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下關內各地的兵力駐防圖,馬世龍沉默不語,眉頭越來越緊,孫承宗見馬世龍不說話,隻好主動問道:
“世龍,哪裏不妥?你盡管說出來,我去求陛下!”
“少,實在太少了!”
馬世龍搓了搓手,一臉無奈的感歎道:“現在手裏的兵力實在提案少,尤其是薊鎮,怎麽才這麽點人?還把趙率教總兵抽走了!僅僅靠王巡撫和劉總督這兩個文官,總不放心……若是薊鎮被滿洲人製住,那就算守住關外之地?北京的防守也是漏洞百出,削弱薊鎮加強遼鎮,這是舍本逐末啊。”
“王巡撫被建奴調虎離山,近萬人全軍覆沒,王巡撫自己已經殉國了!”
“這……這可實在是不夠了!”馬世龍聽到這個消息,臉色大變,手都顫抖起來.
“怎麽會?我軍兵力數倍於建奴!”孫承宗奇怪道.
“紙麵上我軍兵力數倍於建奴不假,實際上卻不是那麽回事,這第一,軍中吃空餉的多,孫大人你也是知道的,邊鎮還好些,內地一個兵兩個空餉的事情都是屢見不鮮,我軍兵力數倍於建奴這句話要打幾個折扣的.”
“第二,中原實在太大,我軍再多,處處布放就是處處不布放,何況我軍不包圍建奴的話,那麽每一處防禦都是對應絕對優勢的建奴,實際上每一次戰鬥卻是以少打多——至於包圍建奴麽,如果關內的軍隊都是關寧軍的素質還差不多,否則隻怕會被建奴重演薩爾滸各個擊破的事情,不同的是,這次的地點不是關外是北京!”
“第三,我們是官兵,建奴是賊!雖然我承認丘八裏麵胡作非為的不少,可是建奴可以用刀槍逼著百姓完成後勤,我們行麽?建奴可以用刀槍搶劫作為,我們行麽?”
其實馬世龍想說的是,兵痞們搶老百姓也就搶了,天子腳下說不定一個小商販都能扯到尚書,親王之類,兵痞們實在沒這個膽子,不過人家建奴是根本不用在乎這些的.
“薊鎮如果在建奴手裏,還真是讓建奴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了……”孫承宗也是歎了口氣,伸出手指算了算兵力,也是一聲歎息!
孫承宗對此也是有些看法的。他本人就是守遼必守薊地主要支持者,如果薊鎮殘破,那麽山海關本身的作用都大受影響,更不用說前麵的寧遠等地。
不過這個涉及到很多不能說的因素,其中已經不僅僅是軍事問題了,當年議棄錦州的時候廟堂上就爭論不休。文官大義凜然的辯論背後也隱隱有從軍餉潛規則分配的影響。
現在遼鎮軍餉已經漲到一年五百萬兩,孫承宗自然也知道現在這裏麵的水1很深,一個小舉措都會影響到無數人的利益,別說自己,就是皇帝也不敢隨意改動。
因此孫承宗也不願意和馬世龍明說,這種事情他自己回去好好想一想,自然也能明白過來:“世龍認為當以薊門為第一要務?”
“閣老明鑒,薊門扼東北入京之要衝,控中原與壩上之險塞,此乃兵家必爭之地,建奴不得此地不能窺南,我不得此地無以北進。[]
無論是現在防守北京。還是將來勤王軍大至圍殲建奴,我們都不能丟掉薊門。”
馬世龍知道現在京畿兵力捉襟見肘,全民防禦已經不可能了,必然有所舍棄,北京是皇帝所在地,不能不保。所以就想集中兵力於薊鎮和三河之間,把後金軍牢牢堵在薊東。
“世龍說地和老夫之意暗合,隻是若建奴舍薊門西進,又該如何?”
