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魯巴尼亞騎兵的進攻勢頭一旦變緩,葛爾那斯立即指揮部隊發起了反攻。達拉和紮蘭各領一支分隊朝著騎兵的側翼發動了猛烈攻勢,正亂作一團的騎兵們頓時被殺得落花流水。可是這個情況並沒有維持多久,因為後方的舒爾亞不可能坐視阿布拉赫陷入困境,更不能讓阿魯巴尼亞碩果僅存的騎兵部隊就這麽潰滅掉,他投入了最大限度的兵力朝著帕爾契軍壓了過去。
在阿魯巴尼亞軍的全力進攻之下,帕爾契軍的陣列產生了動搖,紛紛開始後退,這麽一來達拉和紮蘭兩人光是阻止士兵後退就已經耗盡了精力,就沒有力氣對阿布拉赫發動致命一擊了。而阿布拉赫也利用了這個時機重新調整了陣列,盡管帕爾契的火銃兵還在不停的射擊,但是已經適應過來的騎兵們至少不像剛開始那麽混亂,況且五百挺火銃的殺傷力畢竟有限,加上火銃的射速又很慢,上萬騎兵一旦保持一定的距離,其射擊精度不足的毛病就逐漸顯現出來了。察覺到這一點的阿布拉赫再次調整了部署,改變了一路突破的策略轉而變成分左中右三路合力突破,這麽一來火銃能夠威脅的僅僅是阿布拉赫的右翼部隊而已。很快,阿魯巴尼亞騎兵憑借其自身優勢再次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終於,帕爾契軍的第一陣被突破了,阿布拉赫毫不留情的朝著葛爾那斯的本陣發起了突擊。
如果戰事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那麽至多再過兩個小時,葛爾那斯的本陣就會遭遇滅頂之災,到那個時候葛爾那斯如果撤退那麽整個帕爾契軍就會崩潰,而他要是不肯撤退則必然會死在騎兵的亂刃之下。盡管努比亞勇將渥德拚盡全力阻止敵騎兵的前進,也隻是在把這個時間往後拖延而已。
渥德的死戰產生了他的價值,阿布拉赫的進攻勢頭被迫放緩,從而為帕爾契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這使得戰局得以扭轉。戰至午後時分,帕爾契的援軍趕到了戰場,而且這支援軍出現的位置位於阿魯巴尼亞軍的身後,它就是由穆勒率領的帕爾契騎兵軍團。
舒爾亞和阿布拉赫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他們錯誤判斷了帕爾契軍的戰略目標。魏鬆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攻占阿魯巴尼亞的諸多要塞,或者說這些要塞並不是帕爾契軍的首要目標。帕爾契軍此次戰役的真實目標不是城,而是人,是為了消滅阿魯巴尼亞軍的有生力量!所謂三路大軍同時進攻隻是為了造成一個帕爾契軍全麵進攻的假象,其目的就是要把阿魯巴尼亞軍釣出來,如果舒爾亞采取消極防守的策略的話,那才是魏鬆真正頭疼的事情。魏鬆故意把南北兩路軍弄得聲勢浩大,卻又偏偏比阿魯巴尼亞軍略微弱一些,就是故意給舒爾亞留出一個各個擊破的空間。可惜的是舒爾亞不是平庸將領,正因為他不是平庸的將領,一定會采取最有可能取勝的戰術才會中了魏鬆的圈套。魏鬆之所以把穆勒率領的騎兵放在了中路就是為了不管阿魯巴尼亞軍朝哪一路發動攻擊,穆勒都能以最快速度與友軍形成夾擊之勢。
當然舒爾亞不是沒有想到這層危險,隻不過穆勒來的速度大大超出了他的預料,原本舒爾亞以為穆勒的軍隊最快也要明天夜間才能趕到,在那之前他應該可以與葛爾那斯分出勝負並且轉入防守態勢的。但是舒爾亞用以參考的是阿魯巴尼亞騎兵的最大行軍能力,而穆勒的行動超出了舒爾亞的常識,他的輕騎兵的裝備精良,並且在他的精心訓練下行軍速度比阿魯巴尼亞騎兵快了一半!
