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在爭鬥中弱小的民族,哪怕是一絲一毫的微末勝利也會被無限的放大,成為民族抵抗的一個標杆性事件。來自下關岸邊最後的炮擊充分的證明了這一點,在正史中日本人把它列入了可以記載的事項之中,如果不能細心冷靜的分析的話,你還會以為這幾炮造成了多大的動靜呢。日語原文如果翻譯過來指的就是,山縣有朋帶著炮隊,趁著一艘聯軍的軍艦過於靠近岸邊下錨的時候擼了它一炮,然後整個艦隊就混亂了,不過一小會後艦隊恢複了正常,然後開始火力反擊,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實際上有可能存在幾炮就打的人一個艦隊集體混亂麽?開玩笑,就算是遇到最挫的海軍這也是決計不可能的,要知道即使是在薩摩人近乎竭盡全力的反擊下,連旗艦都被擼壞了的英國艦隊到最後都沒有陷入指揮混亂,四國艦隊雖然龐雜了些,但是主力依舊是英國人,怎麽可能因為被擼了幾炮就變得全艦隊混亂?除非出現的情況是幾炮直接幹翻了一艘軍艦,這才勉強有可能,但是長州人有那麽牛掰的火炮麽?所以這也就是日本人或者具體地說是明治新政府和其後續政府為了想盡辦法張耀自己的功績而特意加進曆史記錄裏麵的一段實際上不值得被計入曆史片段罷了。
與之類似的,如果現在是黨國執政,平型關大捷決計不會進入曆史,寫入曆史的可能是喜峰口,一個政府想要為自己的臉上貼金最好的方法一是抹黑敵人,二就是想盡辦法在外敵的身上做文章,如果不是近十幾年我們需要和海峽對岸保持某種意義上的“統一性”,大概整個大陸曆史學界依舊會把國軍視作一支除了會拖後腿啥都不會的隊伍。就如同三十年前那段歲月裏但凡留在大陸的國民黨老兵或已經赴台老兵的親人都會被打作反動派,這就是曆史啊!明治新政府的所作所為也是一樣的,竭力的抹黑幕府,然後片麵強調自己對抗外敵的所謂“勝績”以此來鞏固自己統治的合法性。於是在日本的曆史學界。新政府就成了先進的,而幕府就成了拖後腿的。一如黨軍和國軍。
不過在眼下的曆史裏顯然這個微小的炮擊還不會被計入曆史,山縣有朋不過是做了一件純粹是泄憤的舉動,於大局無益。四國艦隊在幾乎把下關城和其附屬炮台洗成了一片白地以後再一次開始了外交舉動。洋人的外交嘛,先是通告。然後是警告,然後是派兵,派完兵以後再一次通告,如果對方還是不接受,根據派遣軍的情況,選擇繼續打或者撤退再來,弱肉強食的年代所謂外交都是這樣來的。近代外交真的確立起來。大家不得不坐到桌子麵前談,這都要等到大家手裏都握有核武以後才能發生,如果二次大戰之前英國人手裏握著幾枚核武器,法國人手裏握著幾枚核武器。就老希沒有,你看老希還敢不敢那麽叼,反過來如果老希也有了,估摸著世界也就毀滅了,至少歐洲是要玩完的,當然了如果這幾個國家的核武器數量再上升幾個數量級,那麽不用說歐洲的對峙局麵將會無限的延續下去,之多出現零和戰爭。打仗也是需要勝利果實的,一旦用上核武器,那就不可能再有任何的勝利的果實,能占領的不過是一片受輻射的荒地,還有無盡的恐怖而已這也是為什麽現在即使整個亞洲都處在一種劍拔弩張的氛圍裏但是不論哪一個國家都不開第一槍的緣故,不首先使用原子彈不對無核國家使用原子彈,嗯說起來不錯,但是你要把我打急了你試試看,看我丟不丟你一臉。