“閣老,薊門天險素有一線天之稱,官兵隻要移營城外,便可牢牢堵住建奴西進的道路,建奴就算有幾個遊騎能夠強渡,那他們糧草何來?又如何能擄掠東歸?末將說在三河設兵站,嚴守渡口,就是為了防備建奴遊騎流竄。”
馬世龍隨口說道,不過他還是低估了文官們的下限,不是每個文官都是孫承宗這樣準備做事的,而且關內的文官們也都沒有建州破口的心理準備,所以不是裁汰老弱空額,而是按照比例裁汰——也就是一萬兵,空額兩萬,朝廷要裁汰一萬五,不是僅僅把空額變成五千,而是把空額裁了一萬,兵也裁了五千…….
薊州東麵有大湖,還是盤山、九龍山和八仙山的交匯地,燕山山脈在這裏好似擰了一個疙瘩,隻在薊州留出了一條細細的通道門戶,所以此地又稱薊門,有畿東鎖鑰之稱。這條通道在燕山山脊中蜿蜒而行,最窄處僅能容納雙馬並肩。在道路上行進時,人的兩側都是巍峨高大的燕山,隻能隱隱看見頭頂上的一道藍天,故此地又有“一線天”之稱,是通向京畿平原的最後一道天險門戶。
孫承宗想了想,覺得除了馬世龍的主意,還真是沒有辦法保住北京的安全了,於是點頭說道:
“世龍可願隨老夫陛見,在聖上麵前再把這番話說一遍?”
馬世龍欠身抱拳,感激地說道:“那是自然,閣老提攜之恩,末將沒齒不忘。”
“嗬嗬,世龍願意挺身而出?如此就好。”
孫承宗隨即和馬世龍入宮麵聖,崇禎已經明令孫承宗主持京畿防禦,他再次肯定了孫承宗地策劃,下令京畿明軍全力經營薊門,兼以防禦三河一線為要務……
“朝廷這是想幹什麽!前線怎麽回事,朝廷的大佬們知道麽?陛下知道麽!”
袁崇煥看了孫承宗的布置,直接惱了,就差沒罵髒字了.
“孫閣老這麽布置也是為了保衛北京,保衛陛下……”周文鬱在旁邊勸說.
“想保衛就能保衛了?!都不知道關內的兵是什麽樣子麽?守城尚可,野戰根本就是給建奴送包衣的!再說了,按照這種布置,北京保得住,保不住另說,其餘地方就任憑建奴魚肉了!”
“看來還得我們關寧軍入京保衛陛下!其他部隊靠不住啊!”袁崇煥歎了口氣.
“督師!這個萬萬不可!邊軍不得入城,這是祖宗製度……”周文鬱嚇了一跳——你膽子也太大了吧,一點顧忌都沒有麽?
“拿你說怎麽辦?京師現在所謂的精銳,比無賴好到哪裏去?靠他們能守住城市????”袁崇煥歎了口氣,卻是恍然大悟:
“對了,滿洲也不是鐵板一塊,可以讓喇嘛作為使節,給蒙古爾泰作信使,畢竟皇太極成功了,他蒙古爾泰也很不好過!”
“督師,我覺得你還是……”
“督師,前麵又發現一隻嘩變的勤王軍,到處搶掠,怎麽辦?”
祖大壽一臉苦悶的走了進來,和趙率教一樣,這次關寧軍入關,遇到最多的敵人不是滿人,而是漢人,不同的是趙率教麵對的是滿洲人驅趕的漢人炮灰,祖大壽則是麵對化身為匪類的勤王軍罷了……
其實這事祖大壽也是可以理解的,不給軍餉,不給吃飽,然後給人家武器,人家沒造反已經是很有節操的了——但是你不管行麽?滿洲人打不過,這些亂兵你也打不了?而且如果放著這些匪類不管,關寧軍自己的補給也是會大受影響的!
由於明朝的財政破財,政治**,麵對滿清,非但沒有內線作戰的優勢,反而和深入敵國一樣處處束手束腳,甚至不如在錦州一帶的戰略形勢好。所以崇禎幾次都硬逼著在錦州決戰,也不是沒有苦衷的.
