說中的軍神戰神了,他們動員了數萬人前後兩次,遠征朝鮮,結果最後卻灰溜溜的回來了,回來以後無不言漢人的戰力之可怕,現在居然這個漢人的國度就被幾千人給打成了馬蜂窩,絕對不可能。高杉晉作心裏這樣告訴自己,可是當他看到在上海那來來往往的洋人以後,高杉晉作不由得還是行了,他艱難地咽了一口吐沫,心中又震蕩了起來,要是洋人弄一個幾千人的軍隊也打到了日本,日本會怎麽樣,長州會怎麽樣?
再往下來,高杉晉作就見到了一幕震撼人心的場景了。太平太過運動再平民間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凡太平軍所到之處,每縣,每城那必然有接應,這些接應都是一些地方上的組織,社團,這些組織社團,吸收了大量的社會閑散人員,然後進行武裝訓練,明裏是社會上的黑勢力,暗裏卻是太平軍的種子,上海也不意外,在太平軍兵臨上海之時,埋伏在上海縣城的小刀會動作了,官兵在上海縣城根本就擋不住這些武裝人員,連連失利眼看就要把城市拱手讓人的時候,洋人幹預了。
洋人沒有準備麽?不可能,除了自己的駐軍以外,洋人早早的就選練了一支華人軍隊,這些軍隊都是由躲災的流民中選練出來,對於清朝他們沒有什麽認同感,對於太平天國他們一樣沒有任何的好感,他們認的隻有錢,隻有糧。不能說他們沒有什麽愛國心,而是在饑餓和苦難的壓迫下,他們早就徹底的麻木了。這種事情在抗戰的時候也發生過,四二年河南大災,國民政府出於甩包袱的打算放棄了河南,在河南遭災的人到處逃荒,可是政府不救濟,這樣的逃荒除了死路別無他法。
當時世界戰爭的形勢已經開始向同盟國方向開始傾斜,日本的軍力民力實際上也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為了獲取在世界政壇上相對較好的地位,國民政府在放棄河南以後重新整備軍力準備再把河南給打回來。當時軍隊共備有四十萬人,而日軍拚盡全力組織起來的部隊總共加起來才六萬人,就算按照當年一比六的戰損率,國民政府還是有餘地戰勝日本人的,可是日本人選擇了一條可怕的戰略,他們開始救濟災民了,於是大量的災民開始為日本人服務,變成了支前隊,有的甚至在日本人的武裝下成為了軍隊,於是戰力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民政府一輸到底,差點就要把潼關都給丟了。
你能說這樣的國民是漢奸是國賊麽?人都是被逼的,來生存都沒有辦法保證,還談什麽其他東西,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個除了少數堅定信仰的人,對於大部分的普通人還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在上海這些華人洋槍隊,毫不留情的就把揮舞著大刀長矛的小刀會起義給鎮壓了,其手段之殘忍令人發指,同時這一支洋槍隊走出了上海縣城,給了太平軍狠狠一擊,配合著官軍的圍剿太平軍的攻擊最後以失敗告終。
看著那些揮舞著大刀長矛衝向近代化槍械小刀會成員的時候,高杉晉作感到了無比的可悲,而感同身受的就是他看向了自己的武士刀,要是我揮舞我自己的武士刀也衝上去的話,高杉晉作不願意想也不想想了,而同室操戈的景象進一步刺激了高杉晉作的心靈。本來在他的意識裏,幕府就已經開始傾向外國人了,那麽要是幕府也組織這樣一支軍隊,我們該怎麽辦?倒幕,一定要倒幕,否則我們所有人都沒有活路了,高杉晉作並不知道這些華人軍隊背景是有多麽的淒慘,他還以為是清政府組織的。
在上海的最後時日裏,高杉晉作進一步地感受到了洋人的厲害,而在海國圖誌裏也一直透露出了一種洋人的海軍無比厲害的信息,高杉晉作聯想到幕府曾經也買過一艘洋人的軍艦,不行幕府有的,我們也要有,於是高杉晉作做出了一件駭人聽聞的事情,他借用藩主的名義訂了一艘中等的軍艦,而且沒有回信告訴藩內。這一舉動給高杉晉作後來埋下了巨大的麻煩以至於一度從攘夷誌士藩府官方都不喜歡他。
