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龑看到由兵部侍郎薛伯仁轉交的王漢新的奏章以後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薛伯仁也在一旁笑而不語,惹得一旁的伍思成有些不明所以。伍思成再要問時,劉龑卻擺擺手明日在朝堂上讓他當眾讀給諸位大臣們聽。
等到第二日早朝時,伍思成當著所有大臣把王漢新的這份奏章念出來的時候,連他自己也差撐不住笑出聲來。盡管他早就知道了王漢新這次又惹了個大禍,不由分的將衛州三十四名官員盡數誅殺來平息民怨,可是他也想不到王漢新竟然沒有上表請罪,反而厚顏無恥的要求皇上封賞自己的不世奇功。因為根據他的謬論來他僅僅用了三十四顆無恥官員的人頭就成功平息了民怨,為皇上重新贏回了衛州的民心,而且還在這些官員的府邸中查抄出大量被他們私自扣下的賑災糧食以及收斂來的民脂民膏,確認了這些人玩忽職守,中飽私囊,禍國殃民的真憑實據,為朝廷鏟除這些蛀蟲節省了大量調查的人力物力,這樣的大功皇上若不能論功行賞,恐怕無法激勵臣子們為皇上效命的熱情。
要嚴格起來,王漢新的行為是非常符合皇帝劉龑的意思的,隻不過劉龑可不能這麽毫無憑據的胡亂殺死官員,然後再抄家收集證據,王漢新做了劉龑身為皇上都無法執行的事情,將衛州的官場一鍋端了,一勞永逸的解決了這盤根錯節的問題。但問題在於他這麽亂來造成既成事實也就夠可以的了,現在還腆著臉討封賞,實在是有些忘乎所以了。最過分的是皇上一時心頭大快還讓自己在朝堂之上把這份奏章讀出來。伍思成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有些大臣氣得渾身發抖,因為那些被殺的官員不是他們的親信黨羽就是他們的門生故吏。王漢新這一舉動無疑得罪了朝廷中的不少人。
等伍思成讀完,劉龑才道:“各位愛卿。這個王漢新在衛州幹了什麽想必大家都聽了,現在又上了這麽一份表章,各位愛卿覺得應該如何處置此事呢?”
劉龑這麽一,眾臣都默不作聲。這群人都不是笨蛋,如果皇上對於此事大動肝火的話,根本用不著找大@∑@∑@∑@∑,<div style="margin:p 0 p 0">臣商量,完全可以按照律法來辦事,一道聖旨就能把他給辦了。會把這件事公然放到朝堂上來商量,那就是沒打算要嚴辦此人。反而是打算拿這件事來敲打與之相關的人員的意思,這會子貿然表態是非常危險的。
過了一會兒,前科的榜眼邱逸儒站了出來,道:“啟稟皇上,王討逆所行之事究其結果而言,或許是讓衛州重新歸於平靜,百姓能夠重新安定生活的辦法,可是其行事之初衷卻是嚴重違反了國法的行為,而且還大言不慚的上表請功。微臣以為此事斷不可行!一旦開了這樣一個頭。國家的法律,陛下的威嚴將蕩然無存,應該嚴懲不貸以儆效尤才是。”
劉龑聽了頭:“邱愛卿所言極是。朕也覺得王討逆此舉不妥。隻是一來潁州之亂尚需其領兵平定,二來此事就結果而言確實可稱之為一功。既要穩住此人,又要兼顧國法,確有兩難的抉擇。所以才請諸位愛卿來一起商議此事。不知邱愛卿有何良策?”
邱逸儒拱手道:“陛下,微臣以為有功不賞。有過不罰,則國法不行。天子威嚴不存。可事情不能一概而論,功不可沒,當賞則賞,過不可抵,當罰則罰!”
