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獻之漠北之戰和突襲金山成功的消息傳到京城以後,並沒有如同往常那樣舉國歡騰,除了劉龑等少數幾人對此事欣喜不已以外,京城陷入了一種奇怪的氛圍之中。
要細論其各中緣由的話,事情其實十分錯綜複雜。忠義郡王劉獻之原本是晉王劉潛的兒子,也是代表劉氏宗族的勢力。本來晉王作亂大大打擊了宗室的力量,可是劉獻之卻在晉王之亂中成功的保全了自己,並且在這些年來逐漸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立下了令人側目的武勳。這麽一來就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平衡。
原本以李太後和仆射韓可民為首的太後一黨,以李再興,晏明,安靖邊為首的文臣一黨,以華皇後,國丈華天羽為首的中立派以及以劉潛為首的宗室一派構成了一個政治平衡。後來隨著李再興的意外死亡而使得太後一黨做大,風頭蓋過了其他三派,之後李太後為了讓自己的兒子楚王劉顯取代劉龑登基又設計逼得晉王劉潛作亂,成功的消滅了宗族勢力中最大力量,為了消除日益壯大的太後黨劉龑及時出手抓出了太後私通突契的罪證,除掉了李太後,韓可民等人,從而使得太後一黨的勢力一落千丈。從太後黨衰落以後,華皇後的後黨勢力開始抬頭,原本中立派逐漸嶄露頭角。這也是劉龑為了防止晏明,安靖邊的文臣派做大的措施之一,同時他也有意培植新興力量,像鄒楓,邱逸儒等新興的文臣以及薛伯仁,王漢新,高定邊一幹新興的武將的崛起也逐漸分化了朝廷中的派係勢力。這麽一來,原本的太後黨和文臣派感覺到了被皇上所疏遠,他們的不滿情緒越來越濃厚。如果說皇後一黨的崛起還不算太過難以忍受,那是因為皇後一黨裏沒有掌握軍權的人物,但劉獻之的崛起就是他們難以容忍的——既是宗室皇親,又掌握一方軍政大權,要是他的軍功累累,威望日隆,那麽這兩派就再也無法與之抗衡了。於是在不知不覺間事情開始起了變化,缺乏領軍人物的太後一黨與文臣派逐漸變成了同仇敵愾的同盟關係,他們經過這兩年的醞釀開始逐漸取得了共識,而漠北之戰的結果迫使他們不得不展開反擊。
原本劉獻之此次的奇功當然應該大加褒賞,但是這群人抓住了劉獻之此戰消耗巨大的小辮子開始做文章。由於連年用兵,絹之國的財政也確實出現了不少問題,這些人針對這一點開始大做文章,連連上書向劉龑陳述如果和突契展開這種規模巨大的消耗戰的話,國家經濟將麵臨嚴峻考驗,百姓的生活也將變得窘迫困苦,如果在這個節骨眼上對劉獻之大加封賞的話,無疑會助長邊境諸將群起效仿的風氣。
這其中的厲害關係劉龑豈能不知,但是對方抬出了國計民生的名分劉龑也不能置之不理,而且他更擔心太後黨與文臣派的聯合,這一點是不得不顧忌的方麵。讓劉龑後悔不已的是這些人的聯合獲得巨大進展的時候正是伍思成出使帕斯帝國的那一年,這一年中劉龑的情報不暢致使等到伍思成歸來發現問題時已經無法再杜絕情況的演變了。
話說回來,就算劉龑想聽從這些人的建議事情依然無法解決。劉獻之的功績是明擺著的,有功不賞的話肯定會引起武將們的不滿,因此如何做才能既平息朝野中的反對聲浪,又能讓劉獻之滿意就成了劉龑目前最頭痛的事情。這件事上能夠保持中立的隻有伍思成一人,就連薛伯仁也無法與之商量,因為武將出身的他毫無疑問會站到劉獻之那邊去,因此伍思成就被劉龑單獨留在養心殿裏商議對策。
“陛下,關於這個賞賜的問題,微臣認為應該聽從各位大臣們的建議。”伍思成思考了半天後開口答道。
這多少有些出乎劉龑的預料,因為伍思成很清楚太後黨與文臣派聯合以後在朝野的影響力,他顯然也不希望這群人能左右朝議才是,便道:“如果這樣的話,該怎麽平息劉獻之的不滿呢?”
伍思成笑了笑道:“微臣的意思是忠義郡王的身份已經很高,此次若是封他為王的話,那麽他將來再立了什麽大功的話,陛下如何封賞呢?所以微臣認為對於此次參戰的將士們的賞賜可以按照正常封賞,唯獨對郡王殿下必須另辟蹊徑。”
劉龑把眼睛眯成了一條縫,道:“你是說既是恩賞又不提高他的爵位和權力?”