在法國海軍陸戰隊返回了軍艦以後,還是幾艘小帆板,帶著伊藤博文以及四國艦隊的外交官,外加一隊英國水兵上了陸,這一次伊藤博文也不喊話了,直接升格成為了帶路黨他的目標就是把這群洋人直接帶到藩廳的所在地,為了防止被打黑槍,伊藤博文讓英國人幫他臨時做了一個旗子,以此來表明身份,一行數十人也沒有馬騎隻好開十一路朝著藩廳荻口城前進。因為這一路人沒有馬,兩條腿走起來就要稍稍費些時間,我們這邊便暫時不提,我們把目光投回荻口城。
高杉晉作登城了,被禁閉的高杉晉作登城了,這樣舉動如果放在江戶幕府初期那麽基本可以視作謀反,那麽作為藩主是有權力要求其切腹的,但是現在沒人去管這些了,下關城失敗這個消息傳播的速度要比京都那邊來的快多了,對於藩主毛利敬親而言現在腦袋一個頂兩個大,京都那邊的失敗的消息,已經快要壓不住了,這邊下關又是一敗塗地,雙重消息的夾擊下,毛利敬親都有心眼一閉直接翻過去,所以當有人來報高杉晉作求見的時候他一點都沒有在意他曾經給高杉晉作下了禁閉處分的決定。
在小姓的帶領下,高杉晉作來到了毛利敬親的會客室。會客室裏此時已經坐下了兩個人,一個是藩主毛利敬親而另一個卻是高杉晉作的熟人了,他是從京都安全撤回來的桂小五郎在武田信茂網開一麵的約定下,桂小五郎撤回了長州,與之一同撤回的還有其未結婚的妻子幾鬆,同時從京都那邊零零散散又逃回了接近百人,這就是長州尊攘派現在能夠剩下的全部實力了,在久阪玄瑞把大部分的尊攘派以及自己的性命都坑在了禦所門前之後,京都的尊攘派徹底的退出了舞台,要知道尊攘派裏很大的一部分人是為了一己之私,為了找一二個借口來合理搶劫才加入進去的,他們要的是殺別人,搶別人,而不是被殺,被搶,在麵對尊攘派全麵失敗以後,很多人把自己刀一收再也不談尊攘,而尊攘的主力已經橫屍街頭不可能活過來,所以現在零零散散回到長州的尊攘派可以說是最後的尊攘派了。
“高杉你來的正好,桂說幕府馬上就要興起討伐之兵了,你看我們現在該怎麽辦?”毛利敬親上來就給高杉晉作一個大大的難題,外麵洋人的槍炮剛剛停息,而現在幕府的軍隊又要來了,長州人即將進入一段最艱難的時段。
實際上有可能存在幾炮就打的人一個艦隊集體混亂麽?開玩笑,就算是遇到最挫的海軍這也是決計不可能的,要知道即使是在薩摩人近乎竭盡全力的反擊下,連旗艦都被擼壞了的英國艦隊到最後都沒有陷入指揮混亂,四國艦隊雖然龐雜了些,但是主力依舊是英國人,怎麽可能因為被擼了幾炮就變得全艦隊混亂?除非出現的情況是幾炮直接幹翻了一艘軍艦,這才勉強有可能,但是長州人有那麽牛掰的火炮麽?所以這也就是日本人或者具體地說是明治新政府和其後續政府為了想盡辦法張耀自己的功績而特意加進曆史記錄裏麵的一段實際上不值得被計入曆史片段罷了。
與之類似的,如果現在是黨國執政,平型關大捷決計不會進入曆史,寫入曆史的可能是喜峰口,一個政府想要為自己的臉上貼金最好的方法一是抹黑敵人,二就是想盡辦法在外敵的身上做文章,如果不是近十幾年我們需要和海峽對岸保持某種意義上的“統一性”,大概整個大陸曆史學界依舊會把國軍視作一支除了會拖後腿啥都不會的隊伍。就如同三十年前那段歲月裏但凡留在大陸的國民黨老兵或已經赴台老兵的親人都會被打作反動派,這就是曆史啊!明治新政府的所作所為也是一樣的,竭力的抹黑幕府,然後片麵強調自己對抗外敵的所謂“勝績”以此來鞏固自己統治的合法性。於是在日本的曆史學界。新政府就成了先進的,而幕府就成了拖後腿的。一如黨軍和國軍。
