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奔馳在蘇州大街上清軍的騎兵隊伍也發現了他們。富有戰爭經驗的他們一看敵軍的隊形,就知道是敵軍打算施放火銃。對付這個他們有經驗,隻要衝鋒到近前,這些火銃兵手上的火銃連條燒火棍子也不如。
“啊啦啦……!”他們齊聲呼喝起來,身體低低伏在馬背之上。
風在耳邊響起,“呼呼”聲在耳邊響得成了哨一樣那麽尖利。
“對麵那些明軍不怕死嗎?他們不過才五排而已,至多不過二三百人而已,這樣單薄的火銃隊就想阻擋我們?難道他們不明白?我們隻需要一個衝鋒……”
眼前那一隊人,隨著戰馬的奔馳,隨著鐵蹄在街道上的碎石閃起的星星點點的火花,越來越近,他們越來越近,隻需要……騎兵們射出了手中的弩箭,當然他們知道這樣的弩箭對付那樣的戰甲基本上沒多大的殺傷力。
兩百多米的距離,清軍騎手射出手上的弩箭,否則不夠時間掛上“槍式弩弓”摘下長刀。更多的清軍騎兵並不喜歡這樣的作戰方式,甚至他們不喜歡手上的“槍式弩弓”,所以很多人射空了弩匣根本就不會重新裝填。
射出一波弩箭,他們在馬脖子後麵更加低伏了身體,從現在開始是迎接對方的打擊的時候了。
一百五十米,清軍鐵騎已經進入到“連射火銃”的最大射程之中。
“勝武軍”帶隊的長官,稍稍穩定了一下隊形,那些受傷的“勝武軍”士兵忍受著如雨弩箭給他們帶來的輕傷的傷痛,努力端平火槍。眼睛透過瞄準用的鐵環中的十字線,瞄準馳過來的越來越近的清軍騎兵。
“預備一一放!”
“澎……澎……”連串的火槍響起,火銃發射時的煙霧在街上形成了一垛“牆”。
五排隊形的射擊是這樣的,第一二排錯來排列蹲在地下,第三排射擊時站起,射擊完蹲下,後兩排錯開站立。每一排都會使用自己的連射火槍,當第二輪發射的時候,由於敵軍騎兵已經較近就會每兩排同時發射火銃及自己左輪。
如此的循環可以保證射擊的連續性,而且在最初敵方士氣昂的時候,可以連續發射五排密集射擊的槍彈而不必裝填彈藥,如果按六十人的五個橫隊來算的話,射出的子彈將達到3900粒之多。
衝鋒中的清軍士兵隻看見對麵的隊形之中,不斷閃起一團團火銃發射時的閃光,大團發射時的煙霧幾乎遮擋了他們的隊形。
“嗡……嗡……”是子彈飛過的聲音,他們不由眯起眼睛,心中依然堅信隻要衝到他們近前,使用火銃的士兵們怎麽會是騎兵的對手。頭更低的伏在充滿汗味的馬兒的脖頸之上。
火銃射也的箭形彈撕破空氣發出嘶嘶的聲音。這是神州軍自己使用的連發火銃的槍彈。與外貿型槍彈不一樣之處在於,神州軍使用的散彈槍裏麵不是鉛丸,這樣的槍彈裏麵是四枝生鐵的箭形彈,它的殺傷力自然非普通槍彈可以比擬。
奔馳在第一排的騎兵如同麵前被豎起一道橫攔,他們立即跌倒在地。隨著對方密集的槍彈接著是第二排、第三排,在這樣的衝鋒之中幾乎沒有幸免。跌倒的他們和他們的馬兒立即成為後續騎兵的障礙。
騎兵的榮譽使他們並沒有懼怕死亡,他們嘴裏繼續發出歡呼的聲音,搖著揮舞在頭頂的馬刀,心中隻有一個念頭,“飛到近前,使用馬刀!”
