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惹出來的禍卻讓整個絹之國朝廷為之頭痛,眼下這個帝國的皇帝劉龑正在薛伯仁的府邸內秘密會談,討論該如何解決這件事情。
商量的雙方立場都不太穩定,這也充分說明了他們內心的糾結。一方麵他們對於王漢新的所作所為深惡痛絕,恨不得將他千刀萬剮以解心頭之恨,另一方麵他們又確確實實的舍不得在絹之國即將對突契用兵的當口損失這麽一位有前途的年輕人才。於是商討變成了一場雙方沒有立場的辯論,每當其中一方試圖為王漢新開脫時,另一方則立即提出大量的依據反駁,反之已然,直到兩人都心力交瘁也沒爭出結果來。
看著君臣兩人為了這個話題搞得焦頭爛額卻不得要領,一直在邊上作壁上觀的伍思成輕輕咳嗽了一聲,開口道:“請容在下插一句嘴。如果我們把王漢新斬首示眾以謝天下,我們是不是就能獲取高麗百姓的歡心,從而好好的統治他們呢?”
劉龑想了想道:“不能。”
“那便是了,既然我們處罰了王漢新也無法再挽回聲譽,那麽又何必再多此一舉的處罰他呢?”
“什麽!不處罰︽☆,他?!”這回是薛伯仁和劉龑同時叫了出來。
伍思成點點頭道:“現在擺在我們麵前的問題很簡單。我朝要與突契作戰需要大量的軍事人才,而王漢新就是我們所需要的,那麽為了不可能挽回信任的高麗子民去殺死一個我們有用的人才是非常不明智的。這件事情其實不光是陛下,薛大人。就連蘇副都護,滿朝文武想的都大同小異。真正困擾大家的隻是內心的道德和良知不能容許他的這種做法,大家之所以這麽絞盡腦汁不過是為了給王漢新一個足夠嚴厲的警告。同時還要不傷及他的性命,又能兼顧國體麵子的辦法罷了。請恕在下直言,這樣的方法是不存在的。所以無論怎麽討論和思考,都不會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的。”
薛伯仁被伍思成這麽一點,這才醒悟過來,手拈胡須說道:“的確如此,的確如此,當局者迷,微臣和皇上都被繞進去了。所以反而看不清楚這些。那以伍大人之意,該當如何呢?”
伍思成先向劉龑施了一禮,道:“依在下看來,王漢新不適宜再留在高麗。首先,他這幾年來所作所為令高麗百姓對他深惡痛絕,有他在容易激起民變;其次,他殺害了高麗王室一族,恐怕想要取他性命的高麗人也不在少數,繼續留在高麗對他而言也不安全;第三。我朝對突契用兵,正是用人之際,將其調回京城聽用反而更加有利;最後,將此人調走。從高麗消失多少也可以緩解一些民怨,方便對高麗的統治。”
劉龑搖頭道:“王漢新這麽一鬧,高麗的福王崔健江豈能善罷甘休?他定然會招募兵馬再與我們作戰。高麗的戰事不會就此了結,加上現在何靈染病不能理事。蘇成棟要代理遼東都護一職,這個時候從前線指揮裏把王漢新調走恐怕不合時宜。”
薛伯仁覺得劉龑的說法實在是可笑。剛才他還在為要不要處決王漢新傷腦筋,現在又把他放在與高麗繼續作戰的將領序列中,顯然從心底壓根兒就沒打算要處罰他。看來自己也真是糊塗,皇帝上自己這裏來其實隻是要找個台階下而已,自己居然認認真真的和他爭論起來,實在是有夠不識時務的。想到這裏,他開口道:“陛下,關於這一點微臣也同意伍大人的說法。高麗戰事雖然還沒有結束,但是高麗軍的名將和主力已經被我軍殲滅殆盡,福王崔健江縱然想要領兵來與我國交戰隻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高麗的戰事已經不再是我國的重點所在,我國應該將戰略的首要目標轉到突契國上來才是。況且調走一個王漢新影響也不會很大,那裏還有蓋言曉,華猛,高定邊坐鎮,應該足以應付了。相比之下倒是要盡快委任一位治理那片土地的行政官員才是。”
劉龑聽薛伯仁這麽說,這才點點頭道:“薛卿家如此說,朕也就不再堅持了。此次與突契作戰中幽州防禦使楊蓮表現欠佳,這原本也不怪他,他本來就不是武將。倒不如就此機會,將高麗的土地設為安東都護府,由楊蓮任都護負責那裏的行政治理,蓋言曉為都護府司馬,華猛,高定邊為副將,負責軍事事務。朱天順此次作戰有功,升任幽州防禦使,薛愛卿以為如何?”
