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就在阿魯巴尼亞國王迪卡爾二世獲得帕斯內亂消息的同時,這個消息也傳到了帕爾契國的中樞機構,接到這個消息的李天昊憤然摔碎了手中的酒杯。
自從進攻巴魯德要塞失敗以後,李天昊就開始著手對阿魯巴尼亞的攻略,可是要完成進攻阿魯巴尼亞的準備並非一件簡單的事情。
首先是帕爾契自身的問題。帕爾契國滅亡了亞基以後固然一躍成為雄踞一方的大國,可是對新征服的原亞基土地的統治並不能算是牢固,由此國內始終有一批人對與阿魯巴尼亞開戰持反對態度。帕爾契的總軍事力量並不是特別強大,加上滅亡亞基的戰爭中的消耗,目前堪稱精兵的數量不過十多萬人,這些兵力打擊風雨飄搖的亞基是足夠了,但是要麵對阿魯巴尼亞時就未必夠用了。為了打贏這場仗,帕爾契勢必要征募更多的軍隊加以訓練才行。
其次則是地理上的不便。當初進攻亞基時帕爾契軍隊是順著難羅河而下一路進攻的,亞基的經濟中心幾乎全部是在難羅河的兩岸,因此帕爾契軍每攻陷一個城市就會使得亞基削弱一分,此消彼長慢慢蠶食敵方。而且亞基周邊廣闊的地域使得帕爾契軍可以采取多種戰略戰術發動攻擊。可是阿魯巴尼亞則不然。亞基與阿魯巴尼亞接壤的地區相對狹窄,自古以來進攻阿魯巴尼亞隻有三條線路。
第一條是沿著狄啟爾海沿岸從梅奧蘭要塞進兵,這條線路可以直接插向阿魯巴尼亞在狄啟爾海沿岸的眾多城池,那裏也是阿魯巴尼亞第二繁榮的地區。走這條路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隨時從海上獲得補給,免去了在沙漠地帶運輸物資的痛苦。但是帕爾契滅亡亞基以後,亞基軍在狄啟爾海的艦隊早就不複存在,要重建一支足以壓製阿魯巴尼亞海軍,並且能夠為大軍提供補給的艦隊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事情,因此目前從這一路進攻不太現實,至少不可能動用大規模的軍隊出擊。
第二條是從圖爾要塞北上沿著狹海邊攻入阿魯巴尼亞境內。但是這條路線上並沒有阿魯巴尼亞的重要城市——這裏固然也有供耕作的土地,但其麵積遠比狄啟爾海沿岸要小,與阿魯巴尼亞的後方隔著茫茫沙漠,而且又距離亞基太近,因此自古以來便不被統治者看好,處於半荒廢的狀態。從這裏進攻進入阿魯巴尼亞境內以後隻有兩條路可走,一是跨越相對短距離的沙漠攻向狄啟爾海沿岸,二是跨越噩夢般的大段沙漠地區攻向巴士拉底,可惜自古以來便沒有人完成過這樣近乎自殺的壯舉。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這條線路從來都是作為第一條線路的助攻路線而存在著的。
第三條是利用海軍跨越狹海進攻狹海對岸的阿魯巴尼亞國土。這條路線對帕爾契而言是最簡單的,卻又是最無用的一條路線。說它簡單,是因為阿魯巴尼亞的狹海艦隊在對艾爾達控製的金庭據點發動攻擊時幾乎全軍覆沒,至今也未能恢複元氣,而艾爾達的艦隊則茁壯成長,如今已經改編成為了帕爾契第二,第三兩支艦隊,要控製住狹海並不是問題。說它無用是因為阿魯巴尼亞在狹海沿岸幾乎沒有一座像樣的城市,自古以來這些地區就不得不麵對亞基海軍的襲擾,因此他們的海防設施都很完備,而陸地守備條件卻很簡陋。這意味著帕爾契艦隊要登陸會遭受很大的損失,而攻下這些隻能稱之為據點的地方以後卻很難固守,完全成了一場投資大而回報小的舉動,即便是全部攻陷了對於阿魯巴尼亞的國力影響也不大。
當然,帕爾契也可以派出艦隊駛出狹海進入辛德拉海,然後再北上進入帕斯灣,從巴士拉底城的後方登陸。可惜這樣不但要麵臨阿魯巴尼亞最精銳的帕斯灣艦隊攻擊,還有可能招來帕斯帝國的誤會。更重要的一點是單靠一兩支艦隊是無法將大軍運送到巴士拉底城外並且提供充足的給養的,麵對城高池深,以堅固聞名的巴士拉底城顯然不是短期內能夠攻克的,因此這種奇謀除非是作為陸地上大軍進攻的輔助時才會顯現出其價值來,正常的用兵家是不會選擇這種戰略的。
