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出現的日食,讓倭國上下陷入恐慌之中,這個凶兆預示著天神對人間朝廷不滿,而為了天神到底是對何事不滿,讓朝廷上下吵成一鍋粥。
如同之前的大瘟疫導致的爭論,朝臣分成兩派,相互間潑汙水,數日後一艘百濟船抵達難波,將一尊佛像送到京城,更是引發軒然大波。
崇佛派、排佛派於京城城門附近對峙,一方要運送佛像入城,一方要誓死捍衛神道尊嚴不許蕃神入侵,雙方劍拔弩張差點動手。
排佛派的代表、大連物部守屋,憤怒的聲討其妹夫、大臣蘇我馬子,說蘇我氏從外域引來佛像導致國神震怒,請當今敏達大王下令毀掉佛像,保國民平安。
崇佛派的代表、大臣蘇我馬子,同樣憤怒的聲討其姻親、大連物部守屋,說物部氏在博多港冒犯佛像,引來佛祖降下災難懲罰,請敏達大王下令在京城立佛寺,保國民平安。
兩位重臣在禦前相互指責,各自派係親信在一旁搖旗呐喊、助威幫腔,折騰許久都沒個定論,最後以敏達大王率領群臣築壇祭天告一段落。
至於那尊已經來到京城外的佛像,由蘇我馬子在蘇我氏家廟供奉,但不得在國內弘揚佛教。
相傳日食的出現,是一個渡來人詛咒所為,朝廷招來當時在博多港現場之人詢問後,判定此為謠言,不足為信。一場風波紛紛擾擾半月之後結束,一切都和之前沒有區別。
飛鳥,石川精舍,蘇我氏家廟,蘇我馬子率領家人參拜新供奉的彌勒佛像,事畢之後轉入書房,從百濟攜帶佛像來倭的鹿深臣,在博多迎接佛像的司馬達等已等候多時。
在座的還有一人,是上月出使周國歸來的大荒麻呂,他們準備向大臣匯報情況。
上月,在博多港來了一群渡來人,稍後奉命從百濟攜帶彌勒佛像來倭的鹿深臣也抵達港口,早已恭候多時的司馬達等迎接佛像時,被物部氏的人馬騷擾,是那群渡來人出手打跑了對方。
“那位餘...郎君,郎君對吧,真是周人麽?”蘇我馬子問道。
“大臣,渡來人之中有一位周郎君,是在下故鄉之人,距其自我介紹,為中原北朝周國人。”司馬達等很肯定,“後來在下於酒席間和他幾人攀談,聽其言談所稱,應該屬實。”
“中原的北朝?他們坐船入海又是何故?”
“大臣有所不知,中原局勢紛亂,這位餘郎君家鄉在長江邊,隻是南北之間戰亂道路斷絕,便想著乘坐海船南下,入長江口逆流而上返回故鄉。”
“長江啊...曽聽司馬村主說過許多次,那是一條寬得看不見對岸的大河,流域綿延上千裏...”蘇我馬子讚歎著,司馬達等來到倭國後,和同行渡來人聚落成村,是為村主。
“這位餘郎君所說要收集佛經、佛像送來,在下覺得不似戲言,所以還請大臣認真對待,要提前做準備了。”
“中原到我國的海船也不算多,他們當真能順利渡海而來?”蘇我馬子有些擔心,他不是不相信司馬達等所說,但也知道漂洋過海的風險有多大。
“佛祖定會保佑,若得此人相助,我等在國內弘揚佛法的力量要充沛得多。”
“大臣,百濟時常與中原往來,這周國六年前攻滅齊國,把長江以北悉數納入治下,隻是三年前發生變故,國力大衰。”
鹿深臣說起他所知道的消息,當然也隻是道聽途說,關於中原局勢,隻有剛出使歸來的大荒麻呂最有發言權。
見著蘇我馬子看向自己,大荒麻呂隨後說道:“周國內亂是真,不過現在已大致穩住局勢,中原長江以北沿海港口,都在周國境內,這位餘郎君若真是有心,想來是會派出船隊東來。”
蘇我馬子關心的是這個“餘郎君”身份如何,司馬達等根據他和餘文的數次交談,以及餘文的表現來看,大概判斷要麽是豪商,要麽是世家子弟。
“中原的世家有姓餘的麽?”
