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哭著一張臉,我也不難為你,隻要你替嶽托寫一封信就足夠了……”劉弟微笑著,在丁啟明的耳邊說出了自己讓他寫什麽信……
“這個隻怕不行!”丁啟明聽到劉弟說的信的內容,嚇得魂飛天外,連連求饒,而後幹脆又癱在了地上.
這件事也不怪丁啟明害怕,原來劉弟所說的事情,居然和皇太極寫信給劉興治從內部瓦解東江有關……
皇太極曆史上不但兩次寫信給劉興治並透過劉興治寫信給陳繼盛進行招撫。[.超多好看小說]皇太極在第一封信【曆史上是二月十四日,以下都是事實,不是作者杜撰,隻是出於劇情需要,把時間提前了半年】的信中提出:“爾果回心轉念,棄暗投明,保守身家,軫念小民,任從爾等各人心願”。劉興治等曾複信一封,對皇太極的態度表示懷疑。
皇太極在第二封信【曆史上三月八日】,皇太極給劉興治的書信內稱:“朕欲爾來,原為我名聲。朕今正要播仁善之風於四方,豈肯詐爾三人乎”,“若能帶島中人來,所帶金漢人不拘多少,都封與爾等,擇地住種,首享其福”。並以“爾若不來,爾母弟子侄妻子全殺不留”相威脅。
劉興治殺死陳繼盛等人後,立即給皇太極寫了一封書信,表示自己已誅殺明官,體現了和後金靠攏的意願,但是又對皇太極有所保留,隻願以朝鮮為例,屬國身份相投後金。可見皇太極對東江鎮諸將的招撫工作,在袁崇煥殺毛文龍之後的東江曆次事變中的作用非常大,這次劉興治的兵變中皇太極的拉攏是起了相當作用的。
應該是說,劉興治事件,實際上是皇太極對東江諸將領招撫拉攏的一部分,這一計劃在皇太極從以議和為條件,逼著袁崇煥殺毛文龍就開始了,最後東江崩潰,在尚可喜,孔有德的帶領下,東江強兵最後都被滿清所用為終結,如果這一計劃被打斷,對皇太極來說,那可是比幾萬大軍全軍覆沒更嚴重!
丁啟明身為降將,如何敢參合這種事?雖然他很惜命,可是顯然自己家人的幾十口比丁啟明自己的小命更重要……
“丁啟明將軍很為難麽?這事你實在幫不上忙?”劉弟麵色平靜笑吟吟的問道.
“在下實在幫不上忙!如果換個別的事情,我或許能……”丁啟明是官場老油子了,自然不想這麽就被劉弟一刀哢嚓,卻是想著在自己能夠透漏的事情裏,找出一些能換自己一條小命的東西…….
“這也無妨,丁啟明將軍隨意說說就好……”劉弟卻是早料到丁啟明會這樣選擇,不過自己從劉白羽那裏學到了一套經濟細節推導政治軍事的辦法,丁啟明自以為不那麽重要的信息,卻是能推導出很多事情來……
丁啟明被劉弟問了兩個時辰,被劉弟天南地北一頓調侃,弄的頭大如鬥,簡直懷疑劉弟這家夥是閑著沒事想找人侃大山了……
丁啟明自然懷疑劉弟別有用心,不過就算劉弟別有用心,隻要自己平安無事就好,劉弟別有用心的算計誰幹我屁事???
“辛苦兩位了,隻能看不能說的感覺很痛苦吧,不過我要是落在你們手裏,那就是一刀了事,所以我還是一個好人沒錯吧?”劉弟送走丁啟明後,拍了拍手,立刻就有親兵拉開了一個隱秘的布簾,露出劉愛塔,劉興治兩個人來……
劉愛塔,劉興治兩兄弟被捆的仿佛兩個粽子一般,嘴巴裏麵塞著一個大號核桃,嗚嗚嗚了半天也沒說出一句話來.