劉龑笑著一拍龍椅,道:“邱愛卿得好!此論甚合朕意!王漢新擅殺朝廷命官,有失國體,朕立即修書一封嚴斥其罪,並免去其討逆將軍之職,削職為民,暫領討逆將軍印繼續討伐潁州之亂。但其平定衛州之亂有功,且查處衛州各級官員瀆職罪行,著加封安遠將軍職,另賞出征將士每人銀二十兩,酒一壇,以資鼓勵。”
眾位大臣一聽心裏都是一涼:這哪裏是懲罰,安遠將軍和討逆將軍都是正五品下,可是位階還在討逆將軍之上,而且並沒有奪取王漢新的節仗,他依然可以臨機專斷,裏外裏王漢新就受了一頓訓斥,還白拿了幾十萬兩白銀的賞賜。皇帝今天這一出就是為了向大家宣布他對王漢新的絕對支持麽。
由於邱逸儒的這番話義正詞嚴,大家誰都不便提出異議來,反而給劉龑省了不少是非,經過這次朝會以後,邱逸儒反倒成了名人。其實他的本意是想讓皇帝嚴厲懲罰王漢新的,隻不過沒料到皇帝借力打力把事情轉了個兒,結果邱逸儒由於和皇上配合的十分默契,以至於大家都認為邱逸儒是皇上事先安排好的托兒,由此紛紛以為邱逸儒已經深受皇上信賴,轉而有不少人開始巴結起他來,這位邱逸儒以後的崛起鋪平了道路。
退朝以後伍思成向劉龑建議道:“陛下,微臣以為應該借此機會褫奪王漢新的節仗。此人行事往往出人意表,給他太大的自由恐怕會難以收拾。”
劉龑歎了口氣道:“你的憂慮朕不是不知道,可是這節仗當初是他問朕討了去的,為的就是能夠按照他自己的意思用兵。這一上朕認為沒有做錯,王漢新是個不能用常理去拘束的人,給他自由發揮的餘地他或許能夠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比如這次的衛州平定戰,按照常理行事恐怕無法在短短一月之中做到這一,何況這一個月中還有一大半是在路上的時間。可是有利有弊,有了顯著的成果,也會有明顯的弊端,這就是用王漢新這個人的代價。如果此時束縛住了他的手腳,反而會使得事情變得複雜化,而且也會使他產生退縮的念頭。如果你想早把這頭野狼關回籠子裏,倒不如盡力配合他早日凱旋而回,這才是最有效的辦法。”
伍思成低頭行禮道:“是。陛下既然已經深思熟慮,微臣就放心了。微臣必定盡力為王安遠提供情報,助他早日平定潁州之亂。”
衛州的這場風波至此大致落下了帷幕,可是伍思成的憂慮還是有先見之明的,果然王漢新又在潁州鬧出了更大的動靜來。(未完待續。)
等到第二日早朝時,伍思成當著所有大臣把王漢新的這份奏章念出來的時候,連他自己也差撐不住笑出聲來。盡管他早就知道了王漢新這次又惹了個大禍,不由分的將衛州三十四名官員盡數誅殺來平息民怨,可是他也想不到王漢新竟然沒有上表請罪,反而厚顏無恥的要求皇上封賞自己的不世奇功。因為根據他的謬論來他僅僅用了三十四顆無恥官員的人頭就成功平息了民怨,為皇上重新贏回了衛州的民心,而且還在這些官員的府邸中查抄出大量被他們私自扣下的賑災糧食以及收斂來的民脂民膏,確認了這些人玩忽職守,中飽私囊,禍國殃民的真憑實據,為朝廷鏟除這些蛀蟲節省了大量調查的人力物力,這樣的大功皇上若不能論功行賞,恐怕無法激勵臣子們為皇上效命的熱情。
要嚴格起來,王漢新的行為是非常符合皇帝劉龑的意思的,隻不過劉龑可不能這麽毫無憑據的胡亂殺死官員,然後再抄家收集證據,王漢新做了劉龑身為皇上都無法執行的事情,將衛州的官場一鍋端了,一勞永逸的解決了這盤根錯節的問題。但問題在於他這麽亂來造成既成事實也就夠可以的了,現在還腆著臉討封賞,實在是有些忘乎所以了。最過分的是皇上一時心頭大快還讓自己在朝堂之上把這份奏章讀出來。伍思成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有些大臣氣得渾身發抖,因為那些被殺的官員不是他們的親信黨羽就是他們的門生故吏。王漢新這一舉動無疑得罪了朝廷中的不少人。
等伍思成讀完,劉龑才道:“各位愛卿。這個王漢新在衛州幹了什麽想必大家都聽了,現在又上了這麽一份表章,各位愛卿覺得應該如何處置此事呢?”
