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79年,金秋十月,廣州府,這會兒,黃巢正躺在廣州府衙內。
最近黃巢的日子過得很舒服,他剛剛發了一筆橫財,現在廣州這個唐朝海上絲綢之都是他的了。
攻進廣州後,黃巢發現了東方的威尼斯,這裏什麽稀奇古怪的玩意兒都有,包括紅眼睛綠頭發的外國人,當然,更有黃巢喜歡的數不盡的金銀珠寶,進口洋物。
為了得到這些東西,黃巢在廣州搞了一次大屠殺,僅一次,就屠殺了十二萬人,這裏麵還有不少來中國經商的外國商人,傳教的教士。
罪行,是不容抵賴的,因為在後來的記錄裏,不但有中國官方的資料,還有外國友人的描述。
對於這些,黃巢一點也不否認,他隻是被否認過,後來有很多人出書為他辯解,指出廣州之屠純屬造謠,是詆毀起義軍領袖。
其實,黃巢才不在乎呢!此刻,黃巢正在想著另一個問題:起義軍的去處。
起義軍已轉戰各地多年,這次占領廣州,黃巢本想“欲據南海之地,永為巢穴”,以此作為反抗唐朝統治的根據地。
但是事與願違,在這半年裏,從春至夏,疫病開始大肆傳播,不少義軍將士都已經染上了瘟疫。
後世有位文人叫蘇東坡,曾經做了一首詩來形容嶺南: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這首詩估計蘇東坡流離嶺南,窮困僚倒,為了生計,不得不接了當地政府的推廣費,為嶺南做的軟性廣告語。
但蘇東坡是大才子,豈是為錢財所能屈的,所以,他明著誇嶺南,暗地裏,他用這首詩告訴大家,嶺南除了荔枝之外,實無可留戀之處。
其實,就是荔枝也沒蘇東坡所說的留世妙用,首先日啖荔枝三百顆就不現實,那東西雖好,卻上火,吃個十來顆,已經火氣上升。
三百顆,估計都能吃出個人體火灶來了!況且,荔枝一年上市就一個月,你要靠荔枝支撐著長做嶺南人,那剩下的十一個月怎麽辦,靠思念與期盼而活嗎?
現在,反正黃巢是不想呆了,他想念中原,那裏雖然敵人眾多,人文環境極端殘酷,惡人橫行。
可是,他不怕惡人,他本人就是個大惡人,碰到惡的,他眉頭一皺,大刀一揮,就能砍下他們的鳥頭。
可是,黃巢拿嶺南卻是沒有一點辦法,嶺南不同,它用氣候殺人,它有動物兵。
在廣州的這段日子裏,他的軍隊減員實在曆害,士兵們沒有死在戰場上,而是死在茅房(得了痢疾),死在野外(不是被蛇咬,就是碰到大蟲),或者莫名其妙的就死了(他鄉的水土不養人啊),
情況很嚴重,十去其三四(士卒罹瘴疫死者十三四)。
所以,現在的黃巢半躺在椅子上,他看上去很淡定,其實內心糾結的很。
這個時候,有一個人在後麵靠過來,這個人輕輕的問黃巢:“將軍,難道我們要老死於嶺南嗎?”
黃巢張開眼,他看到了尚讓,這個自從王仙芝死之後就跟隨他的大將,現在已經成為了他的心腹和首席顧問。
黃巢沒有說話,但黑瘦的臉上豎毅如初,深陷的眼窩精光四射,他知道尚讓要說什麽。
尚讓小心的整理思緒,他從來沒有懷疑過黃巢,無論在江西,還是在淮南,或是從福州到廣州,他一直相信黃巢會領著他們走向一個又一個勝利,可問題是,他們離家鄉越來越遠了。
難不成將軍要安心當個嶺南大王?
尚讓又用低沉的聲音輕聲提醒:“將軍難道忘了我們在北方還有大事要幹嗎?”
黃巢沒有忘記,他無時不在關注著北方的一舉一動,那裏,是他的家鄉,那裏,是群雄的舞台,那裏,有他年輕時就要立誌重返的長安城,他的夢想,他的壯誌,屬於北方那硝煙彌漫的天空。
許久,黃巢猛的起立,用有些沙啞的的聲音大吼道:“傳我將令,三日後,三軍北下!”
