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姆憤怒地將接到的戰報扔在了桌上——沒有一條消息是令他欣慰的。
威利合城被敵將塔塔爾攻克;舍爾城也在布魯克斯的攻擊下危在旦夕;葛爾那斯已經開始進攻貝爾謝城;自己的兒子阿魯法以及一萬人馬被困在了阿哥巴城內。
原本阿德勒姆的計劃是讓兒子阿魯法的援軍把李天昊的主力給釣出來,然後自己再出兵與之對抗。可是他萬萬沒想到自己叮囑兒子要穩紮穩打,可兒子竟然輕兵急進尋求一戰決定勝負,最後被敵軍抓到了弱點,不得不退入阿哥巴城。這麽一來自己的一萬人馬非但沒有和阿哥巴城的駐軍形成犄角之勢,反而一起被困,這對於阿哥巴城的糧食庫存顯然是個巨大的挑戰,一下子多了近三倍的口糧消耗,那麽能夠堅守的時間顯然會大大縮短。阿德勒姆不得不考慮是否先對此處派出援軍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這個焦頭爛額的當口,國王迪卡爾的旨意又到了。果然不出阿德勒姆所料,迪卡爾對他的做法大為不滿。迪卡爾認為阿德勒姆這樣消極的防禦方式完全不合戰理,這種層層布防消耗敵軍的做法勢必會造成雙方傷亡慘重,這對於國力尚未完全恢複的阿魯巴尼亞顯然是不利的。當前阿魯巴尼亞應該盡可能的誘敵深入,尋求在戰爭中殲滅帕爾契軍主力的機會,從而使得帕爾契在一段時期內失去再次進攻阿魯巴尼亞的能力,以使得阿魯巴尼亞有恢複國力的時間。
阿德勒姆覺得迪卡爾的想法完全是癡人說夢,盡管他的戰略意圖是正確的,可是卻忽視了兩國之間根本的問題。當前以軍隊的作戰經驗和士氣而言明顯是帕爾契更有優勢的,可是要細論起國力的恢複狀況來,其實阿魯巴尼亞反而比帕爾契更好一些。帕爾契畢竟是在殘破的亞基故土的基礎上施行統治,它恢複國力的願望比阿魯巴尼亞更為迫切。而且阿德勒姆仔細研究了帕爾契目前的政治狀況,他明白兩國在政治製度上明顯是帕爾契更勝一籌的,而且這個差距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大,如果放任它自行發展的話,那麽不出十年阿魯巴尼亞將完全無法與之對抗,所以阿德勒姆才會選擇在兩國開戰以後采用這種防禦態勢。他明白李天昊的弱點在於年輕氣盛,他一定不甘心在巴魯德要塞的失敗,很快就會興兵複仇,阿德勒姆就是希望帕爾契進攻時利用這種戰法來消耗他們的精銳部隊,從而使得帕爾契戰力的優勢被抵消一部分,以便讓阿魯巴尼亞軍隊有機會在長期對抗中居於不敗之地。
可惜自己的算盤全打錯了,國王現在命令自己立即出動全部兵力,殲滅或者擊退帕爾契軍。對於國王這種遙控指揮阿德勒姆原本可以置之不理的,因為他深諳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在李天昊出動主力兵團之前他必須和他繼續消耗下去,遺憾的是現在阿魯法被困,自己如果不去解救的話,那麽可以預見阿哥巴城會最早陷落。阿哥巴城是自己第一條防線的重要支撐點,這裏要是陷落了的話,那麽敵軍最有可能的做法就是向東南麵掃擊過去與舍爾,威利合城聯成一片。這一片雖然算不上戰略重點,可是卻能招來迪卡爾的更多關注和憤怒,阿德勒姆可不敢奢望如果自己被罷免以後的繼任者能將自己的戰略意圖執行下去。
“看來盡快救出阿魯法是唯一的辦法了。”阿德勒姆這樣對自己說道。