劉弟給了親兵一個眼色,親兵走上前去,把核桃拿走,劉愛塔,劉興治兩兄弟算是恢複了說話的能力.
“果然是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如果我是你,就把那丁啟明扣下來,嚴刑拷打之下,什麽口供弄不到,你卻放虎歸山!早就聽說劉白羽此人有大誌,卻是沒想到任人唯親,如何能成事?”劉興治冷哼一聲,似乎對劉弟不屑一顧的樣子.
“任人唯親,滿洲貝勒們豈不是更任人唯親,也沒耽誤你們兄弟上去拍馬屁不是?”劉弟和劉白羽學的,自己笑嘻嘻的不生氣,會把生氣的對方氣成傻逼,這比什麽罵街效果都要好,而且還省時省力……
“滿洲任人唯親是他們身為異族,和大明血海深仇,滿人又少――當然漢人想成大事的任用親族老鄉也是正理,不過青山居士連你這樣的半大孩子都放了出來,委以重任,這就過了.”劉愛塔比劉興治冷靜的多,平淡的說道.
“嗯,說的也沒錯,不過為何現在是我劉弟在這裏看著兩位,而不是兩位在看著我劉弟呢?”
“小人得誌!你!!!!”劉興治發了狠,扭動著身體,麵孔扭曲的就要吐髒字,卻被劉愛塔製止了,劉愛塔製住劉興治之後,對著劉弟說道:
“我素聞青山居士有大誌,沒想到青山居士被崇禎皇帝這樣對待,居然還要做一個忠臣!青山居士和毛文龍有舊,就愛屋及烏的和尚可喜,孔有德,耿忠明等結交,討厭在殺毛文龍中效忠袁督師的我們弟兄,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也怨不得青山居士.”劉愛塔頓了頓,忽然大聲說道.
“不過,尚可喜,孔有德,耿忠明等人,以明朝忠臣自居,如果這次青山居士要舉大事,他們隻怕會大義滅親,那麽青山居士在東江的行動豈不是畫蛇添足?”
“不依靠尚可喜,孔有德,耿忠明等人,反要依靠你們這些韃子走狗不成麽?”劉弟嗬嗬一笑,用看白癡的表情看著劉愛塔,劉興治兩兄弟.
“好好的漢人,誰吃飽了撐的去做韃子走狗?還不是這大明做的不是人事麽!”劉愛塔猛然吼道.
“你跟著青山居士,哪裏知道大明做的都是什麽屁事!?我兄弟諸人歸降大明,在八旗之中都是聯絡了一批反愛新覺羅的勢力,本以為如此把握,大明能靠我等兄弟的暗線,趁著皇太極掌權時間還少,能一舉擊破建奴,哪成想……”
“哪成想袁崇煥想練兵,根本不想現在進取,還想借助你們議和是吧?”劉弟笑嗬嗬的問道.
“是!袁崇煥借助我們兄弟議和,借助我們兄弟誅殺毛文龍――如果皇太極公開了我們之間的信件,我們兄弟除了身敗名裂,還有別的下場麽?”劉愛塔說著說著,居然哭泣起來……
“這還不算,袁崇煥借助我們兄弟誅殺毛文龍,和毛文龍的副手陳繼盛,毛文龍的嶽父沈世奎,毛文龍的義子尚可喜,孔有德,耿忠明等勢同水火!袁崇煥又派出了黃龍作為總兵――你說我們除了自立之外,還有別的道路可以走麽?”
“那你們還有一條路,就是隱姓埋名,反正天下大得很……”
“你以為我們兄弟隻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東江鎮數十萬軍民的活路啊!袁崇煥說遷移東江鎮的遼民到山東――我呸!山東本地是什麽樣子我還不知道,到處都是流民,到處都是士紳和文官霸占的土地,連世襲衛所的土地都被占領了,如何給東江鎮數十萬軍民土地啊!這不是逼著東江鎮數十萬軍民去死麽?”