“鎮壓下去,領頭的全部斬首!”袁崇煥歎了口氣,對於堅守北京的方針,心裏升起了一股不祥的預感——到底是為什麽呢?
“對了,上次北方入關破口的造成改朝換代的是誰?俺答汗,也先?不對!是成吉思汗滅金。”
成吉思汗滅金,確切的是木華黎滅金.
木華黎(1170―1223),又作木合裏、摩和賚等,蒙古國磊將、開國功臣,與博爾術最受器重,被鐵木真譽為“猶車之有轅,身之有臂。隨從擊滅克烈、乃蠻諸部,統一蒙古,屢立戰功。後加封為征金大元帥、太師國王,賜九族白旗代成吉思汗行施恩威。經6年征戰,木華黎征服了金朝大部分國土,於公元1223年4月班師歸途中,病逝於山西聞喜縣。
木華黎滅金走的就不是中原的東線,走的是中原的中線,而是隨著成吉思汗六年(1211),大敗金兵於野狐嶺(今張家口市西北)、會河堡(今河北懷安縣東)等地,盡殲金軍精銳,進逼中部(今北京)後.招降招降史秉直、史天倪、史天澤父子及肖勃迭等。九年(1214),從成吉思汗圍攻中都,迫金帝獻女請和。後受命統軍攻遼東、遼西。次年,平東京(今遼陽),陷北京(今內蒙古寧城縣西),繼取錦州等城。
木華黎包抄占領遼東之後,受命全權經略中原,總太行以南軍政事宜,連年進攻河北、山東、山西各地。十四年(1219),破岢、嵐、吉、隰、絳諸州。次年,收降真定武仙、東平嚴實,取河北諸地。一直攻擊到長安、風翔才算截至.
木華黎滅金的時候,隻是成吉思汗的一隻偏師,成吉思汗的主力在西征,同時背後還有西夏,也是同樣最初沒攻破北京,站穩腳跟之後,招降納叛,利用漢地的人力,最終奪取了金國黃河以北的土地,僅僅能苟延殘喘罷了.
那麽和木華黎滅金的時候比,現在又如何呢?袁崇煥想了想,似乎更糟糕些……
雖然後金的力量和成吉思汗沒法比,但是明朝現在的力量還比不上金國,當時金國是立國中期被打進來,政治,經濟都沒有徹底爛掉——至少人家金國“野狐嶺之戰”能聚集起金兵50餘萬【這個數當然很虛,但是明軍吃空餉的一樣不少,也就沒資格說人家不是】
烏沙堡之戰,獾兒嘴之戰,澮河堡之戰雖然連續失敗,也還能組織軍隊,防禦北京,和現在明朝軍隊直接嘩變也是沒法比的…….
也就是說,相對於木華黎滅金的力量,其實滿洲對大明的優勢更大一些,如果已經控製了蒙古的滿洲也學木華黎滅金的方陣,在北京以西穩紮穩打,步步推進,那防禦北京的明軍是出來迎戰還是不出來迎戰?
金軍此戰的特點與千年之後的**完全一樣,二戰法國對德國此也絕對的崇尚,伊拉克更是照單全收,不去防守戰略要點,也不組織反擊部隊,龐大的軍隊象撒胡椒麵一樣,撒開一大片,畫地為牢,各自固守一方,組成一條所謂固若金湯的防線,任由進攻者自由選擇想打哪裏不想打哪裏,先打哪裏,不先打哪裏,想什麽時候打,不想什麽時候打,想從哪個方向打,不想從哪個方向打,大打還是小打,慢打還是快打,想白天打,還是想晚上打,完全悉聽尊便!愛怎麽滴都行,簡直是經典的蠢豬戰術……袁崇煥心裏鄙視,不過轉眼之間又搖了搖頭:
但是,和人家比,現在大明的防禦戰術又好到哪裏去?現在大明明顯就是防禦北京,現在的地方送給滿清禍害!問題是人家禍害完不走了?雖然朝廷是漢人王朝,比起金朝的異族統治好一些,可是因為財政問題,嘩變的勤王軍比起史天澤之流,質量是大大不如,數量上隻怕是半斤八兩吧!
