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使節對於火車有何感想?”


    “回陛下,微臣隻見兩國使節麵如白紙,看著噴煙噴火並且會發出怒吼的火車,站都站不穩。”


    “沒被嚇出毛病吧?”


    “陛下放心,兩國使節安然無恙,隻是不敢相信所見所聞,一路上不停地問,讓微臣等解釋得口幹舌燥。”


    “口幹舌燥,就多喝些茶水,喝慣了,就離不開了。”


    “陛下說得是,微臣等在泰西封、在君士坦丁堡,一直都在推廣茶葉,效果還是不錯的。”


    “羅馬國的皇帝,如今穩住國內局勢了麽?”


    “穩住了,畢竟兩國停戰,羅馬國獲得喘息的機會,如今又要與皇朝通海貿,其國內貴族自然歡欣鼓舞...”


    皇宮,出使西域歸來的王世充,此刻正在向天子匯報極西之地羅馬國和波斯國的國情,與此同時,還介紹了兩國使節入京路上的情況。


    波斯國和羅馬國,有數百年的宿怨,兩國打打停停,基本上都是打累了就握手言和,等休息夠了覺得力氣足了,又開始打。


    二十多年前,波斯國生變,波斯王子庫薩和流亡波斯,得羅馬皇帝看中,成了羅馬皇帝的女婿,然後在嶽父幫助下複位,兩國隨後實現和平。


    但這和平隻維持了十年左右,羅馬國內發生叛亂導致皇帝被弑,身為其女婿的波斯君主、萬王之王庫薩和,自然不會袖手旁觀,於是兩國烽煙再起。


    庫薩和打著為嶽父報仇的旗號,擁戴不知是真是假的羅馬落難太子起兵,一開始其實也沒想那麽多,就是想把當年作為複位酬勞割讓給羅馬國的國土收回來。


    結果羅馬國內亂愈演愈烈,波斯一方見有機可乘,便有了趁火打劫的念頭。


    到後來野心膨脹,甚至想要趁機滅掉羅馬國。


    羅馬國自己陷入內亂,麵對波斯國的猛烈進攻,隻有招架之力,還漸漸抵擋不住。


    結果這個時候周國介入,向羅馬國的新君出售“猛炸藥”,助其打贏了關鍵的一場決戰,如今還強勢調停,波斯國內一大票貴族不服。


    不服又如何。


    周國使節當著波斯君臣的麵,演示猛炸藥的威力,加上明明白白的恐嚇,讓波斯國君臣稍微冷靜了些,所以才有了停戰、握手言和。


    但光靠恐嚇才得來的和平,能持續多久?


    持續不了多久。


    王世充喝了杯茶,繼續說下去。


    羅馬國急需和平,當然希望長期停戰以修養生息,外帶和周國開展海貿,但波斯國不一樣。


    周國距離波斯太遠了,而波斯國內許多貴族有對羅馬開戰以獲得土地、奴隸、財富的需求,這樣的需求十分強勁,即便是萬王之王也不能視若無睹,否則遲早死於宮變。


    靠著和周國做海貿所得利潤,滿足不了波斯國內大貴族們的需求,貴族們的不滿情緒與日俱增,遲早會壓過對猛炸藥的恐懼,然後大家便逼著君主再次發動戰爭。


    對此,周國的策略是軟硬兼施,既要恐嚇,也得給對方甜頭。


    甜頭是什麽?


    擴大海貿額,讓海貿給波斯帶來的好處,大到足以堵住國內各大貴族的嘴。


    想法不錯,然而實現起來很難,因為兩國貿易從總體上來說,波斯算是買方,周國是賣方。


    周國的絲綢、瓷器、茶葉以及各類手工業製品,都是波斯國需要的商品,而波斯國的產出,周國需要得少。


    如此一來,兩國貿易額即便翻上十倍,受益最大的還是周國,還會把波斯貴族的錢袋掏空。


    所以,必須為波斯找到一種熱銷商品,來扯平兩國貿易之間的“貿易逆差”,這個熱銷商品以前沒有,現在有了。


    那就是石油。


    宇文溫當然知道後世聞名的波斯灣石油,雖然這個時代沒有開采海上石油的技術,但泰西封所處的“海灣地區”,地表下就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


