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擊的時刻已經成熟。拜巴斯巴恩綜合各方麵的信息以後下了如此的判斷。
由於帕斯軍主動後撤,得以與弗蘭克軍相持了整整幾個月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雙方隻發生了幾次小規模的衝突,此外再無交火。有了這段時間的相持狀態,帕斯軍隊已經完成了基本的訓練,對與拜巴斯巴恩而言,現在總算有了與弗蘭克軍接近的籌碼,接下去的勝負就看雙方的統帥誰更能發揮自身的優勢了。
從戰略態勢上來看,帕斯軍略微占優,他們的補給線較短,數量上也稍稍多一些;但是從作戰能力來說則是弗蘭克略勝一籌,尤其是聖錘騎士團的存在更是一種令人畏懼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誰先采取攻勢都會處於明顯不利的地位,拜巴斯巴恩之所以會覺得反擊的時機已經成熟,主要的原因並不在帕斯軍自身,而是就整體戰略態勢說的。
在這幾個月的相持期間,弗蘭克犯了重大的戰略失誤,那就是撕毀了和帕爾契之間的同盟關係。如果說那次海上的遭遇可以用偶然事件來解釋的話,弗蘭克實在應該在事發之後立即派遣使者進行斡旋,以挽救雙方的關係的。不過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弗蘭克的失誤,而在於帕爾契的意圖。
很顯然帕爾契根本不打算在這場帕斯與弗蘭克的戰爭中置身事外,隻是苦於與兩國之間都有同盟關係而隻能處於中立的狀態,如今帕爾契正好以此為借口加入到這場戰爭中來。雖然拜巴斯巴恩並不十分清楚帕爾契卷入其中的真實目的,不過就目前帕爾契所采取的措施來看,顯然對於帕斯是十分有利的。
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帕爾契就在其西部國境線上集結了七萬大軍,並且這個數字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在不斷增加。同時他們還派遣使者與帕斯交涉,希望拜巴斯巴恩能夠允許他們進入帕斯境內與弗蘭克軍作戰,這種積極的作戰態度和外交上的低姿態足以說明他們與弗蘭克軍的交戰欲望完全是發自內心,並且對於帕斯的土地沒有絲毫的覬覦之心。不管拜巴斯巴恩是否同意他們踏入帕斯的國土,這股強大的戰力足以牽製住弗蘭克的注意力,單就這一點就等同於幫助了帕斯軍隊了。
帕爾契的態度令人欣慰,可是他們的這種態度同時也促使拜巴斯巴恩決定盡快反擊,因為就帕爾契的動員能力來說,他們至少可以調集超過二十萬軍隊,而且在強大的海軍的配合下,他們完全有能力從海上向弗蘭克本土發起進攻。如果真的讓帕爾契完成了戰略部署,那麽他們就不會再像現在這樣征求自己的同意了,他們恐怕會直接抄了弗蘭克的老窩,其結果就成了帕斯軍費盡心機,耗盡國力來拖住弗蘭克軍主力,而功成名就,獲得實際利益的卻是帕爾契。而且到了那個時候,恐怕弗蘭克軍會倉皇撤退,缺乏騎兵部隊的帕斯軍隊要對敵軍展開追擊也並非易事,這對於飽受弗蘭克軍荼毒的帕斯百姓,以及滿懷報仇雪恨的士兵們來說也是無法交代的結果。與這些輕鬆獲勝的推算而言,拜巴斯巴恩現在反而需要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來鼓舞軍心,同時這麽做才能解釋之前他選擇在戰略上退讓隱忍的初衷。
要在自己國土內打敗強大的弗蘭克軍,這本身就已經夠困難的了,而對於拜巴斯巴恩而言更加困難的事情是打敗敵軍之後,根據事先做好的計劃,他將率領帕斯軍隊反攻進弗蘭克的國土,然後給弗蘭克一個慘重的教訓,逼迫他們簽訂有利於自己的合約以後才撤兵,如今有了帕爾契這個盟友兼競爭者,那麽一切行動都必須比帕爾契更快一步才行,這麽做的結果就是必須對原先所製定的補給案進行休整,這其中的工作量之巨大不是一般人能夠想象得出來的。因此拜巴斯巴恩在這段時間內幾乎是不眠不休的在做著工作,一邊製定對弗蘭克的作戰計劃,一邊修正大軍遠征的補給計劃。
