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涉小說創作時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在做事之前,首先要調整好心態,從事小說創作也不例外。所以我在羅列長篇創作注意事項之前要先說說心態問題。桓譚在《新論》中說:“若其小說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於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這段話很明確地定性了小說的價值——治身理家而已。和那些醒世、教世的聖人經傳相比,小說是‘瑣屑小道’。假若把至聖之人比作驕陽,那麽小說充其量也就是折射出光芒的一道彩虹罷了。至此,你該明白:想要寫出賣座的小說,首先要考慮的是故事性,而不是思想性。
‘合叢殘小語’,杜撰結集,用筆下技巧換來果腹食糧——細看去,小說家更像是一個‘匠人’,而非專研經史的‘文人’。所以,即便在入行之後有了點成就,萬不可沾沾自喜、自命不凡;而若失敗,也不要沮喪氣餒。用平和的心態去看、去想、去做,才能從粗手粗腳的學徒晉升為技藝精湛的巨匠。
謹以以上文字與從事小說創作的朋友共勉。
長篇小說的創作是個為時日久的過程。在動筆之初,首先要列好行文綱要,把情節發展的基本脈絡寫下來,以免在隔日續寫時出現情節偏離主線的情況。大綱是模糊的,具體到正文中,還有更多的問題等在前麵,隨時考驗作者的寫作功力。以目前主流商業小說為例,我在這裏總結幾條新手容易犯的錯誤——
一:文中元素的統一
之前說過,小說家的任務是‘合叢殘小語’。對於一個功力深厚的作者來說,這種基礎中的基礎自然談不上什麽難度,各種橋段信手拈來、隨意搭配,無不得心應手;而對於一個剛入門的作者來說,則常會將一些於全文基調不協調的元素也一並歸納到文中。這樣一來,就會造成閱讀上的障礙,使得全文大大失色。
例如要寫一部以西方中世紀社會為背景的小說,可作者卻沒有回避東方的姓氏名諱習慣,這樣的文字又怎能得到讀者的認可呢?怪味豆不是誰都能吃得下去的。這裏要注意的不僅僅是姓名,包括語言習慣、地域命名習慣以及眾角色的意識形態……等等,都必須符合設定的時代背景特色才行。這就要求作者在創作之處應廣泛地收集資料,在做到基本了解之後才可以動筆;如果是借用了古代東方社會背景的小說,那麽在行文時就要注意回避一些舶來語和新興詞,否則難登大雅之堂。常有古體仙俠小說的主角大談‘能量’,又或在對話中摻雜了西方翻譯體的句式,我想象不到這種作者的編輯同誌在閱稿時會是個什麽臉色。
這是個必須要注意的問題,即便是開著‘外掛’的穿越文也一樣。一旦處理不好出於不同時代背景的元素,那麽,待大浪淘沙之後,暮然回首,你寫的東西已被淘汰深埋,作品也就此失去了位列小說類文體經典行列的機會。
二:視角的統一
1在以第一人稱視角進行創作的時候,可借助主角之口直抒己見,又可大段地進行心理描寫而不顯突兀。這點是優勢所在。然而這類創作畢竟視角狹隘,在進行長篇小說這種篇幅超過10萬字以上的小說時,第一人稱並不適用。市場上比較賣座的《邪氣凜然》、《隨波逐流之一代軍師》就是很好的例子,兩部原本不錯的作品都因為視角混亂的問題出現了瑕疵,可見其難度之大。在我的印象裏,完美地以第一人稱視角行文的小說多以15萬字以內,常見於國外翻譯過來的作品,再就是一些雜誌增刊所偏愛的中長篇作品。
使用第一人稱時,書中配角的話隻能通過‘我’轉述,而配角的心理活動也隻能借‘我’的腦袋進行‘猜測’。
2用第三人稱進行創作,雖然少了使用第一人稱時的那種‘直抒胸臆’的暢快,但可憑借類如‘上帝視角’的優勢來布局,通過對比、反襯來突出主角、豐滿人物形象。第三人稱視角在描寫主、配角行為上不存在障礙,還可以無視空間距離轉換場景;在心裏活動的描寫上要注意活動主體。我引用一個新人曾出現過的錯誤——
一邊用手摸了摸自己挺著的肚子,不邊搖著自己的還有些微微發暈的腦袋,牛滿思前想後這到底是怎麽回事:自己在家挑糞挑得好好的怎麽會來到這鬼地方?