可是三排煙霧之後,對方的射擊並沒有停止,反而比剛才更快的速度連續開了六槍。緊接著是後麵又是火銃的齊射……又是六響槍的連射……
連續的、密集的子彈幾乎是騎兵們所不能忍受的,更不要說這些射擊的“勝武軍”士兵背後還有幾千名明軍士兵,弓箭及“鏈式火油”彈更是如同下雨一般,幾乎瞬間就在清軍騎兵的麵前築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之牆。
雖然這裏是蘇州城的主要通道,可是對於騎兵衝鋒來說,顯然過去狹窄,無法而且與敵方和交戰完全是正麵式,除了使用勇氣去迎接不斷射來的子彈而外,根本避無可避。
很快大量在槍彈下斃命的人屍、馬屍幾乎將街道阻塞起來,騎兵們每前進一步都要受到極大的阻礙,速度越來越慢。
這時他們受到了對方密集槍彈的第二輪打擊,火銃略顯沉悶的響聲過後立即是左輪槍清脆幹脆的聲音。過於密集的射擊完全打斷了清軍的衝鋒。而同時衝鋒的一個千人隊在這樣的密集的射擊之中,幸存的人很少。
完成阻截任務的“勝武軍”士兵悲哀的發現,去禁城處保護魯監國朱以海的想法已經難以實現,禁宮處已經響起震天的喊殺之聲。
而且隻是好運並不一趕在“勝武軍”方麵,畢竟僅在蘇州城內,他們已經是大勢已去。清軍入城騎兵之中,另一路五千騎兵順利的殺散城門處軍心已散的明軍士兵,奪取了城門。
“哐”的一聲,緊接著城頭的吊橋的鐵索“嘩啷啷”的響起,隨著響聲,早已等候在吊橋邊的清軍戰車進入蘇州城中。就此蘇州之戰的大局已定,在戰車及騎兵的又重攻擊之下,蘇州城中的任何一點抵抗力量都難以持久,無法抗衡。
甚至包括保護張明振的那隊“勝武軍”中的精銳,雖然他們裝備比之普通明軍或者清軍都要強許多,然而對付戰車之時依然力有不逮。在經過短時間的對抗之後,張明振率領之下的明軍大部戰死小部潰散,而這些親兵隻好保護著他且戰且退。
然而在清軍已經大量進城的時候,如何還能夠輕易撤退呢。幾輛戰車在不太寬的街道之上,來回堵截這一隊裝備著連射火槍的部隊,不用問這裏強的護兵之中,裏麵必定有大人物在裏麵。
“勝武軍”的士兵們,大多英勇戰死,很快張名振身邊僅僅剩下五十人不到,被堵在一個小院之中,四周被十餘輛戰車團團圍住。但清兵並沒有進攻,顯然知道火槍的厲害,他們大約是在等更多的人馬到來。
“啊啦啦……!”他們齊聲呼喝起來,身體低低伏在馬背之上。
風在耳邊響起,“呼呼”聲在耳邊響得成了哨一樣那麽尖利。
“對麵那些明軍不怕死嗎?他們不過才五排而已,至多不過二三百人而已,這樣單薄的火銃隊就想阻擋我們?難道他們不明白?我們隻需要一個衝鋒……”
眼前那一隊人,隨著戰馬的奔馳,隨著鐵蹄在街道上的碎石閃起的星星點點的火花,越來越近,他們越來越近,隻需要……騎兵們射出了手中的弩箭,當然他們知道這樣的弩箭對付那樣的戰甲基本上沒多大的殺傷力。
兩百多米的距離,清軍騎手射出手上的弩箭,否則不夠時間掛上“槍式弩弓”摘下長刀。更多的清軍騎兵並不喜歡這樣的作戰方式,甚至他們不喜歡手上的“槍式弩弓”,所以很多人射空了弩匣根本就不會重新裝填。
射出一波弩箭,他們在馬脖子後麵更加低伏了身體,從現在開始是迎接對方的打擊的時候了。
一百五十米,清軍鐵騎已經進入到“連射火銃”的最大射程之中。
“勝武軍”帶隊的長官,稍稍穩定了一下隊形,那些受傷的“勝武軍”士兵忍受著如雨弩箭給他們帶來的輕傷的傷痛,努力端平火槍。眼睛透過瞄準用的鐵環中的十字線,瞄準馳過來的越來越近的清軍騎兵。
“預備一一放!”