劉龑這麽一,眾臣都默不作聲。這群人都不是笨蛋,如果皇上對於此事大動肝火的話,根本用不著找大@∑@∑@∑@∑,<div style="margin:p 0 p 0">臣商量,完全可以按照律法來辦事,一道聖旨就能把他給辦了。會把這件事公然放到朝堂上來商量,那就是沒打算要嚴辦此人。反而是打算拿這件事來敲打與之相關的人員的意思,這會子貿然表態是非常危險的。
過了一會兒,前科的榜眼邱逸儒站了出來,道:“啟稟皇上,王討逆所行之事究其結果而言,或許是讓衛州重新歸於平靜,百姓能夠重新安定生活的辦法,可是其行事之初衷卻是嚴重違反了國法的行為,而且還大言不慚的上表請功。微臣以為此事斷不可行!一旦開了這樣一個頭。國家的法律,陛下的威嚴將蕩然無存,應該嚴懲不貸以儆效尤才是。”
劉龑聽了頭:“邱愛卿所言極是。朕也覺得王討逆此舉不妥。隻是一來潁州之亂尚需其領兵平定,二來此事就結果而言確實可稱之為一功。既要穩住此人,又要兼顧國法,確有兩難的抉擇。所以才請諸位愛卿來一起商議此事。不知邱愛卿有何良策?”
邱逸儒拱手道:“陛下,微臣以為有功不賞。有過不罰,則國法不行。天子威嚴不存。可事情不能一概而論,功不可沒,當賞則賞,過不可抵,當罰則罰!”
劉龑笑著一拍龍椅,道:“邱愛卿得好!此論甚合朕意!王漢新擅殺朝廷命官,有失國體,朕立即修書一封嚴斥其罪,並免去其討逆將軍之職,削職為民,暫領討逆將軍印繼續討伐潁州之亂。但其平定衛州之亂有功,且查處衛州各級官員瀆職罪行,著加封安遠將軍職,另賞出征將士每人銀二十兩,酒一壇,以資鼓勵。”
眾位大臣一聽心裏都是一涼:這哪裏是懲罰,安遠將軍和討逆將軍都是正五品下,可是位階還在討逆將軍之上,而且並沒有奪取王漢新的節仗,他依然可以臨機專斷,裏外裏王漢新就受了一頓訓斥,還白拿了幾十萬兩白銀的賞賜。皇帝今天這一出就是為了向大家宣布他對王漢新的絕對支持麽。
由於邱逸儒的這番話義正詞嚴,大家誰都不便提出異議來,反而給劉龑省了不少是非,經過這次朝會以後,邱逸儒反倒成了名人。其實他的本意是想讓皇帝嚴厲懲罰王漢新的,隻不過沒料到皇帝借力打力把事情轉了個兒,結果邱逸儒由於和皇上配合的十分默契,以至於大家都認為邱逸儒是皇上事先安排好的托兒,由此紛紛以為邱逸儒已經深受皇上信賴,轉而有不少人開始巴結起他來,這位邱逸儒以後的崛起鋪平了道路。
退朝以後伍思成向劉龑建議道:“陛下,微臣以為應該借此機會褫奪王漢新的節仗。此人行事往往出人意表,給他太大的自由恐怕會難以收拾。”
劉龑歎了口氣道:“你的憂慮朕不是不知道,可是這節仗當初是他問朕討了去的,為的就是能夠按照他自己的意思用兵。這一上朕認為沒有做錯,王漢新是個不能用常理去拘束的人,給他自由發揮的餘地他或許能夠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比如這次的衛州平定戰,按照常理行事恐怕無法在短短一月之中做到這一,何況這一個月中還有一大半是在路上的時間。可是有利有弊,有了顯著的成果,也會有明顯的弊端,這就是用王漢新這個人的代價。如果此時束縛住了他的手腳,反而會使得事情變得複雜化,而且也會使他產生退縮的念頭。如果你想早把這頭野狼關回籠子裏,倒不如盡力配合他早日凱旋而回,這才是最有效的辦法。”
伍思成低頭行禮道:“是。陛下既然已經深思熟慮,微臣就放心了。微臣必定盡力為王安遠提供情報,助他早日平定潁州之亂。”
衛州的這場風波至此大致落下了帷幕,可是伍思成的憂慮還是有先見之明的,果然王漢新又在潁州鬧出了更大的動靜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