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突契與絹之國聯盟的確立,劉龑對於絹之國的人事任命做了一係列的調整——這固然是因為絹之國北方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更是因為劉龑希望借這次的契機對於自己內部進行調整。
劉龑除了委任孝康郡王劉坦之出任尚書省仆射以外,又任命了兵部尚書薛伯仁出任門下省侍中一職,同時兼任兵部尚書之職;命吏部尚書邱逸儒改任中書省仆射之職。如此以來出任絹之國宰相實權的三人中沒有一個是原後黨的人物,劉龑希望以此來遏製後黨的龐大勢力。
原太原經略使忠義郡王劉獻之改任北地都護府都護一職,持節鉞,加封燕王。原幽州馬軍指揮使高定邊出任副都護一職,高定邊的副將盧明憲出任都護府司馬。劉獻之的部將郝曼才、韓健隆、司徒伯通分別出任豐州、麟州、朔州三州防禦使之職。劉龑這麽做從表麵上來看是升了劉獻之的管轄範圍,而實際上北地都護府的主力的一半是原幽州的部隊,而且他的部將也都被封到了各地,劉獻之的影響力當然還在,可是實際手頭上能指揮的軍隊數量卻下降了。
除了這幾項任命之外,劉龑還解除了太子太保王漢新的職務,改任為山南道行軍總管,兼任定州指揮使之職,同時加封為征西將軍。這道任命對於大家的衝擊還是相當的大,因為從官階而言王漢新其實是遭到貶斥,可是從實際的權力而言則是重新掌握了兵權,因此這是一次明降暗升的任命。這使得那些對於王漢新抱有成見的人,尤其是儒生黨對此頗多怨言。
為了趟平這些異議劉龑可謂是用盡了心思,不過作為受命的當事人王漢新來說同樣有著巨大的煩惱,那就是他所收養的戰爭遺孤們有相當一部分已經成年,他們強烈要求追隨王漢新一起從軍的願望讓王漢新頭痛不已。剛剛更換成征西將軍府牌匾的府邸之中幾乎被爭執聲所淹沒,此時的王漢新顯然成了孤家寡人,不得不麵對數倍於己的敵人的圍攻,而且就連他的義兄陳世傑都不願意站在他的一邊。
被逼無奈之下王漢新隻好以行軍在外必須有足夠的能耐作為借口,結果引發了王漢新府內的一場大比武。可是結果讓王漢新大跌眼鏡——由他自己所製定的測試項目幾乎完全不能成為這些孩子的障礙,大部分男孩都通過了王漢新的測試,甚至還包括那些未成年的男孩。麵對這些弓馬嫻熟,武藝出眾,並且還兼通兵略的孩子,就連王漢新本人都心思活動了,最後王漢新不得不妥協:凡是通過測試並且已經成年的男孩都可以隨行,未成年的則必須等到成年以後。
本來王漢新出爾反爾,這個結果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的,不過就在這個時候太子劉捷解救了王漢新的危機。
太子對於王漢新被免職是十分不滿的,因為王漢新至今為止尚未兌現自己的承諾——帶太子出宮開開眼界。因此他專程把王漢新叫到自己府中,嚴厲質問關於這個承諾的問題。
對於太子這孩子氣的要求,王漢新隻有好言相勸道:“殿下,臣此次外調其實對殿下而言是福不是禍,而且臣以為皇上這麽安排恰恰是遂了殿下的心願,讓臣的許諾得以實現的契機。”
劉捷狐疑道:“你說的都是什麽,怎麽聽不懂呢?”
王漢新忙道:“臣的意思是,皇上將臣免職,正是為了殿下著想。殿下身為儲君,身份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此時殿下有國丈的扶植,必然可以安然坐穩太子之位,但是唯獨不能掌兵,因為曆來試圖掌兵的皇子都會成為眾矢之的,這顯然對於殿下不利。臣作為武將出身若是繼續留在殿下的身邊則必然引來諸多不便,因此臣的離去其實是為了保護殿下。至於臣對殿下的許諾,殿下更無須擔心。如今臣出任山南道行軍總管,正是皇上已經在考慮吐蕃對於我朝的威脅,可以想見吐蕃之後必然會蠢蠢欲動,但是以皇上之英明,吐蕃又豈能得逞?到時候殿下隻需向皇上建言替皇上巡視邊境,那豈不是名正言順的出宮遊曆了嗎?”