連綿的秋雨,是在兩天後淅淅瀝瀝下起來的,一連數天,陰雨綿綿,可是,黃巢並沒有感到鬱悶,相反,有些暗自慶幸。
靈渠,是一顆偉大的水利明珠,人稱北有長城,南有靈渠,長城,因兵戈而起,靈渠也是軍事工程,
早在兩千多年前,秦始皇就修建此渠連接湘江與漓水,以從中原運輸兵馬糧草征服嶺南,現在,黃巢要用它從嶺南發兵征服中原。
傍晚,蒼穹依舊如墨,細雨如毛,靈渠岸邊,黃巢迎風而立,風雨,不時拍打著他的臉頰。
當他領兵到達這裏時,發現天助我也,天氣預報雲:現在湘南桂北局部地區,也已經接連下了數天酣暢淋漓的大雨,河水暴漲,水位上升,河麵加寬。
事實證明,黃巢的辦事能力,的確算得上雷厲風行了,當晚,黃巢下令,就地取材,經過一天一夜,終於打造好了船隻。
於是,經漓水過靈渠,至湘江,這條水動脈上出現了一隻龐大的艦隊,當然,船隻品種單一了然,全是運輸艦,做工也差了點,是大圓木加工成的木排,可是,這些木排取材方便,組裝便捷,況且順江而下,不需動力,真正是低炭環保,綠色出行。
尚讓終於知道了黃巢的計劃,他並不想從來廣州的原路返回,那一路,他們吃盡了苦頭,福州的土豪們相當凶悍,經常組成地主武裝偷襲他們。
黃巢也不想走仙霞嶺了,爬山是個體力活,當然,最主要的是,越過仙霞嶺,到了江浙一帶,那裏是高駢的地盤,他可是在此人手下吃了很多虧。
而黃巢現在取的這一條路要好多了,先到桂州,沿水路經永州,衡州,譚州,最後直達江陵,然後,再攻襄州,進而拿下汝州,攻取東都洛陽。
剩下的,當然是最終目的地長安,那裏有黃巢要麵對的終極對手李儼。
十多年前,造反前輩龐勳在桂北駐防,因為得到不公正的待遇,就從這條路殺向了中原,前輩們都說:走前輩走過的路,會少一些彎路!
現在這條路,確實沒有彎路,從地圖上看,這接近於筆直的一條線,兩點之間,直線最近,從數學上講,這絕對是最佳的進攻路線。
至少,立於木排上的黃巢是這樣斷定的,而且他還有更好的理由來支持自己取這條路,要知道,前麵等著他的是王鐸,當年曾經為他死去的戰友王仙芝爭取過官位的大唐宰相。
而王鐸現在的職位是荊南節度使兼剿匪總司令,曾經讓草軍吃過大苦頭的剿匪總司令曾元裕已經功成身退,他成功取代了宋威,當上了平盧節度使,到青州享福去了。
現在換上了王鐸,黃巢覺得不從這裏過,都對不起李儼的精心安排了。
王鐸,宰相,儒生也,能識兵嗎,打仗肯定就半桶水的水平吧!這明擺著是唐朝長江封鎖線上的薄弱環節。
所以,從戰爭學上講,黃巢不愧是個傑出的軍事家。
在黃巢坐在順江而下的木排上,期盼著千裏江陵一日奪時,王繹王司令卻準備開溜了。
王鐸一開始並不是膽小鬼,甚至,還是有些膽氣和憂國憂民之心的。
當初他自己放著好好的宰相不做,非要主動請將,要求到戰爭第一線去,防守黃巢的進攻。
他等待的就是與黃巢一決雌雄,可是,為什麽黃巢千裏迢迢來相會時,他卻葉公好龍,要逃了呢?其實,王鐸是上了自己副官的當。
副官叫李係,是堂堂西平王李晟的孫子,李晟何等牛叉,人稱萬人敵,戰吐蕃,敵南詔,平內敵,是與郭子儀齊名的唐朝名將。
所謂將門虎子,其子李晟亦是響當當大將一名,到了第三代,李係好像繼承了家庭優秀的血統,談起兵法來是紙上灰飛煙滅,趙括為之色變,史記辯善言兵。
但其實,史書有一筆概之:然中無有,外麵天花亂墜,內心空空無一物。
當然,你知,我知,王鐸不知,他完全被將門之後如懸河般的演說給打動了,尤其是聽到李係在沙盤上演算怎麽攻打草寇時,王鐸更是激動萬分,自己就是需要這樣的助手,有了他,自己建功立業的誌向何怕不能如願!
