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瑪卡布爾對拜巴斯巴恩說的並不是實情,當然他也不是故意要隱瞞什麽,因為瑪卡布爾自己也不了解全部真相。米福拉公爵的確是在得到特拉格國王有意征討他的消息以後才出兵的,但這消息本身就是特拉格國王故意透露給米福拉的。
特拉格的確是個安於現狀的國王,但並不代表他缺乏謀略。要對付與自己勢均力敵的米福拉公爵,本身就沒有多少勝算,因此誰先動手就會擔上兄弟鬩牆的不義惡名,如果由特拉格先出手的話,那麽他不但之前十幾年的隱忍寬容都付諸流水,還會招來姑息養奸的指責;如果由米福拉動手的話他就可以給他安上不顧國王恩寵,大逆叛國的罪名,這對於特拉格聯合全國其他勢力是很有幫助的。
事情不出特拉格所料,僅僅是透露了一點風聲,外加一些兵力的調動就讓天生心急的米福拉坐不住了。嚴格說來雙方誰都沒有做好與對方全麵開戰的準備,可米福拉還是悍然發動了進攻。他集中兩萬人馬朝著國王軍駐守的兩個要塞發動了進攻,結果特拉格用來引誘米福拉進攻的軍事調動變成了及時備戰的先見之明,米福拉軍突襲不成,頓兵於兩座要塞之下。雖然米福拉之後又征募集結了五萬大軍前往增援,也足足用了兩個月才拿下了這兩座要塞。
這使得特拉格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了先機:本來米福拉的強項在於他的經濟能力,如果論起土地的廣闊程度來他自然不能與國王相比。如今僅僅是兩座要塞就讓米福拉花了整整兩個月,米福拉軍的作戰能力強弱全國上下有目共睹,大家對戰勝米福拉的信心大為增強,由此除了原本就依附於米福拉的領主們,國內很少出現主動投降的情況。每一座抵抗的城池都會大大削弱米福拉軍的戰鬥力,同時也會為特拉格組織力量贏得時間。
根據情報,特拉格獲悉米福拉的目標在於吸引國王軍與之決戰,以求一戰決定勝負。特拉格當然沒有必要迎合米福拉的步伐去作戰,他采取的部署是層層防禦,利用自己國土的廣闊空間來贏得時間征募更多的士兵參戰。可是特拉格明白這個計劃中有一個弱點,那就是米福拉手上的象兵部隊數量要比自己多。辛德拉的軍隊中戰鬥力最強的兵種無疑就是象兵,可是要組建象兵的費用十分高昂,因此經濟實力強大的米福拉自然擁有更多的象兵部隊。這個差距意味著國王軍很難在野戰中打贏米福拉軍,這也是米福拉急切希望和國王軍決戰的原因。特拉格最怕的就是米福拉率領大軍直接背上攻擊國都,那樣的話他就不得不和對方在野外決戰,否則全國的民心士氣都會大受打擊。
瑪卡布爾說服拜巴斯巴恩派出五萬大軍相助的消息無疑是天大的喜事,收到瑪卡布爾的來信以後特拉格欣喜不已。雖然信中言明帕斯軍此次來援的軍費和糧食全部要由辛德拉承擔,斬獲的敵軍首級也需要由特拉格來支付賞賜,但是能夠得到聞名天下的帕斯軍隊相助,單是這個名號就足以成為巨大的政治宣傳優勢了。
戰爭進行到第四個月份的時候,戰況開始轉而對米福拉軍有利——米福拉強大的經濟能力吸引了大量的雇傭軍前往效力,隨著時間的推移米福拉軍的規模迅速擴張,而且這些雇傭兵的作戰能力也遠遠高於剛剛征募來的辛德拉士兵,因此戰場上開始出現一邊倒的局麵。隨著越來越多的城池被攻陷,有些領主的立場開始動搖起來,越來越多的人暗中修書與米福拉取得聯係表示臣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國王還不出兵的話,那麽情況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迅速變得不可收拾了。