“皇上賞罰分明,微臣附議。”
劉龑笑了笑道:“那咱們還是回到正題,該怎麽安置這個王漢新?”
薛伯仁聽完一愣,隨即答道:“這小子屢教不改。從高麗戰場上將他調回,對他而言是件真正折磨他的處罰。不過僅僅如此而已實在是難以服眾,這小子年紀輕輕就平步青雲,當年仗著常都護對他青眼有加胡作非為,如今更是變本加厲,不好好懲治一下他他也不知道安分守己的做陛下的臣子,這樣恐怕反而對他將來的仕途不利。至於如何處置麽,微臣全憑陛下聖斷。”
劉龑想了一會兒,道:“不如這樣吧,他現在是從六品監門校尉,這次平定高麗也算是有他的功勞在,就封他一個正六品上威遠將軍的虛銜,讓他領受著正六品的俸祿,然後罰他在長安街頭做個巡街的役卒,這樣可以借機好好打壓一下他的氣焰,而一旦有戰事,隻要恢複他的身份領軍出征便是,如何?”
“役卒嗎?”薛伯仁想想王漢新這個囂張無比的小子被迫在長安街頭巡街的樣子,忍不住笑了起來:“聽起來挺解恨的,陛下真是英明睿智。”
就這樣,刺頭王漢新的命運在遠離高麗數千裏之遙的長安一隅被決定了下來,絹之國曆史上最奇葩的人事命令就這麽被劉龑,薛伯仁和伍思成炮製出爐。從此也掀開了王漢新軍旅生涯的新一頁篇章。(未完待續。。)
商量的雙方立場都不太穩定,這也充分說明了他們內心的糾結。一方麵他們對於王漢新的所作所為深惡痛絕,恨不得將他千刀萬剮以解心頭之恨,另一方麵他們又確確實實的舍不得在絹之國即將對突契用兵的當口損失這麽一位有前途的年輕人才。於是商討變成了一場雙方沒有立場的辯論,每當其中一方試圖為王漢新開脫時,另一方則立即提出大量的依據反駁,反之已然,直到兩人都心力交瘁也沒爭出結果來。
看著君臣兩人為了這個話題搞得焦頭爛額卻不得要領,一直在邊上作壁上觀的伍思成輕輕咳嗽了一聲,開口道:“請容在下插一句嘴。如果我們把王漢新斬首示眾以謝天下,我們是不是就能獲取高麗百姓的歡心,從而好好的統治他們呢?”
劉龑想了想道:“不能。”
“那便是了,既然我們處罰了王漢新也無法再挽回聲譽,那麽又何必再多此一舉的處罰他呢?”
“什麽!不處罰︽☆,他?!”這回是薛伯仁和劉龑同時叫了出來。
伍思成點點頭道:“現在擺在我們麵前的問題很簡單。我朝要與突契作戰需要大量的軍事人才,而王漢新就是我們所需要的,那麽為了不可能挽回信任的高麗子民去殺死一個我們有用的人才是非常不明智的。這件事情其實不光是陛下,薛大人。就連蘇副都護,滿朝文武想的都大同小異。真正困擾大家的隻是內心的道德和良知不能容許他的這種做法,大家之所以這麽絞盡腦汁不過是為了給王漢新一個足夠嚴厲的警告。同時還要不傷及他的性命,又能兼顧國體麵子的辦法罷了。請恕在下直言,這樣的方法是不存在的。所以無論怎麽討論和思考,都不會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的。”
薛伯仁被伍思成這麽一點,這才醒悟過來,手拈胡須說道:“的確如此,的確如此,當局者迷,微臣和皇上都被繞進去了。所以反而看不清楚這些。那以伍大人之意,該當如何呢?”