當然高杉晉作的大少爺做派就不要多說了,也有不少的錢花到了你懂我懂的地方,酒色掏身高杉晉作的生命會那麽的短或許也和這個有關係吧。
這一次長州人進行了一次大集會,本來說這樣的秘密活動不應該一次聚集這麽多的人,但是今天情況特殊,因為今天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回來了,高杉晉作在火燒了英國領事館以後“高高興興”的踏上了前往中國上海的船隻,現在終於回來了。“向高杉兄敬一杯酒,火燒洋人的什麽狗屁領事館實在是大快人心,大快人心啊。”一個藩士用粗獷的聲音喊道,“哦‘所有人應合起來,都高高的舉起了自己的酒杯,高杉晉作坐在正中,笑眯眯的夜舉起了酒杯,“這是我輩誌士當行之事,不值一提不值一提。”高杉晉作也舉起了酒杯說道。
“幹杯。”那個粗獷的聲音又響了起來,“幹杯”,“幹杯”周圍的人紛紛這樣說道,然後大家端起自己的酒杯就喝了下去,一杯酒下肚,氣氛變得更火熱了,眾人都紛紛打開了自己的話匣子,三個一群五個一夥的聊了起來,“高杉兄,你這一次去了一趟清國,跟我們說說看,你都看到了什麽呢?”,火熱的氣氛中,一個聲音傳來,眾人聽到此言以後紛紛的附言,“說說吧高杉殿,也讓我們長長見識。”,“對啊高杉殿,這一次你都見到了什麽。”,看著眾人的興致這麽高,高杉晉作微一歎氣,“這一次的所見,當真讓人心寒啊。”
此言一出,火熱的氣氛就像被澆了一大盆冷水一樣,本來吵鬧的局麵一下就變得安靜了,所以人都把目光投到了高杉晉作的身上,“高杉君怎麽了?”看見高杉晉作麵露悲色,有人就好奇的問道,“哎,清國現在正陷在水深火熱之中,政府無能不說,那些可惡的南蠻人,哎。”在唉聲歎氣中,高杉晉作說起了自己的中國之行。
高杉晉作到達中國的時候好巧不巧正趕上了太平天國軍兵進上海,本來高杉晉作還有心往更深的中國內陸去看看可是因為戰爭高杉晉作被牢牢的困在了上海。不過就是在上海這麽一個地方,高杉晉作還是覺得自己已經大開眼界了。上海的前身,並不是什麽重要的城市,隻是一個小小的縣城但就是這樣也讓一直生活在長州的高杉晉作開了眼界。但是最讓高杉晉作留心的還是在上海的各國洋人,他驚訝地發現,這些洋人出入其他的地方如入無人之境,所到之處,當地官員百姓,無不退避三舍,要不然就是有阿諛奉持之輩一直圍繞在他們左右。
此時在日本,洋人的活動範圍還是受到了嚴格的限製的,除了在他們的居留地範圍以內,其他地方還是沒有許可去。高杉晉作不寒而栗,要是洋人有一天在國內,也和在中國一樣的到處走的話,那日本會不會亡國,高杉晉作,不願去想了。而在一個小書攤上,高杉晉作淘到了一本舊書了,魏源的《海國圖誌》,作為一個中級藩士,高杉晉作雖然不會說漢語,但是他會寫漢字,也認識漢字,所以閱讀起來高杉晉作在讀書的時候沒有感覺到任何的壓力。
大開眼界,這是高杉晉作看完這本書以後的感覺,在日本至今沒有一個人係統的描述出世界各國的情況,而在中國他找到了這樣的材料,而在閱讀中他愈發的覺到了震驚,打開了中國這個大國的國門的英國,居然和日本一樣是一個島國,而且不遠萬裏而來,隻用了數千兵卒就打的清王朝丟盔卸甲。不可能,這是高杉晉作心裏的想法,每一個江戶時代的日本人都還深刻的記得文祿之役,這是一代傳一代傳下來的,中國的強大,堅韌讓日本人當年吃盡了虧,所以在日本當時雖沒有把自己擺在藩屬的地位上,但是對於中國他們一直懷有一顆敬畏之心。
當年的勇士們現在都已經是傳說中的軍神戰神了,他們動員了數萬人前後兩次,遠征朝鮮,結果最後卻灰溜溜的回來了,回來以後無不言漢人的戰力之可怕,現在居然這個漢人的國度就被幾千人給打成了馬蜂窩,絕對不可能。高杉晉作心裏這樣告訴自己,可是當他看到在上海那來來往往的洋人以後,高杉晉作不由得還是行了,他艱難地咽了一口吐沫,心中又震蕩了起來,要是洋人弄一個幾千人的軍隊也打到了日本,日本會怎麽樣,長州會怎麽樣?