“不行,還是得回到防禦戰略要點,逼著清軍後勤不足撤退才合適,固守北京,讓出薊門以西,風險極大!”
袁崇煥想到這裏,下了決心,其實北京被圍也就是有驚無險罷了,大明朝在英宗和嘉靖時代都被圍過,也就是有驚無險罷了,萬一滿人賴著不走,成了木華黎滅金的形式,那才是後患無窮!
想到這裏,袁崇煥再次上書崇禎,言明厲害,讓崇禎改回各軍進入堅固據點代守的方陣,不要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北京城,放任滿洲行動.
崇禎皇帝看了袁崇煥的奏折之後,倒吸了一口冷氣,再三思索之後,決定按照袁崇煥的意見辦理,立刻解除了孫承宗的指揮權,頒下聖旨讓袁崇煥統一指揮勤王軍。袁崇煥身為薊遼督師,有了這份新的任命後,整個京畿地區的部隊就全都歸他一人指揮。
於是袁崇煥再度調整指揮,把在北京城聚成一團的勤王軍,調往各個據點.
首當其衝的就是劉策,自從七個月前劉策被任命為薊遼總理後,因為袁崇煥的蠻橫,就不許他插手薊鎮地任何軍務,兩任巡撫也捅出一個個簍子,劉策也是對於薊鎮敬而遠之,所以這幾個月來劉策的部隊一直呆在真定鎮,從來沒有踏進過薊鎮一步。朝廷見劉策實在委屈,有不敢刺激袁崇煥,隻好又給了劉策一個保定總督的職務,所以劉策幹脆就呆在真定鎮管理那邊地軍務了。
這次後金入寇以後。朝廷卻不管劉策的苦衷了,王巡撫殉國之後,反而責備劉策一直在後方躲著,結果劉策急忙點起真定鎮的軍隊勤王,又因為聽說薊鎮已經被滿洲人攻破,隻好不斷探察,結果滿洲軍隊卻無影無蹤,兩天前他才第一次踏入薊鎮地界。
劉策路過京師的時候,孫承宗告訴他皇帝對劉策非常不滿,覺得他一直躲在安全的後方不上任,劉策聽後吃驚不小。連忙請求孫承宗代他實話實說,孫承宗就讓他星夜趕來薊門堅守,以將功補過——反正崇禎這種一根筋的性格,孫承宗也是沒有辦法的。
這幾天來劉策領著真定鎮的軍隊小心布防,後金軍一直不見蹤影,劉策就以為是自己把後金軍阻擋在薊門以東,心裏有些沾沾自喜起來,覺得自己這次立功不小,將來勤王軍雲集把後金軍趕出關外,自己怎麽說也是第一等地功勞了。
這次袁崇煥親自會晤劉策,第一句話就是:
“劉大人,你立刻率部前往密雲駐守。”
這個命令把劉策聽得呆住了,過了好半天他才反應過來:“督師,建虜說不定就在城外。為何要下官去密雲,萬一滿洲因此瞞天過海呢?”
“劉大人你是薊遼總理,而薊遼總理地駐地就在密雲,所以本部院讓你歸還駐地防守。”
所以聽到袁崇煥的命令後,劉策就忍不住爭辯起來:“督師,是孫閣老吩咐下官堅守薊門的。孫閣老說薊門萬萬不可以有失啊。”
“你在這裏,薊門就萬無一失?薊門已經被建奴燒過一次了,還要整修加固,你那點人,不吃空額修城池人數都不夠,所以本部院這次帶了兩萬關寧軍前來。加固建築,自然能把這薊門守得固若金湯,劉大人速速啟程。前往密雲去吧。”
“督師,孫閣老說要以防守薊門、三河為第一要務,”劉策還是有些不放心,就又說道:“有督師在,薊門自然安如泰山,那下官願前往三河,為督師後援。”
“世龍,哪裏不妥?你盡管說出來,我去求陛下!”
