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茜的的房間簡單樸素,沒有太多少女的感覺,不過原本這也就是一間客房,或許並沒有特地為馬茜調整過。
樂蘇之前也進來過幾次,但每次都沒有久留。這次兩人看完書之後,馬茜沒有直接出去,也沒有讓樂蘇離開的意思。
“我覺得傳國玉璽不是用和氏璧製成的。”樂蘇有些尷尬,趁機發起一個話題。
“這事我不是太關心,不過你為什麽會這麽認為?”馬茜饒有興趣地問道。
看著小美女那一雙明亮的大眼睛,正注視著自己,樂蘇心裏還有點小激動,他翻開那本書,指著和氏璧的圖畫解釋起來。
“你看,這個配圖的文字提到:卞和所獻的璞玉經過打磨後,得到一塊潔白無瑕、光潤晶瑩的寶玉……”
“所以呢?”
樂蘇進一步解釋說:“和氏璧應該是一塊白玉,而傳國玉璽大概是偏綠色的,孫堅打開匣子看的時候,我瞟到了一眼,你也看到了吧。”
馬茜回想了一下,點頭說:“遠遠的我也沒有看仔細,不過確實是深色的。”
“那就對了,傳國璽與和氏璧肯定不是一樣東西。”
“可是書上的記載也不一定是真實的吧?尤其是關於和氏璧的記載,相對比較早,而且很怪異。”
“確實如此,卞和獻玉可能就是個預言故事而已。張儀先不說他到底有沒有竊玉,就算是竊玉了,也不太可能是和氏璧。完璧歸趙之事看起來稍微靠譜一些,根據其中對和氏璧的描述來判斷,玉壁應該是白色的。”
馬茜不明白樂蘇怎麽推出來的,於是問他:“為什麽這麽說呢?”
“藺相如第一次麵見秦昭王時,謊稱為其指出玉璧上的一處疵瑕,才將和氏璧取回。由此可見和氏璧潔白無瑕,一點不勻和雜色都沒有。如此直接的描述,足可證明和氏璧是白玉,而不是別的什麽顏色。”樂蘇推斷說。
馬茜被吊起了胃口,想親眼看看和氏璧,“我們再夢中轉生走一趟吧。”
“還是先去山下的小鎮查查資料吧,那樣比較簡單。”樂蘇露出為難的表情,“而且完璧歸趙也不一定確有其事,作為史料明顯有誇張的成分。”
想去又去不了,馬茜略微失望,不過她也覺得最近自己太麻煩人家了,於是同意了樂蘇明天一起下山的計劃。
現如今兩人對下山已經是輕車熟路,隨後很快又到了書店,翻看起相關書籍,也在網上搜尋資料。
書店裏的書還好說,相關書籍並不太多,網上的資料就是浩如煙海了。而且網上重複的、相互矛盾的信息也更多,有時候過多的信息幾乎等於沒有信息,因為太容易被誤導了。
樂蘇讓馬茜在書裏找,自己上網查,這一方麵是紳士精神,另外也是馬茜習慣於看紙質書,樂蘇在網上查資料的經驗更豐富。
這回兩人還算比較走運,沒多久就找到了比較可靠的分析……
《玉璽譜》、《文獻通考》和《二十四史》等文獻記載:傳國璽“色綠如藍,溫潤而澤”、“色正青”、“藍田之色”,由此可以推斷玉璽的材料應為藍田玉。
據後來人分析,製作傳國璽的玉石是一種具有碧綠、潔白閃光的拉長石。
有人因此認定這就是和氏璧的材質,其實是過於武斷的,因為這並不是對和氏璧的直接描述,如此推斷太間接,非常不可靠。?
那麽和氏璧到底是什麽顏色、什麽材料的呢?
最初卞和在荊山得到的是一塊玉璞,玉璞就是石包玉,從成礦的理論可以知道,它是在軟玉礦藏的遠端石窩中生成的上好白玉,非常稀少。
荊山中是否有軟玉的礦苗尚不清楚,古時候由昆侖山向中原馱送和田玉的玉石之路,是否經過荊山之麓也無從查考。但有一點,那就是從我國玉文化的特點和事實來看,在春秋戰國時期出土的上等玉璧,無一不是和田白玉,沒有藍田玉和拉長石。?
