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一定不負皇上期許!”閻敬銘被幾個小太監抬走。
“皇上聖明!”李鴻章半是奉承、半是真誠的說。作為一個經驗豐富、屢次參與大政的政治家,李鴻章感歎的並不是小皇帝的睿智和縱橫心術,而是另一種心思。
當年自己曾和老師曾國藩密談,胡人之運不過百年,中華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大清五十年內必亡!這是曾國藩幕府的頭號智謀一生不仕的趙烈文所預言的,所以趙烈文雖有經天緯地之才,可絕不當清朝的官,李鴻章喜歡這種性格,但他不能也不會這樣做,皇室有罪,關國家黎民何幹?然而不知滿清王朝何以會得到上天如此眷顧,又降生了一位年少有為天子。這對國家到底是幸與不幸?李鴻章心裏劇烈的攪動著。
“李中堂,咱們去皇極殿偏殿坐吧。”旁邊的侍衛太監趕忙侍候眾人進了偏殿,不大會兒,王商回奏閻敬銘已無大礙,又指揮著宮女端上茶點,唐漢明飲了半杯奶茶,這才揮手讓他們退下,隻留王商站在鎏金琺琅象鼻大熏爐旁侍候。
金磚地麵早就被底下火道裏的紅羅炭燒的暖意融融,白玉**同春香鼎裏飄蕩著淡淡的龍涎香讓人緊繃的神經舒緩鬆弛。
“翁師傅,軍機上有什麽事?”唐漢明瞥了眼滿目愁容的翁同和。
“回皇上,軍機和總署接到急報,一是我駐俄羅斯使館報:兵部左侍郎、總理衙門大臣曾紀澤病重吐血,因我與俄關於新疆問題互不相讓,談判陷入僵局,向朝廷請示辦法;二是閩浙總督何如璋和琉球國王尚泰急報:繼去年日本派遣三百警察悍然闖入琉球,十五日前日本天皇又派遣五百武裝警察登陸,要求廢琉球國,設置縣署,將琉球納入日本領土並令琉球王尚泰帶所有家眷移住東京,倘若不允,則采取軍事行動。前日總署向日本外務省發電抗議,日本駐華公使小村辯稱琉球曆史上歸屬日本薩摩藩主,處置事宜乃日本內政,與清國無關。要談可以,但”
“但什麽?”唐漢明冷著臉問。
“但隻跟李鴻章李中堂談,其他人概不相見。”翁同和加重聲音,陰鬱的盯了李鴻章一眼。
“哦?”唐漢明心裏有些發急,千算萬算,還是漏算了一招。這並不能怪唐漢明,他的專業畢竟是管理而不是曆史,唐漢明隻記得1880年中俄簽訂了關於新疆的條約,自己也已做好準備,可到底把琉球給忘了,如果琉球丟了,那台灣……
“李中堂,你怎麽看?”唐漢明心裏拿定主意,偏頭問道。
李鴻章一聽奏報就知道翁同和居心叵測,想在皇帝麵前給自己按一個私通日本罪名,見皇帝並無反應,說:“皇上,俄國人狼子野心,曾大人以久病之軀萬難勝任,現今即刻選派新人赴俄,重開談判。琉球雖我藩屬,然地偏難守,並非我國領土,我海軍實力衰微,最好不出兵,對日本曉以利害,敦請美英調停或可解決。皇上,現今我國正需外修和好,內需振興,萬不可因小失大。如聖上許可,臣親自去談。請皇上聖裁!”