伍思成先向劉龑施了一禮,道:“依在下看來,王漢新不適宜再留在高麗。首先,他這幾年來所作所為令高麗百姓對他深惡痛絕,有他在容易激起民變;其次,他殺害了高麗王室一族,恐怕想要取他性命的高麗人也不在少數,繼續留在高麗對他而言也不安全;第三。我朝對突契用兵,正是用人之際,將其調回京城聽用反而更加有利;最後,將此人調走。從高麗消失多少也可以緩解一些民怨,方便對高麗的統治。”
劉龑搖頭道:“王漢新這麽一鬧,高麗的福王崔健江豈能善罷甘休?他定然會招募兵馬再與我們作戰。高麗的戰事不會就此了結,加上現在何靈染病不能理事。蘇成棟要代理遼東都護一職,這個時候從前線指揮裏把王漢新調走恐怕不合時宜。”
薛伯仁覺得劉龑的說法實在是可笑。剛才他還在為要不要處決王漢新傷腦筋,現在又把他放在與高麗繼續作戰的將領序列中,顯然從心底壓根兒就沒打算要處罰他。看來自己也真是糊塗,皇帝上自己這裏來其實隻是要找個台階下而已,自己居然認認真真的和他爭論起來,實在是有夠不識時務的。想到這裏,他開口道:“陛下,關於這一點微臣也同意伍大人的說法。高麗戰事雖然還沒有結束,但是高麗軍的名將和主力已經被我軍殲滅殆盡,福王崔健江縱然想要領兵來與我國交戰隻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高麗的戰事已經不再是我國的重點所在,我國應該將戰略的首要目標轉到突契國上來才是。況且調走一個王漢新影響也不會很大,那裏還有蓋言曉,華猛,高定邊坐鎮,應該足以應付了。相比之下倒是要盡快委任一位治理那片土地的行政官員才是。”
劉龑聽薛伯仁這麽說,這才點點頭道:“薛卿家如此說,朕也就不再堅持了。此次與突契作戰中幽州防禦使楊蓮表現欠佳,這原本也不怪他,他本來就不是武將。倒不如就此機會,將高麗的土地設為安東都護府,由楊蓮任都護負責那裏的行政治理,蓋言曉為都護府司馬,華猛,高定邊為副將,負責軍事事務。朱天順此次作戰有功,升任幽州防禦使,薛愛卿以為如何?”
“皇上賞罰分明,微臣附議。”
劉龑笑了笑道:“那咱們還是回到正題,該怎麽安置這個王漢新?”
薛伯仁聽完一愣,隨即答道:“這小子屢教不改。從高麗戰場上將他調回,對他而言是件真正折磨他的處罰。不過僅僅如此而已實在是難以服眾,這小子年紀輕輕就平步青雲,當年仗著常都護對他青眼有加胡作非為,如今更是變本加厲,不好好懲治一下他他也不知道安分守己的做陛下的臣子,這樣恐怕反而對他將來的仕途不利。至於如何處置麽,微臣全憑陛下聖斷。”
劉龑想了一會兒,道:“不如這樣吧,他現在是從六品監門校尉,這次平定高麗也算是有他的功勞在,就封他一個正六品上威遠將軍的虛銜,讓他領受著正六品的俸祿,然後罰他在長安街頭做個巡街的役卒,這樣可以借機好好打壓一下他的氣焰,而一旦有戰事,隻要恢複他的身份領軍出征便是,如何?”
“役卒嗎?”薛伯仁想想王漢新這個囂張無比的小子被迫在長安街頭巡街的樣子,忍不住笑了起來:“聽起來挺解恨的,陛下真是英明睿智。”
就這樣,刺頭王漢新的命運在遠離高麗數千裏之遙的長安一隅被決定了下來,絹之國曆史上最奇葩的人事命令就這麽被劉龑,薛伯仁和伍思成炮製出爐。從此也掀開了王漢新軍旅生涯的新一頁篇章。(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