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說得好:莫裝逼,裝逼遭雷劈。宇文溫對自己的身手很有信心,因為單刀破弓玩得太溜,所以最後玩脫,扭了右腳。
雖然沒有拉傷韌帶什麽的,但再想上場裝逼是不行了,宇文溫收起心思,在各個比武場地巡視,和將士們一起喝彩叫好。
他昨日傍晚剛回到西陽,今日一大早便趕到軍營參與大比武,不滿足於做看客,還親自上場比武,正是所謂的“眾樂樂”。
宇文溫如此親近將士,一是他曆來如此,二是另一個原因:在安陸坐鎮的日子裏,他居然長膘了,雖然隻是一點點,但讓宇文溫頗受刺激。
東漢末年,寓居荊州的劉備驚覺自己因為太久不騎馬,居然“髀肉複生”,想到自己一把年紀卻未能建功立業,不由得黯然神傷。
如今宇文溫事業未成居然長膘,更是無語凝噎。
雖然坐鎮安陸是理所當然,但宇文溫發覺自己似乎不經意間懈怠了,在安陸的日子裏沒怎麽高強度健身,武藝似乎也有些生疏。
這是個危險的征兆,如今的宇文溫沒有資本懈怠,所以回到西陽後,第一件事就是到軍營,找回那種枕戈待旦的感覺。
多年的經驗加上充分的訓練,讓軍中各種比武項目對抗性十足,單對單的比武結束,接下來是小隊間的對抗,所謂三人成群,三人小隊是混戰中最常見的單位。
三刀牌對三長矛,刀牌手的壓力立刻增加,因為隨著人數的增加,長兵器的協同配合,能夠讓其威力劇增,這也是長矛/長槍結陣的優勢。
而要破陣,精銳的刀牌手是必須的,故而以長槍陣見長的虎林軍,同時強化矛與盾、攻與防,刀牌與長矛、長槍的對抗,是日常對抗訓練的必備項目。
小隊間對抗,比單打獨鬥激烈得多,鼓聲之中,看著場內攻防不斷變化的刀牌和長矛,宇文溫心中感慨萬千,花了這麽多的心血,他的兵,越來越強了。
這樣下去才有希望!
亂世,有兵才是王道,能打才是活下去的保障,看起來高貴無比的郡王爵,不過是色彩豔麗的羽毛,手中有兵底氣才足。
還是那句話說得好: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當年,沒有兵權的周國宗室,身份高貴又如何?麵對磨刀霍霍的楊堅,隻能無助的走上刑場引頸就戮,沒有兵,連反抗的力量都沒有。
有了兵但打不了勝仗,這樣也不行,剛去世不久的丞相尉遲迥,當年擁兵數十萬,占據了齊國舊地,若是就此割據建立國家都可以,起兵反楊那叫一個聲勢浩大。
原本的曆史裏,尉遲迥以逸待勞,在鄴城迎戰朝廷大軍,結果卻是兵敗自殺,其餘將領打不了勝仗,被逐個擊破,落得個“尉遲迥之亂”的結局。
現在的曆史軌跡已經出現了大幅的偏差,但日後會不會出現“宇文溫之亂”的結局,那是誰也說不準的。
要有兵,要能打勝仗,不光自己能打勝仗,還得麾下各部將領能打勝仗,否則就會和當年楚漢爭霸的楚霸王一般,在不斷勝利之中走向滅亡。
光是主帥能打沒用,還得有能打的大將,承擔各個戰略方向的重任,若是需要主帥四處救火,那麽距離敗亡也就不遠了。
他手裏有這樣的人才麽,有,史萬歲就是其一,但這樣的人還是太少,所以手下將領還得磨練,八年時間不長不短,遠沒有到可以鬆懈的地步。
宇文溫身兼數職,所以手裏的軍隊也分成數支,作為黃州總管,他可以指揮州郡兵;作為柱國大將軍,他可以指揮府兵;而作為西陽王,他還有王府衛隊。
加上自行招募的虎林軍,宇文溫手上共計四股軍事力量,若是領兵出征,這幾支軍隊必然會麵臨協同作戰的局麵,屆時領兵將領相互間的信任很關鍵。
換句話說,就是要加強各軍將士之間的了解:友軍很強?那麽到底強到何種地步?友軍很弱?那麽會弱到何種地步?