“澎……澎……”連串的火槍響起,火銃發射時的煙霧在街上形成了一垛“牆”。
五排隊形的射擊是這樣的,第一二排錯來排列蹲在地下,第三排射擊時站起,射擊完蹲下,後兩排錯開站立。每一排都會使用自己的連射火槍,當第二輪發射的時候,由於敵軍騎兵已經較近就會每兩排同時發射火銃及自己左輪。
如此的循環可以保證射擊的連續性,而且在最初敵方士氣昂的時候,可以連續發射五排密集射擊的槍彈而不必裝填彈藥,如果按六十人的五個橫隊來算的話,射出的子彈將達到3900粒之多。
衝鋒中的清軍士兵隻看見對麵的隊形之中,不斷閃起一團團火銃發射時的閃光,大團發射時的煙霧幾乎遮擋了他們的隊形。
“嗡……嗡……”是子彈飛過的聲音,他們不由眯起眼睛,心中依然堅信隻要衝到他們近前,使用火銃的士兵們怎麽會是騎兵的對手。頭更低的伏在充滿汗味的馬兒的脖頸之上。
火銃射也的箭形彈撕破空氣發出嘶嘶的聲音。這是神州軍自己使用的連發火銃的槍彈。與外貿型槍彈不一樣之處在於,神州軍使用的散彈槍裏麵不是鉛丸,這樣的槍彈裏麵是四枝生鐵的箭形彈,它的殺傷力自然非普通槍彈可以比擬。
奔馳在第一排的騎兵如同麵前被豎起一道橫攔,他們立即跌倒在地。隨著對方密集的槍彈接著是第二排、第三排,在這樣的衝鋒之中幾乎沒有幸免。跌倒的他們和他們的馬兒立即成為後續騎兵的障礙。
騎兵的榮譽使他們並沒有懼怕死亡,他們嘴裏繼續發出歡呼的聲音,搖著揮舞在頭頂的馬刀,心中隻有一個念頭,“飛到近前,使用馬刀!”
可是三排煙霧之後,對方的射擊並沒有停止,反而比剛才更快的速度連續開了六槍。緊接著是後麵又是火銃的齊射……又是六響槍的連射……
連續的、密集的子彈幾乎是騎兵們所不能忍受的,更不要說這些射擊的“勝武軍”士兵背後還有幾千名明軍士兵,弓箭及“鏈式火油”彈更是如同下雨一般,幾乎瞬間就在清軍騎兵的麵前築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之牆。
雖然這裏是蘇州城的主要通道,可是對於騎兵衝鋒來說,顯然過去狹窄,無法而且與敵方和交戰完全是正麵式,除了使用勇氣去迎接不斷射來的子彈而外,根本避無可避。
很快大量在槍彈下斃命的人屍、馬屍幾乎將街道阻塞起來,騎兵們每前進一步都要受到極大的阻礙,速度越來越慢。
這時他們受到了對方密集槍彈的第二輪打擊,火銃略顯沉悶的響聲過後立即是左輪槍清脆幹脆的聲音。過於密集的射擊完全打斷了清軍的衝鋒。而同時衝鋒的一個千人隊在這樣的密集的射擊之中,幸存的人很少。
完成阻截任務的“勝武軍”士兵悲哀的發現,去禁城處保護魯監國朱以海的想法已經難以實現,禁宮處已經響起震天的喊殺之聲。
而且隻是好運並不一趕在“勝武軍”方麵,畢竟僅在蘇州城內,他們已經是大勢已去。清軍入城騎兵之中,另一路五千騎兵順利的殺散城門處軍心已散的明軍士兵,奪取了城門。
“哐”的一聲,緊接著城頭的吊橋的鐵索“嘩啷啷”的響起,隨著響聲,早已等候在吊橋邊的清軍戰車進入蘇州城中。就此蘇州之戰的大局已定,在戰車及騎兵的又重攻擊之下,蘇州城中的任何一點抵抗力量都難以持久,無法抗衡。
甚至包括保護張明振的那隊“勝武軍”中的精銳,雖然他們裝備比之普通明軍或者清軍都要強許多,然而對付戰車之時依然力有不逮。在經過短時間的對抗之後,張明振率領之下的明軍大部戰死小部潰散,而這些親兵隻好保護著他且戰且退。
然而在清軍已經大量進城的時候,如何還能夠輕易撤退呢。幾輛戰車在不太寬的街道之上,來回堵截這一隊裝備著連射火槍的部隊,不用問這裏強的護兵之中,裏麵必定有大人物在裏麵。
“勝武軍”的士兵們,大多英勇戰死,很快張名振身邊僅僅剩下五十人不到,被堵在一個小院之中,四周被十餘輛戰車團團圍住。但清兵並沒有進攻,顯然知道火槍的厲害,他們大約是在等更多的人馬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