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求見?”
“他自稱是北海相孔融派來的信使。”
劉澤暗暗點頭,看來該來的到底是跑不了,道:“速傳!”
不多時,中軍官引一人進來,但見此人身長八尺開外,方麵闊口,劍眉朗目,步履如風,目光沉著,來至劉澤近前,躬身施禮呈上書信,具言北海被黃巾賊寇圍困之事,奉命前來向平原求援。
劉澤看過書信,道:“足下何人?在孔國相處現居何職?”
“某乃東萊黃縣人也,複姓太史,名慈,表字子義。並非孔國相之下屬,與孔國相非親非故,隻是義氣相投,才有分憂共患之意。今黃巾暴亂,圍困北海,賊勢浩大,北海危在旦夕。孔國相知劉太守仁德仗義,能扶危濟困,特命某冒死突圍,前來求救。”太史慈凜然作答。
劉澤哈哈大笑道:“說到仗義救難,子義才配得上此之稱謂啊,單槍匹馬突出重圍,真乃世豪傑之士!”
太史慈斂容道:“劉太守謬讚了,些許微功,何足掛齒,在下倒是素聞劉太守之英雄勝跡,今日一見,方知所言非虛。卻不知劉太守能否出兵救援北海?”
劉澤微笑道:“子義快人快語,與我真是一見如故,就衝著子義這份俠肝義膽,今日我便出兵北海。”
太史慈大為驚喜,劉澤不光答應了他的請求,而且答應的如此爽快,實在令他大感意外,也讓他頗受感動,再次躬身而拜道:“慈謝過劉太守。”
隻是他不知道劉澤此刻正在點兵準備出征,劉澤正好做個是順水人情,反正要南下救援徐州。(平南)途經北海,也不算太繞道,真要和曹操的軍隊硬碰硬地幹仗劉澤心裏沒多底,但要收拾一堆烏合之眾的黃巾。不過是小菜一碟而已。
在劉澤的印象中。(.無彈窗廣告)曆史上圍攻北海的黃巾的統帥是管亥,而此時管亥早年就追隨自己了。卻不知這黃巾軍的渠帥換做了何人。
“不知黃巾軍的賊勢如何?領兵者何人?”
太史慈道:“黃巾賊聲勢浩大,號稱有十萬人馬,統兵之將名叫郭太,原為張角弟子。張角敗亡之後,先後流竄到河東、冀南等地,繼續作亂,青州黃巾被曹操擊敗之後,郭太才當上了青州黃巾渠帥,大舉進犯北海。”
劉澤點點頭,敢情統兵的是那個廢材郭太。當年廣宗之戰時,被關羽一箭射落馬下僥幸地撿了一條命回去,居然現在還敢作亂北海。他當即立令道:“救兵如救火,子龍聽令!”
趙雲昂然而出。拱手道:“末將在!”
“命你率三千弓騎以太史子義為向導,立即施援北海,不得有誤!”
趙雲領命道:“末將遵令!”
在一側的太史慈則瞬間石化了,三千人馬去打十萬大軍?這可能嗎?孔融手下可是有著好幾萬人,也不敵黃巾軍的攻勢,劉澤隻派出區區三千人馬就能解圍?
“劉太守,這……三千人是不是太少了?”
劉澤微笑道:“一群黃巾兵而已,三千騎足夠矣。子龍,到達北海之後速戰速決,不得耽誤南下徐州的行程,我亦率軍隨後出發,我們在徐州琅琊國諸縣相會吧。”太史慈雖然知道劉澤是破黃巾的英雄,但廣宗之戰他卻知之甚少,當年劉澤以五百騎打殘了以郭太領銜的十萬黃巾兵,現在解圍北海,可謂是冤家聚首,打廢材郭太,三千弓騎都是多餘的,但劉澤為了速勝,才將三千弓騎全數派了出去。
太史慈將信將疑,同趙雲出征而去。
劉澤回頭笑著對陳登道:“因北海之事,略有些耽擱,元龍先生勿怪,某這便起兵出征。(.)”