不過在眼下的曆史裏顯然這個微小的炮擊還不會被計入曆史,山縣有朋不過是做了一件純粹是泄憤的舉動,於大局無益。四國艦隊在幾乎把下關城和其附屬炮台洗成了一片白地以後再一次開始了外交舉動。洋人的外交嘛,先是通告。然後是警告,然後是派兵,派完兵以後再一次通告,如果對方還是不接受,根據派遣軍的情況,選擇繼續打或者撤退再來,弱肉強食的年代所謂外交都是這樣來的。近代外交真的確立起來。大家不得不坐到桌子麵前談,這都要等到大家手裏都握有核武以後才能發生,如果二次大戰之前英國人手裏握著幾枚核武器,法國人手裏握著幾枚核武器。就老希沒有,你看老希還敢不敢那麽叼,反過來如果老希也有了,估摸著世界也就毀滅了,至少歐洲是要玩完的,當然了如果這幾個國家的核武器數量再上升幾個數量級,那麽不用說歐洲的對峙局麵將會無限的延續下去,之多出現零和戰爭。打仗也是需要勝利果實的,一旦用上核武器,那就不可能再有任何的勝利的果實,能占領的不過是一片受輻射的荒地,還有無盡的恐怖而已這也是為什麽現在即使整個亞洲都處在一種劍拔弩張的氛圍裏但是不論哪一個國家都不開第一槍的緣故,不首先使用原子彈不對無核國家使用原子彈,嗯說起來不錯,但是你要把我打急了你試試看,看我丟不丟你一臉。
在法國海軍陸戰隊返回了軍艦以後,還是幾艘小帆板,帶著伊藤博文以及四國艦隊的外交官,外加一隊英國水兵上了陸,這一次伊藤博文也不喊話了,直接升格成為了帶路黨他的目標就是把這群洋人直接帶到藩廳的所在地,為了防止被打黑槍,伊藤博文讓英國人幫他臨時做了一個旗子,以此來表明身份,一行數十人也沒有馬騎隻好開十一路朝著藩廳荻口城前進。因為這一路人沒有馬,兩條腿走起來就要稍稍費些時間,我們這邊便暫時不提,我們把目光投回荻口城。
高杉晉作登城了,被禁閉的高杉晉作登城了,這樣舉動如果放在江戶幕府初期那麽基本可以視作謀反,那麽作為藩主是有權力要求其切腹的,但是現在沒人去管這些了,下關城失敗這個消息傳播的速度要比京都那邊來的快多了,對於藩主毛利敬親而言現在腦袋一個頂兩個大,京都那邊的失敗的消息,已經快要壓不住了,這邊下關又是一敗塗地,雙重消息的夾擊下,毛利敬親都有心眼一閉直接翻過去,所以當有人來報高杉晉作求見的時候他一點都沒有在意他曾經給高杉晉作下了禁閉處分的決定。
在小姓的帶領下,高杉晉作來到了毛利敬親的會客室。會客室裏此時已經坐下了兩個人,一個是藩主毛利敬親而另一個卻是高杉晉作的熟人了,他是從京都安全撤回來的桂小五郎在武田信茂網開一麵的約定下,桂小五郎撤回了長州,與之一同撤回的還有其未結婚的妻子幾鬆,同時從京都那邊零零散散又逃回了接近百人,這就是長州尊攘派現在能夠剩下的全部實力了,在久阪玄瑞把大部分的尊攘派以及自己的性命都坑在了禦所門前之後,京都的尊攘派徹底的退出了舞台,要知道尊攘派裏很大的一部分人是為了一己之私,為了找一二個借口來合理搶劫才加入進去的,他們要的是殺別人,搶別人,而不是被殺,被搶,在麵對尊攘派全麵失敗以後,很多人把自己刀一收再也不談尊攘,而尊攘的主力已經橫屍街頭不可能活過來,所以現在零零散散回到長州的尊攘派可以說是最後的尊攘派了。
“高杉你來的正好,桂說幕府馬上就要興起討伐之兵了,你看我們現在該怎麽辦?”毛利敬親上來就給高杉晉作一個大大的難題,外麵洋人的槍炮剛剛停息,而現在幕府的軍隊又要來了,長州人即將進入一段最艱難的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