話是這麽說,但其實這不過隻是他計劃的一部分。他的實際做法是出動六萬主力部隊馳援阿哥巴城,以這樣的兵力海克托爾的一萬五千人是根本無力對抗的,因此可以預見海克托爾會解除對阿哥巴城的圍困,這樣一來阿魯法的一萬人馬就活過來了。阿德勒姆可沒有一口吃掉海克托爾的野心,因為他明白如果真要這麽幹,那會是個難以下咽的硬骨頭,而且與此同時李天昊的主力會毫不猶豫地朝著其他方向進攻,在自己啃掉海克托爾之前破壞自己的防禦體係。所以阿德勒姆的做法是解救出阿魯法的一萬人,然後尋機與李天昊的主力決戰,雖然這是他不願意的做法,但卻是目前最佳的選擇了。
阿德勒姆一直像冬眠的熊一樣不肯出動,可是一旦動起來那速度恐怕就算是獵豹也要為之汗顏。與阿魯法的莽撞急進不同,阿德勒姆的出兵速度固然比阿魯法略微慢了少許,卻很好的保存了士兵的體力,因此當他的部隊出現在阿哥巴城外時,海克托爾很識趣的解除了包圍,後退了二十裏堅守。由此被圍困在阿哥巴城內的阿魯法和他的部隊得以解困,與阿德勒姆合兵一處。
麵對自己的兒子阿魯法,阿德勒姆嚴厲的訓斥了他一番,並且給了他二十鞭子的處罰讓他記住此次失利的教訓。見到這一幕的阿魯巴尼亞軍口口相傳,由此這支部隊的軍紀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好,因為誰都知道即便是將軍唯一的兒子也難以逃脫罪責。
嚇退海克托爾以後,阿德勒姆焚毀了海克托爾來不及帶走的攻城設備,並且迅速建成了一座城寨與阿哥巴城形成犄角之勢,然後留下了兩千人固守,隨即便帶著大軍開始朝著海克托爾進軍。當然,阿德勒姆的目的根本不是要殲滅海克托爾,而是為了把坐鎮後方的李天昊給釣出來。
他的做法果然奏效,因為如果坐視海克托爾的部隊迎戰四倍於己的大軍的話,那麽勝負是不言而喻的。而海克托爾一旦失敗,那麽帕爾契軍的中路進攻的所有成果將會化為烏有。李天昊不情不願的出動了他的五萬主力部隊,不過與阿德勒姆料想的不同的是,李天昊的目標還是阿哥巴城。
於是阿哥巴城會戰就此拉開了序幕。(未完待續。)
威利合城被敵將塔塔爾攻克;舍爾城也在布魯克斯的攻擊下危在旦夕;葛爾那斯已經開始進攻貝爾謝城;自己的兒子阿魯法以及一萬人馬被困在了阿哥巴城內。
原本阿德勒姆的計劃是讓兒子阿魯法的援軍把李天昊的主力給釣出來,然後自己再出兵與之對抗。可是他萬萬沒想到自己叮囑兒子要穩紮穩打,可兒子竟然輕兵急進尋求一戰決定勝負,最後被敵軍抓到了弱點,不得不退入阿哥巴城。這麽一來自己的一萬人馬非但沒有和阿哥巴城的駐軍形成犄角之勢,反而一起被困,這對於阿哥巴城的糧食庫存顯然是個巨大的挑戰,一下子多了近三倍的口糧消耗,那麽能夠堅守的時間顯然會大大縮短。阿德勒姆不得不考慮是否先對此處派出援軍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這個焦頭爛額的當口,國王迪卡爾的旨意又到了。果然不出阿德勒姆所料,迪卡爾對他的做法大為不滿。迪卡爾認為阿德勒姆這樣消極的防禦方式完全不合戰理,這種層層布防消耗敵軍的做法勢必會造成雙方傷亡慘重,這對於國力尚未完全恢複的阿魯巴尼亞顯然是不利的。當前阿魯巴尼亞應該盡可能的誘敵深入,尋求在戰爭中殲滅帕爾契軍主力的機會,從而使得帕爾契在一段時期內失去再次進攻阿魯巴尼亞的能力,以使得阿魯巴尼亞有恢複國力的時間。
