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王隔了一天才去向皇帝報告情況,以顯示自己與平恩侯夫人不是太熟悉。
“進宮求情的人不少,平恩侯夫人也來了,但她說自己隻是隨波逐流,主導者另有其人,是左察禦史、吏部尚書馮舉的夫人,最後也是她的一句話起了作用——陛下今日勞動勳貴子弟,日後也得照此對待皇子吧?”
皇子尚未出生,受到的關注比父親過去十幾年得到的還要多。
韓孺子問道:“他們向誰求情?”
東海王以苦笑作為回答,有些事情他是不能說的。
韓孺子明白苦笑的含義,其實他已經猜到,隻是需要確認一下。
左右無人,東海王上前小聲道:“陛下打算怎麽辦?”
“軍令如山,朕不可能讓‘子弟軍’提前回京。”
“當然,可是數十位朝廷命婦來求情,宮中一點反應也沒有,顯得……太無情了吧?”
韓孺子十分為難,他不希望母親幹政,但也不希望外人以為慈寧太後毫無權力,母親多半生都在受苦,理應享受到眾星捧月。
“你有什麽主意?”韓孺子既使心裏有了決定,也要先問一下別人的想法,這是他從書中學到的帝王之術,已經養成習慣。
東海王卻要盡量揣摩皇帝的真實想法,“除了不能提前回京,陛下能做哪些讓步?”
“重賞?他們隻是行軍,不是打仗,並無戰功。”
東海王笑道:“那些命婦在意的也不是戰功,而是自家子孫的身子骨能不能受得了,嗯……”
東海王瞥了一眼皇帝,放棄猜測,直接道:“陛下或許可以允許‘子弟軍’攜帶仆人,讓行軍途中稍微舒適一些。”
“攜帶仆人是將領的權力。”
“陛下若是一點讓步也不做,那就簡單了,發一道聖旨,要求各家勳貴與各位大臣管好自家女眷也就是了。”
韓孺子笑了笑,“讓朕想想。”
東海王適可而止,沒再多說什麽。
當天中午,韓孺子回寢宮與皇後一同進膳。
皇後這兩天顯得有些心神不寧,韓孺子吃過飯,不經意地說:“皇後前晚提起‘子弟軍’,朕一直在想,朕做得或許真有些過分。”
有太監、宮女在場,韓孺子稱“朕”,崔小君也要遵守規矩,起身退後,回道:“我隻是隨口一提,陛下不必放在心上。”
“‘子弟軍’父兄皆是朝廷棟梁,朕的確應該多考慮一下他們的感受。軍令如山,不可更改,而且‘子弟軍’已經出發五天,想追回也來不及了。不過倒是可以允許各家派去仆人,許多子弟都還年輕,第一次行軍,需要有人照顧。”
崔小君麵露喜色,目光中還有一點疑惑,“陛下仁慈,各家必定感恩戴德。”
“仆人最多兩名,兩千人的軍隊,回京的時候可不要變成幾萬人。”
崔小君笑道:“該有限額,陛下是不是需要有人上書陳情,然後再頒布旨意?”
