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閏之落落大方,心平氣和地說了幾句很普通的客套話,秦朝不知不覺亦心平氣和,仿佛回到了家裏,正麵對母親。剛剛被誤會是皇帝微服私訪,多少有沾沾自喜,這下全沒了。
聊了幾句,轉入正題,談起李詩詩。
不知怎麽,秦朝不想隱瞞王閏之,一切都實言相告。王閏之不相信李詩詩去了蘇州,瞧秦朝的神態和語氣,卻又覺得他不像是在說謊,這麽說很沒水平,一時不知說什麽好。
秦朝見她真不懂武功,比王語嫣還不懂,心中感慨良多,一時也不知說什麽好。或者不該說她不懂,而是像讀武俠小說般看懂,像學文一樣學懂。
活在這高武的世界,最不懂,能比過去的自己不懂?
懂與不懂的標準不同,更多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王閏之在感情上一時難以接受,在理智上卻又不得不信,拿不定主意,請他稍等片刻,忙著去找蘇軾商量。秦朝是誰?外麵那些人知道都要裝作不知道,王閏之不用。
秦朝見王閏之大失從容,心裏有種說不出地成就感,卻又覺十分不該。念頭一轉,按理說蘇軾最忙都該騰出身來見上一麵,他該不會是想借機觀察,順便考驗一下自己的人品?
另一邊,蘇軾從妻子嘴裏得知李詩詩的奇遇,整個人全傻了,半晌才回過神,喃喃自語道:“從汴梁到蘇州走直線通運河都有三千餘裏路,早知道武功有這麽神奇,就不該一心隻撲在文學上,弄得現在‘百無一用是書生’,不如拿把刀上沙場殺敵……”
“蘇家做文壇領袖還不夠,難道還想爭武林至尊?”王閏之這話像一盆冰水澆在蘇軾頭上,讓蘇軾打了個冷顫,一下子完全清醒。
滿臉感激道:“慚愧!慚愧!若非夫人提醒。險些又釀下大錯。(.)”
心想:學武學不到最高不如不學!重文輕武的內中情由,老百姓可以不懂裝懂,我可以?要沒有太祖皇帝立下不殺士大夫的規矩,有一百顆腦袋都砍了。沒了腦袋,要武功何用?
“早說過,蘇家不做文壇領袖,夫君便不會如此多災多難,時而被打壓,時而被提拔,一手大棒。一手蘿卜,不吃不行,吃了後,以前有最大抱負,也都早被磨平了。”
蘇軾一雙耳朵被夫人弄得左癢右癢,也隻有強忍,聽完轉身道:“夫人所言甚是。但這次回朝,為夫心裏是高興居多,拚了老命也要多實現一些理想。多伸展一些抱負。”
王閏之做了個隔牆有耳的手勢,兩人不再談論朝政,一邊說著家裏的瑣事,一邊走向秦朝所在客房。卻不知這一切都被秦朝看在眼裏。聽在耳裏,一句不漏,一字不差。夫婦倆雖然已經很小心謹慎,但畢竟都沒怎麽親身體驗過武功的神奇。
隔山如隔山。
麵對著年紀比自己大一、兩代。輩分卻不知大了多少代的‘東坡先生’蘇軾,秦朝感慨良多,嘴裏滔滔不絕。有時連他自己都不知說了些什麽,直到蘇軾說少年老成,才回過神。
秦朝用‘北冥版金剛不壞體神功’表演了一輪又一輪‘青年之身、童子之身、少年之身’用這擺在眼前的事實說上幾輪,說服力遠勝用嘴說上幾天幾夜,省時不省力。
蘇軾、王閏之震驚之餘,百感交集,特別是想起武功有強身健體之效。這些年,夫妻倆都勞心勞力過多,身體常常感到吃不消。
按秦朝所知的曆史,王閏之就在這三年內早逝,蘇軾大致死於十年後。
蘇軾夫婦雖然一直都重視養生,但養生以養氣為主,事業不順氣如何能順!再精於養生也無力翻天。如今親眼見識到如此神奇的武功,遠超平日裏了解,不由生出新的希望。
蘇軾突然道:“武功不到家難免傷身,入了味是能延年益壽,但文學入了味就不能延年益壽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養性是基本功,卻也因此排第一。”
秦朝猜這不過是話引,認為蘇軾主要是想聽聽自己在武學上有什麽高見,就像自己很想聽聽他在文學上有什麽高見。卻不知該怎麽問,難道直接問他怎麽寫詩?怎麽寫詞?
