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事後人們的討論,在辛德拉戰象兵幾乎全軍覆沒的時候,其實辛德拉軍還是占據著戰場主動權的。第一,它的數量遠遠超過巴丹那軍;第二,戰象兵雖然沒了,可是他們做出的貢獻依然存在,那就是巴丹那軍的中央陣列前端被象兵衝得七零八落,如果這個時候辛德拉的步兵兵團繼續跟進並進行橫向展開的話,巴丹那軍中央陣列的兵力由於火牆的阻擋根本無法投入戰鬥,因此辛德拉軍很有可能把巴丹那軍的整個陣列撕裂掉;第三,由於開戰前達達蘭並不能確定辛德拉象兵會從哪個方向向自己進攻,因此他的木樁陣貫穿了整個巴丹那陣列,而這樣一來也就相當於巴丹那軍被人為的割裂成了不易聯係的兩部分,如果辛德拉軍能夠利用這一點加以攻擊的話,巴丹那軍的前半部分恐怕難逃被包圍的命運。
但是這一切都是事後諸葛亮,在巴米陽會戰的當時,能看清這一點的人隻有兩個,他們是達達蘭和也必修。而此時辛德拉的國王特拉格正沉浸在滿滿的失落之中,對於眼前的戰場形勢完全沒有在意,更不用說給出必要的指示了。麵對各部尋求國王指令的要求,特拉格遲遲沒有給出必要的指示。特拉格的這種木訥造成了辛德拉軍最終的崩潰,即便這個時候他給出的指令是錯誤的,辛德拉軍也不會像後來敗得那麽淒慘,可他偏偏什麽指令都沒有給出,各部在等待國王的命令和沒有命令下達的失望之中白白浪費了最寶貴的戰機。
此時的達達蘭眼見得辛德拉軍的攻擊突然變得遲緩下來,他立刻醒悟過來這是由於國王指揮係統混亂造成的結果。達達蘭可不會坐失良機,他立即調配軍隊,調整陣型,等到巴丹那中路軍撲滅大象身上的火焰再次踏上作戰位置時,辛德拉軍已經失去了最後致勝的機會。
在這個過程中唯一采取了積極行動的辛德拉軍就是也必修的國克步兵團。國克步兵團一度將巴丹那軍打得無力反擊,可是國克步兵團的奮戰對於整體戰局的影響並不大,因為他們的人數實在是太少了。等到巴丹那軍緩過勁兒來,戰戰兢兢的辛德拉軍可完全抵擋不住對方的猛烈攻擊,國克步兵團再強也無力回天了。
數十萬的辛德拉大軍由於沒有國王的指令統轄,結果變成了由各個將領率領的一隊一隊的散兵遊勇。他們之間當然也有協同作戰,可是各部之間完全自發的協同顯現出極度的不協調,甚至還會造成混亂,這恰恰成了巴丹那軍隊可以利用的絕好機會,隨著巴丹那軍的一路狂衝猛打,辛德拉軍就像退潮一樣向後逃去,其兩翼的部隊害怕暴露在敵軍麵前,也迅速地開始了後退。
此時達達蘭表現出他名將的特長,辛德拉軍如同破網一樣的混亂陣型在常人眼裏看來都處處是破綻,可是常人卻無法利用這些破綻,因為他們往往在眾多破綻麵前不知該如何抉擇優先攻擊的點,而達達蘭的眼光獨到,他指揮巴丹那軍所攻擊的點,都是能夠促使辛德拉軍混亂擴大。在達達蘭指揮下的巴丹那軍就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每一刀都切在了辛德拉的神經上,它使辛德拉各部之間的聯係完全被切斷,成了一個巨大的卻不能行動的巨人。
大約在下午的四點左右,辛德拉軍開始潰敗。可是巴米陽會戰並沒有因此而結束,巴米陽會戰之所以青史留名,並不是因為達達蘭以少勝多打敗了辛德拉大軍,而是因為這一戰戰敗一方表現出來的醜態。
直到大軍開始潰敗,特拉格才從他個人的夢裏清醒了過來。原本以他的能力就無法挽救敗局,更何況如今已經陷入潰敗,特拉格並沒有試圖挽回戰局,而是試圖挽回他自己的生命。特拉格命令象奴讓自己的戰象掉頭,然後向南逃遁。