    而周國商人在波斯,也聽說泰西封周邊地區(尤其沿海地區),自古就有“黑泉”,冒出來的黑水十分粘稠,用火可以點燃,所以可以當做燈油。


    這種粘稠的黑水,就是中原所稱石油。


    王世充及同僚在泰西封期間,說服波斯國君主庫薩和,派出軍隊跟隨周國技術人員,在沿海地區到處“打井”。


    打井用的設備,當然是從中原帶去的,結果卻是殺雞用牛刀:在沿海地區打井,不用打太深,甚至隻靠當地的打井技術,就打出了油井。


    耗時半年,打出第一口油井,然後接下來不到三個月,打出了十幾口油井。


    這些油井不深,打中“油脈”後,石油就不斷往外湧,甚至“噴”出來。


    對此,波斯國君臣並無任何歡喜之情,因為這些“黑水”對他們來說,不過是燈油罷了。


    燒起來還帶著臭味,上不了檔次,還不如燒摻著香料的蠟燭。


    然而,當波斯君臣聽了周國使節對於石油的報價後,驚得嘴巴都合不攏:周國願意以絲綢、瓷器、茶葉、紙張以及各類手工業製品,換這些石油。


    這意味著,波斯國什麽都不用作,隻需要製作大量木桶,將各油井流來的石油接滿、封好,就能靠著這些石油從周國那邊換取各類商品。


    天底下能有如此好事?


    當然有,因為石油很值錢,以前被人看不起,無非是人們不知道石油的價值罷了。


    石油,可以通過分餾技術,分餾出蠟油、潤滑油和精火油等分餾物。


    跟隨周國使節團抵達泰西封的技術人員,用帶去的設備和技術,向波斯君臣展示“神通”,通過簡單的分餾,將黑乎乎的石油“變廢為寶”,提取出蠟、潤滑油,以及高品質的精火油。


    這些分餾產品,都可以作為商品換錢,而周國,急需這種商品。


    這些石油製品不一定要萬裏迢迢運回中原,南洋貿易公司收貨後,可以就近銷往天竺、南洋各國,其利潤足以讓人眩暈。


    與此同時,波斯國內也需要這樣的製品,因為其國教——祆教,又稱“拜火教”,對於祭壇上永恒不滅的“聖火”,幾近於癡狂。


    有了石油分餾出來的精火油,波斯國內各地大小祭壇就能輕易實現聖火長明不滅,而百姓對於照明的需求,決定了蠟燭、精火油的銷路不會差。


    所以,出油的一口口油井,就是噴錢的“錢井”,有了這樣的“錢井”,不用打仗就能做到財源滾滾來,波斯君臣被如此明亮的“錢途”整得心花怒放。


    於是,波斯君臣對於和周國開展新形式的貿易合作充滿信心,對於宿敵羅馬國也寬容起來。


    周國(南洋貿易公司)和波斯朝廷“合作”,周國出技術,波斯出人力物力,建設幾個煉油工場,將石油“分餾”,生產蠟燭、潤滑油、精火油等產品,一起發財。


    其產品,一部分當做錢,用於購買周國(南洋貿易公司)船隊運來的商品,一部分外銷其他國家,營業收入,由雙方按約定比例“分成”。


    因為這些油井的出油量驚人,而周國的需求量也大得驚人,所以,周國使團和波斯朝廷簽訂的貿易協議(為期十年)裏,僅第一年給波斯朝廷帶來的貿易收益,就至少是其歲入的八成。


    王世充說到這裏,拿出幾張素描圖,恭敬地呈上:“陛下,這是此次波斯國第一口油井的遠景素描圖,還有兩國貿易協議簽訂時的場景素描。”


    宇文溫看著素描,心情愈發不錯,喜上眉梢,王世充見狀適當的拍馬屁:


    “臣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陛下英明,竟然能想出以石油換和平的辦法,讓百年宿敵握手言和,古來明君,都不及陛下...”


    “這話過了,過了...”宇文溫笑道,王世充適可而止:“陛下,波斯國有了石油的巨大收益,加上皇朝的威懾,短期內應該不會有撕毀與羅馬國和約的念頭。”


    “波斯國的君王,倒是手段了得,主動將許多油井分給一些大貴族,極大緩解貴族們的不滿情緒,如今波斯國君臣見著靠油井就能獲利頗豐,便開出大訂單,向南司訂貨。”


    “絲綢、茶葉、棉布、瓷器、紙張、香皂、玻璃鏡等,他們什麽都想要,多多益善,所以,其使節一路上不住的提醒微臣,提醒微臣莫忘督促南司備貨。”


    宇文溫放下素描畫,笑著擺擺手:“這一點,王卿莫要擔心,朝廷樂見兩國貿易迅猛發展,所以,訂單再多,都不會有問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逆水行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米糕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米糕羊並收藏逆水行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