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溫聽得劉楊說還有秘術,不由得有些期待,之前的‘點金術’算是能讓他發筆橫財,也不知道接下來的秘術會是什麽。
先前在城裏,他現出原形“大學僧”,把‘化學之術’長篇大論了一番,本意是想毀掉劉楊道長的‘專業’,未曾料這位似乎越挫越勇,為了學習‘化學之術’,竟真要把壓箱底的秘術獻出來換“機緣”。
不光一個‘點金術’,還有另一個秘術,宇文溫此時忽然覺得有些內疚,他覺得自己是不是忽悠得太過了,讓一個大叔傾家蕩產換‘機緣’,頗有於心不忍之意。
就在他走神之際,劉楊不知從哪裏又翻出一個小布包,攤開之後從中拿出一個東西來:“郎君請看。”
宇文溫定睛看去,卻見其中是一個透明物體,約大拇指般長短、粗細,兩段不平整似乎是什麽東西的殘骸,不過他首先關注的卻是材質,心裏在想這玩意會不會是玻璃。
“此是何物?琉璃?水晶?”宇文溫問道。
“此物為水晶,為貧道與機緣巧合之下所得。”劉楊言語間頗為自得。
“何以見得是水晶?若是透明的琉璃也說不一定。”
“貧道曾試過用刀切割,此物並非琉璃般脆弱,兼之透明如水,定然不是琉璃了。”
宇文溫聞言點點頭,因為絲綢之路的關係,這個時代的琉璃製品不算少見,即便是玻璃製品也有了,如玻璃杯、玻璃碗之類,當然此時的琉璃、玻璃製品還屬於奢侈品。
南朝齊、梁年間,就有番商自海路來到建康,用五色之石煉出‘西域琉璃’,在建康城大賣然後成為巨富,而長安、洛陽、鄴城這幾個絲綢之路的重要源頭,亦有西域番商帶來的各種琉璃製品。
在後世的考古發現中,這個時期的墓葬裏有玻璃杯、玻璃碗等物品,可見其珍貴程度,也正是如此,宇文溫的琉璃/玻璃首飾、製品才能賺錢。
他將那水晶拿起仔細觀察,發現這東西截麵類似三角形,不管原本為什麽東西的部件,如今這玩意已經和三棱鏡很相似了。
三棱鏡,橫截麵為三角形的玻璃製品,在學習初中物理時,認知光的折射就會接觸到這玩意,而在這個時代,宇文溫的工坊裏已經有成品。
三棱鏡組合起來可以將光線按照路徑折射,那是用來做雙筒望遠鏡、亦或是潛望鏡必備的配件,三棱鏡的折射效果很好,可以取代鏡子,同時還有另外的用途。
看了看這‘機緣巧合’的三棱鏡,宇文溫決定不說破,交還給劉楊之後便故作驚訝的問道:“此物有何奧妙所在?”
劉楊興奮地拿著水晶來到茅房某處,那裏的木板牆壁有縫隙,而夕陽的光輝便從縫隙漏了進來,他將水晶放在陽光下,隨即神秘兮兮的說道:“郎君請看。”
‘不就是把陽光分成七色光嘛...’宇文溫心知肚明,所以見著透過水晶的陽光變成七色光,也沒什麽驚奇,他看了看劉楊,頗為失望。
‘不過有了點金術...煉鋅術也不錯,萬一玻璃鏡利潤大降,好歹能用黃銅冒充黃金補貼家用。’宇文溫如是想,玻璃鏡的製作工藝能守到何時不知道,未雨綢繆所以要想些別的賺錢門路。
“原來如此,此物果然有意思。”他打了個哈哈,無聊的三棱鏡沒什麽意思,看了看房間,宇文溫說道:“道長,時辰不早了,收拾收拾回城吧。”
他跟著劉楊來這小破屋,就是要對方整理行裝搬家,去指定地方居住,其實就是監視,免得有居心不良之人來套話,追查那大爆炸的原因。
“郎君,貧道還沒有展示秘術,何故要走?”
“這不就是...呃,還沒開始麽?”
“當然沒有開始。”
劉楊說完又去翻東西,從壇壇罐罐裏拿出一個木盒,打開後將那截麵是三角形的水晶放了進去,然後又鼓搞了一番,將這木盒放到那道陽光下。
“郎君請看!”