“遼民何其無辜!和後金血海深仇的東江鎮數十萬軍民想和後金同歸於盡,結果朝廷連讓他們去死的機會都不給……東江鎮數十萬軍民沒有死在後金手裏,卻是應該保護他們朝廷親手讓他們去死…….”
“古往今來,有這樣的朝廷麽?保護不了自己的子民,還不讓子民和韃子拚命,這樣的朝廷,遼民不造反就很對得起他了,還真的老老實實去死麽?”劉愛塔說道這裏,對著劉弟吼道:
“你說說看,東江鎮數十萬軍民除了投降建奴做漢奸或者被朝廷的文官們活活玩死之外,也就隻有自立這一條路了吧?東江鎮數十萬軍民不當漢奸,還不想死,不自立怎麽辦?青山居士也是遼民出身,就不可憐可憐著數十萬同鄉麽?”
作者的話:其實明朝那是自己找死,東江鎮數十萬軍民本來和建奴血海深仇,願意和建奴同歸於盡,崇禎朝的文官們卻把他們看做負擔巴不得遼民們死個幹淨――那麽東江鎮後來為建奴所用那就是理所當然的了,曆史上就是劉興治造反,殺陳繼盛勾結後金,被沈世奎鎮壓,接著就是孔有德被逼反,黃龍和尚可喜鎮壓孔有德,最後尚可喜,孔有德,耿忠明都歸順後金,東江鎮數十萬和滿清有血海深仇的軍民投降了後金,最後成了滅亡大明的主力之一――明朝鎮壓東江鎮叛亂可謂是相當成功,但是就像明朝鎮壓農民軍起義屢次勝利而農民軍起義又屢次再起一樣,已經不是軍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了.
一個政權,假如說漢奸遍地,那就不是武將的問題,而是掌握體製的文官們的問題了,所以崇禎臨死前沒有怨武將沒節操,而埋怨文官誤國,不是沒有道理的.
“別哭著一張臉,我也不難為你,隻要你替嶽托寫一封信就足夠了……”劉弟微笑著,在丁啟明的耳邊說出了自己讓他寫什麽信……
“這個隻怕不行!”丁啟明聽到劉弟說的信的內容,嚇得魂飛天外,連連求饒,而後幹脆又癱在了地上.
這件事也不怪丁啟明害怕,原來劉弟所說的事情,居然和皇太極寫信給劉興治從內部瓦解東江有關……
皇太極曆史上不但兩次寫信給劉興治並透過劉興治寫信給陳繼盛進行招撫。[.超多好看小說]皇太極在第一封信【曆史上是二月十四日,以下都是事實,不是作者杜撰,隻是出於劇情需要,把時間提前了半年】的信中提出:“爾果回心轉念,棄暗投明,保守身家,軫念小民,任從爾等各人心願”。劉興治等曾複信一封,對皇太極的態度表示懷疑。
皇太極在第二封信【曆史上三月八日】,皇太極給劉興治的書信內稱:“朕欲爾來,原為我名聲。朕今正要播仁善之風於四方,豈肯詐爾三人乎”,“若能帶島中人來,所帶金漢人不拘多少,都封與爾等,擇地住種,首享其福”。並以“爾若不來,爾母弟子侄妻子全殺不留”相威脅。
劉興治殺死陳繼盛等人後,立即給皇太極寫了一封書信,表示自己已誅殺明官,體現了和後金靠攏的意願,但是又對皇太極有所保留,隻願以朝鮮為例,屬國身份相投後金。可見皇太極對東江鎮諸將的招撫工作,在袁崇煥殺毛文龍之後的東江曆次事變中的作用非常大,這次劉興治的兵變中皇太極的拉攏是起了相當作用的。
應該是說,劉興治事件,實際上是皇太極對東江諸將領招撫拉攏的一部分,這一計劃在皇太極從以議和為條件,逼著袁崇煥殺毛文龍就開始了,最後東江崩潰,在尚可喜,孔有德的帶領下,東江強兵最後都被滿清所用為終結,如果這一計劃被打斷,對皇太極來說,那可是比幾萬大軍全軍覆沒更嚴重!