阿德勒姆覺得迪卡爾的想法完全是癡人說夢,盡管他的戰略意圖是正確的,可是卻忽視了兩國之間根本的問題。當前以軍隊的作戰經驗和士氣而言明顯是帕爾契更有優勢的,可是要細論起國力的恢複狀況來,其實阿魯巴尼亞反而比帕爾契更好一些。帕爾契畢竟是在殘破的亞基故土的基礎上施行統治,它恢複國力的願望比阿魯巴尼亞更為迫切。而且阿德勒姆仔細研究了帕爾契目前的政治狀況,他明白兩國在政治製度上明顯是帕爾契更勝一籌的,而且這個差距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大,如果放任它自行發展的話,那麽不出十年阿魯巴尼亞將完全無法與之對抗,所以阿德勒姆才會選擇在兩國開戰以後采用這種防禦態勢。他明白李天昊的弱點在於年輕氣盛,他一定不甘心在巴魯德要塞的失敗,很快就會興兵複仇,阿德勒姆就是希望帕爾契進攻時利用這種戰法來消耗他們的精銳部隊,從而使得帕爾契戰力的優勢被抵消一部分,以便讓阿魯巴尼亞軍隊有機會在長期對抗中居於不敗之地。
可惜自己的算盤全打錯了,國王現在命令自己立即出動全部兵力,殲滅或者擊退帕爾契軍。對於國王這種遙控指揮阿德勒姆原本可以置之不理的,因為他深諳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在李天昊出動主力兵團之前他必須和他繼續消耗下去,遺憾的是現在阿魯法被困,自己如果不去解救的話,那麽可以預見阿哥巴城會最早陷落。阿哥巴城是自己第一條防線的重要支撐點,這裏要是陷落了的話,那麽敵軍最有可能的做法就是向東南麵掃擊過去與舍爾,威利合城聯成一片。這一片雖然算不上戰略重點,可是卻能招來迪卡爾的更多關注和憤怒,阿德勒姆可不敢奢望如果自己被罷免以後的繼任者能將自己的戰略意圖執行下去。
“看來盡快救出阿魯法是唯一的辦法了。”阿德勒姆這樣對自己說道。
話是這麽說,但其實這不過隻是他計劃的一部分。他的實際做法是出動六萬主力部隊馳援阿哥巴城,以這樣的兵力海克托爾的一萬五千人是根本無力對抗的,因此可以預見海克托爾會解除對阿哥巴城的圍困,這樣一來阿魯法的一萬人馬就活過來了。阿德勒姆可沒有一口吃掉海克托爾的野心,因為他明白如果真要這麽幹,那會是個難以下咽的硬骨頭,而且與此同時李天昊的主力會毫不猶豫地朝著其他方向進攻,在自己啃掉海克托爾之前破壞自己的防禦體係。所以阿德勒姆的做法是解救出阿魯法的一萬人,然後尋機與李天昊的主力決戰,雖然這是他不願意的做法,但卻是目前最佳的選擇了。
阿德勒姆一直像冬眠的熊一樣不肯出動,可是一旦動起來那速度恐怕就算是獵豹也要為之汗顏。與阿魯法的莽撞急進不同,阿德勒姆的出兵速度固然比阿魯法略微慢了少許,卻很好的保存了士兵的體力,因此當他的部隊出現在阿哥巴城外時,海克托爾很識趣的解除了包圍,後退了二十裏堅守。由此被圍困在阿哥巴城內的阿魯法和他的部隊得以解困,與阿德勒姆合兵一處。
麵對自己的兒子阿魯法,阿德勒姆嚴厲的訓斥了他一番,並且給了他二十鞭子的處罰讓他記住此次失利的教訓。見到這一幕的阿魯巴尼亞軍口口相傳,由此這支部隊的軍紀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好,因為誰都知道即便是將軍唯一的兒子也難以逃脫罪責。
嚇退海克托爾以後,阿德勒姆焚毀了海克托爾來不及帶走的攻城設備,並且迅速建成了一座城寨與阿哥巴城形成犄角之勢,然後留下了兩千人固守,隨即便帶著大軍開始朝著海克托爾進軍。當然,阿德勒姆的目的根本不是要殲滅海克托爾,而是為了把坐鎮後方的李天昊給釣出來。
他的做法果然奏效,因為如果坐視海克托爾的部隊迎戰四倍於己的大軍的話,那麽勝負是不言而喻的。而海克托爾一旦失敗,那麽帕爾契軍的中路進攻的所有成果將會化為烏有。李天昊不情不願的出動了他的五萬主力部隊,不過與阿德勒姆料想的不同的是,李天昊的目標還是阿哥巴城。
於是阿哥巴城會戰就此拉開了序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