“那樣最好。”
皇帝極少主動追加或改動旨意,那會顯得不夠穩重,在程序上,皇帝總是麵對諸多意見時的裁決者。
朝廷的反應出人意料地快速,當天下午就有幾分奏章送上來,宰相申明誌特意將它們挑出來,派人送到淩雲閣。
皇帝的批複很快也回來了,開恩允許各家向軍中派去仆人。
大批仆人其實就跟在“子弟軍”後麵不遠,一直不敢進入軍營。
旨意到達兵部,連夜以急信發出,追趕正在途中的“子弟軍”。
事情至此告一段落,韓孺子卻對馮舉感到不滿,一個有可能成為宰相的大臣,其夫人竟然進宮向太後說三道四,馮舉若是知情,有放縱之嫌,若是不知情,則治家不嚴,無論哪種情況,他都不適合執宰朝綱。
韓孺子還想與母親開誠布公地談一談,慈寧太後仍然一如既往地愛自己的兒子,可她的一些做法卻在幫倒忙。
這兩件事都不急於進行,韓孺子被另一個消息牽住了。
金純忠見過聖軍師之後,發現自己騎虎難下:不將望氣者的話當真,日後若是真的發生什麽事,自己負不起責任;如果當真,又可能上鉤,成為望氣者的報複工具。
經過一番思考之後,金純忠決定還是向皇帝如實匯報。
幾分求情奏章送來的時候,韓孺子正在聽金純忠講述他與聖軍師的見麵經過,隨手寫下早已想好的批複,交給太監。
金純忠已經說得差不多了,“經過就是這樣,微臣懷疑聖軍師是在撒謊,故意布下疑陣,目的是離間陛下與楊公。”
韓孺子目送太監拿著奏章離開,說:“望氣者從不撒謊。”
金純忠一愣,沒明白皇帝的意思,據他所知,望氣者的全部手段都與謊言有關。
“純粹的撒謊不叫‘順勢而為’,望氣者總是改造真相。”
金純忠還是沒明白,他真正接觸過的望氣者隻有聖軍師一人,對他們的手段耳聞得多,見識得少。
“比如那支前往碎鐵城的‘子弟軍’,在望氣者嘴下,會有截然相反的種種說法。他可以對心懷不滿的大臣說,‘皇帝忌憚世家,有意斬草除根,子弟軍此行凶多吉少。’”
金純忠有點明白了,“頂多一個月,‘子弟軍’就能安全返京,到時候望氣者怎麽解釋?”
韓孺子微微眯眼,想象自己就是望氣者,“初被望氣者蠱惑的人,通常既不會全信,也不會一點不信,而是患得患失。望氣者會更進一步,提出幾條防範措施。隻要對方接受,望氣者就能處於不敗之地:‘子弟軍’安全返回,這是他預防之計的功勞;‘子弟軍’若是發生意外,證明他開始的說法沒錯,對方沒有全部接受,才導致如今的惡果。”
金純忠目瞪口呆,終於開竅,“對楊公也是如此,楊公在外,做事難免會有不合陛下心意的地方,陛下隻需動念,就會越來越覺得望氣者所言極是。”
韓孺子點點頭,“不隻如此,望氣者的手段多著呢,這隻是一招。同樣是‘子弟軍’,望氣者也可以對心慌意亂的大臣說,‘這是一次機會,別人家求情,生怕孩子受苦,你家卻迎難而上,表明孩子吃得苦中苦,必能在陛下麵前嶄露頭角。’”
金純忠搖頭,並非不讚同,而是感到佩服,既佩服望氣者,也佩服皇帝。
韓孺子笑了一下,他倒真希望能有人向大臣說出類似的話。
金純忠如釋重負,“這樣的話我就沒什麽可擔心的了,聖軍師的目的就是要引起懷疑,陛下堅持得住,我也沒問題。”
金純忠告退,再不想這件事。
淩雲閣裏,韓孺子歎息一聲,金純忠的確夠忠誠,也很會辦事,但是不夠聰明,還是沒能理解“順勢而為”的全部意思。
無論望氣者如何順勢、借勢、度勢,“勢”總是真的。