這裏的這個‘自己’就不應該存在。在以第三人稱角度進行心理活動的描寫時,除非筆下的人物在心中拿自己與其他人對比,否則通常要省略句子的主語。即便是出現了,也不能是‘自己’二字,而應該是‘我’。改一下再看——
用手摸了摸肚子,搖了搖還有些微微發暈的腦袋,牛滿心下奇怪:在家挑糞挑得好好的,怎麽會來到這鬼地方?
而在出現主語之後,則通常要把心理活動的部分加上引號——
用手摸了摸肚子,搖了搖還有些微微發暈的腦袋,牛滿心下奇怪:“在家挑糞挑得好好的,我怎麽會來到這鬼地方?”
使用第三人稱創作時,除了一些無法與人交流的特定場景之外,塑造人物時不宜進行太多的心理活動描寫。如果要寫主角自言自語的情景,最好要設定一個能讓人信服的前提,比如說心感震撼,抑或告祭亡人,否則會讓人感覺你塑造的人物是個神經病,從而失去代入感。即便是自言自語了,也不要大段大段地寫。
能做到這點,基本上就能比較合理地進行第三人稱創作了。
兩種不同人稱的視角也是不同的,雖有交叉的部分,卻不可混用。剛入門的同行們尤其要注意這點。[.超多好看小說]
三:行文風格的統一
大體以理解為對‘句式風格’的貫徹。這點和第一條‘文中元素的統一’有交叉部分,但又不盡然。例如有些作者在前一段用‘調皮’的翻譯體句式來烘托氣氛,可在後一段卻又變成了‘深沉’文言文式的敘述,讀者又怎麽會對這樣的文章買賬?試想一下,若是熊耀華在自己的書裏插入了一部分查良鏞式的段子,那‘古龍’這個筆名還能位列武俠宗師麽?像句式長度、標點用法、遣詞習慣……等等,都要達成一致、形成統一的風格,這樣才能成書。
行文風格的統一是必須的,新人們要注意。
四:對角色塑造的立意的貫徹
例如要塑造一個洞徹世事、沉默寡言的人物,那麽就要讓他從頭到尾都惜言如金,把描述的重點放到他的行為和針對不同事物產生的心理活動上去。如果不能貫徹這點,忽地把他寫成了一個淺嫩輕浮的話澇,那這本書就失敗了。
這條準則還是比較好理解的。新入行的朋友之所以會在這點上犯錯,多是因為大綱不詳細、對自己想塑造的角色沒有深刻的認識。一般來說,可以通過確立人物卡來解決這個問題。下麵我比照**站比較成功的胖子型主角試寫一張人物卡——
1胖子很執著、也很狡詐,他的占有欲極強。
2胖子很聰明,他懂得利用自己‘無害’的外貌去消除別人的戒心,而後會利用智慧在恰當的時機獲取利益。
3胖子在受到強烈侮辱的時候會暴走,表現形式激烈——歇斯底裏地搏命;遭遇到極大的恐懼的時候,隻要等級差距懸殊到做出一切努力也無法改變結局,他就會逃跑。不會顧忌盟友的死活,不會在乎日後會不會扣上諸如‘膽小鬼’、‘反複小人’之類的帽子。他不是個一心為人民服務的英雄。
4子開朗的笑容下隱藏著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自卑心理,所以在麵對心儀的女孩時不會主動出擊,通常采取逃避態度,顧左右而言其它;另一種表現形式是在特定的舞台上無所顧忌地施展才華,以此證明自己的價值,用以自我安慰——當然,這種表現欲也是自卑心理導致的。