丁啟明身為降將,如何敢參合這種事?雖然他很惜命,可是顯然自己家人的幾十口比丁啟明自己的小命更重要……
“丁啟明將軍很為難麽?這事你實在幫不上忙?”劉弟麵色平靜笑吟吟的問道.
“在下實在幫不上忙!如果換個別的事情,我或許能……”丁啟明是官場老油子了,自然不想這麽就被劉弟一刀哢嚓,卻是想著在自己能夠透漏的事情裏,找出一些能換自己一條小命的東西…….
“這也無妨,丁啟明將軍隨意說說就好……”劉弟卻是早料到丁啟明會這樣選擇,不過自己從劉白羽那裏學到了一套經濟細節推導政治軍事的辦法,丁啟明自以為不那麽重要的信息,卻是能推導出很多事情來……
丁啟明被劉弟問了兩個時辰,被劉弟天南地北一頓調侃,弄的頭大如鬥,簡直懷疑劉弟這家夥是閑著沒事想找人侃大山了……
丁啟明自然懷疑劉弟別有用心,不過就算劉弟別有用心,隻要自己平安無事就好,劉弟別有用心的算計誰幹我屁事???
“辛苦兩位了,隻能看不能說的感覺很痛苦吧,不過我要是落在你們手裏,那就是一刀了事,所以我還是一個好人沒錯吧?”劉弟送走丁啟明後,拍了拍手,立刻就有親兵拉開了一個隱秘的布簾,露出劉愛塔,劉興治兩個人來……
劉愛塔,劉興治兩兄弟被捆的仿佛兩個粽子一般,嘴巴裏麵塞著一個大號核桃,嗚嗚嗚了半天也沒說出一句話來.
劉弟給了親兵一個眼色,親兵走上前去,把核桃拿走,劉愛塔,劉興治兩兄弟算是恢複了說話的能力.
“果然是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如果我是你,就把那丁啟明扣下來,嚴刑拷打之下,什麽口供弄不到,你卻放虎歸山!早就聽說劉白羽此人有大誌,卻是沒想到任人唯親,如何能成事?”劉興治冷哼一聲,似乎對劉弟不屑一顧的樣子.
“任人唯親,滿洲貝勒們豈不是更任人唯親,也沒耽誤你們兄弟上去拍馬屁不是?”劉弟和劉白羽學的,自己笑嘻嘻的不生氣,會把生氣的對方氣成傻逼,這比什麽罵街效果都要好,而且還省時省力……
“滿洲任人唯親是他們身為異族,和大明血海深仇,滿人又少――當然漢人想成大事的任用親族老鄉也是正理,不過青山居士連你這樣的半大孩子都放了出來,委以重任,這就過了.”劉愛塔比劉興治冷靜的多,平淡的說道.
“嗯,說的也沒錯,不過為何現在是我劉弟在這裏看著兩位,而不是兩位在看著我劉弟呢?”
“小人得誌!你!!!!”劉興治發了狠,扭動著身體,麵孔扭曲的就要吐髒字,卻被劉愛塔製止了,劉愛塔製住劉興治之後,對著劉弟說道:
“我素聞青山居士有大誌,沒想到青山居士被崇禎皇帝這樣對待,居然還要做一個忠臣!青山居士和毛文龍有舊,就愛屋及烏的和尚可喜,孔有德,耿忠明等結交,討厭在殺毛文龍中效忠袁督師的我們弟兄,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也怨不得青山居士.”劉愛塔頓了頓,忽然大聲說道.
“不過,尚可喜,孔有德,耿忠明等人,以明朝忠臣自居,如果這次青山居士要舉大事,他們隻怕會大義滅親,那麽青山居士在東江的行動豈不是畫蛇添足?”