韓孺子如此了解望氣者,全拜楊奉所賜,楊奉又從哪裏學來的呢?楊奉自稱追查那個神秘組織已有多年,但是直到幾年前的齊王叛亂,他才與其他人一樣,關注到望氣者的身影,在此之前,他更關注地方豪傑。
楊奉才是最神秘的人。
韓孺子一時衝動,很想召見聖軍師,馬上改變主意,見欒半雄就已是一個錯誤,見聖軍師並無益處。
不管怎樣,他仍然相信楊奉,這就夠了。
韓孺子排除雜念,接下來的幾天裏,他有極其重要的事情需要處理。
在他桌上,放著宰相申明誌的第五份乞骸骨書。
“乞骸骨”是請求致仕的委婉說法,希望向皇帝討回自己的殘軀,返鄉等死,最後掩埋在故土之下。
申明誌幾乎一天一份奏章,交印之心十分迫切。
如果申明誌不是與韓稠有染,韓孺子很可能會真心挽留,畢竟他所屬意的宰相人選,資曆都還淺,需要一段時間過度。
共有三人可繼任宰相,馮舉最合格,皇帝卻不欣賞,瞿子晰、卓如鶴才華足夠,但也各有缺陷。
申明誌對待自己的時候常常出錯,看別人的眼光卻是很準。
瞿子晰弟子眾多,在讀書人當中威望極高,由他任相,呼聲肯定高漲,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宰相不是教書先生,如何處理與弟子的關係,對瞿子晰將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卓如鶴進士出身,為官多年,輔佐過太子,在六部任過職,郡守也做過幾年,難得的是了解民間疾苦,熟悉官場的種種手段,治官、理民都沒問題,遺憾的是缺少大將之風,麵對突變會不知所措。
韓孺子拿過三張紙,分別寫下三人的姓名,端詳良久,心中反複斟酌。
宰相要的就是穩重,何必非有大將之風?鄧粹倒是擅長隨機應變,可是任何一位皇帝都不會讓他當宰相。
韓孺子終於做出決定,卓如鶴就是下任宰相,瞿子晰正當壯年,可以等。
隨後他的目光落在“馮舉”兩個字上,這才是他即將麵臨的挑戰,必須讓這位新任左察禦史知難而退,才能穩住群臣。
“朕乃孤家寡人。”再想起這句話,韓孺子心中湧起的是鬥誌,而不是孤獨與衰老。
桌上還有一張空白的紙,韓孺子看了一會,怎麽也無法擺脫一個念頭,於是提筆給楊奉寫信。(未完待續、)
“進宮求情的人不少,平恩侯夫人也來了,但她說自己隻是隨波逐流,主導者另有其人,是左察禦史、吏部尚書馮舉的夫人,最後也是她的一句話起了作用——陛下今日勞動勳貴子弟,日後也得照此對待皇子吧?”
皇子尚未出生,受到的關注比父親過去十幾年得到的還要多。
韓孺子問道:“他們向誰求情?”
東海王以苦笑作為回答,有些事情他是不能說的。
韓孺子明白苦笑的含義,其實他已經猜到,隻是需要確認一下。
左右無人,東海王上前小聲道:“陛下打算怎麽辦?”
“軍令如山,朕不可能讓‘子弟軍’提前回京。”
“當然,可是數十位朝廷命婦來求情,宮中一點反應也沒有,顯得……太無情了吧?”
韓孺子十分為難,他不希望母親幹政,但也不希望外人以為慈寧太後毫無權力,母親多半生都在受苦,理應享受到眾星捧月。
“你有什麽主意?”韓孺子既使心裏有了決定,也要先問一下別人的想法,這是他從書中學到的帝王之術,已經養成習慣。
東海王卻要盡量揣摩皇帝的真實想法,“除了不能提前回京,陛下能做哪些讓步?”