宇文溫湊過去一看,隻見陽光從這木盒裏一端漏入,然後經過那水晶三棱鏡,接著經過兩片疑似琉璃/玻璃片,最後投射在木盒內另一端。
這一端有些黑,似乎是用什麽東西弄黑的,那陽光投射其上,顯現出紅、橙、黃、綠、青、藍、紫的連續彩帶,彩帶上有無數條喑線。
“這...這...”宇文溫說不出話來,此情此景讓他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郎君,這隻是開始。”劉楊很滿意對方的表情,這說明‘機緣’離自己越來越近了,“不止是陽光如此,請聽貧道詳解...”
劉楊開始說起自己的發現,他機緣巧合下得了這三角形的水晶,發現陽光透過這水晶後變成七色光,驚奇之下把水晶對準各類光,發現透出的光彩和陽光有所不同。
燭光、油燈光、柴火光都有不同,這愈發引起了劉楊的好奇心,他在煉丹時發現,各種礦物燃燒時的火焰色彩也不一樣。
劉楊心中萌發了一個想法:莫非汞、鐵、銅、金、銀被火燒時顏色都不一樣?那豈不是可以根據火焰顏色來判斷礦物裏的成分差別?
於是他便嚐試著將少量銅粉、鐵粉、錫粉用金勺裝著,放在火上使其燃燒,果不其然那火焰顏色稍有不同,隻是混合起來一起燒時,卻未能從跳躍的火焰中分辨出不同顏色。
有鑒於陽光被分成七色光,劉楊猜測莫非是這些東西燃燒時的光混在一起,所以要將其分開才能看到相應的顏色,所以他便用那三角形的水晶來試卻試不出來。
問題出在哪裏?劉楊花了五年時間才解決這個問題,他做了個木盒,留出一條狹縫,然後再一個黑屋子裏,分別灼燒銅粉、鐵粉、錫粉。
他則將水晶放在木盒子裏,放在火爐附近,讓燃燒的火光透過狹縫照在水晶上,然後投射在木盒另一端。那火光果然分成一道彩帶。
劉楊對這個發現即為興奮,他在想若是按著這種情況,將銅粉、鐵粉、錫粉混合之後灼燒,應該可以從光帶裏分辨出各自的顏色,往寬了說能夠從各種礦物粉的燃燒火光中,判斷其中有無銅、鐵、錫。
他很快便進行了嚐試,瞪大眼睛試圖從光影彩帶中分辨銅、鐵、錫燃燒時的顏色,卻無法看清楚,因為那彩帶裏的顏色條密密麻麻,比頭發絲還細哪裏分辨得出來。
進展就這麽停滯下來,過了七年,劉楊師父即將去世,臨終前將一個法寶傳給了他,那是兩片幾近透明的琉璃杯殘片,大小相似,均是中間厚兩頭薄。
單個殘片拿在手上,借此看很近的物體,有明顯放大之效,而兩塊殘片同時放在眼前,將其之間距離移到合適位置,竟然能看清楚數十餘步外細如針尖的花草。
劉楊的師父稱其為‘千裏鏡’,當做寶貝珍藏,劉楊得了師父這寶貝,首先的反應就是用在他那停滯不前的‘研究’:既然能將數十步外的花草景物‘放大’,那麽應該也能把透過三角形水晶的光影彩帶放大吧?
拿出塵封已久的水晶,他花了許多心思調試,最後終於成功,將水晶和這兩片琉璃片組合在那木盒中,成功的在銅、鐵、錫粉混合物的燃燒火焰中,分出了各自相應的色彩。
欣喜若狂的劉楊,花了十餘年,不斷的用這辦法觀察各類礦物燃燒時的火焰,有過成功,有過失敗,但已總結出經驗,能對常見的礦物進行觀察,分辨其中有無銅、鐵等成分。
“郎君,火焰中某種東西的光彩亮,說明這東西含量高,反之則少,若是根本沒有,那就說明礦物裏便沒有這東西。”劉楊撚著小胡須說著,自信滿滿的樣子,“此秘術,即為分光術。”
宇文溫已經忘記了呼吸,他看著這簡陋的設備,又看看麵前的牛鼻子道士,環顧四周,看著這破敗的茅草屋,滿地的破爛壇罐,無法用語言形容此時的心情。
做什麽,你個煉丹的道士,不老老實實的接受重金屬中毒的宿命,玩光學分析做什麽!這叫什麽?丹業光魔?
