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河南岸,一大片草地鬱鬱蔥蔥,有數百匹駿馬悠然自得的漫步在草地上,不遠處有成排的馬廄,還有高大的草料庫房。


    這是虎林軍占地上百頃的牧馬場,全軍的戰馬和挽馬都在這裏放牧,當然兩者之間是隔開的,馬廄和庫房位於地勢較高之處,為的就是防水患。


    此處原為荒灘,自從州衙在三台河南岸修起河堤後,虎林軍憑著新修的排水溝渠將積水排走,然後動用數千戰俘平整土地並且夯實,灑上草種培育牧草,到如今終於有了自己的一塊牧馬場。


    中原的產馬地在西北方向,如河套、隴右一帶,長江流域罕有合適養馬的大片草地,長江邊上的巴州本就不合適養馬,可宇文溫硬是弄出塊袖珍的牧馬場來。


    “江南多雨,養馬怕是會很麻煩啊。”尉遲順說道,他如今在女婿的陪同下參觀牧馬場,看著這人工整理出來的草場,感概之餘提出了疑問。


    “養馬難,但再難也得養,江北各州也有戰馬,飼養的經驗教訓頗多,小婿已經將其一一總結,希望能成功。”宇文溫答道。


    “從幼駒長到可做合格戰馬至少要花五年時間,總不能靠五年後才能騎乘的戰馬來打仗吧?”尉遲順又問。


    “這是自然,隻是山南並無產馬地,官軍戰馬多憑繳獲,若不是楊堅...楊逆禍亂朝廷,山南各州又何苦自己養馬,直接靠朝廷調撥即可。”


    “如今國土已經連成一片,朝廷自會調撥戰馬到山南,又何必如此大費周章?”尉遲順繼續發問,“繳獲的陳軍戰馬,本就不如北地戰馬強健,這些戰馬若是要全副披掛,又有多少能吃得消。”


    “有好過沒有。”宇文溫雙手一攤,說出了殘酷的現實。


    自從三年前,也就是大象二年五月下旬起,大周內戰爆發,當時的安州軍就沒了戰馬的來源地,曆次大戰之後馬匹多有損失,也虧得都是打了勝仗,靠著繳獲還算是頗有盈餘。


    但這是治標不治本,沙場征戰騎兵是利器,如今的山南周軍騎兵‘傷不起’,雖然江沔地區水網縱橫,靠著步兵也能勉強抗住敵軍騎兵,但是要對外進攻就力有不逮,畢竟要在中原鏖戰沒騎兵就是死。


    南朝數百年來無數次北伐,即便一開始勢如破竹戰果非凡,可到了北朝騎兵大舉南下後就左支右絀,不是南軍將士們不善戰,實在是騎兵不給力喪失了戰略機動能力,交戰中漸漸地被騎兵眾多的北軍掌握了主動權。


    見著尉遲順沉默不語,宇文溫便說等嶽父到了鄴城,可得在丞相麵前美言幾句,為山南周軍調來大批戰馬,畢竟山南這邊的周軍若是能打,也好策應朝廷主力那邊的戰事。


    “吾自當盡力。”尉遲順能說的也就隻能到這個程度,他不是傻瓜,知道朝廷行事要多方麵考慮,其實就是源於父親和宇文亮之間微妙的關係。


    這種話題說起來傷和氣,況且雙方心裏也都有數,反正就是為了顧全大局自然是要合作,先把楊堅解決了再想下一步的事情。


    宇文溫自然也不會傻到要嶽父打包票,反正有棗沒棗打一杆子再說,他臉皮厚所以到了鄴城怎麽著都得從尉遲丞相手中摳一些戰馬出來,這也是山南周軍急需的重要戰略資源。


    “那一片草場似乎是專門種牧草的?”尉遲順問道,他看見養馬場一隅有一大片草地與眾不同,青草長得頗高不像是給馬匹奔跑的地方。


    宇文溫點頭說是,領著嶽父來到那片草地,其中分地塊種著不同類的青草,而尉遲順卻被其中種草吸引了目光:“這是?三葉草...莫非是苜蓿麽?”