不用說,陳登一樣和太史慈處在石化之中,劉澤和他說話之時,才恍然驚覺,道:“徐州之圍也不急在一時,既然北海那邊有急,潤德公何不多派兵過去,解危之後再行南下不遲。”
劉澤大笑道:“北海還需繞行,步兵行軍緩慢,耽擱不得,我派子龍率騎兵過去,解危之後依然可以趕得上大隊人馬,這樣就不會耽誤行程了。”
陳登心懷疑慮,道:“在下方才聽聞黃巾賊眾號稱十萬,潤德公隻派區區三千人過去,如何能勝?”
“元龍先生放心吧,我數次與黃巾作戰,黃巾軍戰力如何我心知肚明,若不是徐州那邊軍情緊急,根本就無須派三千騎過去。”
陳登大為感歎道:“潤德公運籌帷幄,在下折服。可歎糜子仲自以為是,前往北海去搬救兵,現在孔融都自顧不瑕了,那裏還有餘力去救徐州。”
劉澤即刻下令,點齊一萬五千軍隊,旗幟招展,鎧甲鮮明,軍容齊整,鬥誌昂揚,浩浩蕩蕩地出征了。
陳登視之劉澤軍隊軍紀森嚴隊伍齊整,更是大為驚歎,始信劉澤以三萬人擊敗袁紹二十萬大軍絕非虛言,而劉澤隻派出三千騎兵就敢於應戰十萬黃巾,這絕不是自負,而是有著充足把握的自信。陳登眼前一片光明,他對自己的選擇深感欣慰。
如果說陳登以前對劉澤隻是仰慕,隻是聞名而已,經過這幾天的接觸,陳登深深地為劉澤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同時他也暗下決心,為了徐州的長治久安,一定要設法將劉澤留在徐州。
劉澤的軍隊向東南方向開進,走濟南國、齊國,望徐州琅琊國而行。由於一路行進都是在青州的範圍之內,劉澤此行已經支會過青州刺史田楷了,雖說田楷是公孫瓚的手下,但卻和劉澤的私交不錯,何況劉澤隻是和公孫瓚有些小摩擦,雙方還遠沒有到翻臉的地步,所以劉澤在青州境內是暢行無阻。
另外田楷來書稱他也接到了徐州牧陶謙的求援書信,青徐兩州唇齒相依,唇亡齒寒,他也不可能袖手旁觀,擬派兵會同劉澤一起南下救援徐州。
這一日,劉澤的軍隊已經行出了青州地界,抵達了琅琊國最北麵與青州相鄰的諸縣。此地正是劉澤定下的與趙雲會合之地。劉澤命令大軍停止前進,就地紮營安寨,埋鍋造飯。
飯還沒熟,就聽東北方向戰馬嘶鳴,一彪人馬滾滾而來,為首一將,白袍白甲,跳下馬來,行至劉澤麵前,拱手道:“末將趙雲回營交令!”
陳登驚為天人,大軍一路逶迤而行,一刻也不曾耽擱,想不到剛剛趕到匯合地點,趙雲就尾行而至,難不成這麽短的時間內,北海之圍已經解了?
劉澤卻是一臉的從容,道:“北海那邊,情勢如何?”