他覺得腦子有點亂,又覺得屋內空氣渾濁呼吸困難,木然的走出門,站在院子裏抬頭看著漫天晚霞,心中激動不已,無意中的發現,讓宇文溫差點懷疑世界。
這哪裏是什麽分光術,分明是光譜分析術啊!
化學中有門分類學科叫做分析化學,其中就有光譜分析這一項,光譜分析的類別很多,宇文溫自然是不清楚的,但光譜分析的雛形,卻略有耳聞。
十七世紀,‘蘋果天尊’牛頓發現三棱鏡能把陽光分成七色光,到了十九世紀初,歐洲科學家開始嚐試用棱鏡將金屬燃燒的火光分解。
他們經過研究發現每種金屬的燃燒火光有差異,經過一係列分解後呈現獨有的顏色,也就是光譜,那麽隻要能有效的分解出各類光譜,那麽通過光譜來辨別元素就成為可能。
通過不懈的努力,科學家們用棱鏡、透鏡組成的分光鏡,成功實現了最初的構想,一門根據光譜判別化學元素的方法——光譜分析術,在十八世紀初誕生。
然而在這六世紀的中原,北方名城鄴的郊外,一個小小的村莊裏,一名沉迷於煉丹的牛鼻子道士,竟然摸到了光譜分析的門檻。
這‘分光術’的遠大前景,一心煉丹的劉楊不會知道,也許在某日服用丹藥導致重金屬中毒身亡後,這方才萌芽的技術便隨風消散。
中原古代失傳的許多技術,至少後人還能從出土文物中知道一些鳳毛麟角,而這位煉丹術士無意發現的分光術,如果沒有遇到‘不正常’的宇文溫,隻會是默默的出現,然後默默的消失。
同樣是煉丹術士無意中發現的火藥,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無益於軍國大事的分光術,實在是提不起統治者的興趣。
宇文溫也是如此,他要反抗命運,所以一切圍繞耕戰進行,種田才能有糧食,有糧食就能養兵,日夜操練士兵,大規模煉鐵打造甲仗兵器,這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做不到這點,其他都是鏡花水月。
光譜分析,高大上的一個技術,他雖然不是化學專業,但也有一些概念,初級的光譜分析術,就能夠分析礦物、合金裏的各類金屬成分,但宇文溫覺得這是浪費時間浪費資源。
想煉出好鐵好鋼,有灌鋼法再尋到好礦源就行了,費那勁搞光譜分析做什麽,又不是要發表論文,去爭諾貝爾獎,亦或是發明‘宇文溫常量’,禍害後世的高中僧、大學僧。
所以他從來沒打算點這方麵的‘科技樹’,也許等到大局已定,有了閑情逸致才會想起來,去爭奪‘化學至尊’的頭銜。
而這位劉道長的發現,讓他感慨萬分:近代以前,無論中外,有多少天才的發現被淹沒在曆史長河之中?
“郎君,這機緣如何?”劉楊緊張的問道,他已經把自己最寶貴的兩個秘法交了出來,為的就是得以學習那玄之又玄的‘化學’。
“透鏡材質太渾濁了,透明度差,失敗!”
“三棱鏡截麵不是等邊三角形,折射率差,失敗!”
“透鏡形狀不規則,凹凸不平,失敗中的失敗!”
“最慘的就是那狹縫了,邊緣根本不光滑,還有毛邊,你有沒有搞錯?哎,有毛邊哎!”