“正是如此,陛下。陛下可曾記得當年郡王殿下是因何獲得郡王的稱號的?”
劉龑被他這麽一提醒頓時醒悟:當初劉獻之判斷父親劉潛作亂絕沒有好下場,因此用計賺得父親的委任得到了節製太原府軍隊的權力,可是他一旦回到太原就把留守的諸將聚集起來宣布討伐自己的父親,凡是不肯從命者全部被他處死了。由此晉王之亂得以提前結束,而太原府也始終在朝廷掌握之中,沒有讓突契有可趁之機,正是因為這一件大功劉獻之獲封了忠義郡王的地位。但是從這件事以後,他背叛的父親被斬首,所有的血親全部被流放南疆,他的舉動可以說讓他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們恩斷義絕。如果趁著這一次的大功,赦免了他的親族的罪,讓他們重新回到京城,那麽無疑是賣了一次大人情給劉獻之,這比直接封賞他更能令他感到皇恩浩蕩,同時又能堵住中傷他的那些悠悠之口,畢竟這些回歸的皇族們是亂臣之後,其影響力不可與當年同日而語,宗族勢力短期內並沒有得到加強,實在是兩全其美的事情。
“好!那就這麽辦!赦免晉王的親族,另賜晉王世子劉坦之為候,讓他們回到京城就是了。”
“陛下聖明。”
劉龑皺著眉道:“朕真正擔心的是這一次迫於他們的壓力沒有封賞忠義郡王,恐怕會讓他們得寸進尺,將來的局麵不好控製啊。”
伍思成笑道:“陛下,關於這件事麽,就不是微臣應該插手的事情了。如果宗族的勢力沒有抬頭的話,那麽朝廷各派係都應該是皆大歡喜的才是,因此誰也不希望太後黨與文臣派聯合起來成為威脅,所以這件事情陛下還是請皇後裁奪吧。”
伍思成的意思很明白,如果宗族勢力沒有再次擴大,那麽皇後一黨的主要對手就將是太後黨與文臣派的聯合了,劉龑大可以讓他們互相傾軋,也不必把伍思成抬到幕前成為眾矢之的。劉龑當即笑道:“你這個壞家夥,好啦,今天就放過你。你安心回去與尊夫人卿卿我我去好了。”(未完待續。)
要細論其各中緣由的話,事情其實十分錯綜複雜。忠義郡王劉獻之原本是晉王劉潛的兒子,也是代表劉氏宗族的勢力。本來晉王作亂大大打擊了宗室的力量,可是劉獻之卻在晉王之亂中成功的保全了自己,並且在這些年來逐漸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立下了令人側目的武勳。這麽一來就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平衡。
原本以李太後和仆射韓可民為首的太後一黨,以李再興,晏明,安靖邊為首的文臣一黨,以華皇後,國丈華天羽為首的中立派以及以劉潛為首的宗室一派構成了一個政治平衡。後來隨著李再興的意外死亡而使得太後一黨做大,風頭蓋過了其他三派,之後李太後為了讓自己的兒子楚王劉顯取代劉龑登基又設計逼得晉王劉潛作亂,成功的消滅了宗族勢力中最大力量,為了消除日益壯大的太後黨劉龑及時出手抓出了太後私通突契的罪證,除掉了李太後,韓可民等人,從而使得太後一黨的勢力一落千丈。從太後黨衰落以後,華皇後的後黨勢力開始抬頭,原本中立派逐漸嶄露頭角。這也是劉龑為了防止晏明,安靖邊的文臣派做大的措施之一,同時他也有意培植新興力量,像鄒楓,邱逸儒等新興的文臣以及薛伯仁,王漢新,高定邊一幹新興的武將的崛起也逐漸分化了朝廷中的派係勢力。這麽一來,原本的太後黨和文臣派感覺到了被皇上所疏遠,他們的不滿情緒越來越濃厚。如果說皇後一黨的崛起還不算太過難以忍受,那是因為皇後一黨裏沒有掌握軍權的人物,但劉獻之的崛起就是他們難以容忍的——既是宗室皇親,又掌握一方軍政大權,要是他的軍功累累,威望日隆,那麽這兩派就再也無法與之抗衡了。於是在不知不覺間事情開始起了變化,缺乏領軍人物的太後一黨與文臣派逐漸變成了同仇敵愾的同盟關係,他們經過這兩年的醞釀開始逐漸取得了共識,而漠北之戰的結果迫使他們不得不展開反擊。