當穆勒的騎兵出現在阿魯巴尼亞軍後方的同時,也就意味著舒爾亞的敗北,因為此時舒爾亞的全部兵力都已經投入到了作戰之中,而在這種情況下根本無法調轉頭來對付帕爾契騎兵的全力突擊。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穆勒的騎兵由於長途奔襲產生了大量的掉隊者,實際趕到戰場的隻有約九千騎,可是這近萬名騎兵產生的巨大心理壓迫力已經足以讓每個阿魯巴尼亞士兵感到脊背發涼了。
“突擊!突擊!突擊!把所有阿魯巴尼亞人全部殺光!”作為穆勒副將的依蓮顯然比自己丈夫更加狂熱,她的叫囂聲總會讓人聯想起她是一個食人族的酋長出身。
與之相對的另一個副將奇克爾達則繼續著他一貫的風格——默不作聲地領著騎兵朝敵軍全力突擊,雖然他的武藝比不上依蓮,氣勢上更是不能相提並論,可是卻能給士兵們無形的鼓舞,因為有他坐鎮的地方絕對不會出現任何隊列上的混亂。
穆勒也揮舞著他那令人生畏的雙刀,如同一團金屬火焰一般吞噬著膽敢擋在他麵前的一切敵人。
在這三位勇將的帶領下,帕爾契騎兵氣勢如虹,朝著阿魯巴尼亞軍的後方猛攻。此時的阿魯巴尼亞軍隻能以可憐來形容了,他們的前方是尚未崩潰的敵軍,而自己的後方卻有隨時崩潰的危機,而後方部隊的迅速瓦解也迅速把這種恐慌情緒傳給了前方的將士們。
“不準後退!擊敗前方的敵軍!”舒爾亞大聲嗬斥著。如果此時能突破葛爾那斯的本陣,拿下葛爾那斯本人的話,那麽或許戰局還有扭轉的機會。與其說舒爾亞是這麽想的,倒不如說除了這個辦法以外已經沒有別的能挽救這支軍隊的辦法了。
遺憾的是阿魯巴尼亞後軍瓦解的速度遠比前鋒推進的速度要快,隨著身後一陣大亂,舒爾亞明白敵軍已經到了自己的背後。當他回過頭來的時候,他清楚的看見了一名身穿白色帕斯長袍,手使雙刀的俊美武將。
“敵將!受死吧!”穆勒的話簡明扼要。
舒爾亞並非想要引頸就戮,可惜他在馬哈比小道之戰失去了左手,如今要憑借這殘疾的老邁身體打贏正直盛年的穆勒根本那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僅僅四個回合舒爾亞的腦袋就和身體分了家,當他的頭顱翻滾著墜落塵埃的時候,穆勒已經頭也不回的繼續向前突進了。
在阿魯巴尼亞軍的全力進攻之下,帕爾契軍的陣列產生了動搖,紛紛開始後退,這麽一來達拉和紮蘭兩人光是阻止士兵後退就已經耗盡了精力,就沒有力氣對阿布拉赫發動致命一擊了。而阿布拉赫也利用了這個時機重新調整了陣列,盡管帕爾契的火銃兵還在不停的射擊,但是已經適應過來的騎兵們至少不像剛開始那麽混亂,況且五百挺火銃的殺傷力畢竟有限,加上火銃的射速又很慢,上萬騎兵一旦保持一定的距離,其射擊精度不足的毛病就逐漸顯現出來了。察覺到這一點的阿布拉赫再次調整了部署,改變了一路突破的策略轉而變成分左中右三路合力突破,這麽一來火銃能夠威脅的僅僅是阿布拉赫的右翼部隊而已。很快,阿魯巴尼亞騎兵憑借其自身優勢再次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終於,帕爾契軍的第一陣被突破了,阿布拉赫毫不留情的朝著葛爾那斯的本陣發起了突擊。
如果戰事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那麽至多再過兩個小時,葛爾那斯的本陣就會遭遇滅頂之災,到那個時候葛爾那斯如果撤退那麽整個帕爾契軍就會崩潰,而他要是不肯撤退則必然會死在騎兵的亂刃之下。盡管努比亞勇將渥德拚盡全力阻止敵騎兵的前進,也隻是在把這個時間往後拖延而已。
渥德的死戰產生了他的價值,阿布拉赫的進攻勢頭被迫放緩,從而為帕爾契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這使得戰局得以扭轉。戰至午後時分,帕爾契的援軍趕到了戰場,而且這支援軍出現的位置位於阿魯巴尼亞軍的身後,它就是由穆勒率領的帕爾契騎兵軍團。