特拉格一麵派人星夜兼程去和帕斯援軍取得聯係,約定時間一同趕來會戰,一麵聚集了他所能調動的全部軍隊,一共十八萬大軍離開王都。
特拉格明白米福拉隻要知道自己出兵的消息,一定會全力迎上來。自己全力行軍顯然是不明智的,那樣不但無法和帕斯援軍合並在一起,更會縮短敵軍的補給線。要是能夠吸引米福拉軍深入,那就有可能截斷對方過長的補給線。因此特拉格雖然出兵了,卻磨磨蹭蹭的往南走,反倒是米福拉率大軍一路北上毫不遲疑(此時米福拉的總兵力已經超過二十二萬,且戰力也強於國王軍)。
就算特拉格的腳步再慢,雙方的大軍也終究是要遭遇的,可在哪裏遭遇就很有講究了。從這一點上來看就能夠知道特拉格確實比米福拉更有算計,一直慢慢吞吞行軍的特拉格突然加快了速度,以三天急行軍及時搶占了厄爾莫德河北岸。以橫亙辛德拉中部的厄爾莫德河為天然屏障阻擋米福拉的大軍可以占到不少便宜,而且特拉格還可以利用恒河的支流來為這支大軍提供糧秣供給。被特拉格的突然行動搶占了先機的米福拉很快也占據了南岸,雙方沿著南北兩岸展開兵力。
特拉格占據了主動,當然不會做出貿然渡河的舉動,他的補給比米福拉方便,隻要能夠不讓米福拉主力渡河可以說就穩操勝券了,更何況還有一支帕斯援軍正在路上。
米福拉的確是個急性子,眼看著賴著不動的特拉格,他采取了主動進攻的態勢,在河上趕造船隻準備強渡厄爾莫德河。
麵對米福拉這種近乎無謀的舉動,特拉格都忍不住要為他鞠一把同情淚了。如果米福拉真的引兵渡河,那簡直是特拉格求之不得的事情,特拉格的弓箭手會讓他們全都死在厄爾莫德河裏。
比起這件事來更讓特拉格感到不安的是帕斯帝國的五萬援軍卻至今沒有趕到戰場,根據特拉格的計算,如果帕斯軍的行軍速度正常,他們應該與自己差不多的時間趕到厄爾莫德河北岸才對,究竟是什麽事情阻礙了帕斯軍的腳步呢?
當他派出的哨探送來報告以後,特拉格大吃一驚:帕斯軍去向不明!(未完待續。)
特拉格的確是個安於現狀的國王,但並不代表他缺乏謀略。要對付與自己勢均力敵的米福拉公爵,本身就沒有多少勝算,因此誰先動手就會擔上兄弟鬩牆的不義惡名,如果由特拉格先出手的話,那麽他不但之前十幾年的隱忍寬容都付諸流水,還會招來姑息養奸的指責;如果由米福拉動手的話他就可以給他安上不顧國王恩寵,大逆叛國的罪名,這對於特拉格聯合全國其他勢力是很有幫助的。
事情不出特拉格所料,僅僅是透露了一點風聲,外加一些兵力的調動就讓天生心急的米福拉坐不住了。嚴格說來雙方誰都沒有做好與對方全麵開戰的準備,可米福拉還是悍然發動了進攻。他集中兩萬人馬朝著國王軍駐守的兩個要塞發動了進攻,結果特拉格用來引誘米福拉進攻的軍事調動變成了及時備戰的先見之明,米福拉軍突襲不成,頓兵於兩座要塞之下。雖然米福拉之後又征募集結了五萬大軍前往增援,也足足用了兩個月才拿下了這兩座要塞。
這使得特拉格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了先機:本來米福拉的強項在於他的經濟能力,如果論起土地的廣闊程度來他自然不能與國王相比。如今僅僅是兩座要塞就讓米福拉花了整整兩個月,米福拉軍的作戰能力強弱全國上下有目共睹,大家對戰勝米福拉的信心大為增強,由此除了原本就依附於米福拉的領主們,國內很少出現主動投降的情況。每一座抵抗的城池都會大大削弱米福拉軍的戰鬥力,同時也會為特拉格組織力量贏得時間。