下人早擺好酒席,坐著的隻有蘇軾夫婦和秦朝,允許在旁邊站著的隻有一個侍妾王朝雲。蘇軾不想因顧及被下人聽去而盡說些官場套話,隻好委屈王朝雲在一旁侍候。
以此時的社會風氣,在接待貴客的時候,一般都如此,別說用侍妾陪酒、端菜、歌舞、娛樂,就連侍寢都很正常。隻因蘇軾與王朝雲感情比一般的夫婦還好,才覺得有些委屈王朝雲。
可現在除了王朝雲,蘇軾實在找不出一個信用可用之人。雖然有擔心秦朝看上王朝雲,不好拒絕,卻不想失禮。一個是文壇第一人,一個是武林第一人,這還是第一次見!
即便不談武,隻談文,隻一本《尋秦記》,蘇軾都認真翻閱過好幾遍。卻也因此,看出秦朝的思想與行動有太多不同,至少在他書中不禁女色的思想很明顯。
從書麵了解,很難相信他能一直戒色戒殺,言行如一。
秦朝早就聽說過王朝雲的大名,確是很喜歡和敬重。
記憶裏,在千年之後關於她的簡介,現在依然清晰如初:
王朝雲因家境清寒,自幼淪落在歌舞班中,為西湖名妓。宋神宗熙寧四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被貶為杭州通判。一日,他與幾位文友同遊西湖,宴飲時招來王朝雲所在的歌舞班助興,悠揚的絲竹聲中,數名舞女濃妝豔抹,長袖徐舒,輕盈曼舞,而舞在中央的王朝雲又以其豔麗的姿色和高超的舞技,特別引人注目。
舞罷,眾舞女入座侍酒,王朝雲恰轉到蘇軾身邊,這時的王朝雲已換了另一種裝束:洗淨濃裝,黛眉輕掃,朱唇微點,一身素淨衣裙,清麗淡雅,楚楚可人,別有一番韻致,仿佛一股空穀幽蘭的清香,沁入蘇東坡因世事變遷而黯淡的心。此時,本是麗陽普照,波光瀲灩的西湖,由於天氣突變,陰雲敝日,山水迷蒙,成了另一種景色。
湖山佳人,相映成趣,蘇軾靈感頓至,揮毫寫下了傳頌千古的描寫西湖佳句: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詩明寫西湖旖旎風光,而實際上寄寓了蘇軾初遇王朝雲時為之心動的感受。
朝雲時年十二歲,雖然年幼,卻聰慧機敏,由於十分仰慕東坡先生的才華,且受到蘇軾夫婦善待,十分慶幸自己與蘇家的緣份,決意追隨東坡先生終身。朝雲與蘇軾的關係很奇特。她與蘇軾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特別是陪伴蘇軾度過了貶謫黃州和貶謫惠州兩段艱難歲月,但一直沒有蘇軾夫人或妻子的名號,隻是到了黃州後才由侍女改為侍妾。
……
蘇軾在杭州三年,之後官遷密州、徐州、湖州,顛沛不已,甚至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副使,這期間,王朝雲始終緊緊相隨,無怨無悔。
在黃州時,他們的生活十分清苦,王朝雲甘願與蘇軾共度患難,布衣荊釵,悉心為蘇軾調理生活起居,她用黃州廉價的肥豬肉,微火慢嫩,烘出香糯滑軟,肥而不膩的肉塊,作為蘇軾常食的佐餐妙品,這就是後來聞名遐邇的“東坡肉”。
……
眼下王朝雲與記憶裏的合在一起,給秦朝帶來一陣特別強烈的衝擊,神色隨之不由自主發生了一連串不小的變化。蘇軾見了,不由更不安,後悔不已。
過了一陣,見秦朝彬彬有禮,才稍感放心。
王閏之細察各人神色,自己心思跟著變化萬千,到底是什麽滋味,自己也說不清,隻知以酸楚居多。這麽多年這麽努力做一個賢淑的好妻子,也隻能做一個好妻子,不能像王朝雲那樣,做蘇軾的紅顏知已。性格不同、出身不同、才貌不同、緣份不同、身份不同,種種不同皆不能強求融合為一。明知如此,卻不甘如此,到底有想些什麽?