“少,實在太少了!”
馬世龍搓了搓手,一臉無奈的感歎道:“現在手裏的兵力實在提案少,尤其是薊鎮,怎麽才這麽點人?還把趙率教總兵抽走了!僅僅靠王巡撫和劉總督這兩個文官,總不放心……若是薊鎮被滿洲人製住,那就算守住關外之地?北京的防守也是漏洞百出,削弱薊鎮加強遼鎮,這是舍本逐末啊。”
“王巡撫被建奴調虎離山,近萬人全軍覆沒,王巡撫自己已經殉國了!”
“這……這可實在是不夠了!”馬世龍聽到這個消息,臉色大變,手都顫抖起來.
“怎麽會?我軍兵力數倍於建奴!”孫承宗奇怪道.
“紙麵上我軍兵力數倍於建奴不假,實際上卻不是那麽回事,這第一,軍中吃空餉的多,孫大人你也是知道的,邊鎮還好些,內地一個兵兩個空餉的事情都是屢見不鮮,我軍兵力數倍於建奴這句話要打幾個折扣的.”
“第二,中原實在太大,我軍再多,處處布放就是處處不布放,何況我軍不包圍建奴的話,那麽每一處防禦都是對應絕對優勢的建奴,實際上每一次戰鬥卻是以少打多——至於包圍建奴麽,如果關內的軍隊都是關寧軍的素質還差不多,否則隻怕會被建奴重演薩爾滸各個擊破的事情,不同的是,這次的地點不是關外是北京!”
“第三,我們是官兵,建奴是賊!雖然我承認丘八裏麵胡作非為的不少,可是建奴可以用刀槍逼著百姓完成後勤,我們行麽?建奴可以用刀槍搶劫作為,我們行麽?”
其實馬世龍想說的是,兵痞們搶老百姓也就搶了,天子腳下說不定一個小商販都能扯到尚書,親王之類,兵痞們實在沒這個膽子,不過人家建奴是根本不用在乎這些的.
“薊鎮如果在建奴手裏,還真是讓建奴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了……”孫承宗也是歎了口氣,伸出手指算了算兵力,也是一聲歎息!
孫承宗對此也是有些看法的。他本人就是守遼必守薊地主要支持者,如果薊鎮殘破,那麽山海關本身的作用都大受影響,更不用說前麵的寧遠等地。
不過這個涉及到很多不能說的因素,其中已經不僅僅是軍事問題了,當年議棄錦州的時候廟堂上就爭論不休。文官大義凜然的辯論背後也隱隱有從軍餉潛規則分配的影響。
現在遼鎮軍餉已經漲到一年五百萬兩,孫承宗自然也知道現在這裏麵的水1很深,一個小舉措都會影響到無數人的利益,別說自己,就是皇帝也不敢隨意改動。
因此孫承宗也不願意和馬世龍明說,這種事情他自己回去好好想一想,自然也能明白過來:“世龍認為當以薊門為第一要務?”
“閣老明鑒,薊門扼東北入京之要衝,控中原與壩上之險塞,此乃兵家必爭之地,建奴不得此地不能窺南,我不得此地無以北進。[]
無論是現在防守北京。還是將來勤王軍大至圍殲建奴,我們都不能丟掉薊門。”
馬世龍知道現在京畿兵力捉襟見肘,全民防禦已經不可能了,必然有所舍棄,北京是皇帝所在地,不能不保。所以就想集中兵力於薊鎮和三河之間,把後金軍牢牢堵在薊東。
“世龍說地和老夫之意暗合,隻是若建奴舍薊門西進,又該如何?”