大軍作戰,有的隊伍是作戰主力,有的負責側翼支援是偏師,有的是預備隊,有的負責保障糧道,有的負責守衛後方退路,所以必須相互信任,多股才能凝結成一股。
宇文溫是這幾支軍隊的核心,但不可能事事親為,平日裏的調度、協調,需要各部將領的合作,所以需要時不時“互動”一下,增進各自間的了解。
即便是一母同胞的兄弟,相互間久不走動關係都會生疏,更何況是互不隸屬的軍隊,所以時不時的對抗比賽,是促進了解的一個有效途徑。
因為要有獎勵,所以每季度的大比武十分燒錢,但宇文溫都撐了下來。
就像他苦苦支撐起黃州的局麵,一撐就是六年有餘,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進入良性循環,最終獲勝的希望越來越大。
場地邊,新兵們正觀看比武,見著長矛折斷、盾牌碎裂的場麵頻繁出現,不由得冷汗直流,這種強度的對抗,已經不是他們能參與的了。
時不時有人被鈍頭長矛捅中,直接被捅得淩空後倒,嘭的一聲聽起來都讓人覺得痛,而那些身手矯健的刀牌手,孤身突破三根長矛的攔截,更是讓人熱血沸騰。
麥鐵杖仔細看了看那些長矛手的身材,琢磨著自己能否突破,對方身著鎧甲,步伐卻很靈活,出矛的速度如同閃電般,自己根本就沒多少機會。
真要上場,他力氣大,可對方力氣也不小,論起身手靈活,這幫牲口也不比他遲緩,如果是在戰場上遇見這種士兵,麥鐵杖覺得自己除了同歸於盡,基本沒有別的選擇。
有過從軍經曆的張定和,看著場上那些瘋狂刀牌手,愈發覺得自己能力不足,對方破長矛的表現就像瘋狗一般不要命,他在想自己若是長矛手,能撐上幾個回合?
對抗中,奪矛與反製的情況時有發生,雙方較勁的結果是硬生生將長矛掰斷,這種強悍的表現,以他的手臂力量來說根本辦不到。
這不是一兩場對抗才出現的情景,張定和看了多場比賽,發現對抗雙方都是身手了得,這說明參賽的各支軍伍,都有許多強悍的士兵。
就連通常被認為是戰鬥力偏弱的州郡兵,亦有身手不凡的士兵存在,所謂一葉知秋,張定和從這場比武中,看到了西陽王麾下黃州軍的實力。
難怪,難怪西陽王能夠擊敗衛王楊爽,火燒廣通倉,立下許多大功。
看了看身邊的斛斯萬善,兩人相互從對方眼裏看到了喜悅之色:投虎林軍沒錯,有希望了!
雖然沒有拉傷韌帶什麽的,但再想上場裝逼是不行了,宇文溫收起心思,在各個比武場地巡視,和將士們一起喝彩叫好。
他昨日傍晚剛回到西陽,今日一大早便趕到軍營參與大比武,不滿足於做看客,還親自上場比武,正是所謂的“眾樂樂”。
宇文溫如此親近將士,一是他曆來如此,二是另一個原因:在安陸坐鎮的日子裏,他居然長膘了,雖然隻是一點點,但讓宇文溫頗受刺激。
東漢末年,寓居荊州的劉備驚覺自己因為太久不騎馬,居然“髀肉複生”,想到自己一把年紀卻未能建功立業,不由得黯然神傷。
如今宇文溫事業未成居然長膘,更是無語凝噎。
雖然坐鎮安陸是理所當然,但宇文溫發覺自己似乎不經意間懈怠了,在安陸的日子裏沒怎麽高強度健身,武藝似乎也有些生疏。
這是個危險的征兆,如今的宇文溫沒有資本懈怠,所以回到西陽後,第一件事就是到軍營,找回那種枕戈待旦的感覺。
多年的經驗加上充分的訓練,讓軍中各種比武項目對抗性十足,單對單的比武結束,接下來是小隊間的對抗,所謂三人成群,三人小隊是混戰中最常見的單位。
三刀牌對三長矛,刀牌手的壓力立刻增加,因為隨著人數的增加,長兵器的協同配合,能夠讓其威力劇增,這也是長矛/長槍結陣的優勢。
而要破陣,精銳的刀牌手是必須的,故而以長槍陣見長的虎林軍,同時強化矛與盾、攻與防,刀牌與長矛、長槍的對抗,是日常對抗訓練的必備項目。
小隊間對抗,比單打獨鬥激烈得多,鼓聲之中,看著場內攻防不斷變化的刀牌和長矛,宇文溫心中感慨萬千,花了這麽多的心血,他的兵,越來越強了。
這樣下去才有希望!