劉楊嘴巴一張一合,看著自己的心血,又看看宇文溫,他驚覺自己好容易參透的‘天機’,在對方眼裏似乎並不算什麽,似乎這位見過更加厲害的東西。
“教...教我,教我...郎君!我想學化學啊!!”劉楊哭喊著,忘了自稱‘貧道’,雙膝跪地,一手拿著自己的心血,一手攬著對方的腿不住哀求。
“大叔,我這裏有秘籍兩本,一本名為初中化學,一本名為初中物理,非有緣人不得傳授...你想學麽?”(未完待續。)
先前在城裏,他現出原形“大學僧”,把‘化學之術’長篇大論了一番,本意是想毀掉劉楊道長的‘專業’,未曾料這位似乎越挫越勇,為了學習‘化學之術’,竟真要把壓箱底的秘術獻出來換“機緣”。
不光一個‘點金術’,還有另一個秘術,宇文溫此時忽然覺得有些內疚,他覺得自己是不是忽悠得太過了,讓一個大叔傾家蕩產換‘機緣’,頗有於心不忍之意。
就在他走神之際,劉楊不知從哪裏又翻出一個小布包,攤開之後從中拿出一個東西來:“郎君請看。”
宇文溫定睛看去,卻見其中是一個透明物體,約大拇指般長短、粗細,兩段不平整似乎是什麽東西的殘骸,不過他首先關注的卻是材質,心裏在想這玩意會不會是玻璃。
“此是何物?琉璃?水晶?”宇文溫問道。
“此物為水晶,為貧道與機緣巧合之下所得。”劉楊言語間頗為自得。
“何以見得是水晶?若是透明的琉璃也說不一定。”
“貧道曾試過用刀切割,此物並非琉璃般脆弱,兼之透明如水,定然不是琉璃了。”
宇文溫聞言點點頭,因為絲綢之路的關係,這個時代的琉璃製品不算少見,即便是玻璃製品也有了,如玻璃杯、玻璃碗之類,當然此時的琉璃、玻璃製品還屬於奢侈品。
南朝齊、梁年間,就有番商自海路來到建康,用五色之石煉出‘西域琉璃’,在建康城大賣然後成為巨富,而長安、洛陽、鄴城這幾個絲綢之路的重要源頭,亦有西域番商帶來的各種琉璃製品。
在後世的考古發現中,這個時期的墓葬裏有玻璃杯、玻璃碗等物品,可見其珍貴程度,也正是如此,宇文溫的琉璃/玻璃首飾、製品才能賺錢。
他將那水晶拿起仔細觀察,發現這東西截麵類似三角形,不管原本為什麽東西的部件,如今這玩意已經和三棱鏡很相似了。
三棱鏡,橫截麵為三角形的玻璃製品,在學習初中物理時,認知光的折射就會接觸到這玩意,而在這個時代,宇文溫的工坊裏已經有成品。
三棱鏡組合起來可以將光線按照路徑折射,那是用來做雙筒望遠鏡、亦或是潛望鏡必備的配件,三棱鏡的折射效果很好,可以取代鏡子,同時還有另外的用途。
看了看這‘機緣巧合’的三棱鏡,宇文溫決定不說破,交還給劉楊之後便故作驚訝的問道:“此物有何奧妙所在?”
劉楊興奮地拿著水晶來到茅房某處,那裏的木板牆壁有縫隙,而夕陽的光輝便從縫隙漏了進來,他將水晶放在陽光下,隨即神秘兮兮的說道:“郎君請看。”
‘不就是把陽光分成七色光嘛...’宇文溫心知肚明,所以見著透過水晶的陽光變成七色光,也沒什麽驚奇,他看了看劉楊,頗為失望。
‘不過有了點金術...煉鋅術也不錯,萬一玻璃鏡利潤大降,好歹能用黃銅冒充黃金補貼家用。’宇文溫如是想,玻璃鏡的製作工藝能守到何時不知道,未雨綢繆所以要想些別的賺錢門路。
“原來如此,此物果然有意思。”他打了個哈哈,無聊的三棱鏡沒什麽意思,看了看房間,宇文溫說道:“道長,時辰不早了,收拾收拾回城吧。”
他跟著劉楊來這小破屋,就是要對方整理行裝搬家,去指定地方居住,其實就是監視,免得有居心不良之人來套話,追查那大爆炸的原因。
“郎君,貧道還沒有展示秘術,何故要走?”
“這不就是...呃,還沒開始麽?”
“當然沒有開始。”
劉楊說完又去翻東西,從壇壇罐罐裏拿出一個木盒,打開後將那截麵是三角形的水晶放了進去,然後又鼓搞了一番,將這木盒放到那道陽光下。
“郎君請看!”