再往下來,高杉晉作就見到了一幕震撼人心的場景了。太平太過運動再平民間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凡太平軍所到之處,每縣,每城那必然有接應,這些接應都是一些地方上的組織,社團,這些組織社團,吸收了大量的社會閑散人員,然後進行武裝訓練,明裏是社會上的黑勢力,暗裏卻是太平軍的種子,上海也不意外,在太平軍兵臨上海之時,埋伏在上海縣城的小刀會動作了,官兵在上海縣城根本就擋不住這些武裝人員,連連失利眼看就要把城市拱手讓人的時候,洋人幹預了。
洋人沒有準備麽?不可能,除了自己的駐軍以外,洋人早早的就選練了一支華人軍隊,這些軍隊都是由躲災的流民中選練出來,對於清朝他們沒有什麽認同感,對於太平天國他們一樣沒有任何的好感,他們認的隻有錢,隻有糧。不能說他們沒有什麽愛國心,而是在饑餓和苦難的壓迫下,他們早就徹底的麻木了。這種事情在抗戰的時候也發生過,四二年河南大災,國民政府出於甩包袱的打算放棄了河南,在河南遭災的人到處逃荒,可是政府不救濟,這樣的逃荒除了死路別無他法。
當時世界戰爭的形勢已經開始向同盟國方向開始傾斜,日本的軍力民力實際上也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為了獲取在世界政壇上相對較好的地位,國民政府在放棄河南以後重新整備軍力準備再把河南給打回來。當時軍隊共備有四十萬人,而日軍拚盡全力組織起來的部隊總共加起來才六萬人,就算按照當年一比六的戰損率,國民政府還是有餘地戰勝日本人的,可是日本人選擇了一條可怕的戰略,他們開始救濟災民了,於是大量的災民開始為日本人服務,變成了支前隊,有的甚至在日本人的武裝下成為了軍隊,於是戰力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民政府一輸到底,差點就要把潼關都給丟了。
你能說這樣的國民是漢奸是國賊麽?人都是被逼的,來生存都沒有辦法保證,還談什麽其他東西,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個除了少數堅定信仰的人,對於大部分的普通人還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在上海這些華人洋槍隊,毫不留情的就把揮舞著大刀長矛的小刀會起義給鎮壓了,其手段之殘忍令人發指,同時這一支洋槍隊走出了上海縣城,給了太平軍狠狠一擊,配合著官軍的圍剿太平軍的攻擊最後以失敗告終。
看著那些揮舞著大刀長矛衝向近代化槍械小刀會成員的時候,高杉晉作感到了無比的可悲,而感同身受的就是他看向了自己的武士刀,要是我揮舞我自己的武士刀也衝上去的話,高杉晉作不願意想也不想想了,而同室操戈的景象進一步刺激了高杉晉作的心靈。本來在他的意識裏,幕府就已經開始傾向外國人了,那麽要是幕府也組織這樣一支軍隊,我們該怎麽辦?倒幕,一定要倒幕,否則我們所有人都沒有活路了,高杉晉作並不知道這些華人軍隊背景是有多麽的淒慘,他還以為是清政府組織的。
在上海的最後時日裏,高杉晉作進一步地感受到了洋人的厲害,而在海國圖誌裏也一直透露出了一種洋人的海軍無比厲害的信息,高杉晉作聯想到幕府曾經也買過一艘洋人的軍艦,不行幕府有的,我們也要有,於是高杉晉作做出了一件駭人聽聞的事情,他借用藩主的名義訂了一艘中等的軍艦,而且沒有回信告訴藩內。這一舉動給高杉晉作後來埋下了巨大的麻煩以至於一度從攘夷誌士藩府官方都不喜歡他。
當然高杉晉作的大少爺做派就不要多說了,也有不少的錢花到了你懂我懂的地方,酒色掏身高杉晉作的生命會那麽的短或許也和這個有關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