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裝打扮,不遠千裏來到敵國黃州西陽城的孔範,是陳國皇帝陳叔寶的幸臣,官至都官尚書,在朝中也是大員,如今卻和禍害陳國的黃州總管宇文溫談笑風生,若有知情人見著,當真會讓其錯愕。
自從宇文溫就任巴州刺史,開始出售琉璃鏡以來,陳國方麵能搭上這座金山的商人屈指可數,畢竟兩國敵對,能平安往返周、陳邊界的人,沒有實力強勁的東家可不行。
入價五千餘貫的琉璃鏡,在建康一轉手就是萬貫,百分百的利潤讓許多人眼都紅了,奈何宇文溫有兵,沒人敢搶。
那個不知道好歹的始興王倒是敢動手,然後下場大家都看到了,什麽決戰西陽之巔,什麽三分真龍氣,什麽獨腳銅人,死了就是死了!
硬的不行隻能來軟的,但能和宇文溫搭上線,安心做買賣賺錢的人很少,而孔範手下的掌櫃就是其中之一,買賣做了數年,孔範憑此發了大財。
奈何家大業大開銷大,為了討好皇帝,為了討好皇帝的寵妃,為了討好皇帝身邊的近侍,孔範花出去的錢也如同流水般,愈發離不開琉璃鏡買賣帶來的利潤。
不光如此,巴州(現已改名黃州)出產的值錢貨多了起來,書籍、布帛,光這兩樣也是來錢快,雖然不可能比得上琉璃鏡,但薄利多銷,運到建康出售那就是錢。
唯一的問題是這是和敵國通商,如果搞不定邊將這買賣就沒辦法做,畢竟琉璃鏡可以隨身攜帶,而一支船隊就沒那麽好糊弄,但這難不住孔範,作為皇帝麵前的大紅人,他有很多辦法讓陳國邊將閉嘴。
有權不用就是浪費,他能組織船隊冒險和周國做生意,那就要好好利用這個資源,盡可能的利潤最大化。
以權壓人的同時還得給好處,邊將放行按次算,船隊有二十艘船是一次,兩艘船也是一次,所以為了對得起買路錢,船隊規模不能小,所以進貨量要大。
可萬一賣家不賣這麽多貨給你,那該怎麽辦?
孔範可以搞定陳國邊將,可周國那邊就不行,周軍如今奪了郢州,掐斷長江航線,陳國江州以西,就是周國蘄州地界。
蘄口周國水軍營寨戒備森嚴,往上遊還有西塞山水寨、伍洲戍水寨,陳國官軍都不敢硬闖,商人更是別想,要想一路順風,問題還是出在宇文溫身上。
得這位首肯才行啊!
黃州總管,使持節都督黃、衡、蘄、羅等八州二十防諸軍事;琉璃鏡唯一賣家,黃州書肆、布坊幕後大東家,行不行,就在他一句話之間。
如何與這位談?那幾位掌櫃是不行的,沒有資格,最多傳個話,最後還得有分量的人去麵談,這隻有幕後的東家們有資格,而這些人之中,孔範義不容辭。
風險很大,其一,萬一宇文溫翻臉,捉了去遊街示眾,或者趁機要挾,做一些不是很對得起朝廷的事,那該怎麽辦?
其二,萬一事泄,私通敵國做買賣的罪名可不得了。
思來想去,孔範還是決定冒險,首先他覺得宇文溫不會和錢過不去,最多要挾他合作,時不時透露建康方麵的底細,也就是做耳目。
這都無所謂了,陳官家自己都不把江山當一回事,這江山和他孔範又有何關係?
為了爭權奪勢,孔範甚至和皇帝寵愛的孔貴妃結拜為兄妹,這個出身卑賤的女人,他都可以低聲下氣的求著結拜,和敵國官員勾結,又有什麽不行的?
至於事情泄露,不是不可能,但策劃周密些,把行蹤隱藏好,幾率就小許多,如果事情能談成,那麽利潤可就是大增了。
更何況孔範在建康和宇文溫還見過幾次麵!