原本劉獻之此次的奇功當然應該大加褒賞,但是這群人抓住了劉獻之此戰消耗巨大的小辮子開始做文章。由於連年用兵,絹之國的財政也確實出現了不少問題,這些人針對這一點開始大做文章,連連上書向劉龑陳述如果和突契展開這種規模巨大的消耗戰的話,國家經濟將麵臨嚴峻考驗,百姓的生活也將變得窘迫困苦,如果在這個節骨眼上對劉獻之大加封賞的話,無疑會助長邊境諸將群起效仿的風氣。
這其中的厲害關係劉龑豈能不知,但是對方抬出了國計民生的名分劉龑也不能置之不理,而且他更擔心太後黨與文臣派的聯合,這一點是不得不顧忌的方麵。讓劉龑後悔不已的是這些人的聯合獲得巨大進展的時候正是伍思成出使帕斯帝國的那一年,這一年中劉龑的情報不暢致使等到伍思成歸來發現問題時已經無法再杜絕情況的演變了。
話說回來,就算劉龑想聽從這些人的建議事情依然無法解決。劉獻之的功績是明擺著的,有功不賞的話肯定會引起武將們的不滿,因此如何做才能既平息朝野中的反對聲浪,又能讓劉獻之滿意就成了劉龑目前最頭痛的事情。這件事上能夠保持中立的隻有伍思成一人,就連薛伯仁也無法與之商量,因為武將出身的他毫無疑問會站到劉獻之那邊去,因此伍思成就被劉龑單獨留在養心殿裏商議對策。
“陛下,關於這個賞賜的問題,微臣認為應該聽從各位大臣們的建議。”伍思成思考了半天後開口答道。
這多少有些出乎劉龑的預料,因為伍思成很清楚太後黨與文臣派聯合以後在朝野的影響力,他顯然也不希望這群人能左右朝議才是,便道:“如果這樣的話,該怎麽平息劉獻之的不滿呢?”
伍思成笑了笑道:“微臣的意思是忠義郡王的身份已經很高,此次若是封他為王的話,那麽他將來再立了什麽大功的話,陛下如何封賞呢?所以微臣認為對於此次參戰的將士們的賞賜可以按照正常封賞,唯獨對郡王殿下必須另辟蹊徑。”
劉龑把眼睛眯成了一條縫,道:“你是說既是恩賞又不提高他的爵位和權力?”
“正是如此,陛下。陛下可曾記得當年郡王殿下是因何獲得郡王的稱號的?”
劉龑被他這麽一提醒頓時醒悟:當初劉獻之判斷父親劉潛作亂絕沒有好下場,因此用計賺得父親的委任得到了節製太原府軍隊的權力,可是他一旦回到太原就把留守的諸將聚集起來宣布討伐自己的父親,凡是不肯從命者全部被他處死了。由此晉王之亂得以提前結束,而太原府也始終在朝廷掌握之中,沒有讓突契有可趁之機,正是因為這一件大功劉獻之獲封了忠義郡王的地位。但是從這件事以後,他背叛的父親被斬首,所有的血親全部被流放南疆,他的舉動可以說讓他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們恩斷義絕。如果趁著這一次的大功,赦免了他的親族的罪,讓他們重新回到京城,那麽無疑是賣了一次大人情給劉獻之,這比直接封賞他更能令他感到皇恩浩蕩,同時又能堵住中傷他的那些悠悠之口,畢竟這些回歸的皇族們是亂臣之後,其影響力不可與當年同日而語,宗族勢力短期內並沒有得到加強,實在是兩全其美的事情。
“好!那就這麽辦!赦免晉王的親族,另賜晉王世子劉坦之為候,讓他們回到京城就是了。”
“陛下聖明。”
劉龑皺著眉道:“朕真正擔心的是這一次迫於他們的壓力沒有封賞忠義郡王,恐怕會讓他們得寸進尺,將來的局麵不好控製啊。”
伍思成笑道:“陛下,關於這件事麽,就不是微臣應該插手的事情了。如果宗族的勢力沒有抬頭的話,那麽朝廷各派係都應該是皆大歡喜的才是,因此誰也不希望太後黨與文臣派聯合起來成為威脅,所以這件事情陛下還是請皇後裁奪吧。”
伍思成的意思很明白,如果宗族勢力沒有再次擴大,那麽皇後一黨的主要對手就將是太後黨與文臣派的聯合了,劉龑大可以讓他們互相傾軋,也不必把伍思成抬到幕前成為眾矢之的。劉龑當即笑道:“你這個壞家夥,好啦,今天就放過你。你安心回去與尊夫人卿卿我我去好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