唐漢明撫摸著禦榻上的鏤金攢珠如意,眯著眼沒說話。
“皇上,臣以為李中堂所言不妥。俄國談判正因左中堂兩年前大敗俄人,我正需據理力爭,收複故土。滿朝文武隻有曾紀澤和李中堂尚通外交,如現在換人,難道李中堂要親赴俄羅斯?琉球自唐朝以來即為我藩屬,我大清定鼎二百年來世稱恭順,日本蕞爾小邦,未經天朝允許就敢入侵,我國如不示以兵威,單純以外交解決,則各外邦屬國莫不小視我大清,請皇上注意。”一直沒說話的李鴻藻抗聲直言。難怪,這位北派清流黨的領袖一直視李鴻章等洋務派為國賊,每次廷對無論對與不對,必要反駁。
這也是國人千百年來的老習慣。
“臣附議。李中堂多年編練新軍、振興洋務,怎麽在日本小邦麵前就軟了呢?”翁同和略帶嘲諷的說。
“翁師傅對聖賢之道、章句小楷自是精通得很,”李鴻章微笑著撚著胡須,“然琉球雖是屬國,可畢竟不是我國領土,日本悍然出兵已經違反國際公法,彼曲我直,英美調停必會幫我說話,和平解決最佳。倭寇環視華夏久矣,經過明治維新,日本國力大增,我如冒然出兵,給以倭寇口實,一旦決裂我國並無必勝把握,再者,我**隊用之於內尚可,如跟洋人作戰,現今並沒有這個實力。皇上,您說呢”李鴻章把球踢給了唐漢明,想試試這個十一歲的天子的能力見識,難不成真有天降奇才?這位長於婦人之手的光緒皇帝還能有聖祖康熙皇帝那般能耐?
李鴻章想錯了,唐漢明不是康熙,卻比康熙更英武。
翁同和看唐漢明對自己冷笑了兩聲,心中一涼,作為帝師,他對皇帝的心思卻越來越摸不透。往常皇帝經常捋他的長胡子,圍著他大笑著歡蹦亂跳,自己握著皇帝小手一筆一劃的描紅的日子好像就在昨天。一轉眼,皇帝變了。
近幾日,翁同和感到皇帝對自己比往常更尊敬,但那親情般的親近卻蕩然無存。
雄鷹終究要飛上九天的。
“李中堂,翁師傅說的都有道理。可你們想,倭寇為什麽會在這時候敢派兵侵入琉球妄圖收取?正因我與俄新疆事不睦,慈禧皇太後大喪,朝中大事迭出,日人必是看準機會,狐假虎威,趁人之危,率先發難。然我與俄羅斯之事為重,琉球之事為輕,一旦我與俄訂約,日本必定無勢可借。利用外交途徑解決最好,但是”
唐漢明猛地睜大眼看著李鴻章:“求人不如求己,外交以國家實力為後盾,實力不對等,一切都是虛談,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李中堂說呢?”
“這……皇上所言極是。隻是如果派兵,臣擔心……”李鴻章覺得這哪是個十一歲的孩子,分明就像……
“翁師傅,把閩浙總督何如璋的奏折拿來朕看。”唐漢明心中有數,李鴻章並不是畏敵如虎,全局性的考慮,確實不宜大舉出兵,但是,對付日本這類陰險狡詐卻又深知我國情的國家,必須在中俄條約簽訂之前先震懾住日本,讓其不敢輕舉妄動。至於琉球,在唐漢明心中早就是中國領土了。
打開奏折,唐漢明越發覺得做過駐日公使的何如璋的見解精辟入裏:“日人誌在滅球,以阻貢發端,臣與日本當局論理數月,彼一味恃蠻,置之不答,甚至發令琉球改縣,其輕視我國無理已極,義難坐視,今乘其國勢未定,兵力未足,急與爭衡,猶尚可及。若為息事,隱忍遷就,阻貢不已,必滅琉球,琉球既滅,必掠朝鮮。雖讓一琉球,未見其果能息事也。為今之計:上者,一麵抗議,―麵出兵艦責貢於球,以示日人,我之必爭,彼將氣懾,而球可全;其次,約球抗日,日若攻球,我出師相助,日將力屈,而球可全;又次,則援公法,請求各國公使評判,自古無許滅人國之公法,日孤理屈,球亦可全。三者擇一而行,其效果雖然不同,決不至無效,即使無效,亦不過棄一琉球,決不至開邊釁;即使尋釁,亦可罷斥使臣。仍不能解,是彼蓄意尋隙,益知非讓一球所能息事,何為先自示弱,舉附庸之土地和人民以資敵耶?恭請皇上聖裁。”
“恩,何如璋有見識,朝廷絕不能先示弱於日本。哦,他怎麽沒來京參加太後萬壽慶典?”