以上四條就是基本的主角人物卡了。沿著大綱設定主線脈絡,發展處的不同的劇情來把角色各方麵的特征展示給讀書,這樣一來你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活了起來;至此,劇情反而退居其次了,沒人會指責你用的橋段太老——因為他們讀的不是書,是胖子。
五:特殊文體的應用
在進行不同時代背景的小說創作時,適當地采用其時盛行的文體寫些點綴性的文字是很能為文章添彩的。例如在寫曆史架空時加入些古體詩詞,抑或在西幻時來上兩段貼近中世紀風格的詩歌。然而,由於近代教育鮮少涉及這方麵知識的緣故,作者們在行文時候常常犯下非常低級的錯誤,以至不但不能為文章添彩,反而貽笑大方。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全麵地了解特殊文字的結構原理,而後才能嚐試著去寫;在這之前,唯一的解決方法是回避特殊文體的創作,再或直接引用已有的作品。
在這裏,有個問題要重點強調:你可以去引用別人的作品,但必須加以說明!即便是以不同時代意識形態碰撞為賣點的時空穿越文,也要在備注裏明確地標注出文中引句的出處。這是道德問題。
六:筆墨的分配
近代商業小說,早期是賣方市場,作者怎麽寫讀者就怎麽看。像金庸在創作《射雕英雄傳》的時候,讀者是不會在意他究竟寫了多少文字在郭靖之外的角色身上的。到了《天龍八部》,更是搞出了三大主角、配角無數,場景跳躍不斷。在那個時期,隻要你寫的故事能自圓其說,那就一切都沒問題;時代變遷,當今社會人心浮躁,讀者們已不甘於做一個旁觀著,而是要跳入書中將自己代換成主角,主動地去體會在書中馳騁的快感。麵對這樣一個已然成型的買方市場,作者是無力去改變現狀的,隻能去迎合消費者。為了能帶給讀者更強烈的代入感,作者要做的就是取用單主角模式,並且貫徹到底,將全書九成的筆墨都著落在主角的身上。這點是商業小說賣座的基礎。
用大綱確立主線,用主線約束情節,而情節要為了體現主角各方麵的性格而量身打造。
和前人相比,當代的商業小說作者是幸福的,因為你不必為其他角色支線劇情如何完美穿插而苦惱,隻需刻畫出一個主角就已成功了大半。具體請參考主樓中羅列的第四條目。
七:文辭洗煉與筆觸洗煉
文辭洗煉是指筆下句式精煉、不繁冗羅嗦。要做到這點,就得牢記第六條目‘筆墨的分配’的準則。我還是以之前引用過一段句子為例——
用手摸了摸肚子,搖了搖還有些微微發暈的腦袋,牛滿心下奇怪:“在家挑糞挑得好好的,我怎麽會來到這鬼地方?”
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句子分三個部分:牛滿摸了摸肚子;牛滿搖了搖發昏的腦袋;牛滿的心理活動。
無緣無故摸什麽肚子?我來改一下——
習慣性地摸了摸肚子,搖了搖還有些微微發暈的腦袋,牛滿心下奇怪:“在家挑糞挑得好好的,我怎麽會來到這鬼地方?”
