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思成念到這裏,整個場麵完全失控了,朝臣們個個義憤填膺,尤其是宰相邱逸儒更是怒不可遏,他張開雙臂大聲疾呼:“皇上!皇上!王漢新出此大逆不道之言,若是不將其正法,我朝便再無顏麵說尚有法度了!”
邱逸儒的話引來了大家的一致支持,群臣紛紛附和,一個個都拿出了慷慨赴死的勁頭,齊刷刷跪倒在劉龑駕前請命。
其實昨天劉龑就是看到這裏把奏章給扔了的,可是如今時過境遷,從上往下看著朝臣們的反應,如今倒成了一種樂趣。劉龑在心裏說:王漢新這小子讓人著急上火的本事一定是天生的,看這滿朝文武都被他點著了。
此時一直冷眼旁觀的門下侍中,兵部尚書薛伯仁撚著胡須,慢慢踱到了眾臣前麵,開口道:“陛下。王漢新口出大逆不道之言,是可忍孰不可忍,微臣請旨親帥大軍前往討伐王漢新!”
薛伯仁的聲音並不高,可是卻讓殿中的每個人都聽得清清楚楚,這是隻有領軍打仗的武將才能做得到的。
劉龑看了看他,心裏明白了他為何會站出來說這句話,便順勢道:“薛愛卿有此雄心壯誌,朕心甚慰。隻是愛卿已經年近花甲,且腿腳不便,這征伐之事恐怕太過操勞了。”
薛伯仁聽劉龑這麽說,便道:“啟稟皇上,若是微臣不去的話,曆數我朝上下,恐怕隻有忠義郡王一人能夠與之抗衡了,其他如蘇成棟大人遠在遼東,高定邊大人則是王漢新的義兄,都難以勝任。”
薛伯仁和劉龑的這番話其實是在提醒這些叫囂著的朝臣們注意,放眼整個絹之國除了忠義郡王劉獻之外再難找出一個能與王漢新抗衡的武將,別說蘇成棟和高定邊與王漢新的交情莫逆,便是西域都護府的周嗣義和米益國都是王漢新的親信,如果王漢新真的要反,隻怕整個絹之國都能讓他掀個底朝天。
被薛伯仁兜頭澆了這麽一盆冷水,朝臣們忽然都安靜了下來。此時伍思成才道:“諸位大人,在下這兒還沒讀完呢。且等在下讀完這份奏章,諸位再做定奪如何?”
聽到伍思成的話,大家這才如夢初醒,紛紛站起身來回到自己的班內。
伍思成這才繼續念道:“臣知道臣這麽說一定會招來滿朝文武的強烈反對,可是事情往往推理到一個極致才能看出其本質來。試問如果臣真的這麽做了,請問有哪一位大臣敢站出來說由他出使吐蕃一定能把失去的土地和人民全都討要回來?臣相信沒有一個大臣敢下如此的包票。所以,吐蕃即便派使者前來,他們也不敢奢望我朝會把飛鷹堡和布爾還給他們。反觀臣現在的舉動,不費一兵一卒取得了天下少有的要塞飛鷹堡的控製權,也就等於把吐蕃的戰略空間至少壓後了數百裏之多。這無疑是在吐蕃東進的道路上打下了一顆釘子,使得格桑更加舉步維艱。吐蕃不消耗數萬人根本別想拔掉這顆釘子,因此懂得權衡利弊的格桑或許會因此而打消對我朝西南地區的覬覦之心,這樣不但不是破壞了我朝好不容易才得來的休養生息的機會,相反是確保了能夠更好的讓民力得到回複的舉措。”
“強詞奪理。”邱逸儒冷哼了一聲。
伍思成沒有理會他的抱怨,繼續念道:“臣知道即使臣這麽說了,朝中還是會有不少反對的聲浪。接下來臣要列舉第二條,那就是這個飛鷹堡的歸屬問題。飛鷹堡確實曾經是吐蕃的領土,可是它早已經被布爾將軍所奪取。而布爾將軍並非是吐蕃臣子,他之前是卡西裏部勇士,後來則是安巴爾圖裏的家臣。為了不負故主和自保奪取了飛鷹堡。這麽一來飛鷹堡就和吐蕃沒有關係了,臣是從布爾將軍手中接收的飛鷹堡,又不是從吐蕃手裏奪取的,這飛鷹堡的得失管他吐蕃什麽鳥事?”