宇文溫湊過去一看,隻見陽光從這木盒裏一端漏入,然後經過那水晶三棱鏡,接著經過兩片疑似琉璃/玻璃片,最後投射在木盒內另一端。
這一端有些黑,似乎是用什麽東西弄黑的,那陽光投射其上,顯現出紅、橙、黃、綠、青、藍、紫的連續彩帶,彩帶上有無數條喑線。
“這...這...”宇文溫說不出話來,此情此景讓他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郎君,這隻是開始。”劉楊很滿意對方的表情,這說明‘機緣’離自己越來越近了,“不止是陽光如此,請聽貧道詳解...”
劉楊開始說起自己的發現,他機緣巧合下得了這三角形的水晶,發現陽光透過這水晶後變成七色光,驚奇之下把水晶對準各類光,發現透出的光彩和陽光有所不同。
燭光、油燈光、柴火光都有不同,這愈發引起了劉楊的好奇心,他在煉丹時發現,各種礦物燃燒時的火焰色彩也不一樣。
劉楊心中萌發了一個想法:莫非汞、鐵、銅、金、銀被火燒時顏色都不一樣?那豈不是可以根據火焰顏色來判斷礦物裏的成分差別?
於是他便嚐試著將少量銅粉、鐵粉、錫粉用金勺裝著,放在火上使其燃燒,果不其然那火焰顏色稍有不同,隻是混合起來一起燒時,卻未能從跳躍的火焰中分辨出不同顏色。
有鑒於陽光被分成七色光,劉楊猜測莫非是這些東西燃燒時的光混在一起,所以要將其分開才能看到相應的顏色,所以他便用那三角形的水晶來試卻試不出來。
問題出在哪裏?劉楊花了五年時間才解決這個問題,他做了個木盒,留出一條狹縫,然後再一個黑屋子裏,分別灼燒銅粉、鐵粉、錫粉。
他則將水晶放在木盒子裏,放在火爐附近,讓燃燒的火光透過狹縫照在水晶上,然後投射在木盒另一端。那火光果然分成一道彩帶。
劉楊對這個發現即為興奮,他在想若是按著這種情況,將銅粉、鐵粉、錫粉混合之後灼燒,應該可以從光帶裏分辨出各自的顏色,往寬了說能夠從各種礦物粉的燃燒火光中,判斷其中有無銅、鐵、錫。
他很快便進行了嚐試,瞪大眼睛試圖從光影彩帶中分辨銅、鐵、錫燃燒時的顏色,卻無法看清楚,因為那彩帶裏的顏色條密密麻麻,比頭發絲還細哪裏分辨得出來。
進展就這麽停滯下來,過了七年,劉楊師父即將去世,臨終前將一個法寶傳給了他,那是兩片幾近透明的琉璃杯殘片,大小相似,均是中間厚兩頭薄。
單個殘片拿在手上,借此看很近的物體,有明顯放大之效,而兩塊殘片同時放在眼前,將其之間距離移到合適位置,竟然能看清楚數十餘步外細如針尖的花草。
劉楊的師父稱其為‘千裏鏡’,當做寶貝珍藏,劉楊得了師父這寶貝,首先的反應就是用在他那停滯不前的‘研究’:既然能將數十步外的花草景物‘放大’,那麽應該也能把透過三角形水晶的光影彩帶放大吧?
拿出塵封已久的水晶,他花了許多心思調試,最後終於成功,將水晶和這兩片琉璃片組合在那木盒中,成功的在銅、鐵、錫粉混合物的燃燒火焰中,分出了各自相應的色彩。
欣喜若狂的劉楊,花了十餘年,不斷的用這辦法觀察各類礦物燃燒時的火焰,有過成功,有過失敗,但已總結出經驗,能對常見的礦物進行觀察,分辨其中有無銅、鐵等成分。
“郎君,火焰中某種東西的光彩亮,說明這東西含量高,反之則少,若是根本沒有,那就說明礦物裏便沒有這東西。”劉楊撚著小胡須說著,自信滿滿的樣子,“此秘術,即為分光術。”
宇文溫已經忘記了呼吸,他看著這簡陋的設備,又看看麵前的牛鼻子道士,環顧四周,看著這破敗的茅草屋,滿地的破爛壇罐,無法用語言形容此時的心情。
做什麽,你個煉丹的道士,不老老實實的接受重金屬中毒的宿命,玩光學分析做什麽!這叫什麽?丹業光魔?