趙雲便將解圍北海之事一一見告。
原來趙雲率三千弓騎一路長驅而行,一直殺到了北海城下。此時郭太正指揮黃巾兵大舉攻城,孔融率北海軍民奮起抵抗,雙方陷入膠著之中。
十萬黃巾就如同密密麻麻的蝗蟲一般,撲天蓋地,漫山遍野,太史慈微微皺眉,欲問趙雲如何應敵。趙雲鎮定自若,一聲令,三千弓騎分做三排,每排一千騎,向黃巾軍的陣地發起攻擊。弓騎兵還是使用慣用戰術,對黃巾陣地實施中遠程打擊,對於防護能力弱的黃巾軍而言,劉澤的這種戰術完全是屢試不爽。
沒有騎兵的反製,沒有弓箭兵的反擊,沒有盾兵的防護,在密集的箭雨攻擊下,黃巾軍人數再多也是待宰的羔羊,弓騎的的打擊隻進行了三四輪,整個黃巾兵的陣線就完全的崩潰了,兵敗如山倒,一發不可收拾。
看到黃巾已經敗亡,趙雲下令弓騎兵全麵出擊,對黃巾軍發動了最後一擊。
北海城中的孔融一看城下黃巾軍陣形大亂,知道是劉澤的援兵來了,立即大開城門,揮兵出城,裏應外合,前後夾擊。
對於郭太來說,這完全是噩夢重演,多年前在廣宗發生的一幕與這有著何其驚人的相似,劉澤的騎兵在他的心目中一直就是個揮之不去的陰影。看到這可怕的弓騎兵,郭太也慌了神了,顧不上組織軍隊反擊,自己首先倉皇而逃了。
但幸運之神不會總眷顧他,趙雲遠遠地瞧見了郭太欲逃,掂弓搭箭,直接就射中了他的後背,郭太大叫一聲,墮下馬去,還沒等他從地上爬起來,一隻腳已經重重地踩在了他的脊梁上,他的脊柱被生生地踩斷了。郭太在地上哀號慘叫,竟然無人理會,更多的大腳和馬蹄踐踏上來,將他生生地踏成了一堆肉泥。
郭太一死,群賊無首,在弓騎兵和北海中兩廂夾擊之下,完全潰敗了,屍體鋪得漫山遍野,投降者甚眾,僥幸逃得性命者潰散而去。
太史慈沒有參與此次戰鬥,趙雲統率的弓騎兵太強悍了,幾乎以零傷亡的代價完勝十萬黃巾,他現在才算明白劉澤的自信緣何而來。
趙雲收攏兵馬,徑直來見孔融。孔融喜不自甚,欲在城中大排酒筵為趙雲慶功。趙雲婉言相拒,稱有軍務在身,不便耽擱,與孔融太史慈拱手而別,直赴諸縣。
劉澤為趙雲計上一功,吩咐全軍在諸縣屯營休整。
張飛納悶了,問道:“大哥,既然子龍已經歸隊,理當揮師南下才是,為何不走了?”
劉澤神秘地一笑道:“莫急,我還要在這兒等一個人。”
“他自稱是北海相孔融派來的信使。”
劉澤暗暗點頭,看來該來的到底是跑不了,道:“速傳!”
不多時,中軍官引一人進來,但見此人身長八尺開外,方麵闊口,劍眉朗目,步履如風,目光沉著,來至劉澤近前,躬身施禮呈上書信,具言北海被黃巾賊寇圍困之事,奉命前來向平原求援。
劉澤看過書信,道:“足下何人?在孔國相處現居何職?”
“某乃東萊黃縣人也,複姓太史,名慈,表字子義。並非孔國相之下屬,與孔國相非親非故,隻是義氣相投,才有分憂共患之意。今黃巾暴亂,圍困北海,賊勢浩大,北海危在旦夕。孔國相知劉太守仁德仗義,能扶危濟困,特命某冒死突圍,前來求救。”太史慈凜然作答。
劉澤哈哈大笑道:“說到仗義救難,子義才配得上此之稱謂啊,單槍匹馬突出重圍,真乃世豪傑之士!”
太史慈斂容道:“劉太守謬讚了,些許微功,何足掛齒,在下倒是素聞劉太守之英雄勝跡,今日一見,方知所言非虛。卻不知劉太守能否出兵救援北海?”
劉澤微笑道:“子義快人快語,與我真是一見如故,就衝著子義這份俠肝義膽,今日我便出兵北海。”
太史慈大為驚喜,劉澤不光答應了他的請求,而且答應的如此爽快,實在令他大感意外,也讓他頗受感動,再次躬身而拜道:“慈謝過劉太守。”
隻是他不知道劉澤此刻正在點兵準備出征,劉澤正好做個是順水人情,反正要南下救援徐州。(平南)途經北海,也不算太繞道,真要和曹操的軍隊硬碰硬地幹仗劉澤心裏沒多底,但要收拾一堆烏合之眾的黃巾。不過是小菜一碟而已。
在劉澤的印象中。(.無彈窗廣告)曆史上圍攻北海的黃巾的統帥是管亥,而此時管亥早年就追隨自己了。卻不知這黃巾軍的渠帥換做了何人。
“不知黃巾軍的賊勢如何?領兵者何人?”