餘文,宇文,孔範回過味時,餘郎君已經去了巴州,等到後來他打點好關節,和宇文溫這邊聯係好時,方才確定當年的餘文就是宇文溫。
“餘郎君,建康一別就是兩年,當日餘郎君酒後吟詩的風采,孔某還是曆曆在目啊。”
“慚愧,餘某那日酒後失言,讓孔先生見笑了。”宇文溫笑道,“不知關郎君近來可好?”
“關郎君一如既往逍遙快活,自從收到餘郎君的信,得知郎君要帶著家人遠走高飛歸隱山林,頗為惆悵了幾日,隻是還時不時想念起。”
“奈何,奈何...”宇文溫倒是說了實話,奈何他是周國宗室,不可能去做陳國皇帝的臣子,更何況陳國已經日薄西山,遲早完。
兩人繼續交談,敲定些細節,首先,孔範這邊不用也不許組織船隊西進,一如其他陳國客商般,要在西陽買船裝貨再順流而下。
因為宇文溫還要臉,不能一邊嚴令將士嚴防死守江麵,隨後卻讓他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由大規模船隊從眼皮子底下經過,往上遊而去。
這也涉及到安全問題,他可不想哪天給陳軍藏在船隊裏,如同三國呂蒙般來個白衣渡江,結果“大意失黃州”。
原則決不許動搖,然後其他都好說,宇文溫不會和錢過不去,給孔範這邊的貨,無論是書籍還是各種布匹,供貨量都翻倍,琉璃鏡給孔範及其幾位“小夥伴”每月各增加兩麵的份額。
周國境內,船隊憑著路引可以一帆風順順流而下,念著孔範如此有誠意,親自跑到西陽的份上,贈送四麵琉璃鏡當程儀。
當然條件也是有的,然而第一條卻出乎孔範的意料之外:在江南收集各類書籍,不光經史子集,佛經也要。
世家大族,寺廟、還有台城裏宮庫的藏書,全都要,但不是據為己有的“要”,是讓孔範借來抄一抄,手抄本交到宇文溫這邊,原書歸還。
當然是要出版賺錢,作為合作方,孔範也能有“分成”。
這種事情對於孔範來說不算什麽,他是皇帝寵臣,無論是從宮庫裏借還是向世家大族借都沒什麽難度,隻是對宇文溫如此在意書籍有些吃驚。
其次,即是提供庇護,為宇文溫的產業在建康開展買賣時提供必要的保護,說白了就是當靠山,這一點孔範也早有思想準備。
買賣?誰知道你做的是真買賣還是假買賣,那店掌櫃、夥計,搞不好還是細作,專門刺探各類事情也說不一定,不過孔範不在乎。
這江山又不是他孔某人的!
還有一些“深度合作”,等宇文溫在建康那邊的店麵開張後,會和“筆友”孔範詳談。
孔範冒著巨大風險到黃州西陽城跑了一趟,收獲頗豐,而宇文溫敲定了一大筆買賣,為他和小夥伴們開辟了市場,算是皆大歡喜。
齷齪的交易,狼狽為奸的勾結,就在正統六年的春天達成了。
安排好孔範回去的事宜,宇文溫麵露喜色悄悄地離開小院,他高興的不光是別的買賣,此次交易,有一個細節對方可能沒注意到,那就是船。
從陳國來的商人,如今全都是在蘄口水寨前靠岸,將當做貨款的銅錢、等價物在宇文溫指定的地方清點,然後走陸路到西陽。
進了貨,隻能是在西陽買船裝艙,然後順流而下回建康,所以黃州的造船業,可是興旺得很!
不光是運送書籍、布匹去下遊,黃州本地對貨船的需求量也很大,運送石料、竹料、木炭等各種原材料也需要貨船。
所以船場的數量和規模正在增加,船場東家數銅錢數得手抽筋。
興旺的貿易促進水運發展,需要許多的船,所以船場越來越多,有了足夠的造船工匠,又不缺木材,待到時機成熟...