亂世,有兵才是王道,能打才是活下去的保障,看起來高貴無比的郡王爵,不過是色彩豔麗的羽毛,手中有兵底氣才足。
還是那句話說得好: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當年,沒有兵權的周國宗室,身份高貴又如何?麵對磨刀霍霍的楊堅,隻能無助的走上刑場引頸就戮,沒有兵,連反抗的力量都沒有。
有了兵但打不了勝仗,這樣也不行,剛去世不久的丞相尉遲迥,當年擁兵數十萬,占據了齊國舊地,若是就此割據建立國家都可以,起兵反楊那叫一個聲勢浩大。
原本的曆史裏,尉遲迥以逸待勞,在鄴城迎戰朝廷大軍,結果卻是兵敗自殺,其餘將領打不了勝仗,被逐個擊破,落得個“尉遲迥之亂”的結局。
現在的曆史軌跡已經出現了大幅的偏差,但日後會不會出現“宇文溫之亂”的結局,那是誰也說不準的。
要有兵,要能打勝仗,不光自己能打勝仗,還得麾下各部將領能打勝仗,否則就會和當年楚漢爭霸的楚霸王一般,在不斷勝利之中走向滅亡。
光是主帥能打沒用,還得有能打的大將,承擔各個戰略方向的重任,若是需要主帥四處救火,那麽距離敗亡也就不遠了。
他手裏有這樣的人才麽,有,史萬歲就是其一,但這樣的人還是太少,所以手下將領還得磨練,八年時間不長不短,遠沒有到可以鬆懈的地步。
宇文溫身兼數職,所以手裏的軍隊也分成數支,作為黃州總管,他可以指揮州郡兵;作為柱國大將軍,他可以指揮府兵;而作為西陽王,他還有王府衛隊。
加上自行招募的虎林軍,宇文溫手上共計四股軍事力量,若是領兵出征,這幾支軍隊必然會麵臨協同作戰的局麵,屆時領兵將領相互間的信任很關鍵。
換句話說,就是要加強各軍將士之間的了解:友軍很強?那麽到底強到何種地步?友軍很弱?那麽會弱到何種地步?
大軍作戰,有的隊伍是作戰主力,有的負責側翼支援是偏師,有的是預備隊,有的負責保障糧道,有的負責守衛後方退路,所以必須相互信任,多股才能凝結成一股。
宇文溫是這幾支軍隊的核心,但不可能事事親為,平日裏的調度、協調,需要各部將領的合作,所以需要時不時“互動”一下,增進各自間的了解。
即便是一母同胞的兄弟,相互間久不走動關係都會生疏,更何況是互不隸屬的軍隊,所以時不時的對抗比賽,是促進了解的一個有效途徑。
因為要有獎勵,所以每季度的大比武十分燒錢,但宇文溫都撐了下來。
就像他苦苦支撐起黃州的局麵,一撐就是六年有餘,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進入良性循環,最終獲勝的希望越來越大。
場地邊,新兵們正觀看比武,見著長矛折斷、盾牌碎裂的場麵頻繁出現,不由得冷汗直流,這種強度的對抗,已經不是他們能參與的了。
時不時有人被鈍頭長矛捅中,直接被捅得淩空後倒,嘭的一聲聽起來都讓人覺得痛,而那些身手矯健的刀牌手,孤身突破三根長矛的攔截,更是讓人熱血沸騰。
麥鐵杖仔細看了看那些長矛手的身材,琢磨著自己能否突破,對方身著鎧甲,步伐卻很靈活,出矛的速度如同閃電般,自己根本就沒多少機會。
真要上場,他力氣大,可對方力氣也不小,論起身手靈活,這幫牲口也不比他遲緩,如果是在戰場上遇見這種士兵,麥鐵杖覺得自己除了同歸於盡,基本沒有別的選擇。
有過從軍經曆的張定和,看著場上那些瘋狂刀牌手,愈發覺得自己能力不足,對方破長矛的表現就像瘋狗一般不要命,他在想自己若是長矛手,能撐上幾個回合?
對抗中,奪矛與反製的情況時有發生,雙方較勁的結果是硬生生將長矛掰斷,這種強悍的表現,以他的手臂力量來說根本辦不到。
這不是一兩場對抗才出現的情景,張定和看了多場比賽,發現對抗雙方都是身手了得,這說明參賽的各支軍伍,都有許多強悍的士兵。
就連通常被認為是戰鬥力偏弱的州郡兵,亦有身手不凡的士兵存在,所謂一葉知秋,張定和從這場比武中,看到了西陽王麾下黃州軍的實力。
難怪,難怪西陽王能夠擊敗衛王楊爽,火燒廣通倉,立下許多大功。
看了看身邊的斛斯萬善,兩人相互從對方眼裏看到了喜悅之色:投虎林軍沒錯,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