“不依靠尚可喜,孔有德,耿忠明等人,反要依靠你們這些韃子走狗不成麽?”劉弟嗬嗬一笑,用看白癡的表情看著劉愛塔,劉興治兩兄弟.
“好好的漢人,誰吃飽了撐的去做韃子走狗?還不是這大明做的不是人事麽!”劉愛塔猛然吼道.
“你跟著青山居士,哪裏知道大明做的都是什麽屁事!?我兄弟諸人歸降大明,在八旗之中都是聯絡了一批反愛新覺羅的勢力,本以為如此把握,大明能靠我等兄弟的暗線,趁著皇太極掌權時間還少,能一舉擊破建奴,哪成想……”
“哪成想袁崇煥想練兵,根本不想現在進取,還想借助你們議和是吧?”劉弟笑嗬嗬的問道.
“是!袁崇煥借助我們兄弟議和,借助我們兄弟誅殺毛文龍――如果皇太極公開了我們之間的信件,我們兄弟除了身敗名裂,還有別的下場麽?”劉愛塔說著說著,居然哭泣起來……
“這還不算,袁崇煥借助我們兄弟誅殺毛文龍,和毛文龍的副手陳繼盛,毛文龍的嶽父沈世奎,毛文龍的義子尚可喜,孔有德,耿忠明等勢同水火!袁崇煥又派出了黃龍作為總兵――你說我們除了自立之外,還有別的道路可以走麽?”
“那你們還有一條路,就是隱姓埋名,反正天下大得很……”
“你以為我們兄弟隻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東江鎮數十萬軍民的活路啊!袁崇煥說遷移東江鎮的遼民到山東――我呸!山東本地是什麽樣子我還不知道,到處都是流民,到處都是士紳和文官霸占的土地,連世襲衛所的土地都被占領了,如何給東江鎮數十萬軍民土地啊!這不是逼著東江鎮數十萬軍民去死麽?”
“遼民何其無辜!和後金血海深仇的東江鎮數十萬軍民想和後金同歸於盡,結果朝廷連讓他們去死的機會都不給……東江鎮數十萬軍民沒有死在後金手裏,卻是應該保護他們朝廷親手讓他們去死…….”
“古往今來,有這樣的朝廷麽?保護不了自己的子民,還不讓子民和韃子拚命,這樣的朝廷,遼民不造反就很對得起他了,還真的老老實實去死麽?”劉愛塔說道這裏,對著劉弟吼道:
“你說說看,東江鎮數十萬軍民除了投降建奴做漢奸或者被朝廷的文官們活活玩死之外,也就隻有自立這一條路了吧?東江鎮數十萬軍民不當漢奸,還不想死,不自立怎麽辦?青山居士也是遼民出身,就不可憐可憐著數十萬同鄉麽?”
作者的話:其實明朝那是自己找死,東江鎮數十萬軍民本來和建奴血海深仇,願意和建奴同歸於盡,崇禎朝的文官們卻把他們看做負擔巴不得遼民們死個幹淨――那麽東江鎮後來為建奴所用那就是理所當然的了,曆史上就是劉興治造反,殺陳繼盛勾結後金,被沈世奎鎮壓,接著就是孔有德被逼反,黃龍和尚可喜鎮壓孔有德,最後尚可喜,孔有德,耿忠明都歸順後金,東江鎮數十萬和滿清有血海深仇的軍民投降了後金,最後成了滅亡大明的主力之一――明朝鎮壓東江鎮叛亂可謂是相當成功,但是就像明朝鎮壓農民軍起義屢次勝利而農民軍起義又屢次再起一樣,已經不是軍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了.
一個政權,假如說漢奸遍地,那就不是武將的問題,而是掌握體製的文官們的問題了,所以崇禎臨死前沒有怨武將沒節操,而埋怨文官誤國,不是沒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