自己也很想知道。
王朝雲察言觀色,不懂秦朝的目光為何如此熟悉而古怪……
大起疑心:“他好像已經認識我很久很久,可我為什麽對他毫無印象?難道是假裝?有這必要嗎?若不是假裝,我自怎會半點都想不起來?倘若真的很熟悉,又該怎麽辦?怎麽辦……我的記性一向很好,這次怎麽了?是了,才第一次見麵,他給我的感覺就像多年的兄妹一樣,很親近。難道他是我的親弟弟?不可能呀!這是怎麽了?”
過了半天,秦朝才暫時撫平了心湖,耳邊傳來蘇軾對文武之道的疑問。
秦朝稍微斟酌了一會,才不急不緩道:“文武之道亦屬陰陽之道,缺一不可。但陰陽之間不是不能轉化,白天是太陽,晚上變月亮,女人能生出男人。文學高了對練武既有益,也有害,關鍵在於能否找到更好的轉化之道。文學上有文學障,武學上有武學障,文武之間有文武障。突破文武障的難度和好處,可能遠遠大於純粹的文學障、武學障。”(未完待續。。)
聊了幾句,轉入正題,談起李詩詩。
不知怎麽,秦朝不想隱瞞王閏之,一切都實言相告。王閏之不相信李詩詩去了蘇州,瞧秦朝的神態和語氣,卻又覺得他不像是在說謊,這麽說很沒水平,一時不知說什麽好。
秦朝見她真不懂武功,比王語嫣還不懂,心中感慨良多,一時也不知說什麽好。或者不該說她不懂,而是像讀武俠小說般看懂,像學文一樣學懂。
活在這高武的世界,最不懂,能比過去的自己不懂?
懂與不懂的標準不同,更多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王閏之在感情上一時難以接受,在理智上卻又不得不信,拿不定主意,請他稍等片刻,忙著去找蘇軾商量。秦朝是誰?外麵那些人知道都要裝作不知道,王閏之不用。
秦朝見王閏之大失從容,心裏有種說不出地成就感,卻又覺十分不該。念頭一轉,按理說蘇軾最忙都該騰出身來見上一麵,他該不會是想借機觀察,順便考驗一下自己的人品?
另一邊,蘇軾從妻子嘴裏得知李詩詩的奇遇,整個人全傻了,半晌才回過神,喃喃自語道:“從汴梁到蘇州走直線通運河都有三千餘裏路,早知道武功有這麽神奇,就不該一心隻撲在文學上,弄得現在‘百無一用是書生’,不如拿把刀上沙場殺敵……”
“蘇家做文壇領袖還不夠,難道還想爭武林至尊?”王閏之這話像一盆冰水澆在蘇軾頭上,讓蘇軾打了個冷顫,一下子完全清醒。
滿臉感激道:“慚愧!慚愧!若非夫人提醒。險些又釀下大錯。(.)”