“可那要等到什麽時候啊。”
“殿下何必著急呢?眼下時機未到,勉強行事反為不美,殿下身為皇儲,耐心才是第一要務,請殿下明察。”
劉捷這才點了點頭道:“你的用心,我已經明了。隻是你走了以後每天都要麵對那些老學究,想想這樣的日子未免太過無聊了。”
王漢新聽了靈機一動,忙笑道:“這有何難?臣府中有許多收養的孤兒,他們中有不少已經成年,此次將隨臣一起赴任,但那些尚未成年的孩子留守京城未免太過寂寥,不如殿下請旨讓他們來給殿下做陪讀,這樣可以陪伴殿下左右豈不兩全其美?”
劉捷一聽便樂了,道:“好好好!上次你說的那個潘熙我都還沒來得及見呢,再多幾個更加熱鬧了!”
王漢新笑道:“臣此次考察了他們一番,他們幾個年紀雖小,不過武藝弓馬都在殿下之上,而詩書文章則不如殿下,殿下與他們在一起,正好可以取長補短,有所進益。”
事實證明正是由於王漢新與劉捷這次私下裏的決定,造就了絹之國之後五十年的繁榮。正是因為這批太子伴讀的出現,使得太子劉捷在之後的歲月裏不斷進步,成為了文武雙全的皇帝,從而延續了劉龑朝之後的繁榮局麵。當然在當時的兩位當事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很快,送別的日子來臨了。皇上劉龑親自為王漢新送行的結果就是滿朝文武雖然有大量對於這個任命不滿的人,卻也隻能加入送行的隊伍。
太子劉捷帶著自己的妹妹平國公主劉思賢一起坐在輦上跟在父皇的後麵,年僅七歲的劉思賢看著哥哥親自為一個臣子敬酒,臉上帶著滿滿的不舍神情,這給小小的劉思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一幕直到多年以後她依然能夠清楚的回憶起來。
劉龑除了委任孝康郡王劉坦之出任尚書省仆射以外,又任命了兵部尚書薛伯仁出任門下省侍中一職,同時兼任兵部尚書之職;命吏部尚書邱逸儒改任中書省仆射之職。如此以來出任絹之國宰相實權的三人中沒有一個是原後黨的人物,劉龑希望以此來遏製後黨的龐大勢力。
原太原經略使忠義郡王劉獻之改任北地都護府都護一職,持節鉞,加封燕王。原幽州馬軍指揮使高定邊出任副都護一職,高定邊的副將盧明憲出任都護府司馬。劉獻之的部將郝曼才、韓健隆、司徒伯通分別出任豐州、麟州、朔州三州防禦使之職。劉龑這麽做從表麵上來看是升了劉獻之的管轄範圍,而實際上北地都護府的主力的一半是原幽州的部隊,而且他的部將也都被封到了各地,劉獻之的影響力當然還在,可是實際手頭上能指揮的軍隊數量卻下降了。
除了這幾項任命之外,劉龑還解除了太子太保王漢新的職務,改任為山南道行軍總管,兼任定州指揮使之職,同時加封為征西將軍。這道任命對於大家的衝擊還是相當的大,因為從官階而言王漢新其實是遭到貶斥,可是從實際的權力而言則是重新掌握了兵權,因此這是一次明降暗升的任命。這使得那些對於王漢新抱有成見的人,尤其是儒生黨對此頗多怨言。
為了趟平這些異議劉龑可謂是用盡了心思,不過作為受命的當事人王漢新來說同樣有著巨大的煩惱,那就是他所收養的戰爭遺孤們有相當一部分已經成年,他們強烈要求追隨王漢新一起從軍的願望讓王漢新頭痛不已。剛剛更換成征西將軍府牌匾的府邸之中幾乎被爭執聲所淹沒,此時的王漢新顯然成了孤家寡人,不得不麵對數倍於己的敵人的圍攻,而且就連他的義兄陳世傑都不願意站在他的一邊。