把摸肚子的動作解釋為角色的習慣,這樣就不會讓讀者感到羅嗦了。文辭洗煉並非是說要減少用字數量,而是指要恰當地用字措辭,要圍繞創作立意來行文。
至於筆觸的洗煉,則可理解為是切入點的選擇。例如要刻畫主角的形象,我們可以從行為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活動描寫等等許多不動角度來進行,而筆觸的藝術就是選擇最佳的切入點去把它展示給讀者。大師級作者的筆觸多是不著痕跡的,任誰來看,能感覺到的都隻是‘自然’二字而已。一般來說,對全文筆觸的琢磨應該等到成文之後,在檢校的過程中思考著修改。
八:成語、典故的應用和辭藻的堆砌
這一條粗看起來和第五條‘特殊文體的應用’有些相似,但還是有差別的。相比詩詞一類古文體而言,成語的運用難度是最低的,然而成語對語言環境的要求卻很高。不管是寫實小說還是荒誕幻想小說,都要以生活為基礎。作為一個作者,你在創作之初就應該遵守以下幾點——
西幻背景的小說裏是沒人會說漢式成語的。
漢初時沒有樂不思蜀一說。
在‘正龍拍虎’這四字背後的典故沒有為人所盡知之前,它還不能算是成語。
你可以指揮弟弟去消滅家中的蒼蠅,但絕不要在話裏加上‘草薙禽獮’這個成語——那會讓他感到茫然。
大概是因為東方的古代人很少有用手搓油燈的習慣,所以他們沒見過阿拉丁。
楚王喜歡龍淵、泰阿、工布,卻沒聽說過達摩克利斯之劍。
在比幹看來,‘狐狸的尾巴’做成圍脖獻給大王比較合適。
之前就強調過‘行文風格的統一’,所以,在使用成語、引用典故時,一定要考慮到典故的出處與時間,對比語言環境與時代背景,看它是否合適出現在文中。
至於辭藻的堆砌,運用到小說當中時通常是為了交代環境背景,抑或刻畫些有別於俗人是高人雅士。就這點來說,你是否掌握著豐富的詞匯量不是關鍵,是否能嫻熟地使用各種寫作手法也不是關鍵,要中之要是看辭藻堆砌得突兀與否。之前強調過‘行文風格的統一’,也強調多‘文中元素的統一’,更強調過‘文辭洗煉與筆觸洗煉’,如果與這三點有衝突,那還是不要浪費時間琢磨錦繡詞匯了。有些作者偏要借西方角色的嘴吟上段狗屁不通的‘文賦’來賣弄文采,真真是可笑,無怪招人打臉。
本文要說的是初涉長篇創作時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寫到這裏,基本上算是講完了。有想嚐試長篇小說創作的朋友,可以以此作為參考。無論你是要衝擊大陸簡體市場、電子版市場,還是要衝擊台灣繁體出版市場,都必須處理好以上幾點問題。雖然都是些常識性的東西,沒有多大助益,但起碼能幫你確立個方向。這方向未必是捷徑所在,可也絕不會將你引入歧路就是了。
(cqs!)
在做事之前,首先要調整好心態,從事小說創作也不例外。所以我在羅列長篇創作注意事項之前要先說說心態問題。桓譚在《新論》中說:“若其小說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於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這段話很明確地定性了小說的價值——治身理家而已。和那些醒世、教世的聖人經傳相比,小說是‘瑣屑小道’。假若把至聖之人比作驕陽,那麽小說充其量也就是折射出光芒的一道彩虹罷了。至此,你該明白:想要寫出賣座的小說,首先要考慮的是故事性,而不是思想性。