“重賞?他們隻是行軍,不是打仗,並無戰功。”
東海王笑道:“那些命婦在意的也不是戰功,而是自家子孫的身子骨能不能受得了,嗯……”
東海王瞥了一眼皇帝,放棄猜測,直接道:“陛下或許可以允許‘子弟軍’攜帶仆人,讓行軍途中稍微舒適一些。”
“攜帶仆人是將領的權力。”
“陛下若是一點讓步也不做,那就簡單了,發一道聖旨,要求各家勳貴與各位大臣管好自家女眷也就是了。”
韓孺子笑了笑,“讓朕想想。”
東海王適可而止,沒再多說什麽。
當天中午,韓孺子回寢宮與皇後一同進膳。
皇後這兩天顯得有些心神不寧,韓孺子吃過飯,不經意地說:“皇後前晚提起‘子弟軍’,朕一直在想,朕做得或許真有些過分。”
有太監、宮女在場,韓孺子稱“朕”,崔小君也要遵守規矩,起身退後,回道:“我隻是隨口一提,陛下不必放在心上。”
“‘子弟軍’父兄皆是朝廷棟梁,朕的確應該多考慮一下他們的感受。軍令如山,不可更改,而且‘子弟軍’已經出發五天,想追回也來不及了。不過倒是可以允許各家派去仆人,許多子弟都還年輕,第一次行軍,需要有人照顧。”
崔小君麵露喜色,目光中還有一點疑惑,“陛下仁慈,各家必定感恩戴德。”
“仆人最多兩名,兩千人的軍隊,回京的時候可不要變成幾萬人。”
崔小君笑道:“該有限額,陛下是不是需要有人上書陳情,然後再頒布旨意?”
“那樣最好。”
皇帝極少主動追加或改動旨意,那會顯得不夠穩重,在程序上,皇帝總是麵對諸多意見時的裁決者。
朝廷的反應出人意料地快速,當天下午就有幾分奏章送上來,宰相申明誌特意將它們挑出來,派人送到淩雲閣。
皇帝的批複很快也回來了,開恩允許各家向軍中派去仆人。
大批仆人其實就跟在“子弟軍”後麵不遠,一直不敢進入軍營。
旨意到達兵部,連夜以急信發出,追趕正在途中的“子弟軍”。
事情至此告一段落,韓孺子卻對馮舉感到不滿,一個有可能成為宰相的大臣,其夫人竟然進宮向太後說三道四,馮舉若是知情,有放縱之嫌,若是不知情,則治家不嚴,無論哪種情況,他都不適合執宰朝綱。
韓孺子還想與母親開誠布公地談一談,慈寧太後仍然一如既往地愛自己的兒子,可她的一些做法卻在幫倒忙。
這兩件事都不急於進行,韓孺子被另一個消息牽住了。
金純忠見過聖軍師之後,發現自己騎虎難下:不將望氣者的話當真,日後若是真的發生什麽事,自己負不起責任;如果當真,又可能上鉤,成為望氣者的報複工具。
經過一番思考之後,金純忠決定還是向皇帝如實匯報。
幾分求情奏章送來的時候,韓孺子正在聽金純忠講述他與聖軍師的見麵經過,隨手寫下早已想好的批複,交給太監。
金純忠已經說得差不多了,“經過就是這樣,微臣懷疑聖軍師是在撒謊,故意布下疑陣,目的是離間陛下與楊公。”
韓孺子目送太監拿著奏章離開,說:“望氣者從不撒謊。”
金純忠一愣,沒明白皇帝的意思,據他所知,望氣者的全部手段都與謊言有關。
“純粹的撒謊不叫‘順勢而為’,望氣者總是改造真相。”
金純忠還是沒明白,他真正接觸過的望氣者隻有聖軍師一人,對他們的手段耳聞得多,見識得少。
“比如那支前往碎鐵城的‘子弟軍’,在望氣者嘴下,會有截然相反的種種說法。他可以對心懷不滿的大臣說,‘皇帝忌憚世家,有意斬草除根,子弟軍此行凶多吉少。’”
金純忠有點明白了,“頂多一個月,‘子弟軍’就能安全返京,到時候望氣者怎麽解釋?”