為了完成這一次戰略大反擊,拜巴斯巴恩集結了二十五萬大軍,這是他手頭上所有兵力的三分之二,要調動如此龐大數量的軍隊而不被弗蘭克軍發現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如果調集了這樣多的軍隊,那麽在發起進攻之前,帕斯軍的整個戰略防線都會處於一個相對薄弱的狀態,如果弗蘭克軍及時察覺到這一點而搶先發起進攻的話,那麽事態有可能會朝著極其不利於帕斯軍的方向發展。因此拜巴斯巴恩挖空心思想出來一個計劃——他故意露出了許多調動兵力的跡象,而實際上他並沒有把這二十五萬大軍集結在一起後再行出發,而是把真正的集結點設定在了距離弗蘭克軍前線僅僅八十公裏的倪謝爾村地區。之所以把集結點選定倪謝爾村附近,不僅是因為這個村子早在帕斯軍隊撤退時就已經完全被廢棄了不容易引起注意,更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從這裏出發進攻弗蘭克軍僅僅需要不到兩天的快速行軍,而且可以出擊的方向選擇非常多。在此之前,帕斯軍的二十五萬大軍分成四股配置,如果這個時候遭到了弗蘭克軍的搶攻,那麽帕斯軍隊就可以立即采取反擊態勢把敵軍擊退,如果弗蘭克軍沒有反應的話,那麽四路大軍則迅速向預定地帶集結。
這個計劃非常冒險,因為在大軍完成集結之前,這四股軍隊有可能成為敵軍各個擊破的對象。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拜巴斯巴恩精心設定了各路大軍的行進路線和行軍時間,左右兩翼的這兩路軍分別由他本人和萬騎長畢爾留達斯率領,掩護著中間的兩路軍隊快速挺進。
這也算是拜巴斯巴恩的無奈之舉,因為如果阿蘭特蘭還在世的話,那麽他完全可以把左右兩路軍委托給阿蘭特蘭和畢爾留達斯,自己則帶領中路軍行動的。可惜逝者已矣,現在他隻能相信自己新任命的這三十幾位萬夫長的能力,這些人當然也是身經百戰的高級軍官,隻是拜巴斯巴恩對於他們的信任是無論如何也比不上阿蘭特蘭的,因為在實際作戰時,他們無法像阿蘭特蘭那樣能夠對自己的意圖心領神會,從而達到把整支軍隊運用自如,猶如一體那樣流暢。
事情進展得很順利,在軍隊集結,挺進的過程中,沒有遭遇到任何弗蘭克軍,似乎德古佐爾夫對於帕斯軍的舉動完全不知情一樣。恐怕除了拜巴斯巴恩和畢爾留達斯以外,所有高級軍官對於這個現象都感到興奮,可是拜巴斯巴恩卻高興不起來,對於德古佐爾夫的了解讓他明白這不是正常的狀況,看來這位對手一定醞釀了什麽更厲害的招數在等著自己。
事情果然如他所料,弗蘭克軍出現在了帕斯軍預定的集結點倪謝爾村附近,顯然弗蘭克軍打算打帕斯軍一個時間差,對最先趕到倪謝爾村的帕斯軍發起進攻。而當拜巴斯巴恩察覺到敵軍的位置和意圖的時候,畢爾留達斯的軍隊已經與弗蘭克軍交上了火。
由於帕斯軍主動後撤,得以與弗蘭克軍相持了整整幾個月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雙方隻發生了幾次小規模的衝突,此外再無交火。有了這段時間的相持狀態,帕斯軍隊已經完成了基本的訓練,對與拜巴斯巴恩而言,現在總算有了與弗蘭克軍接近的籌碼,接下去的勝負就看雙方的統帥誰更能發揮自身的優勢了。
從戰略態勢上來看,帕斯軍略微占優,他們的補給線較短,數量上也稍稍多一些;但是從作戰能力來說則是弗蘭克略勝一籌,尤其是聖錘騎士團的存在更是一種令人畏懼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誰先采取攻勢都會處於明顯不利的地位,拜巴斯巴恩之所以會覺得反擊的時機已經成熟,主要的原因並不在帕斯軍自身,而是就整體戰略態勢說的。
在這幾個月的相持期間,弗蘭克犯了重大的戰略失誤,那就是撕毀了和帕爾契之間的同盟關係。如果說那次海上的遭遇可以用偶然事件來解釋的話,弗蘭克實在應該在事發之後立即派遣使者進行斡旋,以挽救雙方的關係的。不過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弗蘭克的失誤,而在於帕爾契的意圖。
很顯然帕爾契根本不打算在這場帕斯與弗蘭克的戰爭中置身事外,隻是苦於與兩國之間都有同盟關係而隻能處於中立的狀態,如今帕爾契正好以此為借口加入到這場戰爭中來。雖然拜巴斯巴恩並不十分清楚帕爾契卷入其中的真實目的,不過就目前帕爾契所采取的措施來看,顯然對於帕斯是十分有利的。
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帕爾契就在其西部國境線上集結了七萬大軍,並且這個數字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在不斷增加。同時他們還派遣使者與帕斯交涉,希望拜巴斯巴恩能夠允許他們進入帕斯境內與弗蘭克軍作戰,這種積極的作戰態度和外交上的低姿態足以說明他們與弗蘭克軍的交戰欲望完全是發自內心,並且對於帕斯的土地沒有絲毫的覬覦之心。不管拜巴斯巴恩是否同意他們踏入帕斯的國土,這股強大的戰力足以牽製住弗蘭克的注意力,單就這一點就等同於幫助了帕斯軍隊了。