“閣老,薊門天險素有一線天之稱,官兵隻要移營城外,便可牢牢堵住建奴西進的道路,建奴就算有幾個遊騎能夠強渡,那他們糧草何來?又如何能擄掠東歸?末將說在三河設兵站,嚴守渡口,就是為了防備建奴遊騎流竄。”
馬世龍隨口說道,不過他還是低估了文官們的下限,不是每個文官都是孫承宗這樣準備做事的,而且關內的文官們也都沒有建州破口的心理準備,所以不是裁汰老弱空額,而是按照比例裁汰——也就是一萬兵,空額兩萬,朝廷要裁汰一萬五,不是僅僅把空額變成五千,而是把空額裁了一萬,兵也裁了五千…….
薊州東麵有大湖,還是盤山、九龍山和八仙山的交匯地,燕山山脈在這裏好似擰了一個疙瘩,隻在薊州留出了一條細細的通道門戶,所以此地又稱薊門,有畿東鎖鑰之稱。這條通道在燕山山脊中蜿蜒而行,最窄處僅能容納雙馬並肩。在道路上行進時,人的兩側都是巍峨高大的燕山,隻能隱隱看見頭頂上的一道藍天,故此地又有“一線天”之稱,是通向京畿平原的最後一道天險門戶。
孫承宗想了想,覺得除了馬世龍的主意,還真是沒有辦法保住北京的安全了,於是點頭說道:
“世龍可願隨老夫陛見,在聖上麵前再把這番話說一遍?”
馬世龍欠身抱拳,感激地說道:“那是自然,閣老提攜之恩,末將沒齒不忘。”
“嗬嗬,世龍願意挺身而出?如此就好。”
孫承宗隨即和馬世龍入宮麵聖,崇禎已經明令孫承宗主持京畿防禦,他再次肯定了孫承宗地策劃,下令京畿明軍全力經營薊門,兼以防禦三河一線為要務……
“朝廷這是想幹什麽!前線怎麽回事,朝廷的大佬們知道麽?陛下知道麽!”
袁崇煥看了孫承宗的布置,直接惱了,就差沒罵髒字了.
“孫閣老這麽布置也是為了保衛北京,保衛陛下……”周文鬱在旁邊勸說.
“想保衛就能保衛了?!都不知道關內的兵是什麽樣子麽?守城尚可,野戰根本就是給建奴送包衣的!再說了,按照這種布置,北京保得住,保不住另說,其餘地方就任憑建奴魚肉了!”
“看來還得我們關寧軍入京保衛陛下!其他部隊靠不住啊!”袁崇煥歎了口氣.
“督師!這個萬萬不可!邊軍不得入城,這是祖宗製度……”周文鬱嚇了一跳——你膽子也太大了吧,一點顧忌都沒有麽?
“拿你說怎麽辦?京師現在所謂的精銳,比無賴好到哪裏去?靠他們能守住城市????”袁崇煥歎了口氣,卻是恍然大悟:
“對了,滿洲也不是鐵板一塊,可以讓喇嘛作為使節,給蒙古爾泰作信使,畢竟皇太極成功了,他蒙古爾泰也很不好過!”
“督師,我覺得你還是……”
“督師,前麵又發現一隻嘩變的勤王軍,到處搶掠,怎麽辦?”
祖大壽一臉苦悶的走了進來,和趙率教一樣,這次關寧軍入關,遇到最多的敵人不是滿人,而是漢人,不同的是趙率教麵對的是滿洲人驅趕的漢人炮灰,祖大壽則是麵對化身為匪類的勤王軍罷了……
其實這事祖大壽也是可以理解的,不給軍餉,不給吃飽,然後給人家武器,人家沒造反已經是很有節操的了——但是你不管行麽?滿洲人打不過,這些亂兵你也打不了?而且如果放著這些匪類不管,關寧軍自己的補給也是會大受影響的!
由於明朝的財政破財,政治**,麵對滿清,非但沒有內線作戰的優勢,反而和深入敵國一樣處處束手束腳,甚至不如在錦州一帶的戰略形勢好。所以崇禎幾次都硬逼著在錦州決戰,也不是沒有苦衷的.
