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劉獻之離開沙湖城南下以後,絹之國北地都護府裏的最高長官就是副都護高定邊了。


    如果單以作為一名武將的才能來說,高定邊顯然比劉獻之更為稱職,在士兵中的聲望也更高些,畢竟他是一個在戰場上出生入死闖出來的實戰指揮官,與隻能坐鎮後方指揮若定的劉獻之的儒將風範相比,士兵們自然更信賴高定邊一些。不過高定邊與劉獻之之間的差距還是相當的明顯,尤其是在武將們的眼裏,那就是兩人對於戰略全局的把控能力存在著不小的距離。


    高定邊絕對不是一個在戰略判斷上無能的將領,隻不過由於劉獻之對於這方麵的表現更為突出,使得高定邊自然而然地就被比下去了。在這方麵高定邊自己也不得不承認,在他的眼裏隻有自己的老長官薛伯仁和自己的兄弟王漢新能與劉獻之相提並論。這當然有可能是他的謙遜之辭,不過高定邊顯然並不打算讓這種差距長久的保持下去,在劉獻之走後,他表現出了超出劉獻之五倍以上的勤勉。北地都護府的事務由此也被打理得井井有條,尤其是沙湖城的擴建和防禦強化工程,以及都護府領內道路的修築工程都進行得十分順利。


    但是高定邊也有自己的煩惱,那就是對於武將們的安撫工作。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北地都護府裏的骨幹力量都是原本太原經略府的班底,尤其是韓健隆、郝曼才和司徒伯通這三位坐鎮一方的大將都是劉獻之的親信,高定邊要控製這三位大將可沒那麽容易。高定邊唯一的助手就是盧清翰的堂侄盧明憲,不過盧明憲雖然已經是都護府司馬,也立下過不俗的戰功,可在軍中的資曆卻還太淺,而且他的官運亨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與皇上寵愛的盧貴人是堂兄妹,這一點在軍中反而成了他的短腳,使得他無法與那三位大將抗衡。


    眼下高定邊麵臨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在劉獻之走後,底下的武將們開始對今後的戰略布局產生了異議。由於突契大汗合撒在與徹尓列的戰爭中以少勝多打了一場漂亮仗,郝曼才和韓健隆認為應該暫緩對合撒的戰略協助,以便讓徹尓列有機會恢複元氣,以便讓兩方的拉鋸更加持久下去;而司徒伯通則認為應該趁機鼓勵合撒盡快與徹尓列決戰,這樣才能更大的消耗突契的人力資源,達到削弱突契的目的。


    如果高定邊本人的傾向偏向與這兩種意見的任何一邊,本來事情也不是什麽很難解決的問題,可偏偏高定邊本人的意見與兩者都不一樣,他倒是很想看看合撒在突契進行的改革究竟能變成個什麽樣子。一方麵他認為突契曆來就是個遊牧為生的國度,如果施行的改革逐漸向絹之國的製度靠攏的話,無論成敗都是一件曠日持久的事情,畢竟要改變一代人的觀念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那麽無論合撒贏得這場戰爭的時間長短,他都不會輕易撕破與絹之國之間的協議。那麽眼下最該做的事情其實應該是開放更多的集貿市場供兩國之間進行貿易,因為高定邊看中的是突契國內豐富的馬匹資源,他認為這是一個組建絹之國強大騎兵部隊的絕好時機。


    可惜他的意見無法說服這三位大將,對於這三位大將而言,無論采用他們中的任何一條,都有可能創造出自己上戰場立功的機會,而高定邊的想法偏偏是最不可能引發兩國之間直接衝突的做法,他們當然不會同意了。如果高定邊擁有絕對的控製力那也罷了,可問題就在於高定邊和劉獻之不同,他對於這三個領兵鎮守在外的將領沒有絕對的控製力,萬一這三人不聽自己的擅自對突契采取一些過激的行動的話,那麽事情就有可能演變得不可收拾,尤其是韓健隆和郝曼才,他們的做法其實就是撕毀與突契的協議,故意製造摩擦,對於這一點高定邊不得不嚴加防守,預防不測。


    就在這個當口,高定邊接到了劉獻之從長安發來的一封密信。在密信中劉獻之肯定了他的戰略判斷,同時指出那三位大將的想法是私心作怪,決不可取。自己已經致信給這三人加以斥責了。


    高定邊看了不禁感歎劉獻之的情報掌控能力實在是非常的可怕,雖然此刻劉獻之不在軍前,可是對於這裏發生的事情卻了如指掌。


    不過更令他關注的是劉獻之接下來提到的事情。在信中劉獻之明確告訴高定邊,如今皇上的戰略方針已經產生了變化。對於西域地區將是大力發展商貿活動,而對於突契和吐蕃這兩邊則是力求延長可能與之發生衝突的時間,因為國家如今要進行的戰略布局是開展商貿,尤其是海上的商貿活動。如今已經任命幽州防禦使鄭夢龍改任絹之國水師提督,委任朱毅均為皇家海外貿易代理,共同負責海上貿易的擴大。今後一段時間內國家的重頭將放在這件事上麵,以便盡快恢複國力。因此今後對於北地都護府而言,主要的任務有三。一是確保西域經商的安全無虞,二是製約突契再次複興,三是通過貿易收入組建和訓練十萬以上的騎兵部隊,為有可能出現的大戰做好準備。


    對於這些內容高定邊感覺到了困惑,至於劉獻之所列舉的這些措施高定邊並不反對,可是使得大惑不解的地方是,既然國家已經著手開始恢複國力,穩定生產,發展商貿了,那麽戰略重心理應是完成戰略防禦的格局,確保突契或者吐蕃無法對本國構成威脅才是。那麽以目前的局勢來看,絹之國完全具備這樣的條件,所欠缺的不過是對於戰略支撐點的營建而已,那麽為什麽又要著重聲明要大量組建騎兵部隊呢?當然,騎兵是必須的,可問題出在數量上,以現在突契或者吐蕃的戰略動員能力來說,絹之國並不需要大量的騎兵也能與之對抗,而劉獻之的字裏行間似乎透露出一股在不久的將來,絹之國會有一個強大的敵人出現似的。要知道,絹之國打垮強大的突契也隻用了不到十萬騎兵,難道有什麽國家竟然比突契更強大的嗎?


    高定邊思來想去,這天下之間恐怕也隻有帕斯帝國的騎兵有可能與突契騎兵相提並論了,難道是帕斯帝國有與我國交戰的端倪了嗎?


    高定邊的推斷並沒有命中劉龑他們的推斷,不過他還是決定嚴格按照劉獻之的吩咐來執行,畢竟能夠通過劉獻之控製住那三員大將的行動就已經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了,就這一點上高定邊就十分感謝劉獻之了,投桃報李是必須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地烈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口水的老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口水的老雞並收藏天地烈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