心想:學武學不到最高不如不學!重文輕武的內中情由,老百姓可以不懂裝懂,我可以?要沒有太祖皇帝立下不殺士大夫的規矩,有一百顆腦袋都砍了。沒了腦袋,要武功何用?
“早說過,蘇家不做文壇領袖,夫君便不會如此多災多難,時而被打壓,時而被提拔,一手大棒。一手蘿卜,不吃不行,吃了後,以前有最大抱負,也都早被磨平了。”
蘇軾一雙耳朵被夫人弄得左癢右癢,也隻有強忍,聽完轉身道:“夫人所言甚是。但這次回朝,為夫心裏是高興居多,拚了老命也要多實現一些理想。多伸展一些抱負。”
王閏之做了個隔牆有耳的手勢,兩人不再談論朝政,一邊說著家裏的瑣事,一邊走向秦朝所在客房。卻不知這一切都被秦朝看在眼裏。聽在耳裏,一句不漏,一字不差。夫婦倆雖然已經很小心謹慎,但畢竟都沒怎麽親身體驗過武功的神奇。
隔山如隔山。
麵對著年紀比自己大一、兩代。輩分卻不知大了多少代的‘東坡先生’蘇軾,秦朝感慨良多,嘴裏滔滔不絕。有時連他自己都不知說了些什麽,直到蘇軾說少年老成,才回過神。
秦朝用‘北冥版金剛不壞體神功’表演了一輪又一輪‘青年之身、童子之身、少年之身’用這擺在眼前的事實說上幾輪,說服力遠勝用嘴說上幾天幾夜,省時不省力。
蘇軾、王閏之震驚之餘,百感交集,特別是想起武功有強身健體之效。這些年,夫妻倆都勞心勞力過多,身體常常感到吃不消。
按秦朝所知的曆史,王閏之就在這三年內早逝,蘇軾大致死於十年後。
蘇軾夫婦雖然一直都重視養生,但養生以養氣為主,事業不順氣如何能順!再精於養生也無力翻天。如今親眼見識到如此神奇的武功,遠超平日裏了解,不由生出新的希望。
蘇軾突然道:“武功不到家難免傷身,入了味是能延年益壽,但文學入了味就不能延年益壽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養性是基本功,卻也因此排第一。”
秦朝猜這不過是話引,認為蘇軾主要是想聽聽自己在武學上有什麽高見,就像自己很想聽聽他在文學上有什麽高見。卻不知該怎麽問,難道直接問他怎麽寫詩?怎麽寫詞?
下人早擺好酒席,坐著的隻有蘇軾夫婦和秦朝,允許在旁邊站著的隻有一個侍妾王朝雲。蘇軾不想因顧及被下人聽去而盡說些官場套話,隻好委屈王朝雲在一旁侍候。
以此時的社會風氣,在接待貴客的時候,一般都如此,別說用侍妾陪酒、端菜、歌舞、娛樂,就連侍寢都很正常。隻因蘇軾與王朝雲感情比一般的夫婦還好,才覺得有些委屈王朝雲。
可現在除了王朝雲,蘇軾實在找不出一個信用可用之人。雖然有擔心秦朝看上王朝雲,不好拒絕,卻不想失禮。一個是文壇第一人,一個是武林第一人,這還是第一次見!