文武雙全,封候拜將,跨領域的偉大業績,不是每個人都能抵擋得了的誘惑。
所以,他給朝廷上了一道奏章,要求下鄉鍛煉,當然,他沒忘記提要求:皇上,你可以不給我兵,不給我糧,但是,您必須要把李係派給我。
王鐸相信,憑這位將門之後,他肯定可以立下不世之功。
到了江陵,他將李係放在自己的前麵,守在潭州,而他自己卻鎮守江陵,這是湘江與長江的強強聯合,兩鎮鋒火相聯之要塞,文武互補,別說黃巢,就是黃帝來了,也別想從這裏溜過去。
可是,李係隻起了一天的作用,讓王鐸的美夢成了南柯一夢,徹底的擊碎了他的美好願望。
最近黃巢的日子過得很舒服,他剛剛發了一筆橫財,現在廣州這個唐朝海上絲綢之都是他的了。
攻進廣州後,黃巢發現了東方的威尼斯,這裏什麽稀奇古怪的玩意兒都有,包括紅眼睛綠頭發的外國人,當然,更有黃巢喜歡的數不盡的金銀珠寶,進口洋物。
為了得到這些東西,黃巢在廣州搞了一次大屠殺,僅一次,就屠殺了十二萬人,這裏麵還有不少來中國經商的外國商人,傳教的教士。
罪行,是不容抵賴的,因為在後來的記錄裏,不但有中國官方的資料,還有外國友人的描述。
對於這些,黃巢一點也不否認,他隻是被否認過,後來有很多人出書為他辯解,指出廣州之屠純屬造謠,是詆毀起義軍領袖。
其實,黃巢才不在乎呢!此刻,黃巢正在想著另一個問題:起義軍的去處。
起義軍已轉戰各地多年,這次占領廣州,黃巢本想“欲據南海之地,永為巢穴”,以此作為反抗唐朝統治的根據地。
但是事與願違,在這半年裏,從春至夏,疫病開始大肆傳播,不少義軍將士都已經染上了瘟疫。
後世有位文人叫蘇東坡,曾經做了一首詩來形容嶺南: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這首詩估計蘇東坡流離嶺南,窮困僚倒,為了生計,不得不接了當地政府的推廣費,為嶺南做的軟性廣告語。
但蘇東坡是大才子,豈是為錢財所能屈的,所以,他明著誇嶺南,暗地裏,他用這首詩告訴大家,嶺南除了荔枝之外,實無可留戀之處。
其實,就是荔枝也沒蘇東坡所說的留世妙用,首先日啖荔枝三百顆就不現實,那東西雖好,卻上火,吃個十來顆,已經火氣上升。
三百顆,估計都能吃出個人體火灶來了!況且,荔枝一年上市就一個月,你要靠荔枝支撐著長做嶺南人,那剩下的十一個月怎麽辦,靠思念與期盼而活嗎?
現在,反正黃巢是不想呆了,他想念中原,那裏雖然敵人眾多,人文環境極端殘酷,惡人橫行。
可是,他不怕惡人,他本人就是個大惡人,碰到惡的,他眉頭一皺,大刀一揮,就能砍下他們的鳥頭。
可是,黃巢拿嶺南卻是沒有一點辦法,嶺南不同,它用氣候殺人,它有動物兵。
在廣州的這段日子裏,他的軍隊減員實在曆害,士兵們沒有死在戰場上,而是死在茅房(得了痢疾),死在野外(不是被蛇咬,就是碰到大蟲),或者莫名其妙的就死了(他鄉的水土不養人啊),
情況很嚴重,十去其三四(士卒罹瘴疫死者十三四)。
所以,現在的黃巢半躺在椅子上,他看上去很淡定,其實內心糾結的很。
這個時候,有一個人在後麵靠過來,這個人輕輕的問黃巢:“將軍,難道我們要老死於嶺南嗎?”
黃巢張開眼,他看到了尚讓,這個自從王仙芝死之後就跟隨他的大將,現在已經成為了他的心腹和首席顧問。
黃巢沒有說話,但黑瘦的臉上豎毅如初,深陷的眼窩精光四射,他知道尚讓要說什麽。
尚讓小心的整理思緒,他從來沒有懷疑過黃巢,無論在江西,還是在淮南,或是從福州到廣州,他一直相信黃巢會領著他們走向一個又一個勝利,可問題是,他們離家鄉越來越遠了。
難不成將軍要安心當個嶺南大王?
尚讓又用低沉的聲音輕聲提醒:“將軍難道忘了我們在北方還有大事要幹嗎?”
黃巢沒有忘記,他無時不在關注著北方的一舉一動,那裏,是他的家鄉,那裏,是群雄的舞台,那裏,有他年輕時就要立誌重返的長安城,他的夢想,他的壯誌,屬於北方那硝煙彌漫的天空。
許久,黃巢猛的起立,用有些沙啞的的聲音大吼道:“傳我將令,三日後,三軍北下!”