麵對僅有的三種選擇,顯然第三條是目前最為可行的戰略部署,可惜收效實在難以令人滿意。而阿魯巴尼亞的前大將軍,如今的南境防禦指揮阿德勒姆在到任以後便不斷的調整當地駐軍的部署,漸漸形成了一套全新的防禦體係。而這套防禦體係也成了李天昊之前最為頭痛的問題。
阿德勒姆的防禦看似漏洞百出,整個邊境上幾乎找不出一個戰略防禦重點來,可是李天昊卻清楚的察覺到了他的意圖所在。實際上阿德勒姆的戰略縱深非常廣,他故意讓每個地方看起來都不是什麽難攻不落的要塞堡壘,卻在最為重要的戰略節點上加強了防禦措施。他讓每個防禦據點都成為威脅帕爾契補給線的釘子,帕爾契軍隊如果跨越這些據點前進的話,補給就會受到一定的威脅,積少成多的話就會一點一點扼殺帕爾契大軍的戰鬥能力。可是如果帕爾契軍一路攻城拔寨步步為營的話,又會損失過多的時間和兵力,同樣會陷入難以為繼的境地,最後一旦阿魯巴尼亞援軍到達就會麵臨失敗的危險。
麵對一個如此老奸巨猾的對手,李天昊和魏鬆為首的幕僚團以及高級將領們研究了許久還是難以找到突破點,可偏偏在這個時候又傳來了帕斯內亂的消息,這簡直就是雪上加霜。
李天昊很清楚帕斯的亂局對於阿魯巴尼亞而言是一件大好事,而對帕爾契而言就完全相反了。如果阿魯巴尼亞和帕斯締結了和平條約,那麽阿魯巴尼亞在帕斯灣駐防的艦隊就有可能離開那裏進入狹海與帕爾契軍對抗,更有甚者,他原本駐守北方的大軍就有可能抽調出力量來支援南方。從某種意義上來阿魯巴尼亞防禦北方帕斯帝國的軍隊比南方更為精銳,到時候雙方的兵力對比和戰力強弱就有可能發生逆轉,這讓李天昊如何不急?!
此時魏鬆已經回到艾希提頓城主持內政,隻有次席幕僚長布魯克斯等人可以一同商議。布魯克斯認為這個時候是應該發揮外交斡旋的時候了,如果帕爾契能夠和狄啟爾海對岸的神之國弗蘭克達成某種程度的協議,讓弗蘭克國介入帕斯帝國和阿魯巴尼亞的事務,那麽或許就可以製衡阿魯巴尼亞的戰略態勢了。(未完待續。)
自從進攻巴魯德要塞失敗以後,李天昊就開始著手對阿魯巴尼亞的攻略,可是要完成進攻阿魯巴尼亞的準備並非一件簡單的事情。
首先是帕爾契自身的問題。帕爾契國滅亡了亞基以後固然一躍成為雄踞一方的大國,可是對新征服的原亞基土地的統治並不能算是牢固,由此國內始終有一批人對與阿魯巴尼亞開戰持反對態度。帕爾契的總軍事力量並不是特別強大,加上滅亡亞基的戰爭中的消耗,目前堪稱精兵的數量不過十多萬人,這些兵力打擊風雨飄搖的亞基是足夠了,但是要麵對阿魯巴尼亞時就未必夠用了。為了打贏這場仗,帕爾契勢必要征募更多的軍隊加以訓練才行。
其次則是地理上的不便。當初進攻亞基時帕爾契軍隊是順著難羅河而下一路進攻的,亞基的經濟中心幾乎全部是在難羅河的兩岸,因此帕爾契軍每攻陷一個城市就會使得亞基削弱一分,此消彼長慢慢蠶食敵方。而且亞基周邊廣闊的地域使得帕爾契軍可以采取多種戰略戰術發動攻擊。可是阿魯巴尼亞則不然。亞基與阿魯巴尼亞接壤的地區相對狹窄,自古以來進攻阿魯巴尼亞隻有三條線路。
第一條是沿著狄啟爾海沿岸從梅奧蘭要塞進兵,這條線路可以直接插向阿魯巴尼亞在狄啟爾海沿岸的眾多城池,那裏也是阿魯巴尼亞第二繁榮的地區。走這條路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隨時從海上獲得補給,免去了在沙漠地帶運輸物資的痛苦。但是帕爾契滅亡亞基以後,亞基軍在狄啟爾海的艦隊早就不複存在,要重建一支足以壓製阿魯巴尼亞海軍,並且能夠為大軍提供補給的艦隊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事情,因此目前從這一路進攻不太現實,至少不可能動用大規模的軍隊出擊。