作為戰場上國王的象征,那頭白色大象開始後退,也就等同於宣布了戰敗,於是特拉格這麽一退,就連後方沒有潰退的軍隊都開始軍心渙散,也紛紛拔足難逃。幾乎就在一瞬間,整個辛德拉軍都潰不成軍了。
眼見得敵軍拱手讓出了勝利,達達蘭難掩心中的喜悅,不過他可不打算就這麽結束,他不能容忍辛德拉軍還有整軍再戰的機會,因此他指揮兩支騎兵勁旅徑直朝著特拉格國王的那頭白色大象殺了過去。
潰敗中的辛德拉軍士兵每個人都隻想著保住自己的性命,見到巴丹那軍朝自己屁股後麵追來,辛德拉軍頓時向兩邊散開,因此巴丹那軍如入無人之境。眼看得追兵越來越近,可自己的麵前卻全部都是己方的敗兵,特拉格國王心急如焚。他破口大罵象奴的無能,可是象奴也無法驅散潰逃中的士兵,最後特拉格一腳把象奴從大象背上踢了下去,自己駕馭著大象開始狂奔。
那些不幸擋在國王前麵的士兵們還沒搞明白怎麽回事就被大象踩死,隨著慘叫聲的響起,人們如夢初醒,飛也似的朝兩邊散開。
“太難看了,這樣的國王不配做國王。”在後方的達達蘭看著特拉格的舉動狠狠地啐了一口道。
話雖這麽說,此時在達達蘭的心頭卻閃過一絲喜悅:特拉格國王的如此舉動必然會引起辛德拉軍隊的強烈反感,尤其是士兵們對於國王的這種舉動必然會義憤填膺,由此辛德拉軍的戰意會越發低落,成為巴丹那軍的威脅的可能性也就大大縮小了。
即便特拉格國王露出這樣的醜態,大象的奔跑速度還是不能與騎兵相提並論,眼看這巴丹那騎兵的鋒頭已經追到了大象尾巴,此時從斜刺裏殺出來一股軍隊,硬生生地將這兩股騎兵給擋了下來。
完成救主大任的隊伍正是國克步兵團。也必修比其他各部都早看到了辛德拉的敗北,因此他比其他部隊更早開始後退。沒有人對他和他的部下的撤退表示異議,因為之前國克步兵團的奮戰足以抵得上一支萬人隊的攻擊效果,也正因為國克步兵團的奮戰也產生了相當的傷亡,也必修要退下去休整是誰也無法提出異議的。
退下來以後的也必修直接開始了撤退,然而當他見到國王的危機時,還是處於義務伸出了援手。
好在達達蘭的財力有限,而辛德拉的進攻又迫在眉睫,這使得巴丹那軍強盛的騎兵數量非常有限,因此也必修才能在危急時刻擋住了巴丹那騎兵的進攻。不過即便如此,也必修在最後的這次阻擊戰中損失了太多的部下,當他撤出戰鬥以後,他的國克步兵團已經隻剩下了不到三百人。
但是這一切都是事後諸葛亮,在巴米陽會戰的當時,能看清這一點的人隻有兩個,他們是達達蘭和也必修。而此時辛德拉的國王特拉格正沉浸在滿滿的失落之中,對於眼前的戰場形勢完全沒有在意,更不用說給出必要的指示了。麵對各部尋求國王指令的要求,特拉格遲遲沒有給出必要的指示。特拉格的這種木訥造成了辛德拉軍最終的崩潰,即便這個時候他給出的指令是錯誤的,辛德拉軍也不會像後來敗得那麽淒慘,可他偏偏什麽指令都沒有給出,各部在等待國王的命令和沒有命令下達的失望之中白白浪費了最寶貴的戰機。
此時的達達蘭眼見得辛德拉軍的攻擊突然變得遲緩下來,他立刻醒悟過來這是由於國王指揮係統混亂造成的結果。達達蘭可不會坐失良機,他立即調配軍隊,調整陣型,等到巴丹那中路軍撲滅大象身上的火焰再次踏上作戰位置時,辛德拉軍已經失去了最後致勝的機會。
在這個過程中唯一采取了積極行動的辛德拉軍就是也必修的國克步兵團。國克步兵團一度將巴丹那軍打得無力反擊,可是國克步兵團的奮戰對於整體戰局的影響並不大,因為他們的人數實在是太少了。等到巴丹那軍緩過勁兒來,戰戰兢兢的辛德拉軍可完全抵擋不住對方的猛烈攻擊,國克步兵團再強也無力回天了。
數十萬的辛德拉大軍由於沒有國王的指令統轄,結果變成了由各個將領率領的一隊一隊的散兵遊勇。他們之間當然也有協同作戰,可是各部之間完全自發的協同顯現出極度的不協調,甚至還會造成混亂,這恰恰成了巴丹那軍隊可以利用的絕好機會,隨著巴丹那軍的一路狂衝猛打,辛德拉軍就像退潮一樣向後逃去,其兩翼的部隊害怕暴露在敵軍麵前,也迅速地開始了後退。