連綿的秋雨,是在兩天後淅淅瀝瀝下起來的,一連數天,陰雨綿綿,可是,黃巢並沒有感到鬱悶,相反,有些暗自慶幸。
靈渠,是一顆偉大的水利明珠,人稱北有長城,南有靈渠,長城,因兵戈而起,靈渠也是軍事工程,
早在兩千多年前,秦始皇就修建此渠連接湘江與漓水,以從中原運輸兵馬糧草征服嶺南,現在,黃巢要用它從嶺南發兵征服中原。
傍晚,蒼穹依舊如墨,細雨如毛,靈渠岸邊,黃巢迎風而立,風雨,不時拍打著他的臉頰。
當他領兵到達這裏時,發現天助我也,天氣預報雲:現在湘南桂北局部地區,也已經接連下了數天酣暢淋漓的大雨,河水暴漲,水位上升,河麵加寬。
事實證明,黃巢的辦事能力,的確算得上雷厲風行了,當晚,黃巢下令,就地取材,經過一天一夜,終於打造好了船隻。
於是,經漓水過靈渠,至湘江,這條水動脈上出現了一隻龐大的艦隊,當然,船隻品種單一了然,全是運輸艦,做工也差了點,是大圓木加工成的木排,可是,這些木排取材方便,組裝便捷,況且順江而下,不需動力,真正是低炭環保,綠色出行。
尚讓終於知道了黃巢的計劃,他並不想從來廣州的原路返回,那一路,他們吃盡了苦頭,福州的土豪們相當凶悍,經常組成地主武裝偷襲他們。
黃巢也不想走仙霞嶺了,爬山是個體力活,當然,最主要的是,越過仙霞嶺,到了江浙一帶,那裏是高駢的地盤,他可是在此人手下吃了很多虧。
而黃巢現在取的這一條路要好多了,先到桂州,沿水路經永州,衡州,譚州,最後直達江陵,然後,再攻襄州,進而拿下汝州,攻取東都洛陽。
剩下的,當然是最終目的地長安,那裏有黃巢要麵對的終極對手李儼。
十多年前,造反前輩龐勳在桂北駐防,因為得到不公正的待遇,就從這條路殺向了中原,前輩們都說:走前輩走過的路,會少一些彎路!
現在這條路,確實沒有彎路,從地圖上看,這接近於筆直的一條線,兩點之間,直線最近,從數學上講,這絕對是最佳的進攻路線。
至少,立於木排上的黃巢是這樣斷定的,而且他還有更好的理由來支持自己取這條路,要知道,前麵等著他的是王鐸,當年曾經為他死去的戰友王仙芝爭取過官位的大唐宰相。
而王鐸現在的職位是荊南節度使兼剿匪總司令,曾經讓草軍吃過大苦頭的剿匪總司令曾元裕已經功成身退,他成功取代了宋威,當上了平盧節度使,到青州享福去了。
現在換上了王鐸,黃巢覺得不從這裏過,都對不起李儼的精心安排了。
王鐸,宰相,儒生也,能識兵嗎,打仗肯定就半桶水的水平吧!這明擺著是唐朝長江封鎖線上的薄弱環節。
所以,從戰爭學上講,黃巢不愧是個傑出的軍事家。
在黃巢坐在順江而下的木排上,期盼著千裏江陵一日奪時,王繹王司令卻準備開溜了。
王鐸一開始並不是膽小鬼,甚至,還是有些膽氣和憂國憂民之心的。
當初他自己放著好好的宰相不做,非要主動請將,要求到戰爭第一線去,防守黃巢的進攻。
他等待的就是與黃巢一決雌雄,可是,為什麽黃巢千裏迢迢來相會時,他卻葉公好龍,要逃了呢?其實,王鐸是上了自己副官的當。
副官叫李係,是堂堂西平王李晟的孫子,李晟何等牛叉,人稱萬人敵,戰吐蕃,敵南詔,平內敵,是與郭子儀齊名的唐朝名將。
所謂將門虎子,其子李晟亦是響當當大將一名,到了第三代,李係好像繼承了家庭優秀的血統,談起兵法來是紙上灰飛煙滅,趙括為之色變,史記辯善言兵。
但其實,史書有一筆概之:然中無有,外麵天花亂墜,內心空空無一物。
當然,你知,我知,王鐸不知,他完全被將門之後如懸河般的演說給打動了,尤其是聽到李係在沙盤上演算怎麽攻打草寇時,王鐸更是激動萬分,自己就是需要這樣的助手,有了他,自己建功立業的誌向何怕不能如願!
文武雙全,封候拜將,跨領域的偉大業績,不是每個人都能抵擋得了的誘惑。
所以,他給朝廷上了一道奏章,要求下鄉鍛煉,當然,他沒忘記提要求:皇上,你可以不給我兵,不給我糧,但是,您必須要把李係派給我。
王鐸相信,憑這位將門之後,他肯定可以立下不世之功。
到了江陵,他將李係放在自己的前麵,守在潭州,而他自己卻鎮守江陵,這是湘江與長江的強強聯合,兩鎮鋒火相聯之要塞,文武互補,別說黃巢,就是黃帝來了,也別想從這裏溜過去。
可是,李係隻起了一天的作用,讓王鐸的美夢成了南柯一夢,徹底的擊碎了他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