他覺得腦子有點亂,又覺得屋內空氣渾濁呼吸困難,木然的走出門,站在院子裏抬頭看著漫天晚霞,心中激動不已,無意中的發現,讓宇文溫差點懷疑世界。
這哪裏是什麽分光術,分明是光譜分析術啊!
化學中有門分類學科叫做分析化學,其中就有光譜分析這一項,光譜分析的類別很多,宇文溫自然是不清楚的,但光譜分析的雛形,卻略有耳聞。
十七世紀,‘蘋果天尊’牛頓發現三棱鏡能把陽光分成七色光,到了十九世紀初,歐洲科學家開始嚐試用棱鏡將金屬燃燒的火光分解。
他們經過研究發現每種金屬的燃燒火光有差異,經過一係列分解後呈現獨有的顏色,也就是光譜,那麽隻要能有效的分解出各類光譜,那麽通過光譜來辨別元素就成為可能。
通過不懈的努力,科學家們用棱鏡、透鏡組成的分光鏡,成功實現了最初的構想,一門根據光譜判別化學元素的方法——光譜分析術,在十八世紀初誕生。
然而在這六世紀的中原,北方名城鄴的郊外,一個小小的村莊裏,一名沉迷於煉丹的牛鼻子道士,竟然摸到了光譜分析的門檻。
這‘分光術’的遠大前景,一心煉丹的劉楊不會知道,也許在某日服用丹藥導致重金屬中毒身亡後,這方才萌芽的技術便隨風消散。
中原古代失傳的許多技術,至少後人還能從出土文物中知道一些鳳毛麟角,而這位煉丹術士無意發現的分光術,如果沒有遇到‘不正常’的宇文溫,隻會是默默的出現,然後默默的消失。
同樣是煉丹術士無意中發現的火藥,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無益於軍國大事的分光術,實在是提不起統治者的興趣。
宇文溫也是如此,他要反抗命運,所以一切圍繞耕戰進行,種田才能有糧食,有糧食就能養兵,日夜操練士兵,大規模煉鐵打造甲仗兵器,這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做不到這點,其他都是鏡花水月。
光譜分析,高大上的一個技術,他雖然不是化學專業,但也有一些概念,初級的光譜分析術,就能夠分析礦物、合金裏的各類金屬成分,但宇文溫覺得這是浪費時間浪費資源。
想煉出好鐵好鋼,有灌鋼法再尋到好礦源就行了,費那勁搞光譜分析做什麽,又不是要發表論文,去爭諾貝爾獎,亦或是發明‘宇文溫常量’,禍害後世的高中僧、大學僧。
所以他從來沒打算點這方麵的‘科技樹’,也許等到大局已定,有了閑情逸致才會想起來,去爭奪‘化學至尊’的頭銜。
而這位劉道長的發現,讓他感慨萬分:近代以前,無論中外,有多少天才的發現被淹沒在曆史長河之中?
“郎君,這機緣如何?”劉楊緊張的問道,他已經把自己最寶貴的兩個秘法交了出來,為的就是得以學習那玄之又玄的‘化學’。
“透鏡材質太渾濁了,透明度差,失敗!”
“三棱鏡截麵不是等邊三角形,折射率差,失敗!”
“透鏡形狀不規則,凹凸不平,失敗中的失敗!”
“最慘的就是那狹縫了,邊緣根本不光滑,還有毛邊,你有沒有搞錯?哎,有毛邊哎!”
劉楊嘴巴一張一合,看著自己的心血,又看看宇文溫,他驚覺自己好容易參透的‘天機’,在對方眼裏似乎並不算什麽,似乎這位見過更加厲害的東西。
“教...教我,教我...郎君!我想學化學啊!!”劉楊哭喊著,忘了自稱‘貧道’,雙膝跪地,一手拿著自己的心血,一手攬著對方的腿不住哀求。
“大叔,我這裏有秘籍兩本,一本名為初中化學,一本名為初中物理,非有緣人不得傳授...你想學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