韓孺子微微眯眼,想象自己就是望氣者,“初被望氣者蠱惑的人,通常既不會全信,也不會一點不信,而是患得患失。望氣者會更進一步,提出幾條防範措施。隻要對方接受,望氣者就能處於不敗之地:‘子弟軍’安全返回,這是他預防之計的功勞;‘子弟軍’若是發生意外,證明他開始的說法沒錯,對方沒有全部接受,才導致如今的惡果。”
金純忠目瞪口呆,終於開竅,“對楊公也是如此,楊公在外,做事難免會有不合陛下心意的地方,陛下隻需動念,就會越來越覺得望氣者所言極是。”
韓孺子點點頭,“不隻如此,望氣者的手段多著呢,這隻是一招。同樣是‘子弟軍’,望氣者也可以對心慌意亂的大臣說,‘這是一次機會,別人家求情,生怕孩子受苦,你家卻迎難而上,表明孩子吃得苦中苦,必能在陛下麵前嶄露頭角。’”
金純忠搖頭,並非不讚同,而是感到佩服,既佩服望氣者,也佩服皇帝。
韓孺子笑了一下,他倒真希望能有人向大臣說出類似的話。
金純忠如釋重負,“這樣的話我就沒什麽可擔心的了,聖軍師的目的就是要引起懷疑,陛下堅持得住,我也沒問題。”
金純忠告退,再不想這件事。
淩雲閣裏,韓孺子歎息一聲,金純忠的確夠忠誠,也很會辦事,但是不夠聰明,還是沒能理解“順勢而為”的全部意思。
無論望氣者如何順勢、借勢、度勢,“勢”總是真的。
韓孺子如此了解望氣者,全拜楊奉所賜,楊奉又從哪裏學來的呢?楊奉自稱追查那個神秘組織已有多年,但是直到幾年前的齊王叛亂,他才與其他人一樣,關注到望氣者的身影,在此之前,他更關注地方豪傑。
楊奉才是最神秘的人。
韓孺子一時衝動,很想召見聖軍師,馬上改變主意,見欒半雄就已是一個錯誤,見聖軍師並無益處。
不管怎樣,他仍然相信楊奉,這就夠了。
韓孺子排除雜念,接下來的幾天裏,他有極其重要的事情需要處理。
在他桌上,放著宰相申明誌的第五份乞骸骨書。
“乞骸骨”是請求致仕的委婉說法,希望向皇帝討回自己的殘軀,返鄉等死,最後掩埋在故土之下。
申明誌幾乎一天一份奏章,交印之心十分迫切。
如果申明誌不是與韓稠有染,韓孺子很可能會真心挽留,畢竟他所屬意的宰相人選,資曆都還淺,需要一段時間過度。
共有三人可繼任宰相,馮舉最合格,皇帝卻不欣賞,瞿子晰、卓如鶴才華足夠,但也各有缺陷。
申明誌對待自己的時候常常出錯,看別人的眼光卻是很準。
瞿子晰弟子眾多,在讀書人當中威望極高,由他任相,呼聲肯定高漲,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宰相不是教書先生,如何處理與弟子的關係,對瞿子晰將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卓如鶴進士出身,為官多年,輔佐過太子,在六部任過職,郡守也做過幾年,難得的是了解民間疾苦,熟悉官場的種種手段,治官、理民都沒問題,遺憾的是缺少大將之風,麵對突變會不知所措。
韓孺子拿過三張紙,分別寫下三人的姓名,端詳良久,心中反複斟酌。
宰相要的就是穩重,何必非有大將之風?鄧粹倒是擅長隨機應變,可是任何一位皇帝都不會讓他當宰相。
韓孺子終於做出決定,卓如鶴就是下任宰相,瞿子晰正當壯年,可以等。
隨後他的目光落在“馮舉”兩個字上,這才是他即將麵臨的挑戰,必須讓這位新任左察禦史知難而退,才能穩住群臣。
“朕乃孤家寡人。”再想起這句話,韓孺子心中湧起的是鬥誌,而不是孤獨與衰老。
桌上還有一張空白的紙,韓孺子看了一會,怎麽也無法擺脫一個念頭,於是提筆給楊奉寫信。(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