即便不談武,隻談文,隻一本《尋秦記》,蘇軾都認真翻閱過好幾遍。卻也因此,看出秦朝的思想與行動有太多不同,至少在他書中不禁女色的思想很明顯。
從書麵了解,很難相信他能一直戒色戒殺,言行如一。
秦朝早就聽說過王朝雲的大名,確是很喜歡和敬重。
記憶裏,在千年之後關於她的簡介,現在依然清晰如初:
王朝雲因家境清寒,自幼淪落在歌舞班中,為西湖名妓。宋神宗熙寧四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被貶為杭州通判。一日,他與幾位文友同遊西湖,宴飲時招來王朝雲所在的歌舞班助興,悠揚的絲竹聲中,數名舞女濃妝豔抹,長袖徐舒,輕盈曼舞,而舞在中央的王朝雲又以其豔麗的姿色和高超的舞技,特別引人注目。
舞罷,眾舞女入座侍酒,王朝雲恰轉到蘇軾身邊,這時的王朝雲已換了另一種裝束:洗淨濃裝,黛眉輕掃,朱唇微點,一身素淨衣裙,清麗淡雅,楚楚可人,別有一番韻致,仿佛一股空穀幽蘭的清香,沁入蘇東坡因世事變遷而黯淡的心。此時,本是麗陽普照,波光瀲灩的西湖,由於天氣突變,陰雲敝日,山水迷蒙,成了另一種景色。
湖山佳人,相映成趣,蘇軾靈感頓至,揮毫寫下了傳頌千古的描寫西湖佳句: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詩明寫西湖旖旎風光,而實際上寄寓了蘇軾初遇王朝雲時為之心動的感受。
朝雲時年十二歲,雖然年幼,卻聰慧機敏,由於十分仰慕東坡先生的才華,且受到蘇軾夫婦善待,十分慶幸自己與蘇家的緣份,決意追隨東坡先生終身。朝雲與蘇軾的關係很奇特。她與蘇軾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特別是陪伴蘇軾度過了貶謫黃州和貶謫惠州兩段艱難歲月,但一直沒有蘇軾夫人或妻子的名號,隻是到了黃州後才由侍女改為侍妾。
……
蘇軾在杭州三年,之後官遷密州、徐州、湖州,顛沛不已,甚至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副使,這期間,王朝雲始終緊緊相隨,無怨無悔。
在黃州時,他們的生活十分清苦,王朝雲甘願與蘇軾共度患難,布衣荊釵,悉心為蘇軾調理生活起居,她用黃州廉價的肥豬肉,微火慢嫩,烘出香糯滑軟,肥而不膩的肉塊,作為蘇軾常食的佐餐妙品,這就是後來聞名遐邇的“東坡肉”。
……
眼下王朝雲與記憶裏的合在一起,給秦朝帶來一陣特別強烈的衝擊,神色隨之不由自主發生了一連串不小的變化。蘇軾見了,不由更不安,後悔不已。
過了一陣,見秦朝彬彬有禮,才稍感放心。
王閏之細察各人神色,自己心思跟著變化萬千,到底是什麽滋味,自己也說不清,隻知以酸楚居多。這麽多年這麽努力做一個賢淑的好妻子,也隻能做一個好妻子,不能像王朝雲那樣,做蘇軾的紅顏知已。性格不同、出身不同、才貌不同、緣份不同、身份不同,種種不同皆不能強求融合為一。明知如此,卻不甘如此,到底有想些什麽?
自己也很想知道。
王朝雲察言觀色,不懂秦朝的目光為何如此熟悉而古怪……
大起疑心:“他好像已經認識我很久很久,可我為什麽對他毫無印象?難道是假裝?有這必要嗎?若不是假裝,我自怎會半點都想不起來?倘若真的很熟悉,又該怎麽辦?怎麽辦……我的記性一向很好,這次怎麽了?是了,才第一次見麵,他給我的感覺就像多年的兄妹一樣,很親近。難道他是我的親弟弟?不可能呀!這是怎麽了?”
過了半天,秦朝才暫時撫平了心湖,耳邊傳來蘇軾對文武之道的疑問。
秦朝稍微斟酌了一會,才不急不緩道:“文武之道亦屬陰陽之道,缺一不可。但陰陽之間不是不能轉化,白天是太陽,晚上變月亮,女人能生出男人。文學高了對練武既有益,也有害,關鍵在於能否找到更好的轉化之道。文學上有文學障,武學上有武學障,文武之間有文武障。突破文武障的難度和好處,可能遠遠大於純粹的文學障、武學障。”(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