數百年來,倭國多次派使前往南朝京城建康,衣冠南渡的僑姓士族和南方本地士族裏麵,耳熟能詳的是王、謝、顧、陸等,北朝的士族也大概熟悉知一二,可從沒有聽說過“餘”姓。
“有可能是新興的豪強吧。”司馬達等倒不會很在意,他離開故國已經六十年,中原早已物是人非,誰知道這些年裏又有那些高門大姓族崛起。
蘇我馬子也隻是大概一問,他是想評估一下這位“餘郎君”的實力如何,不過即便對方不是什麽世家大族出身,他也不在乎,隻要真能運來佛經、佛像,那真是天賜良機。
從其父蘇我稻目起,蘇我氏一直致力於在倭國推廣佛教,而重用渡來人也是蘇我氏的一貫宗旨,這些從百濟、新羅、高句麗甚至中原渡來的人們,掌握著許多先進技藝和文化,對增強倭國國力有很大幫助。
紡織、冶煉、文學、禮儀,渡來人的本事都是本土豪族望塵莫及的,蘇我馬子對於物部氏這些渾身散發著黴味的舊豪族,怎麽看怎麽不順眼。
不合時宜的東西,就該扔掉!
大荒麻呂事先已經知道這位“餘郎君”叫做餘文,隻是他總覺得有哪裏不對勁,尋了個機會開口問司馬達等,這位“餘郎君”的樣貌如何。
“怎麽?你在周國聽過這個名字?”
“大臣,在下去年渡海西去中原,將近一年時間未曾聽說‘餘文’此人,不過...”大荒麻呂有些遲疑,“不過周國皇帝姓宇文。”
“不是說周國皇帝年幼麽...”司馬達等說完愣住,“宇文,餘文...莫非是諧音,為的是隱去姓氏?”
“不一定,還請司馬村主畫出那人樣貌。”
見著司馬達等提筆在紙上畫著“餘郎君”的頭像,大荒麻呂陷入沉思,他不確定自己所想是否正確,不過按著司馬達等所說,對方浮海南下趕回長江附近的故鄉,這到讓他想起個人來。
周國的西陽郡公宇文溫。
大荒麻呂是去年年底抵達中原周國京都鄴城,在鄴城待到今年九月才啟程回國,啟程前周國皇帝宴請他們和突厥國使者,在座的就有這位西陽郡公宇文溫。
他曾聽四方館的陪同人員閑聊時說起宇文溫的事,據說這位周國宗室是從什麽山南來到鄴城,過了九月就要返回,那山南似乎就是在長江附近。
當時對方就是這麽一說,大荒麻呂也就是這麽一聽,如今想起來,似乎和博多港的“餘文”勉強聯係起來。
司馬達等畫了幾張紙,最後終於畫出滿意的一張畫像,大荒麻呂拿起畫像看了片刻,覺得真的有些像那位,驚疑不定的問道:“村主,此人果然如此樣貌?”
“呃,老夫的畫工差了些,大約與真人有六七分相似吧?”
“那此人是否有什麽...呃...例如印信之類的痕跡留下?”
司馬達等望向蘇我馬子,見其點點頭,他便將那張寫有暗語的紙張拿了出來,上麵有餘文私章留下的印記。
大荒麻呂拿過來看了許久沒看出個究竟,尷尬的將紙張交還司馬達等:“村主,在下不太認得漢字。”
“是老夫疏忽了。”司馬達等笑道,他開口解釋那印章上的字跡:“宇、內、文、采、溫、潤,共六個字。”
“宇、內、文、采、溫、潤?”
“正是,中原所用印章,其上行文是從右至左,由上往下。”
“那那那那...”大荒麻呂驚得說起話來都是結結巴巴,“那麽頭一行的三個字,莫非就是宇文溫?”