    “正是苜蓿,江沔一帶自然是沒有的,是小婿千方百計尋來草種,在這裏試著種下,若是能成功種植就擴大麵積。”


    “是從長安弄來的吧,吾記得苜蓿在關中倒是常見。”


    苜蓿,本不是中原土生植物,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不但帶回了良種馬,還帶回了苜蓿種子,在長安一帶種植,隨後慢慢擴展到關中各地。


    《漢書西域傳》有記載:“大宛國,俗嗜酒,馬嗜苜蓿”,所以漢武帝好容易弄回來大宛馬後,連帶著把大宛馬喜歡吃的苜蓿作為飼料也一起引進了。


    宇文溫見嶽父‘識貨’便開始講解他種植苜蓿的心酸史,其實這個時代對於苜蓿的種植已有成熟的種植心得,四十多年前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一書,其中就詳細記載了苜蓿的栽培方法。


    “如今對苜蓿的種植已有經驗,小婿計劃擴大草場專門種植牧草,這苜蓿便是其中一種,收割後幹燥好便可喂養戰馬,然後適當增加精料。”


    “吾記得苜蓿至少分兩種,一種開的是黃花,一種開的是紫花...”尉遲順想起了苜蓿的類別問題。


    “小婿要買的是紫花苜蓿,結果開出來的是黃花...被人騙了!”說到這裏宇文溫無名火起,他派人到長安和沛國公鄭譯接頭並住下,這些人的任務之一就是買東西,買一些山南州郡買不到的玩意。


    苜蓿就是其中之一,結果買來的所謂紫花苜蓿種子,種出來的全部開的是黃花。


    不是說黃花苜蓿就不能當牧草喂馬,是因為紫花苜蓿所含營養要比黃花苜蓿高許多,所以被無良商人耍了的宇文溫極度不爽,在黑名單上記下了厚重的一筆。


    尉遲順又提出了新的問題,他說雖然苜蓿在關中生長良好,可江南多雨所以未必合適種植苜蓿,宇文溫的回答也很直接,說已選了幾種牧草一並種植,為的就是以防萬一。


    看著女婿信心滿滿的樣子,尉遲順點點頭未再多說什麽,他此次在西陽特意逗留一日,一來是為了讓女兒和夫人好好聚聚,二來就是要看看女婿的實力。


    外人都在傳女婿的種種惡行,可是尉遲順知道大部分是訛傳,例如什麽強搶民女、嗜吃人肉之類都是無稽之談,至於好女色麽,男人好色有什麽奇怪的,更何況他對自己女兒抓住女婿的心絕對有信心。