被逼無奈之下王漢新隻好以行軍在外必須有足夠的能耐作為借口,結果引發了王漢新府內的一場大比武。可是結果讓王漢新大跌眼鏡——由他自己所製定的測試項目幾乎完全不能成為這些孩子的障礙,大部分男孩都通過了王漢新的測試,甚至還包括那些未成年的男孩。麵對這些弓馬嫻熟,武藝出眾,並且還兼通兵略的孩子,就連王漢新本人都心思活動了,最後王漢新不得不妥協:凡是通過測試並且已經成年的男孩都可以隨行,未成年的則必須等到成年以後。
本來王漢新出爾反爾,這個結果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的,不過就在這個時候太子劉捷解救了王漢新的危機。
太子對於王漢新被免職是十分不滿的,因為王漢新至今為止尚未兌現自己的承諾——帶太子出宮開開眼界。因此他專程把王漢新叫到自己府中,嚴厲質問關於這個承諾的問題。
對於太子這孩子氣的要求,王漢新隻有好言相勸道:“殿下,臣此次外調其實對殿下而言是福不是禍,而且臣以為皇上這麽安排恰恰是遂了殿下的心願,讓臣的許諾得以實現的契機。”
劉捷狐疑道:“你說的都是什麽,怎麽聽不懂呢?”
王漢新忙道:“臣的意思是,皇上將臣免職,正是為了殿下著想。殿下身為儲君,身份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此時殿下有國丈的扶植,必然可以安然坐穩太子之位,但是唯獨不能掌兵,因為曆來試圖掌兵的皇子都會成為眾矢之的,這顯然對於殿下不利。臣作為武將出身若是繼續留在殿下的身邊則必然引來諸多不便,因此臣的離去其實是為了保護殿下。至於臣對殿下的許諾,殿下更無須擔心。如今臣出任山南道行軍總管,正是皇上已經在考慮吐蕃對於我朝的威脅,可以想見吐蕃之後必然會蠢蠢欲動,但是以皇上之英明,吐蕃又豈能得逞?到時候殿下隻需向皇上建言替皇上巡視邊境,那豈不是名正言順的出宮遊曆了嗎?”
“可那要等到什麽時候啊。”
“殿下何必著急呢?眼下時機未到,勉強行事反為不美,殿下身為皇儲,耐心才是第一要務,請殿下明察。”
劉捷這才點了點頭道:“你的用心,我已經明了。隻是你走了以後每天都要麵對那些老學究,想想這樣的日子未免太過無聊了。”
王漢新聽了靈機一動,忙笑道:“這有何難?臣府中有許多收養的孤兒,他們中有不少已經成年,此次將隨臣一起赴任,但那些尚未成年的孩子留守京城未免太過寂寥,不如殿下請旨讓他們來給殿下做陪讀,這樣可以陪伴殿下左右豈不兩全其美?”
劉捷一聽便樂了,道:“好好好!上次你說的那個潘熙我都還沒來得及見呢,再多幾個更加熱鬧了!”
王漢新笑道:“臣此次考察了他們一番,他們幾個年紀雖小,不過武藝弓馬都在殿下之上,而詩書文章則不如殿下,殿下與他們在一起,正好可以取長補短,有所進益。”
事實證明正是由於王漢新與劉捷這次私下裏的決定,造就了絹之國之後五十年的繁榮。正是因為這批太子伴讀的出現,使得太子劉捷在之後的歲月裏不斷進步,成為了文武雙全的皇帝,從而延續了劉龑朝之後的繁榮局麵。當然在當時的兩位當事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很快,送別的日子來臨了。皇上劉龑親自為王漢新送行的結果就是滿朝文武雖然有大量對於這個任命不滿的人,卻也隻能加入送行的隊伍。
太子劉捷帶著自己的妹妹平國公主劉思賢一起坐在輦上跟在父皇的後麵,年僅七歲的劉思賢看著哥哥親自為一個臣子敬酒,臉上帶著滿滿的不舍神情,這給小小的劉思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一幕直到多年以後她依然能夠清楚的回憶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