想到這裏,宇文溫哼哼著一首詩:“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未完待續。)
自從宇文溫就任巴州刺史,開始出售琉璃鏡以來,陳國方麵能搭上這座金山的商人屈指可數,畢竟兩國敵對,能平安往返周、陳邊界的人,沒有實力強勁的東家可不行。
入價五千餘貫的琉璃鏡,在建康一轉手就是萬貫,百分百的利潤讓許多人眼都紅了,奈何宇文溫有兵,沒人敢搶。
那個不知道好歹的始興王倒是敢動手,然後下場大家都看到了,什麽決戰西陽之巔,什麽三分真龍氣,什麽獨腳銅人,死了就是死了!
硬的不行隻能來軟的,但能和宇文溫搭上線,安心做買賣賺錢的人很少,而孔範手下的掌櫃就是其中之一,買賣做了數年,孔範憑此發了大財。
奈何家大業大開銷大,為了討好皇帝,為了討好皇帝的寵妃,為了討好皇帝身邊的近侍,孔範花出去的錢也如同流水般,愈發離不開琉璃鏡買賣帶來的利潤。
不光如此,巴州(現已改名黃州)出產的值錢貨多了起來,書籍、布帛,光這兩樣也是來錢快,雖然不可能比得上琉璃鏡,但薄利多銷,運到建康出售那就是錢。
唯一的問題是這是和敵國通商,如果搞不定邊將這買賣就沒辦法做,畢竟琉璃鏡可以隨身攜帶,而一支船隊就沒那麽好糊弄,但這難不住孔範,作為皇帝麵前的大紅人,他有很多辦法讓陳國邊將閉嘴。
有權不用就是浪費,他能組織船隊冒險和周國做生意,那就要好好利用這個資源,盡可能的利潤最大化。
以權壓人的同時還得給好處,邊將放行按次算,船隊有二十艘船是一次,兩艘船也是一次,所以為了對得起買路錢,船隊規模不能小,所以進貨量要大。
可萬一賣家不賣這麽多貨給你,那該怎麽辦?
孔範可以搞定陳國邊將,可周國那邊就不行,周軍如今奪了郢州,掐斷長江航線,陳國江州以西,就是周國蘄州地界。
蘄口周國水軍營寨戒備森嚴,往上遊還有西塞山水寨、伍洲戍水寨,陳國官軍都不敢硬闖,商人更是別想,要想一路順風,問題還是出在宇文溫身上。
得這位首肯才行啊!
黃州總管,使持節都督黃、衡、蘄、羅等八州二十防諸軍事;琉璃鏡唯一賣家,黃州書肆、布坊幕後大東家,行不行,就在他一句話之間。
如何與這位談?那幾位掌櫃是不行的,沒有資格,最多傳個話,最後還得有分量的人去麵談,這隻有幕後的東家們有資格,而這些人之中,孔範義不容辭。
風險很大,其一,萬一宇文溫翻臉,捉了去遊街示眾,或者趁機要挾,做一些不是很對得起朝廷的事,那該怎麽辦?
其二,萬一事泄,私通敵國做買賣的罪名可不得了。
思來想去,孔範還是決定冒險,首先他覺得宇文溫不會和錢過不去,最多要挾他合作,時不時透露建康方麵的底細,也就是做耳目。
這都無所謂了,陳官家自己都不把江山當一回事,這江山和他孔範又有何關係?
為了爭權奪勢,孔範甚至和皇帝寵愛的孔貴妃結拜為兄妹,這個出身卑賤的女人,他都可以低聲下氣的求著結拜,和敵國官員勾結,又有什麽不行的?
至於事情泄露,不是不可能,但策劃周密些,把行蹤隱藏好,幾率就小許多,如果事情能談成,那麽利潤可就是大增了。
更何況孔範在建康和宇文溫還見過幾次麵!