竟然在奏章裏夾雜著市井粗話,邱逸儒眉毛一揚便要發作。伍思成忙向他微微擺手示意,然後讀道:“他吐蕃若是討要叛將布爾還有幾分道理,可是為了拿下飛鷹堡,臣已經用身家性命向布爾將軍擔保會保護其安全,因此臣決不能答應吐蕃要求交出布爾將軍的請求。為了能夠讓皇上不至於為難,臣提議,飛鷹堡可以交還給吐蕃,但是這不是補償,而是賜予;既然是皇上賜予吐蕃土地,那麽吐蕃自然沒有理由再要求我朝把歸降我朝的布爾將軍交還的道理了。這是臣能夠接受的最低限度,絕無轉圜的餘地。臣王漢新頓首拜上吾皇萬歲萬萬歲。”
“要挾,這是要挾皇上啊!”邱逸儒等伍思成一念完,立即叫了起來。
劉龑輕輕擺弄了一下手指,示意他先安靜下來,然後才道:“邱愛卿要說的話朕都明白,說實話朕看到這份奏章時的心情與邱愛卿相差無幾。但是,朕冷靜下來仔細思量了一番以後,覺得王漢新這廝說的還是有幾分道理的。他的辦法看似無賴,卻並非沒有可取之處。”
“陛下!這王漢新膽大妄為也忒過了!”邱逸儒道:“他仗著陛下的恩寵和立下的軍功,越發變本加厲起來。這要是長此以往必然生出禍端來,還望陛下明察!”
劉龑點頭道:“愛卿所言不差,朕不會一直慣著他。可是這件事情上王漢新所說的辦法卻能把讓我朝在外交上處於優勢,朕覺得他的想法裏還是有可以回旋的餘地。如果既能維持與吐蕃的盟約,又能施恩於吐蕃,那麽又何樂而不為呢?”
“這??????”今天發生的一切已經超越了邱逸儒之前精心準備的一切了,因此他一時之間竟然沒找到合適的回答。
劉龑從袖子裏取出一封密信來,道:“其實朕還收到了另外一份密信,是忠義郡王劉獻之送來的。他在信中明確表示了對王漢新做法的支持,其理由與王漢新不謀而合。非但如此,他還請旨從他的北地都護府劃出兩萬人馬來南下幫助王漢新加強對吐蕃的防守。”
劉龑的這番話如當頭一棒打醒了邱逸儒,到這個時候他才明白過來,原來皇上一早就做好了準備。有了劉獻之的表態,絹之國所有領兵的武將都會站到王漢新這邊去,那麽無論如何皇上也不可能再懲辦王漢新了。至於像單可承這種本身就有錯在先的事件更是不值一提了。看來自己對於局勢判斷失誤,現在並不是拔除這些領兵將軍的好時機。
邱逸儒的話引來了大家的一致支持,群臣紛紛附和,一個個都拿出了慷慨赴死的勁頭,齊刷刷跪倒在劉龑駕前請命。
其實昨天劉龑就是看到這裏把奏章給扔了的,可是如今時過境遷,從上往下看著朝臣們的反應,如今倒成了一種樂趣。劉龑在心裏說:王漢新這小子讓人著急上火的本事一定是天生的,看這滿朝文武都被他點著了。
此時一直冷眼旁觀的門下侍中,兵部尚書薛伯仁撚著胡須,慢慢踱到了眾臣前麵,開口道:“陛下。王漢新口出大逆不道之言,是可忍孰不可忍,微臣請旨親帥大軍前往討伐王漢新!”
薛伯仁的聲音並不高,可是卻讓殿中的每個人都聽得清清楚楚,這是隻有領軍打仗的武將才能做得到的。
劉龑看了看他,心裏明白了他為何會站出來說這句話,便順勢道:“薛愛卿有此雄心壯誌,朕心甚慰。隻是愛卿已經年近花甲,且腿腳不便,這征伐之事恐怕太過操勞了。”
薛伯仁聽劉龑這麽說,便道:“啟稟皇上,若是微臣不去的話,曆數我朝上下,恐怕隻有忠義郡王一人能夠與之抗衡了,其他如蘇成棟大人遠在遼東,高定邊大人則是王漢新的義兄,都難以勝任。”
薛伯仁和劉龑的這番話其實是在提醒這些叫囂著的朝臣們注意,放眼整個絹之國除了忠義郡王劉獻之外再難找出一個能與王漢新抗衡的武將,別說蘇成棟和高定邊與王漢新的交情莫逆,便是西域都護府的周嗣義和米益國都是王漢新的親信,如果王漢新真的要反,隻怕整個絹之國都能讓他掀個底朝天。
被薛伯仁兜頭澆了這麽一盆冷水,朝臣們忽然都安靜了下來。此時伍思成才道:“諸位大人,在下這兒還沒讀完呢。且等在下讀完這份奏章,諸位再做定奪如何?”