太史慈道:“黃巾賊聲勢浩大,號稱有十萬人馬,統兵之將名叫郭太,原為張角弟子。張角敗亡之後,先後流竄到河東、冀南等地,繼續作亂,青州黃巾被曹操擊敗之後,郭太才當上了青州黃巾渠帥,大舉進犯北海。”
劉澤點點頭,敢情統兵的是那個廢材郭太。當年廣宗之戰時,被關羽一箭射落馬下僥幸地撿了一條命回去,居然現在還敢作亂北海。他當即立令道:“救兵如救火,子龍聽令!”
趙雲昂然而出。拱手道:“末將在!”
“命你率三千弓騎以太史子義為向導,立即施援北海,不得有誤!”
趙雲領命道:“末將遵令!”
在一側的太史慈則瞬間石化了,三千人馬去打十萬大軍?這可能嗎?孔融手下可是有著好幾萬人,也不敵黃巾軍的攻勢,劉澤隻派出區區三千人馬就能解圍?
“劉太守,這……三千人是不是太少了?”
劉澤微笑道:“一群黃巾兵而已,三千騎足夠矣。子龍,到達北海之後速戰速決,不得耽誤南下徐州的行程,我亦率軍隨後出發,我們在徐州琅琊國諸縣相會吧。”太史慈雖然知道劉澤是破黃巾的英雄,但廣宗之戰他卻知之甚少,當年劉澤以五百騎打殘了以郭太領銜的十萬黃巾兵,現在解圍北海,可謂是冤家聚首,打廢材郭太,三千弓騎都是多餘的,但劉澤為了速勝,才將三千弓騎全數派了出去。
太史慈將信將疑,同趙雲出征而去。
劉澤回頭笑著對陳登道:“因北海之事,略有些耽擱,元龍先生勿怪,某這便起兵出征。(.)”
不用說,陳登一樣和太史慈處在石化之中,劉澤和他說話之時,才恍然驚覺,道:“徐州之圍也不急在一時,既然北海那邊有急,潤德公何不多派兵過去,解危之後再行南下不遲。”
劉澤大笑道:“北海還需繞行,步兵行軍緩慢,耽擱不得,我派子龍率騎兵過去,解危之後依然可以趕得上大隊人馬,這樣就不會耽誤行程了。”
陳登心懷疑慮,道:“在下方才聽聞黃巾賊眾號稱十萬,潤德公隻派區區三千人過去,如何能勝?”
“元龍先生放心吧,我數次與黃巾作戰,黃巾軍戰力如何我心知肚明,若不是徐州那邊軍情緊急,根本就無須派三千騎過去。”
陳登大為感歎道:“潤德公運籌帷幄,在下折服。可歎糜子仲自以為是,前往北海去搬救兵,現在孔融都自顧不瑕了,那裏還有餘力去救徐州。”
劉澤即刻下令,點齊一萬五千軍隊,旗幟招展,鎧甲鮮明,軍容齊整,鬥誌昂揚,浩浩蕩蕩地出征了。
陳登視之劉澤軍隊軍紀森嚴隊伍齊整,更是大為驚歎,始信劉澤以三萬人擊敗袁紹二十萬大軍絕非虛言,而劉澤隻派出三千騎兵就敢於應戰十萬黃巾,這絕不是自負,而是有著充足把握的自信。陳登眼前一片光明,他對自己的選擇深感欣慰。
如果說陳登以前對劉澤隻是仰慕,隻是聞名而已,經過這幾天的接觸,陳登深深地為劉澤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同時他也暗下決心,為了徐州的長治久安,一定要設法將劉澤留在徐州。
劉澤的軍隊向東南方向開進,走濟南國、齊國,望徐州琅琊國而行。由於一路行進都是在青州的範圍之內,劉澤此行已經支會過青州刺史田楷了,雖說田楷是公孫瓚的手下,但卻和劉澤的私交不錯,何況劉澤隻是和公孫瓚有些小摩擦,雙方還遠沒有到翻臉的地步,所以劉澤在青州境內是暢行無阻。
另外田楷來書稱他也接到了徐州牧陶謙的求援書信,青徐兩州唇齒相依,唇亡齒寒,他也不可能袖手旁觀,擬派兵會同劉澤一起南下救援徐州。
這一日,劉澤的軍隊已經行出了青州地界,抵達了琅琊國最北麵與青州相鄰的諸縣。此地正是劉澤定下的與趙雲會合之地。劉澤命令大軍停止前進,就地紮營安寨,埋鍋造飯。
飯還沒熟,就聽東北方向戰馬嘶鳴,一彪人馬滾滾而來,為首一將,白袍白甲,跳下馬來,行至劉澤麵前,拱手道:“末將趙雲回營交令!”