“鎮壓下去,領頭的全部斬首!”袁崇煥歎了口氣,對於堅守北京的方針,心裏升起了一股不祥的預感——到底是為什麽呢?
“對了,上次北方入關破口的造成改朝換代的是誰?俺答汗,也先?不對!是成吉思汗滅金。”
成吉思汗滅金,確切的是木華黎滅金.
木華黎(1170―1223),又作木合裏、摩和賚等,蒙古國磊將、開國功臣,與博爾術最受器重,被鐵木真譽為“猶車之有轅,身之有臂。隨從擊滅克烈、乃蠻諸部,統一蒙古,屢立戰功。後加封為征金大元帥、太師國王,賜九族白旗代成吉思汗行施恩威。經6年征戰,木華黎征服了金朝大部分國土,於公元1223年4月班師歸途中,病逝於山西聞喜縣。
木華黎滅金走的就不是中原的東線,走的是中原的中線,而是隨著成吉思汗六年(1211),大敗金兵於野狐嶺(今張家口市西北)、會河堡(今河北懷安縣東)等地,盡殲金軍精銳,進逼中部(今北京)後.招降招降史秉直、史天倪、史天澤父子及肖勃迭等。九年(1214),從成吉思汗圍攻中都,迫金帝獻女請和。後受命統軍攻遼東、遼西。次年,平東京(今遼陽),陷北京(今內蒙古寧城縣西),繼取錦州等城。
木華黎包抄占領遼東之後,受命全權經略中原,總太行以南軍政事宜,連年進攻河北、山東、山西各地。十四年(1219),破岢、嵐、吉、隰、絳諸州。次年,收降真定武仙、東平嚴實,取河北諸地。一直攻擊到長安、風翔才算截至.
木華黎滅金的時候,隻是成吉思汗的一隻偏師,成吉思汗的主力在西征,同時背後還有西夏,也是同樣最初沒攻破北京,站穩腳跟之後,招降納叛,利用漢地的人力,最終奪取了金國黃河以北的土地,僅僅能苟延殘喘罷了.
那麽和木華黎滅金的時候比,現在又如何呢?袁崇煥想了想,似乎更糟糕些……
雖然後金的力量和成吉思汗沒法比,但是明朝現在的力量還比不上金國,當時金國是立國中期被打進來,政治,經濟都沒有徹底爛掉——至少人家金國“野狐嶺之戰”能聚集起金兵50餘萬【這個數當然很虛,但是明軍吃空餉的一樣不少,也就沒資格說人家不是】
烏沙堡之戰,獾兒嘴之戰,澮河堡之戰雖然連續失敗,也還能組織軍隊,防禦北京,和現在明朝軍隊直接嘩變也是沒法比的…….
也就是說,相對於木華黎滅金的力量,其實滿洲對大明的優勢更大一些,如果已經控製了蒙古的滿洲也學木華黎滅金的方陣,在北京以西穩紮穩打,步步推進,那防禦北京的明軍是出來迎戰還是不出來迎戰?
金軍此戰的特點與千年之後的**完全一樣,二戰法國對德國此也絕對的崇尚,伊拉克更是照單全收,不去防守戰略要點,也不組織反擊部隊,龐大的軍隊象撒胡椒麵一樣,撒開一大片,畫地為牢,各自固守一方,組成一條所謂固若金湯的防線,任由進攻者自由選擇想打哪裏不想打哪裏,先打哪裏,不先打哪裏,想什麽時候打,不想什麽時候打,想從哪個方向打,不想從哪個方向打,大打還是小打,慢打還是快打,想白天打,還是想晚上打,完全悉聽尊便!愛怎麽滴都行,簡直是經典的蠢豬戰術……袁崇煥心裏鄙視,不過轉眼之間又搖了搖頭:
但是,和人家比,現在大明的防禦戰術又好到哪裏去?現在大明明顯就是防禦北京,現在的地方送給滿清禍害!問題是人家禍害完不走了?雖然朝廷是漢人王朝,比起金朝的異族統治好一些,可是因為財政問題,嘩變的勤王軍比起史天澤之流,質量是大大不如,數量上隻怕是半斤八兩吧!