‘合叢殘小語’,杜撰結集,用筆下技巧換來果腹食糧——細看去,小說家更像是一個‘匠人’,而非專研經史的‘文人’。所以,即便在入行之後有了點成就,萬不可沾沾自喜、自命不凡;而若失敗,也不要沮喪氣餒。用平和的心態去看、去想、去做,才能從粗手粗腳的學徒晉升為技藝精湛的巨匠。
謹以以上文字與從事小說創作的朋友共勉。
長篇小說的創作是個為時日久的過程。在動筆之初,首先要列好行文綱要,把情節發展的基本脈絡寫下來,以免在隔日續寫時出現情節偏離主線的情況。大綱是模糊的,具體到正文中,還有更多的問題等在前麵,隨時考驗作者的寫作功力。以目前主流商業小說為例,我在這裏總結幾條新手容易犯的錯誤——
一:文中元素的統一
之前說過,小說家的任務是‘合叢殘小語’。對於一個功力深厚的作者來說,這種基礎中的基礎自然談不上什麽難度,各種橋段信手拈來、隨意搭配,無不得心應手;而對於一個剛入門的作者來說,則常會將一些於全文基調不協調的元素也一並歸納到文中。這樣一來,就會造成閱讀上的障礙,使得全文大大失色。
例如要寫一部以西方中世紀社會為背景的小說,可作者卻沒有回避東方的姓氏名諱習慣,這樣的文字又怎能得到讀者的認可呢?怪味豆不是誰都能吃得下去的。這裏要注意的不僅僅是姓名,包括語言習慣、地域命名習慣以及眾角色的意識形態……等等,都必須符合設定的時代背景特色才行。這就要求作者在創作之處應廣泛地收集資料,在做到基本了解之後才可以動筆;如果是借用了古代東方社會背景的小說,那麽在行文時就要注意回避一些舶來語和新興詞,否則難登大雅之堂。常有古體仙俠小說的主角大談‘能量’,又或在對話中摻雜了西方翻譯體的句式,我想象不到這種作者的編輯同誌在閱稿時會是個什麽臉色。
這是個必須要注意的問題,即便是開著‘外掛’的穿越文也一樣。一旦處理不好出於不同時代背景的元素,那麽,待大浪淘沙之後,暮然回首,你寫的東西已被淘汰深埋,作品也就此失去了位列小說類文體經典行列的機會。
二:視角的統一
1在以第一人稱視角進行創作的時候,可借助主角之口直抒己見,又可大段地進行心理描寫而不顯突兀。這點是優勢所在。然而這類創作畢竟視角狹隘,在進行長篇小說這種篇幅超過10萬字以上的小說時,第一人稱並不適用。市場上比較賣座的《邪氣凜然》、《隨波逐流之一代軍師》就是很好的例子,兩部原本不錯的作品都因為視角混亂的問題出現了瑕疵,可見其難度之大。在我的印象裏,完美地以第一人稱視角行文的小說多以15萬字以內,常見於國外翻譯過來的作品,再就是一些雜誌增刊所偏愛的中長篇作品。
使用第一人稱時,書中配角的話隻能通過‘我’轉述,而配角的心理活動也隻能借‘我’的腦袋進行‘猜測’。
2用第三人稱進行創作,雖然少了使用第一人稱時的那種‘直抒胸臆’的暢快,但可憑借類如‘上帝視角’的優勢來布局,通過對比、反襯來突出主角、豐滿人物形象。第三人稱視角在描寫主、配角行為上不存在障礙,還可以無視空間距離轉換場景;在心裏活動的描寫上要注意活動主體。我引用一個新人曾出現過的錯誤——
一邊用手摸了摸自己挺著的肚子,不邊搖著自己的還有些微微發暈的腦袋,牛滿思前想後這到底是怎麽回事:自己在家挑糞挑得好好的怎麽會來到這鬼地方?
這裏的這個‘自己’就不應該存在。在以第三人稱角度進行心理活動的描寫時,除非筆下的人物在心中拿自己與其他人對比,否則通常要省略句子的主語。即便是出現了,也不能是‘自己’二字,而應該是‘我’。改一下再看——
用手摸了摸肚子,搖了搖還有些微微發暈的腦袋,牛滿心下奇怪:在家挑糞挑得好好的,怎麽會來到這鬼地方?
而在出現主語之後,則通常要把心理活動的部分加上引號——
用手摸了摸肚子,搖了搖還有些微微發暈的腦袋,牛滿心下奇怪:“在家挑糞挑得好好的,我怎麽會來到這鬼地方?”