此時達達蘭表現出他名將的特長,辛德拉軍如同破網一樣的混亂陣型在常人眼裏看來都處處是破綻,可是常人卻無法利用這些破綻,因為他們往往在眾多破綻麵前不知該如何抉擇優先攻擊的點,而達達蘭的眼光獨到,他指揮巴丹那軍所攻擊的點,都是能夠促使辛德拉軍混亂擴大。在達達蘭指揮下的巴丹那軍就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每一刀都切在了辛德拉的神經上,它使辛德拉各部之間的聯係完全被切斷,成了一個巨大的卻不能行動的巨人。
大約在下午的四點左右,辛德拉軍開始潰敗。可是巴米陽會戰並沒有因此而結束,巴米陽會戰之所以青史留名,並不是因為達達蘭以少勝多打敗了辛德拉大軍,而是因為這一戰戰敗一方表現出來的醜態。
直到大軍開始潰敗,特拉格才從他個人的夢裏清醒了過來。原本以他的能力就無法挽救敗局,更何況如今已經陷入潰敗,特拉格並沒有試圖挽回戰局,而是試圖挽回他自己的生命。特拉格命令象奴讓自己的戰象掉頭,然後向南逃遁。
作為戰場上國王的象征,那頭白色大象開始後退,也就等同於宣布了戰敗,於是特拉格這麽一退,就連後方沒有潰退的軍隊都開始軍心渙散,也紛紛拔足難逃。幾乎就在一瞬間,整個辛德拉軍都潰不成軍了。
眼見得敵軍拱手讓出了勝利,達達蘭難掩心中的喜悅,不過他可不打算就這麽結束,他不能容忍辛德拉軍還有整軍再戰的機會,因此他指揮兩支騎兵勁旅徑直朝著特拉格國王的那頭白色大象殺了過去。
潰敗中的辛德拉軍士兵每個人都隻想著保住自己的性命,見到巴丹那軍朝自己屁股後麵追來,辛德拉軍頓時向兩邊散開,因此巴丹那軍如入無人之境。眼看得追兵越來越近,可自己的麵前卻全部都是己方的敗兵,特拉格國王心急如焚。他破口大罵象奴的無能,可是象奴也無法驅散潰逃中的士兵,最後特拉格一腳把象奴從大象背上踢了下去,自己駕馭著大象開始狂奔。
那些不幸擋在國王前麵的士兵們還沒搞明白怎麽回事就被大象踩死,隨著慘叫聲的響起,人們如夢初醒,飛也似的朝兩邊散開。
“太難看了,這樣的國王不配做國王。”在後方的達達蘭看著特拉格的舉動狠狠地啐了一口道。
話雖這麽說,此時在達達蘭的心頭卻閃過一絲喜悅:特拉格國王的如此舉動必然會引起辛德拉軍隊的強烈反感,尤其是士兵們對於國王的這種舉動必然會義憤填膺,由此辛德拉軍的戰意會越發低落,成為巴丹那軍的威脅的可能性也就大大縮小了。
即便特拉格國王露出這樣的醜態,大象的奔跑速度還是不能與騎兵相提並論,眼看這巴丹那騎兵的鋒頭已經追到了大象尾巴,此時從斜刺裏殺出來一股軍隊,硬生生地將這兩股騎兵給擋了下來。
完成救主大任的隊伍正是國克步兵團。也必修比其他各部都早看到了辛德拉的敗北,因此他比其他部隊更早開始後退。沒有人對他和他的部下的撤退表示異議,因為之前國克步兵團的奮戰足以抵得上一支萬人隊的攻擊效果,也正因為國克步兵團的奮戰也產生了相當的傷亡,也必修要退下去休整是誰也無法提出異議的。
退下來以後的也必修直接開始了撤退,然而當他見到國王的危機時,還是處於義務伸出了援手。
好在達達蘭的財力有限,而辛德拉的進攻又迫在眉睫,這使得巴丹那軍強盛的騎兵數量非常有限,因此也必修才能在危急時刻擋住了巴丹那騎兵的進攻。不過即便如此,也必修在最後的這次阻擊戰中損失了太多的部下,當他撤出戰鬥以後,他的國克步兵團已經隻剩下了不到三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