春秋戰國時期王者用玉均為和田玉,楚國應該也不會例外。卞和懂玉,他可能根據玉璞的重量和石包玉的特點,斷定得到的是一塊少見的上等好玉,這才獻給楚王。
再看傳國玉璽,文獻上對其所描述的顏色是“青”、“綠”、“藍”,都和白色不沾邊,所以說玉璽取材於和氏璧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
“如此看來,和氏璧八成是白色的了。”馬茜信服了,“可要是仔細想想,傳國璽也不一定就不是白色的吧?”
這回輪到樂蘇想不明白了,他問馬茜說:“你不也親眼看到了嗎?傳國玉璽確實不是白玉印章。”
“我是看到了,但也不能確認那就是真正的傳國玉璽呀,或許是孫堅偽造的,然後還假模假樣地從井裏撈出來。”
樂蘇也並非專業人員,無法否認這種可能性,隻能說:“這就不是我們能查清楚的東西了,除非夢中轉生。”
“這次不行嗎?”
馬茜用期待的眼光看著樂蘇,樂蘇想了想,還是沒有忍心徹底拒絕:“現在肯定不行,等幾天再說吧!”
其實隻要能去就行,馬茜沒有意見,不過去之前也要想好去何時何地。
最早可以去看秦始皇的始皇璽,最晚可以看東漢皇帝的“漢傳國璽”,兩者應該是一樣的,但沒有人可以百分之百地確定此事。
考慮到“漢傳國璽”流傳時間更長,再加上剛好是在孫堅得到玉璽之前,馬茜和樂蘇商量決定去看看這一段時間內某個時間點的傳國玉璽。
其實“漢傳國璽”也不是連續的,西漢和東漢之間插了一個王莽的新朝,不過玉璽的流轉脈絡還是很清楚的,基本可以確定是同一個東西。
根據樂蘇的解釋,夢中轉生的時間和地點要求越明確,各方麵的消耗也會越大,而且是幾何級增長的。
由於這次時空精度要求不高,因此樂蘇隻會隨便找個大概的時間和地點過去,基本上隻要是在兩漢之間的華夏大地就可以了。(未完待續)
樂蘇之前也進來過幾次,但每次都沒有久留。這次兩人看完書之後,馬茜沒有直接出去,也沒有讓樂蘇離開的意思。
“我覺得傳國玉璽不是用和氏璧製成的。”樂蘇有些尷尬,趁機發起一個話題。
“這事我不是太關心,不過你為什麽會這麽認為?”馬茜饒有興趣地問道。
看著小美女那一雙明亮的大眼睛,正注視著自己,樂蘇心裏還有點小激動,他翻開那本書,指著和氏璧的圖畫解釋起來。
“你看,這個配圖的文字提到:卞和所獻的璞玉經過打磨後,得到一塊潔白無瑕、光潤晶瑩的寶玉……”
“所以呢?”
樂蘇進一步解釋說:“和氏璧應該是一塊白玉,而傳國玉璽大概是偏綠色的,孫堅打開匣子看的時候,我瞟到了一眼,你也看到了吧。”
馬茜回想了一下,點頭說:“遠遠的我也沒有看仔細,不過確實是深色的。”
“那就對了,傳國璽與和氏璧肯定不是一樣東西。”
“可是書上的記載也不一定是真實的吧?尤其是關於和氏璧的記載,相對比較早,而且很怪異。”
“確實如此,卞和獻玉可能就是個預言故事而已。張儀先不說他到底有沒有竊玉,就算是竊玉了,也不太可能是和氏璧。完璧歸趙之事看起來稍微靠譜一些,根據其中對和氏璧的描述來判斷,玉壁應該是白色的。”
馬茜不明白樂蘇怎麽推出來的,於是問他:“為什麽這麽說呢?”