使用第三人稱創作時,除了一些無法與人交流的特定場景之外,塑造人物時不宜進行太多的心理活動描寫。如果要寫主角自言自語的情景,最好要設定一個能讓人信服的前提,比如說心感震撼,抑或告祭亡人,否則會讓人感覺你塑造的人物是個神經病,從而失去代入感。即便是自言自語了,也不要大段大段地寫。
能做到這點,基本上就能比較合理地進行第三人稱創作了。
兩種不同人稱的視角也是不同的,雖有交叉的部分,卻不可混用。剛入門的同行們尤其要注意這點。[.超多好看小說]
三:行文風格的統一
大體以理解為對‘句式風格’的貫徹。這點和第一條‘文中元素的統一’有交叉部分,但又不盡然。例如有些作者在前一段用‘調皮’的翻譯體句式來烘托氣氛,可在後一段卻又變成了‘深沉’文言文式的敘述,讀者又怎麽會對這樣的文章買賬?試想一下,若是熊耀華在自己的書裏插入了一部分查良鏞式的段子,那‘古龍’這個筆名還能位列武俠宗師麽?像句式長度、標點用法、遣詞習慣……等等,都要達成一致、形成統一的風格,這樣才能成書。
行文風格的統一是必須的,新人們要注意。
四:對角色塑造的立意的貫徹
例如要塑造一個洞徹世事、沉默寡言的人物,那麽就要讓他從頭到尾都惜言如金,把描述的重點放到他的行為和針對不同事物產生的心理活動上去。如果不能貫徹這點,忽地把他寫成了一個淺嫩輕浮的話澇,那這本書就失敗了。
這條準則還是比較好理解的。新入行的朋友之所以會在這點上犯錯,多是因為大綱不詳細、對自己想塑造的角色沒有深刻的認識。一般來說,可以通過確立人物卡來解決這個問題。下麵我比照**站比較成功的胖子型主角試寫一張人物卡——
1胖子很執著、也很狡詐,他的占有欲極強。
2胖子很聰明,他懂得利用自己‘無害’的外貌去消除別人的戒心,而後會利用智慧在恰當的時機獲取利益。
3胖子在受到強烈侮辱的時候會暴走,表現形式激烈——歇斯底裏地搏命;遭遇到極大的恐懼的時候,隻要等級差距懸殊到做出一切努力也無法改變結局,他就會逃跑。不會顧忌盟友的死活,不會在乎日後會不會扣上諸如‘膽小鬼’、‘反複小人’之類的帽子。他不是個一心為人民服務的英雄。
4子開朗的笑容下隱藏著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自卑心理,所以在麵對心儀的女孩時不會主動出擊,通常采取逃避態度,顧左右而言其它;另一種表現形式是在特定的舞台上無所顧忌地施展才華,以此證明自己的價值,用以自我安慰——當然,這種表現欲也是自卑心理導致的。
以上四條就是基本的主角人物卡了。沿著大綱設定主線脈絡,發展處的不同的劇情來把角色各方麵的特征展示給讀書,這樣一來你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活了起來;至此,劇情反而退居其次了,沒人會指責你用的橋段太老——因為他們讀的不是書,是胖子。
五:特殊文體的應用
在進行不同時代背景的小說創作時,適當地采用其時盛行的文體寫些點綴性的文字是很能為文章添彩的。例如在寫曆史架空時加入些古體詩詞,抑或在西幻時來上兩段貼近中世紀風格的詩歌。然而,由於近代教育鮮少涉及這方麵知識的緣故,作者們在行文時候常常犯下非常低級的錯誤,以至不但不能為文章添彩,反而貽笑大方。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全麵地了解特殊文字的結構原理,而後才能嚐試著去寫;在這之前,唯一的解決方法是回避特殊文體的創作,再或直接引用已有的作品。
在這裏,有個問題要重點強調:你可以去引用別人的作品,但必須加以說明!即便是以不同時代意識形態碰撞為賣點的時空穿越文,也要在備注裏明確地標注出文中引句的出處。這是道德問題。
六:筆墨的分配
近代商業小說,早期是賣方市場,作者怎麽寫讀者就怎麽看。像金庸在創作《射雕英雄傳》的時候,讀者是不會在意他究竟寫了多少文字在郭靖之外的角色身上的。到了《天龍八部》,更是搞出了三大主角、配角無數,場景跳躍不斷。在那個時期,隻要你寫的故事能自圓其說,那就一切都沒問題;時代變遷,當今社會人心浮躁,讀者們已不甘於做一個旁觀著,而是要跳入書中將自己代換成主角,主動地去體會在書中馳騁的快感。麵對這樣一個已然成型的買方市場,作者是無力去改變現狀的,隻能去迎合消費者。為了能帶給讀者更強烈的代入感,作者要做的就是取用單主角模式,並且貫徹到底,將全書九成的筆墨都著落在主角的身上。這點是商業小說賣座的基礎。
用大綱確立主線,用主線約束情節,而情節要為了體現主角各方麵的性格而量身打造。
和前人相比,當代的商業小說作者是幸福的,因為你不必為其他角色支線劇情如何完美穿插而苦惱,隻需刻畫出一個主角就已成功了大半。具體請參考主樓中羅列的第四條目。
七:文辭洗煉與筆觸洗煉
文辭洗煉是指筆下句式精煉、不繁冗羅嗦。要做到這點,就得牢記第六條目‘筆墨的分配’的準則。我還是以之前引用過一段句子為例——
用手摸了摸肚子,搖了搖還有些微微發暈的腦袋,牛滿心下奇怪:“在家挑糞挑得好好的,我怎麽會來到這鬼地方?”