餘文,宇文,孔範回過味時,餘郎君已經去了巴州,等到後來他打點好關節,和宇文溫這邊聯係好時,方才確定當年的餘文就是宇文溫。
“餘郎君,建康一別就是兩年,當日餘郎君酒後吟詩的風采,孔某還是曆曆在目啊。”
“慚愧,餘某那日酒後失言,讓孔先生見笑了。”宇文溫笑道,“不知關郎君近來可好?”
“關郎君一如既往逍遙快活,自從收到餘郎君的信,得知郎君要帶著家人遠走高飛歸隱山林,頗為惆悵了幾日,隻是還時不時想念起。”
“奈何,奈何...”宇文溫倒是說了實話,奈何他是周國宗室,不可能去做陳國皇帝的臣子,更何況陳國已經日薄西山,遲早完。
兩人繼續交談,敲定些細節,首先,孔範這邊不用也不許組織船隊西進,一如其他陳國客商般,要在西陽買船裝貨再順流而下。
因為宇文溫還要臉,不能一邊嚴令將士嚴防死守江麵,隨後卻讓他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由大規模船隊從眼皮子底下經過,往上遊而去。
這也涉及到安全問題,他可不想哪天給陳軍藏在船隊裏,如同三國呂蒙般來個白衣渡江,結果“大意失黃州”。
原則決不許動搖,然後其他都好說,宇文溫不會和錢過不去,給孔範這邊的貨,無論是書籍還是各種布匹,供貨量都翻倍,琉璃鏡給孔範及其幾位“小夥伴”每月各增加兩麵的份額。
周國境內,船隊憑著路引可以一帆風順順流而下,念著孔範如此有誠意,親自跑到西陽的份上,贈送四麵琉璃鏡當程儀。
當然條件也是有的,然而第一條卻出乎孔範的意料之外:在江南收集各類書籍,不光經史子集,佛經也要。
世家大族,寺廟、還有台城裏宮庫的藏書,全都要,但不是據為己有的“要”,是讓孔範借來抄一抄,手抄本交到宇文溫這邊,原書歸還。
當然是要出版賺錢,作為合作方,孔範也能有“分成”。
這種事情對於孔範來說不算什麽,他是皇帝寵臣,無論是從宮庫裏借還是向世家大族借都沒什麽難度,隻是對宇文溫如此在意書籍有些吃驚。
其次,即是提供庇護,為宇文溫的產業在建康開展買賣時提供必要的保護,說白了就是當靠山,這一點孔範也早有思想準備。
買賣?誰知道你做的是真買賣還是假買賣,那店掌櫃、夥計,搞不好還是細作,專門刺探各類事情也說不一定,不過孔範不在乎。
這江山又不是他孔某人的!
還有一些“深度合作”,等宇文溫在建康那邊的店麵開張後,會和“筆友”孔範詳談。
孔範冒著巨大風險到黃州西陽城跑了一趟,收獲頗豐,而宇文溫敲定了一大筆買賣,為他和小夥伴們開辟了市場,算是皆大歡喜。
齷齪的交易,狼狽為奸的勾結,就在正統六年的春天達成了。
安排好孔範回去的事宜,宇文溫麵露喜色悄悄地離開小院,他高興的不光是別的買賣,此次交易,有一個細節對方可能沒注意到,那就是船。
從陳國來的商人,如今全都是在蘄口水寨前靠岸,將當做貨款的銅錢、等價物在宇文溫指定的地方清點,然後走陸路到西陽。
進了貨,隻能是在西陽買船裝艙,然後順流而下回建康,所以黃州的造船業,可是興旺得很!
不光是運送書籍、布匹去下遊,黃州本地對貨船的需求量也很大,運送石料、竹料、木炭等各種原材料也需要貨船。
所以船場的數量和規模正在增加,船場東家數銅錢數得手抽筋。
興旺的貿易促進水運發展,需要許多的船,所以船場越來越多,有了足夠的造船工匠,又不缺木材,待到時機成熟...
想到這裏,宇文溫哼哼著一首詩:“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