“呃,確實如...”司馬達等說道這裏回過神來,“餘文,宇文,宇文溫?!”(未完待續。)
如同之前的大瘟疫導致的爭論,朝臣分成兩派,相互間潑汙水,數日後一艘百濟船抵達難波,將一尊佛像送到京城,更是引發軒然大波。
崇佛派、排佛派於京城城門附近對峙,一方要運送佛像入城,一方要誓死捍衛神道尊嚴不許蕃神入侵,雙方劍拔弩張差點動手。
排佛派的代表、大連物部守屋,憤怒的聲討其妹夫、大臣蘇我馬子,說蘇我氏從外域引來佛像導致國神震怒,請當今敏達大王下令毀掉佛像,保國民平安。
崇佛派的代表、大臣蘇我馬子,同樣憤怒的聲討其姻親、大連物部守屋,說物部氏在博多港冒犯佛像,引來佛祖降下災難懲罰,請敏達大王下令在京城立佛寺,保國民平安。
兩位重臣在禦前相互指責,各自派係親信在一旁搖旗呐喊、助威幫腔,折騰許久都沒個定論,最後以敏達大王率領群臣築壇祭天告一段落。
至於那尊已經來到京城外的佛像,由蘇我馬子在蘇我氏家廟供奉,但不得在國內弘揚佛教。
相傳日食的出現,是一個渡來人詛咒所為,朝廷招來當時在博多港現場之人詢問後,判定此為謠言,不足為信。一場風波紛紛擾擾半月之後結束,一切都和之前沒有區別。
飛鳥,石川精舍,蘇我氏家廟,蘇我馬子率領家人參拜新供奉的彌勒佛像,事畢之後轉入書房,從百濟攜帶佛像來倭的鹿深臣,在博多迎接佛像的司馬達等已等候多時。
在座的還有一人,是上月出使周國歸來的大荒麻呂,他們準備向大臣匯報情況。
上月,在博多港來了一群渡來人,稍後奉命從百濟攜帶彌勒佛像來倭的鹿深臣也抵達港口,早已恭候多時的司馬達等迎接佛像時,被物部氏的人馬騷擾,是那群渡來人出手打跑了對方。
“那位餘...郎君,郎君對吧,真是周人麽?”蘇我馬子問道。
“大臣,渡來人之中有一位周郎君,是在下故鄉之人,距其自我介紹,為中原北朝周國人。”司馬達等很肯定,“後來在下於酒席間和他幾人攀談,聽其言談所稱,應該屬實。”
“中原的北朝?他們坐船入海又是何故?”
“大臣有所不知,中原局勢紛亂,這位餘郎君家鄉在長江邊,隻是南北之間戰亂道路斷絕,便想著乘坐海船南下,入長江口逆流而上返回故鄉。”
“長江啊...曽聽司馬村主說過許多次,那是一條寬得看不見對岸的大河,流域綿延上千裏...”蘇我馬子讚歎著,司馬達等來到倭國後,和同行渡來人聚落成村,是為村主。
“這位餘郎君所說要收集佛經、佛像送來,在下覺得不似戲言,所以還請大臣認真對待,要提前做準備了。”
“中原到我國的海船也不算多,他們當真能順利渡海而來?”蘇我馬子有些擔心,他不是不相信司馬達等所說,但也知道漂洋過海的風險有多大。
“佛祖定會保佑,若得此人相助,我等在國內弘揚佛法的力量要充沛得多。”
“大臣,百濟時常與中原往來,這周國六年前攻滅齊國,把長江以北悉數納入治下,隻是三年前發生變故,國力大衰。”
鹿深臣說起他所知道的消息,當然也隻是道聽途說,關於中原局勢,隻有剛出使歸來的大荒麻呂最有發言權。
見著蘇我馬子看向自己,大荒麻呂隨後說道:“周國內亂是真,不過現在已大致穩住局勢,中原長江以北沿海港口,都在周國境內,這位餘郎君若真是有心,想來是會派出船隊東來。”
蘇我馬子關心的是這個“餘郎君”身份如何,司馬達等根據他和餘文的數次交談,以及餘文的表現來看,大概判斷要麽是豪商,要麽是世家子弟。
“中原的世家有姓餘的麽?”