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句子分三個部分:牛滿摸了摸肚子;牛滿搖了搖發昏的腦袋;牛滿的心理活動。
無緣無故摸什麽肚子?我來改一下——
習慣性地摸了摸肚子,搖了搖還有些微微發暈的腦袋,牛滿心下奇怪:“在家挑糞挑得好好的,我怎麽會來到這鬼地方?”
把摸肚子的動作解釋為角色的習慣,這樣就不會讓讀者感到羅嗦了。文辭洗煉並非是說要減少用字數量,而是指要恰當地用字措辭,要圍繞創作立意來行文。
至於筆觸的洗煉,則可理解為是切入點的選擇。例如要刻畫主角的形象,我們可以從行為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活動描寫等等許多不動角度來進行,而筆觸的藝術就是選擇最佳的切入點去把它展示給讀者。大師級作者的筆觸多是不著痕跡的,任誰來看,能感覺到的都隻是‘自然’二字而已。一般來說,對全文筆觸的琢磨應該等到成文之後,在檢校的過程中思考著修改。
八:成語、典故的應用和辭藻的堆砌
這一條粗看起來和第五條‘特殊文體的應用’有些相似,但還是有差別的。相比詩詞一類古文體而言,成語的運用難度是最低的,然而成語對語言環境的要求卻很高。不管是寫實小說還是荒誕幻想小說,都要以生活為基礎。作為一個作者,你在創作之初就應該遵守以下幾點——
西幻背景的小說裏是沒人會說漢式成語的。
漢初時沒有樂不思蜀一說。
在‘正龍拍虎’這四字背後的典故沒有為人所盡知之前,它還不能算是成語。
你可以指揮弟弟去消滅家中的蒼蠅,但絕不要在話裏加上‘草薙禽獮’這個成語——那會讓他感到茫然。
大概是因為東方的古代人很少有用手搓油燈的習慣,所以他們沒見過阿拉丁。
楚王喜歡龍淵、泰阿、工布,卻沒聽說過達摩克利斯之劍。
在比幹看來,‘狐狸的尾巴’做成圍脖獻給大王比較合適。
之前就強調過‘行文風格的統一’,所以,在使用成語、引用典故時,一定要考慮到典故的出處與時間,對比語言環境與時代背景,看它是否合適出現在文中。
至於辭藻的堆砌,運用到小說當中時通常是為了交代環境背景,抑或刻畫些有別於俗人是高人雅士。就這點來說,你是否掌握著豐富的詞匯量不是關鍵,是否能嫻熟地使用各種寫作手法也不是關鍵,要中之要是看辭藻堆砌得突兀與否。之前強調過‘行文風格的統一’,也強調多‘文中元素的統一’,更強調過‘文辭洗煉與筆觸洗煉’,如果與這三點有衝突,那還是不要浪費時間琢磨錦繡詞匯了。有些作者偏要借西方角色的嘴吟上段狗屁不通的‘文賦’來賣弄文采,真真是可笑,無怪招人打臉。
本文要說的是初涉長篇創作時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寫到這裏,基本上算是講完了。有想嚐試長篇小說創作的朋友,可以以此作為參考。無論你是要衝擊大陸簡體市場、電子版市場,還是要衝擊台灣繁體出版市場,都必須處理好以上幾點問題。雖然都是些常識性的東西,沒有多大助益,但起碼能幫你確立個方向。這方向未必是捷徑所在,可也絕不會將你引入歧路就是了。
(cq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