聽到伍思成的話,大家這才如夢初醒,紛紛站起身來回到自己的班內。
伍思成這才繼續念道:“臣知道臣這麽說一定會招來滿朝文武的強烈反對,可是事情往往推理到一個極致才能看出其本質來。試問如果臣真的這麽做了,請問有哪一位大臣敢站出來說由他出使吐蕃一定能把失去的土地和人民全都討要回來?臣相信沒有一個大臣敢下如此的包票。所以,吐蕃即便派使者前來,他們也不敢奢望我朝會把飛鷹堡和布爾還給他們。反觀臣現在的舉動,不費一兵一卒取得了天下少有的要塞飛鷹堡的控製權,也就等於把吐蕃的戰略空間至少壓後了數百裏之多。這無疑是在吐蕃東進的道路上打下了一顆釘子,使得格桑更加舉步維艱。吐蕃不消耗數萬人根本別想拔掉這顆釘子,因此懂得權衡利弊的格桑或許會因此而打消對我朝西南地區的覬覦之心,這樣不但不是破壞了我朝好不容易才得來的休養生息的機會,相反是確保了能夠更好的讓民力得到回複的舉措。”
“強詞奪理。”邱逸儒冷哼了一聲。
伍思成沒有理會他的抱怨,繼續念道:“臣知道即使臣這麽說了,朝中還是會有不少反對的聲浪。接下來臣要列舉第二條,那就是這個飛鷹堡的歸屬問題。飛鷹堡確實曾經是吐蕃的領土,可是它早已經被布爾將軍所奪取。而布爾將軍並非是吐蕃臣子,他之前是卡西裏部勇士,後來則是安巴爾圖裏的家臣。為了不負故主和自保奪取了飛鷹堡。這麽一來飛鷹堡就和吐蕃沒有關係了,臣是從布爾將軍手中接收的飛鷹堡,又不是從吐蕃手裏奪取的,這飛鷹堡的得失管他吐蕃什麽鳥事?”
竟然在奏章裏夾雜著市井粗話,邱逸儒眉毛一揚便要發作。伍思成忙向他微微擺手示意,然後讀道:“他吐蕃若是討要叛將布爾還有幾分道理,可是為了拿下飛鷹堡,臣已經用身家性命向布爾將軍擔保會保護其安全,因此臣決不能答應吐蕃要求交出布爾將軍的請求。為了能夠讓皇上不至於為難,臣提議,飛鷹堡可以交還給吐蕃,但是這不是補償,而是賜予;既然是皇上賜予吐蕃土地,那麽吐蕃自然沒有理由再要求我朝把歸降我朝的布爾將軍交還的道理了。這是臣能夠接受的最低限度,絕無轉圜的餘地。臣王漢新頓首拜上吾皇萬歲萬萬歲。”
“要挾,這是要挾皇上啊!”邱逸儒等伍思成一念完,立即叫了起來。
劉龑輕輕擺弄了一下手指,示意他先安靜下來,然後才道:“邱愛卿要說的話朕都明白,說實話朕看到這份奏章時的心情與邱愛卿相差無幾。但是,朕冷靜下來仔細思量了一番以後,覺得王漢新這廝說的還是有幾分道理的。他的辦法看似無賴,卻並非沒有可取之處。”
“陛下!這王漢新膽大妄為也忒過了!”邱逸儒道:“他仗著陛下的恩寵和立下的軍功,越發變本加厲起來。這要是長此以往必然生出禍端來,還望陛下明察!”
劉龑點頭道:“愛卿所言不差,朕不會一直慣著他。可是這件事情上王漢新所說的辦法卻能把讓我朝在外交上處於優勢,朕覺得他的想法裏還是有可以回旋的餘地。如果既能維持與吐蕃的盟約,又能施恩於吐蕃,那麽又何樂而不為呢?”
“這??????”今天發生的一切已經超越了邱逸儒之前精心準備的一切了,因此他一時之間竟然沒找到合適的回答。
劉龑從袖子裏取出一封密信來,道:“其實朕還收到了另外一份密信,是忠義郡王劉獻之送來的。他在信中明確表示了對王漢新做法的支持,其理由與王漢新不謀而合。非但如此,他還請旨從他的北地都護府劃出兩萬人馬來南下幫助王漢新加強對吐蕃的防守。”
劉龑的這番話如當頭一棒打醒了邱逸儒,到這個時候他才明白過來,原來皇上一早就做好了準備。有了劉獻之的表態,絹之國所有領兵的武將都會站到王漢新這邊去,那麽無論如何皇上也不可能再懲辦王漢新了。至於像單可承這種本身就有錯在先的事件更是不值一提了。看來自己對於局勢判斷失誤,現在並不是拔除這些領兵將軍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