    尉遲順是想知道女婿在巴州折騰出了什麽名堂,都說虎林軍能打,那麽能打到什麽程度,又說有河沙選鐵,那練出來的東西到底成色如何。


    他原以為女婿會敷衍了事,結果今日走了一圈下來,尉遲順如願以償看到了想看到的東西:修建進度驚人的水利設施,大片大片曾經的荒灘變成耕田,從沒見過的臥軸風車及其工坊。


    新擴建的東城,幹淨整潔的西城市容,城中熙熙攘攘的人群,城外辛勤勞作的農民。


    士氣高漲、訓練有素的虎林軍將士,充足的夥食嚴格的軍紀;巴水旁那規模頗大的選砂場,三台河旁冶鐵作坊裏那水力驅動的風箱和鍛錘。


    刀鋒閃著寒光的宿鐵刀,還有一領領嶄新的環鎖鎧,這些東西不算罕見,也不會讓尉遲順驚為神器,可是區區巴州軍器監就能做出這些東西,他覺得女婿確實很上進。


    現在參觀了占地不算大的牧馬場,看著一片片精心栽培的牧草,尉遲順不是驚訝女婿的想法,而是深刻體會到他的執著。


    換句話說就是野心。


    有這樣的女婿,他不知道應該高興還是擔心,亦或是兩種心情都兼而有之,看著手上摘來的三葉苜蓿,尉遲順有些走神。


    宇文溫也在走神,他看著自己辛辛苦苦種下的苜蓿,又看向草地上那數百匹馬,腦海裏浮現出萬馬奔騰的景象來,那是三葉草的幻想。


    騎兵,直到鐵絲網、壕塹加機槍這一組合出現前,都是戰場上重要的一個兵種,到了坦克的出現才從主角真正變成配角,這個時代的騎兵,就和後世的坦克一樣重要。


    騎兵要給力首先得有大量戰馬,而要養馬就得有大片草場,天然的草場在草原,亦或是河套、隴右這些西北之地,所以問題就來了:江淮一帶難道就不能大規模養馬麽?


    答案是能,元末時江淮義軍就有大批戰馬,而明軍北伐就有強力的騎兵,這是因為元廷在江淮設有大量軍馬場,當然能有大量軍馬場的原因就是那裏曆經戰亂人口銳減。


    說來說去就是人馬爭地的問題,這個問題尤其以宋時最為突出,常見的說法是北宋立國時先天不足,丟掉了傳統的西北養馬地,沒有足夠的馬就沒有強大的騎兵,所以對遼對西夏作戰十分無奈。


    然而同期北宋的養羊業卻異常興旺,因為那時對羊肉的需求量巨大,羊肉是宮廷食材用量上的極品,宋太宗時從西夏買了羊運到河北放牧,結果“侵民田,妨種蓺,數郡被其害”。


    宋真宗時“禦廚歲費羊數萬口”,到了宋神宗時代更厲害,禦廚帳本記錄一年居然消耗羊肉四十三萬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兩。


    有草地養羊沒地養馬,這不是沒有產馬地能解釋的,說來說去不是養不了馬,而是願不願意養馬的問題。


    自從檀淵之盟後,宋國繳納歲幣就能保得國境平安,費那力氣養馬做什麽,更何況土地用來種田養羊都不夠,哪裏有馬場的份。


    馬政糜爛也是罪魁禍首之一,宋史有記載:饒州“所蓄牝牡馬五百六十二,而斃者三百十有五,駒之成者二十有七”,低下的繁殖率當真是令人發指。


    用來配種的種馬五百六十二匹,養死了三百一十五匹,剩下的二百四十七匹種馬,養出了馬駒二十七匹,如此稀爛的馬政,已經不是沒有產馬地能夠說得過去的。


    所以“江南不能大規模養馬”就是偽命題,隻要有地,隻要養馬用心就不愁養不出大批戰馬,所以宇文溫要養馬,首先得解決人馬爭地的問題,然後就是飼料和嚴格的養馬製度。


    故而巴州土地再緊張,他都要劃出一大塊來養馬,要把戰馬養好就得有高質量的牧草,苜蓿便是好牧草的一種,小小的三葉草,是他養馬夢的開始。


    養馬是個係統工程,光有地有草還不行,馬種得好而養馬的人更加關鍵,養馬人不用心那一切都是泡影。


    《西遊記》裏有述,當弼馬溫工作量不小,可即便喂得馬肥,隻落得道聲“好”字,如稍有瘦弱就要被問責,若是損傷了還得賠錢問罪,養馬的地位低下待遇差,哪裏會有人認真工作。


    所以宇文溫給養馬的士兵待遇很高,把馬養好了一樣可以分田地,雖然養馬見效慢但他依舊要堅持下去,羊肉好吃但馬匹更重要。


    騎兵不給力就打不過敵人,打不過敵人就得跪,靖康之變,北宋昔日高高在上地位尊貴的太後、皇後、帝姬、宗室女、內外命婦,無一例外成了金兵的玩物,那種悲慘的經曆宇文溫可不想親身體驗。


    “所以強力的騎兵,是必須要有的!!”(未完待續。)</dd>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逆水行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米糕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米糕羊並收藏逆水行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