“不行,還是得回到防禦戰略要點,逼著清軍後勤不足撤退才合適,固守北京,讓出薊門以西,風險極大!”
袁崇煥想到這裏,下了決心,其實北京被圍也就是有驚無險罷了,大明朝在英宗和嘉靖時代都被圍過,也就是有驚無險罷了,萬一滿人賴著不走,成了木華黎滅金的形式,那才是後患無窮!
想到這裏,袁崇煥再次上書崇禎,言明厲害,讓崇禎改回各軍進入堅固據點代守的方陣,不要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北京城,放任滿洲行動.
崇禎皇帝看了袁崇煥的奏折之後,倒吸了一口冷氣,再三思索之後,決定按照袁崇煥的意見辦理,立刻解除了孫承宗的指揮權,頒下聖旨讓袁崇煥統一指揮勤王軍。袁崇煥身為薊遼督師,有了這份新的任命後,整個京畿地區的部隊就全都歸他一人指揮。
於是袁崇煥再度調整指揮,把在北京城聚成一團的勤王軍,調往各個據點.
首當其衝的就是劉策,自從七個月前劉策被任命為薊遼總理後,因為袁崇煥的蠻橫,就不許他插手薊鎮地任何軍務,兩任巡撫也捅出一個個簍子,劉策也是對於薊鎮敬而遠之,所以這幾個月來劉策的部隊一直呆在真定鎮,從來沒有踏進過薊鎮一步。朝廷見劉策實在委屈,有不敢刺激袁崇煥,隻好又給了劉策一個保定總督的職務,所以劉策幹脆就呆在真定鎮管理那邊地軍務了。
這次後金入寇以後。朝廷卻不管劉策的苦衷了,王巡撫殉國之後,反而責備劉策一直在後方躲著,結果劉策急忙點起真定鎮的軍隊勤王,又因為聽說薊鎮已經被滿洲人攻破,隻好不斷探察,結果滿洲軍隊卻無影無蹤,兩天前他才第一次踏入薊鎮地界。
劉策路過京師的時候,孫承宗告訴他皇帝對劉策非常不滿,覺得他一直躲在安全的後方不上任,劉策聽後吃驚不小。連忙請求孫承宗代他實話實說,孫承宗就讓他星夜趕來薊門堅守,以將功補過——反正崇禎這種一根筋的性格,孫承宗也是沒有辦法的。
這幾天來劉策領著真定鎮的軍隊小心布防,後金軍一直不見蹤影,劉策就以為是自己把後金軍阻擋在薊門以東,心裏有些沾沾自喜起來,覺得自己這次立功不小,將來勤王軍雲集把後金軍趕出關外,自己怎麽說也是第一等地功勞了。
這次袁崇煥親自會晤劉策,第一句話就是:
“劉大人,你立刻率部前往密雲駐守。”
這個命令把劉策聽得呆住了,過了好半天他才反應過來:“督師,建虜說不定就在城外。為何要下官去密雲,萬一滿洲因此瞞天過海呢?”
“劉大人你是薊遼總理,而薊遼總理地駐地就在密雲,所以本部院讓你歸還駐地防守。”
所以聽到袁崇煥的命令後,劉策就忍不住爭辯起來:“督師,是孫閣老吩咐下官堅守薊門的。孫閣老說薊門萬萬不可以有失啊。”
“你在這裏,薊門就萬無一失?薊門已經被建奴燒過一次了,還要整修加固,你那點人,不吃空額修城池人數都不夠,所以本部院這次帶了兩萬關寧軍前來。加固建築,自然能把這薊門守得固若金湯,劉大人速速啟程。前往密雲去吧。”
“督師,孫閣老說要以防守薊門、三河為第一要務,”劉策還是有些不放心,就又說道:“有督師在,薊門自然安如泰山,那下官願前往三河,為督師後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