“啟奏皇上,早在一個月前日本既有出兵跡象,因太後壽典是喜事,並沒有上奏天聽。是恭王爺擔心福建沿海有變,所以特許何如璋不必來京。”翁同和看著臉色平靜的皇帝道。
這個奕?也太擅權跋扈,這麽大的事竟敢不上奏,把持軍機處還敢矯詔!唐漢明這些日子並沒聽死了的慈禧太後說起此事,原來是奕?自己做主處理留下的隱患!
“皇上聖明!”李鴻章半是奉承、半是真誠的說。作為一個經驗豐富、屢次參與大政的政治家,李鴻章感歎的並不是小皇帝的睿智和縱橫心術,而是另一種心思。
當年自己曾和老師曾國藩密談,胡人之運不過百年,中華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大清五十年內必亡!這是曾國藩幕府的頭號智謀一生不仕的趙烈文所預言的,所以趙烈文雖有經天緯地之才,可絕不當清朝的官,李鴻章喜歡這種性格,但他不能也不會這樣做,皇室有罪,關國家黎民何幹?然而不知滿清王朝何以會得到上天如此眷顧,又降生了一位年少有為天子。這對國家到底是幸與不幸?李鴻章心裏劇烈的攪動著。
“李中堂,咱們去皇極殿偏殿坐吧。”旁邊的侍衛太監趕忙侍候眾人進了偏殿,不大會兒,王商回奏閻敬銘已無大礙,又指揮著宮女端上茶點,唐漢明飲了半杯奶茶,這才揮手讓他們退下,隻留王商站在鎏金琺琅象鼻大熏爐旁侍候。
金磚地麵早就被底下火道裏的紅羅炭燒的暖意融融,白玉**同春香鼎裏飄蕩著淡淡的龍涎香讓人緊繃的神經舒緩鬆弛。
“翁師傅,軍機上有什麽事?”唐漢明瞥了眼滿目愁容的翁同和。
“回皇上,軍機和總署接到急報,一是我駐俄羅斯使館報:兵部左侍郎、總理衙門大臣曾紀澤病重吐血,因我與俄關於新疆問題互不相讓,談判陷入僵局,向朝廷請示辦法;二是閩浙總督何如璋和琉球國王尚泰急報:繼去年日本派遣三百警察悍然闖入琉球,十五日前日本天皇又派遣五百武裝警察登陸,要求廢琉球國,設置縣署,將琉球納入日本領土並令琉球王尚泰帶所有家眷移住東京,倘若不允,則采取軍事行動。前日總署向日本外務省發電抗議,日本駐華公使小村辯稱琉球曆史上歸屬日本薩摩藩主,處置事宜乃日本內政,與清國無關。要談可以,但”
“但什麽?”唐漢明冷著臉問。
“但隻跟李鴻章李中堂談,其他人概不相見。”翁同和加重聲音,陰鬱的盯了李鴻章一眼。
“哦?”唐漢明心裏有些發急,千算萬算,還是漏算了一招。這並不能怪唐漢明,他的專業畢竟是管理而不是曆史,唐漢明隻記得1880年中俄簽訂了關於新疆的條約,自己也已做好準備,可到底把琉球給忘了,如果琉球丟了,那台灣……
“李中堂,你怎麽看?”唐漢明心裏拿定主意,偏頭問道。
李鴻章一聽奏報就知道翁同和居心叵測,想在皇帝麵前給自己按一個私通日本罪名,見皇帝並無反應,說:“皇上,俄國人狼子野心,曾大人以久病之軀萬難勝任,現今即刻選派新人赴俄,重開談判。琉球雖我藩屬,然地偏難守,並非我國領土,我海軍實力衰微,最好不出兵,對日本曉以利害,敦請美英調停或可解決。皇上,現今我國正需外修和好,內需振興,萬不可因小失大。如聖上許可,臣親自去談。請皇上聖裁!”