帕爾契的態度令人欣慰,可是他們的這種態度同時也促使拜巴斯巴恩決定盡快反擊,因為就帕爾契的動員能力來說,他們至少可以調集超過二十萬軍隊,而且在強大的海軍的配合下,他們完全有能力從海上向弗蘭克本土發起進攻。如果真的讓帕爾契完成了戰略部署,那麽他們就不會再像現在這樣征求自己的同意了,他們恐怕會直接抄了弗蘭克的老窩,其結果就成了帕斯軍費盡心機,耗盡國力來拖住弗蘭克軍主力,而功成名就,獲得實際利益的卻是帕爾契。而且到了那個時候,恐怕弗蘭克軍會倉皇撤退,缺乏騎兵部隊的帕斯軍隊要對敵軍展開追擊也並非易事,這對於飽受弗蘭克軍荼毒的帕斯百姓,以及滿懷報仇雪恨的士兵們來說也是無法交代的結果。與這些輕鬆獲勝的推算而言,拜巴斯巴恩現在反而需要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來鼓舞軍心,同時這麽做才能解釋之前他選擇在戰略上退讓隱忍的初衷。
要在自己國土內打敗強大的弗蘭克軍,這本身就已經夠困難的了,而對於拜巴斯巴恩而言更加困難的事情是打敗敵軍之後,根據事先做好的計劃,他將率領帕斯軍隊反攻進弗蘭克的國土,然後給弗蘭克一個慘重的教訓,逼迫他們簽訂有利於自己的合約以後才撤兵,如今有了帕爾契這個盟友兼競爭者,那麽一切行動都必須比帕爾契更快一步才行,這麽做的結果就是必須對原先所製定的補給案進行休整,這其中的工作量之巨大不是一般人能夠想象得出來的。因此拜巴斯巴恩在這段時間內幾乎是不眠不休的在做著工作,一邊製定對弗蘭克的作戰計劃,一邊修正大軍遠征的補給計劃。
為了完成這一次戰略大反擊,拜巴斯巴恩集結了二十五萬大軍,這是他手頭上所有兵力的三分之二,要調動如此龐大數量的軍隊而不被弗蘭克軍發現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如果調集了這樣多的軍隊,那麽在發起進攻之前,帕斯軍的整個戰略防線都會處於一個相對薄弱的狀態,如果弗蘭克軍及時察覺到這一點而搶先發起進攻的話,那麽事態有可能會朝著極其不利於帕斯軍的方向發展。因此拜巴斯巴恩挖空心思想出來一個計劃——他故意露出了許多調動兵力的跡象,而實際上他並沒有把這二十五萬大軍集結在一起後再行出發,而是把真正的集結點設定在了距離弗蘭克軍前線僅僅八十公裏的倪謝爾村地區。之所以把集結點選定倪謝爾村附近,不僅是因為這個村子早在帕斯軍隊撤退時就已經完全被廢棄了不容易引起注意,更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從這裏出發進攻弗蘭克軍僅僅需要不到兩天的快速行軍,而且可以出擊的方向選擇非常多。在此之前,帕斯軍的二十五萬大軍分成四股配置,如果這個時候遭到了弗蘭克軍的搶攻,那麽帕斯軍隊就可以立即采取反擊態勢把敵軍擊退,如果弗蘭克軍沒有反應的話,那麽四路大軍則迅速向預定地帶集結。
這個計劃非常冒險,因為在大軍完成集結之前,這四股軍隊有可能成為敵軍各個擊破的對象。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拜巴斯巴恩精心設定了各路大軍的行進路線和行軍時間,左右兩翼的這兩路軍分別由他本人和萬騎長畢爾留達斯率領,掩護著中間的兩路軍隊快速挺進。
這也算是拜巴斯巴恩的無奈之舉,因為如果阿蘭特蘭還在世的話,那麽他完全可以把左右兩路軍委托給阿蘭特蘭和畢爾留達斯,自己則帶領中路軍行動的。可惜逝者已矣,現在他隻能相信自己新任命的這三十幾位萬夫長的能力,這些人當然也是身經百戰的高級軍官,隻是拜巴斯巴恩對於他們的信任是無論如何也比不上阿蘭特蘭的,因為在實際作戰時,他們無法像阿蘭特蘭那樣能夠對自己的意圖心領神會,從而達到把整支軍隊運用自如,猶如一體那樣流暢。
事情進展得很順利,在軍隊集結,挺進的過程中,沒有遭遇到任何弗蘭克軍,似乎德古佐爾夫對於帕斯軍的舉動完全不知情一樣。恐怕除了拜巴斯巴恩和畢爾留達斯以外,所有高級軍官對於這個現象都感到興奮,可是拜巴斯巴恩卻高興不起來,對於德古佐爾夫的了解讓他明白這不是正常的狀況,看來這位對手一定醞釀了什麽更厲害的招數在等著自己。
事情果然如他所料,弗蘭克軍出現在了帕斯軍預定的集結點倪謝爾村附近,顯然弗蘭克軍打算打帕斯軍一個時間差,對最先趕到倪謝爾村的帕斯軍發起進攻。而當拜巴斯巴恩察覺到敵軍的位置和意圖的時候,畢爾留達斯的軍隊已經與弗蘭克軍交上了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