“藺相如第一次麵見秦昭王時,謊稱為其指出玉璧上的一處疵瑕,才將和氏璧取回。由此可見和氏璧潔白無瑕,一點不勻和雜色都沒有。如此直接的描述,足可證明和氏璧是白玉,而不是別的什麽顏色。”樂蘇推斷說。
馬茜被吊起了胃口,想親眼看看和氏璧,“我們再夢中轉生走一趟吧。”
“還是先去山下的小鎮查查資料吧,那樣比較簡單。”樂蘇露出為難的表情,“而且完璧歸趙也不一定確有其事,作為史料明顯有誇張的成分。”
想去又去不了,馬茜略微失望,不過她也覺得最近自己太麻煩人家了,於是同意了樂蘇明天一起下山的計劃。
現如今兩人對下山已經是輕車熟路,隨後很快又到了書店,翻看起相關書籍,也在網上搜尋資料。
書店裏的書還好說,相關書籍並不太多,網上的資料就是浩如煙海了。而且網上重複的、相互矛盾的信息也更多,有時候過多的信息幾乎等於沒有信息,因為太容易被誤導了。
樂蘇讓馬茜在書裏找,自己上網查,這一方麵是紳士精神,另外也是馬茜習慣於看紙質書,樂蘇在網上查資料的經驗更豐富。
這回兩人還算比較走運,沒多久就找到了比較可靠的分析……
《玉璽譜》、《文獻通考》和《二十四史》等文獻記載:傳國璽“色綠如藍,溫潤而澤”、“色正青”、“藍田之色”,由此可以推斷玉璽的材料應為藍田玉。
據後來人分析,製作傳國璽的玉石是一種具有碧綠、潔白閃光的拉長石。
有人因此認定這就是和氏璧的材質,其實是過於武斷的,因為這並不是對和氏璧的直接描述,如此推斷太間接,非常不可靠。?
那麽和氏璧到底是什麽顏色、什麽材料的呢?
最初卞和在荊山得到的是一塊玉璞,玉璞就是石包玉,從成礦的理論可以知道,它是在軟玉礦藏的遠端石窩中生成的上好白玉,非常稀少。
荊山中是否有軟玉的礦苗尚不清楚,古時候由昆侖山向中原馱送和田玉的玉石之路,是否經過荊山之麓也無從查考。但有一點,那就是從我國玉文化的特點和事實來看,在春秋戰國時期出土的上等玉璧,無一不是和田白玉,沒有藍田玉和拉長石。?
春秋戰國時期王者用玉均為和田玉,楚國應該也不會例外。卞和懂玉,他可能根據玉璞的重量和石包玉的特點,斷定得到的是一塊少見的上等好玉,這才獻給楚王。
再看傳國玉璽,文獻上對其所描述的顏色是“青”、“綠”、“藍”,都和白色不沾邊,所以說玉璽取材於和氏璧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
“如此看來,和氏璧八成是白色的了。”馬茜信服了,“可要是仔細想想,傳國璽也不一定就不是白色的吧?”
這回輪到樂蘇想不明白了,他問馬茜說:“你不也親眼看到了嗎?傳國玉璽確實不是白玉印章。”
“我是看到了,但也不能確認那就是真正的傳國玉璽呀,或許是孫堅偽造的,然後還假模假樣地從井裏撈出來。”
樂蘇也並非專業人員,無法否認這種可能性,隻能說:“這就不是我們能查清楚的東西了,除非夢中轉生。”
“這次不行嗎?”
馬茜用期待的眼光看著樂蘇,樂蘇想了想,還是沒有忍心徹底拒絕:“現在肯定不行,等幾天再說吧!”
其實隻要能去就行,馬茜沒有意見,不過去之前也要想好去何時何地。
最早可以去看秦始皇的始皇璽,最晚可以看東漢皇帝的“漢傳國璽”,兩者應該是一樣的,但沒有人可以百分之百地確定此事。
考慮到“漢傳國璽”流傳時間更長,再加上剛好是在孫堅得到玉璽之前,馬茜和樂蘇商量決定去看看這一段時間內某個時間點的傳國玉璽。
其實“漢傳國璽”也不是連續的,西漢和東漢之間插了一個王莽的新朝,不過玉璽的流轉脈絡還是很清楚的,基本可以確定是同一個東西。
根據樂蘇的解釋,夢中轉生的時間和地點要求越明確,各方麵的消耗也會越大,而且是幾何級增長的。
由於這次時空精度要求不高,因此樂蘇隻會隨便找個大概的時間和地點過去,基本上隻要是在兩漢之間的華夏大地就可以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