數百年來,倭國多次派使前往南朝京城建康,衣冠南渡的僑姓士族和南方本地士族裏麵,耳熟能詳的是王、謝、顧、陸等,北朝的士族也大概熟悉知一二,可從沒有聽說過“餘”姓。
“有可能是新興的豪強吧。”司馬達等倒不會很在意,他離開故國已經六十年,中原早已物是人非,誰知道這些年裏又有那些高門大姓族崛起。
蘇我馬子也隻是大概一問,他是想評估一下這位“餘郎君”的實力如何,不過即便對方不是什麽世家大族出身,他也不在乎,隻要真能運來佛經、佛像,那真是天賜良機。
從其父蘇我稻目起,蘇我氏一直致力於在倭國推廣佛教,而重用渡來人也是蘇我氏的一貫宗旨,這些從百濟、新羅、高句麗甚至中原渡來的人們,掌握著許多先進技藝和文化,對增強倭國國力有很大幫助。
紡織、冶煉、文學、禮儀,渡來人的本事都是本土豪族望塵莫及的,蘇我馬子對於物部氏這些渾身散發著黴味的舊豪族,怎麽看怎麽不順眼。
不合時宜的東西,就該扔掉!
大荒麻呂事先已經知道這位“餘郎君”叫做餘文,隻是他總覺得有哪裏不對勁,尋了個機會開口問司馬達等,這位“餘郎君”的樣貌如何。
“怎麽?你在周國聽過這個名字?”
“大臣,在下去年渡海西去中原,將近一年時間未曾聽說‘餘文’此人,不過...”大荒麻呂有些遲疑,“不過周國皇帝姓宇文。”
“不是說周國皇帝年幼麽...”司馬達等說完愣住,“宇文,餘文...莫非是諧音,為的是隱去姓氏?”
“不一定,還請司馬村主畫出那人樣貌。”
見著司馬達等提筆在紙上畫著“餘郎君”的頭像,大荒麻呂陷入沉思,他不確定自己所想是否正確,不過按著司馬達等所說,對方浮海南下趕回長江附近的故鄉,這到讓他想起個人來。
周國的西陽郡公宇文溫。
大荒麻呂是去年年底抵達中原周國京都鄴城,在鄴城待到今年九月才啟程回國,啟程前周國皇帝宴請他們和突厥國使者,在座的就有這位西陽郡公宇文溫。
他曾聽四方館的陪同人員閑聊時說起宇文溫的事,據說這位周國宗室是從什麽山南來到鄴城,過了九月就要返回,那山南似乎就是在長江附近。
當時對方就是這麽一說,大荒麻呂也就是這麽一聽,如今想起來,似乎和博多港的“餘文”勉強聯係起來。
司馬達等畫了幾張紙,最後終於畫出滿意的一張畫像,大荒麻呂拿起畫像看了片刻,覺得真的有些像那位,驚疑不定的問道:“村主,此人果然如此樣貌?”
“呃,老夫的畫工差了些,大約與真人有六七分相似吧?”
“那此人是否有什麽...呃...例如印信之類的痕跡留下?”
司馬達等望向蘇我馬子,見其點點頭,他便將那張寫有暗語的紙張拿了出來,上麵有餘文私章留下的印記。
大荒麻呂拿過來看了許久沒看出個究竟,尷尬的將紙張交還司馬達等:“村主,在下不太認得漢字。”
“是老夫疏忽了。”司馬達等笑道,他開口解釋那印章上的字跡:“宇、內、文、采、溫、潤,共六個字。”
“宇、內、文、采、溫、潤?”
“正是,中原所用印章,其上行文是從右至左,由上往下。”
“那那那那...”大荒麻呂驚得說起話來都是結結巴巴,“那麽頭一行的三個字,莫非就是宇文溫?”
“呃,確實如...”司馬達等說道這裏回過神來,“餘文,宇文,宇文溫?!”(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