陳登驚為天人,大軍一路逶迤而行,一刻也不曾耽擱,想不到剛剛趕到匯合地點,趙雲就尾行而至,難不成這麽短的時間內,北海之圍已經解了?
劉澤卻是一臉的從容,道:“北海那邊,情勢如何?”
趙雲便將解圍北海之事一一見告。
原來趙雲率三千弓騎一路長驅而行,一直殺到了北海城下。此時郭太正指揮黃巾兵大舉攻城,孔融率北海軍民奮起抵抗,雙方陷入膠著之中。
十萬黃巾就如同密密麻麻的蝗蟲一般,撲天蓋地,漫山遍野,太史慈微微皺眉,欲問趙雲如何應敵。趙雲鎮定自若,一聲令,三千弓騎分做三排,每排一千騎,向黃巾軍的陣地發起攻擊。弓騎兵還是使用慣用戰術,對黃巾陣地實施中遠程打擊,對於防護能力弱的黃巾軍而言,劉澤的這種戰術完全是屢試不爽。
沒有騎兵的反製,沒有弓箭兵的反擊,沒有盾兵的防護,在密集的箭雨攻擊下,黃巾軍人數再多也是待宰的羔羊,弓騎的的打擊隻進行了三四輪,整個黃巾兵的陣線就完全的崩潰了,兵敗如山倒,一發不可收拾。
看到黃巾已經敗亡,趙雲下令弓騎兵全麵出擊,對黃巾軍發動了最後一擊。
北海城中的孔融一看城下黃巾軍陣形大亂,知道是劉澤的援兵來了,立即大開城門,揮兵出城,裏應外合,前後夾擊。
對於郭太來說,這完全是噩夢重演,多年前在廣宗發生的一幕與這有著何其驚人的相似,劉澤的騎兵在他的心目中一直就是個揮之不去的陰影。看到這可怕的弓騎兵,郭太也慌了神了,顧不上組織軍隊反擊,自己首先倉皇而逃了。
但幸運之神不會總眷顧他,趙雲遠遠地瞧見了郭太欲逃,掂弓搭箭,直接就射中了他的後背,郭太大叫一聲,墮下馬去,還沒等他從地上爬起來,一隻腳已經重重地踩在了他的脊梁上,他的脊柱被生生地踩斷了。郭太在地上哀號慘叫,竟然無人理會,更多的大腳和馬蹄踐踏上來,將他生生地踏成了一堆肉泥。
郭太一死,群賊無首,在弓騎兵和北海中兩廂夾擊之下,完全潰敗了,屍體鋪得漫山遍野,投降者甚眾,僥幸逃得性命者潰散而去。
太史慈沒有參與此次戰鬥,趙雲統率的弓騎兵太強悍了,幾乎以零傷亡的代價完勝十萬黃巾,他現在才算明白劉澤的自信緣何而來。
趙雲收攏兵馬,徑直來見孔融。孔融喜不自甚,欲在城中大排酒筵為趙雲慶功。趙雲婉言相拒,稱有軍務在身,不便耽擱,與孔融太史慈拱手而別,直赴諸縣。
劉澤為趙雲計上一功,吩咐全軍在諸縣屯營休整。
張飛納悶了,問道:“大哥,既然子龍已經歸隊,理當揮師南下才是,為何不走了?”
劉澤神秘地一笑道:“莫急,我還要在這兒等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