第二條是從圖爾要塞北上沿著狹海邊攻入阿魯巴尼亞境內。但是這條路線上並沒有阿魯巴尼亞的重要城市——這裏固然也有供耕作的土地,但其麵積遠比狄啟爾海沿岸要小,與阿魯巴尼亞的後方隔著茫茫沙漠,而且又距離亞基太近,因此自古以來便不被統治者看好,處於半荒廢的狀態。從這裏進攻進入阿魯巴尼亞境內以後隻有兩條路可走,一是跨越相對短距離的沙漠攻向狄啟爾海沿岸,二是跨越噩夢般的大段沙漠地區攻向巴士拉底,可惜自古以來便沒有人完成過這樣近乎自殺的壯舉。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這條線路從來都是作為第一條線路的助攻路線而存在著的。
第三條是利用海軍跨越狹海進攻狹海對岸的阿魯巴尼亞國土。這條路線對帕爾契而言是最簡單的,卻又是最無用的一條路線。說它簡單,是因為阿魯巴尼亞的狹海艦隊在對艾爾達控製的金庭據點發動攻擊時幾乎全軍覆沒,至今也未能恢複元氣,而艾爾達的艦隊則茁壯成長,如今已經改編成為了帕爾契第二,第三兩支艦隊,要控製住狹海並不是問題。說它無用是因為阿魯巴尼亞在狹海沿岸幾乎沒有一座像樣的城市,自古以來這些地區就不得不麵對亞基海軍的襲擾,因此他們的海防設施都很完備,而陸地守備條件卻很簡陋。這意味著帕爾契艦隊要登陸會遭受很大的損失,而攻下這些隻能稱之為據點的地方以後卻很難固守,完全成了一場投資大而回報小的舉動,即便是全部攻陷了對於阿魯巴尼亞的國力影響也不大。
當然,帕爾契也可以派出艦隊駛出狹海進入辛德拉海,然後再北上進入帕斯灣,從巴士拉底城的後方登陸。可惜這樣不但要麵臨阿魯巴尼亞最精銳的帕斯灣艦隊攻擊,還有可能招來帕斯帝國的誤會。更重要的一點是單靠一兩支艦隊是無法將大軍運送到巴士拉底城外並且提供充足的給養的,麵對城高池深,以堅固聞名的巴士拉底城顯然不是短期內能夠攻克的,因此這種奇謀除非是作為陸地上大軍進攻的輔助時才會顯現出其價值來,正常的用兵家是不會選擇這種戰略的。
麵對僅有的三種選擇,顯然第三條是目前最為可行的戰略部署,可惜收效實在難以令人滿意。而阿魯巴尼亞的前大將軍,如今的南境防禦指揮阿德勒姆在到任以後便不斷的調整當地駐軍的部署,漸漸形成了一套全新的防禦體係。而這套防禦體係也成了李天昊之前最為頭痛的問題。
阿德勒姆的防禦看似漏洞百出,整個邊境上幾乎找不出一個戰略防禦重點來,可是李天昊卻清楚的察覺到了他的意圖所在。實際上阿德勒姆的戰略縱深非常廣,他故意讓每個地方看起來都不是什麽難攻不落的要塞堡壘,卻在最為重要的戰略節點上加強了防禦措施。他讓每個防禦據點都成為威脅帕爾契補給線的釘子,帕爾契軍隊如果跨越這些據點前進的話,補給就會受到一定的威脅,積少成多的話就會一點一點扼殺帕爾契大軍的戰鬥能力。可是如果帕爾契軍一路攻城拔寨步步為營的話,又會損失過多的時間和兵力,同樣會陷入難以為繼的境地,最後一旦阿魯巴尼亞援軍到達就會麵臨失敗的危險。
麵對一個如此老奸巨猾的對手,李天昊和魏鬆為首的幕僚團以及高級將領們研究了許久還是難以找到突破點,可偏偏在這個時候又傳來了帕斯內亂的消息,這簡直就是雪上加霜。
李天昊很清楚帕斯的亂局對於阿魯巴尼亞而言是一件大好事,而對帕爾契而言就完全相反了。如果阿魯巴尼亞和帕斯締結了和平條約,那麽阿魯巴尼亞在帕斯灣駐防的艦隊就有可能離開那裏進入狹海與帕爾契軍對抗,更有甚者,他原本駐守北方的大軍就有可能抽調出力量來支援南方。從某種意義上來阿魯巴尼亞防禦北方帕斯帝國的軍隊比南方更為精銳,到時候雙方的兵力對比和戰力強弱就有可能發生逆轉,這讓李天昊如何不急?!
此時魏鬆已經回到艾希提頓城主持內政,隻有次席幕僚長布魯克斯等人可以一同商議。布魯克斯認為這個時候是應該發揮外交斡旋的時候了,如果帕爾契能夠和狄啟爾海對岸的神之國弗蘭克達成某種程度的協議,讓弗蘭克國介入帕斯帝國和阿魯巴尼亞的事務,那麽或許就可以製衡阿魯巴尼亞的戰略態勢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