根據情報,特拉格獲悉米福拉的目標在於吸引國王軍與之決戰,以求一戰決定勝負。特拉格當然沒有必要迎合米福拉的步伐去作戰,他采取的部署是層層防禦,利用自己國土的廣闊空間來贏得時間征募更多的士兵參戰。可是特拉格明白這個計劃中有一個弱點,那就是米福拉手上的象兵部隊數量要比自己多。辛德拉的軍隊中戰鬥力最強的兵種無疑就是象兵,可是要組建象兵的費用十分高昂,因此經濟實力強大的米福拉自然擁有更多的象兵部隊。這個差距意味著國王軍很難在野戰中打贏米福拉軍,這也是米福拉急切希望和國王軍決戰的原因。特拉格最怕的就是米福拉率領大軍直接背上攻擊國都,那樣的話他就不得不和對方在野外決戰,否則全國的民心士氣都會大受打擊。
瑪卡布爾說服拜巴斯巴恩派出五萬大軍相助的消息無疑是天大的喜事,收到瑪卡布爾的來信以後特拉格欣喜不已。雖然信中言明帕斯軍此次來援的軍費和糧食全部要由辛德拉承擔,斬獲的敵軍首級也需要由特拉格來支付賞賜,但是能夠得到聞名天下的帕斯軍隊相助,單是這個名號就足以成為巨大的政治宣傳優勢了。
戰爭進行到第四個月份的時候,戰況開始轉而對米福拉軍有利——米福拉強大的經濟能力吸引了大量的雇傭軍前往效力,隨著時間的推移米福拉軍的規模迅速擴張,而且這些雇傭兵的作戰能力也遠遠高於剛剛征募來的辛德拉士兵,因此戰場上開始出現一邊倒的局麵。隨著越來越多的城池被攻陷,有些領主的立場開始動搖起來,越來越多的人暗中修書與米福拉取得聯係表示臣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國王還不出兵的話,那麽情況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迅速變得不可收拾了。
特拉格一麵派人星夜兼程去和帕斯援軍取得聯係,約定時間一同趕來會戰,一麵聚集了他所能調動的全部軍隊,一共十八萬大軍離開王都。
特拉格明白米福拉隻要知道自己出兵的消息,一定會全力迎上來。自己全力行軍顯然是不明智的,那樣不但無法和帕斯援軍合並在一起,更會縮短敵軍的補給線。要是能夠吸引米福拉軍深入,那就有可能截斷對方過長的補給線。因此特拉格雖然出兵了,卻磨磨蹭蹭的往南走,反倒是米福拉率大軍一路北上毫不遲疑(此時米福拉的總兵力已經超過二十二萬,且戰力也強於國王軍)。
就算特拉格的腳步再慢,雙方的大軍也終究是要遭遇的,可在哪裏遭遇就很有講究了。從這一點上來看就能夠知道特拉格確實比米福拉更有算計,一直慢慢吞吞行軍的特拉格突然加快了速度,以三天急行軍及時搶占了厄爾莫德河北岸。以橫亙辛德拉中部的厄爾莫德河為天然屏障阻擋米福拉的大軍可以占到不少便宜,而且特拉格還可以利用恒河的支流來為這支大軍提供糧秣供給。被特拉格的突然行動搶占了先機的米福拉很快也占據了南岸,雙方沿著南北兩岸展開兵力。
特拉格占據了主動,當然不會做出貿然渡河的舉動,他的補給比米福拉方便,隻要能夠不讓米福拉主力渡河可以說就穩操勝券了,更何況還有一支帕斯援軍正在路上。
米福拉的確是個急性子,眼看著賴著不動的特拉格,他采取了主動進攻的態勢,在河上趕造船隻準備強渡厄爾莫德河。
麵對米福拉這種近乎無謀的舉動,特拉格都忍不住要為他鞠一把同情淚了。如果米福拉真的引兵渡河,那簡直是特拉格求之不得的事情,特拉格的弓箭手會讓他們全都死在厄爾莫德河裏。
比起這件事來更讓特拉格感到不安的是帕斯帝國的五萬援軍卻至今沒有趕到戰場,根據特拉格的計算,如果帕斯軍的行軍速度正常,他們應該與自己差不多的時間趕到厄爾莫德河北岸才對,究竟是什麽事情阻礙了帕斯軍的腳步呢?
當他派出的哨探送來報告以後,特拉格大吃一驚:帕斯軍去向不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