舒爾亞和阿布拉赫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他們錯誤判斷了帕爾契軍的戰略目標。魏鬆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攻占阿魯巴尼亞的諸多要塞,或者說這些要塞並不是帕爾契軍的首要目標。帕爾契軍此次戰役的真實目標不是城,而是人,是為了消滅阿魯巴尼亞軍的有生力量!所謂三路大軍同時進攻隻是為了造成一個帕爾契軍全麵進攻的假象,其目的就是要把阿魯巴尼亞軍釣出來,如果舒爾亞采取消極防守的策略的話,那才是魏鬆真正頭疼的事情。魏鬆故意把南北兩路軍弄得聲勢浩大,卻又偏偏比阿魯巴尼亞軍略微弱一些,就是故意給舒爾亞留出一個各個擊破的空間。可惜的是舒爾亞不是平庸將領,正因為他不是平庸的將領,一定會采取最有可能取勝的戰術才會中了魏鬆的圈套。魏鬆之所以把穆勒率領的騎兵放在了中路就是為了不管阿魯巴尼亞軍朝哪一路發動攻擊,穆勒都能以最快速度與友軍形成夾擊之勢。
當然舒爾亞不是沒有想到這層危險,隻不過穆勒來的速度大大超出了他的預料,原本舒爾亞以為穆勒的軍隊最快也要明天夜間才能趕到,在那之前他應該可以與葛爾那斯分出勝負並且轉入防守態勢的。但是舒爾亞用以參考的是阿魯巴尼亞騎兵的最大行軍能力,而穆勒的行動超出了舒爾亞的常識,他的輕騎兵的裝備精良,並且在他的精心訓練下行軍速度比阿魯巴尼亞騎兵快了一半!
當穆勒的騎兵出現在阿魯巴尼亞軍後方的同時,也就意味著舒爾亞的敗北,因為此時舒爾亞的全部兵力都已經投入到了作戰之中,而在這種情況下根本無法調轉頭來對付帕爾契騎兵的全力突擊。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穆勒的騎兵由於長途奔襲產生了大量的掉隊者,實際趕到戰場的隻有約九千騎,可是這近萬名騎兵產生的巨大心理壓迫力已經足以讓每個阿魯巴尼亞士兵感到脊背發涼了。
“突擊!突擊!突擊!把所有阿魯巴尼亞人全部殺光!”作為穆勒副將的依蓮顯然比自己丈夫更加狂熱,她的叫囂聲總會讓人聯想起她是一個食人族的酋長出身。
與之相對的另一個副將奇克爾達則繼續著他一貫的風格——默不作聲地領著騎兵朝敵軍全力突擊,雖然他的武藝比不上依蓮,氣勢上更是不能相提並論,可是卻能給士兵們無形的鼓舞,因為有他坐鎮的地方絕對不會出現任何隊列上的混亂。
穆勒也揮舞著他那令人生畏的雙刀,如同一團金屬火焰一般吞噬著膽敢擋在他麵前的一切敵人。
在這三位勇將的帶領下,帕爾契騎兵氣勢如虹,朝著阿魯巴尼亞軍的後方猛攻。此時的阿魯巴尼亞軍隻能以可憐來形容了,他們的前方是尚未崩潰的敵軍,而自己的後方卻有隨時崩潰的危機,而後方部隊的迅速瓦解也迅速把這種恐慌情緒傳給了前方的將士們。
“不準後退!擊敗前方的敵軍!”舒爾亞大聲嗬斥著。如果此時能突破葛爾那斯的本陣,拿下葛爾那斯本人的話,那麽或許戰局還有扭轉的機會。與其說舒爾亞是這麽想的,倒不如說除了這個辦法以外已經沒有別的能挽救這支軍隊的辦法了。
遺憾的是阿魯巴尼亞後軍瓦解的速度遠比前鋒推進的速度要快,隨著身後一陣大亂,舒爾亞明白敵軍已經到了自己的背後。當他回過頭來的時候,他清楚的看見了一名身穿白色帕斯長袍,手使雙刀的俊美武將。
“敵將!受死吧!”穆勒的話簡明扼要。
舒爾亞並非想要引頸就戮,可惜他在馬哈比小道之戰失去了左手,如今要憑借這殘疾的老邁身體打贏正直盛年的穆勒根本那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僅僅四個回合舒爾亞的腦袋就和身體分了家,當他的頭顱翻滾著墜落塵埃的時候,穆勒已經頭也不回的繼續向前突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