唐漢明撫摸著禦榻上的鏤金攢珠如意,眯著眼沒說話。
“皇上,臣以為李中堂所言不妥。俄國談判正因左中堂兩年前大敗俄人,我正需據理力爭,收複故土。滿朝文武隻有曾紀澤和李中堂尚通外交,如現在換人,難道李中堂要親赴俄羅斯?琉球自唐朝以來即為我藩屬,我大清定鼎二百年來世稱恭順,日本蕞爾小邦,未經天朝允許就敢入侵,我國如不示以兵威,單純以外交解決,則各外邦屬國莫不小視我大清,請皇上注意。”一直沒說話的李鴻藻抗聲直言。難怪,這位北派清流黨的領袖一直視李鴻章等洋務派為國賊,每次廷對無論對與不對,必要反駁。
這也是國人千百年來的老習慣。
“臣附議。李中堂多年編練新軍、振興洋務,怎麽在日本小邦麵前就軟了呢?”翁同和略帶嘲諷的說。
“翁師傅對聖賢之道、章句小楷自是精通得很,”李鴻章微笑著撚著胡須,“然琉球雖是屬國,可畢竟不是我國領土,日本悍然出兵已經違反國際公法,彼曲我直,英美調停必會幫我說話,和平解決最佳。倭寇環視華夏久矣,經過明治維新,日本國力大增,我如冒然出兵,給以倭寇口實,一旦決裂我國並無必勝把握,再者,我**隊用之於內尚可,如跟洋人作戰,現今並沒有這個實力。皇上,您說呢”李鴻章把球踢給了唐漢明,想試試這個十一歲的天子的能力見識,難不成真有天降奇才?這位長於婦人之手的光緒皇帝還能有聖祖康熙皇帝那般能耐?
李鴻章想錯了,唐漢明不是康熙,卻比康熙更英武。
翁同和看唐漢明對自己冷笑了兩聲,心中一涼,作為帝師,他對皇帝的心思卻越來越摸不透。往常皇帝經常捋他的長胡子,圍著他大笑著歡蹦亂跳,自己握著皇帝小手一筆一劃的描紅的日子好像就在昨天。一轉眼,皇帝變了。
近幾日,翁同和感到皇帝對自己比往常更尊敬,但那親情般的親近卻蕩然無存。
雄鷹終究要飛上九天的。
“李中堂,翁師傅說的都有道理。可你們想,倭寇為什麽會在這時候敢派兵侵入琉球妄圖收取?正因我與俄新疆事不睦,慈禧皇太後大喪,朝中大事迭出,日人必是看準機會,狐假虎威,趁人之危,率先發難。然我與俄羅斯之事為重,琉球之事為輕,一旦我與俄訂約,日本必定無勢可借。利用外交途徑解決最好,但是”
唐漢明猛地睜大眼看著李鴻章:“求人不如求己,外交以國家實力為後盾,實力不對等,一切都是虛談,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李中堂說呢?”
“這……皇上所言極是。隻是如果派兵,臣擔心……”李鴻章覺得這哪是個十一歲的孩子,分明就像……
“翁師傅,把閩浙總督何如璋的奏折拿來朕看。”唐漢明心中有數,李鴻章並不是畏敵如虎,全局性的考慮,確實不宜大舉出兵,但是,對付日本這類陰險狡詐卻又深知我國情的國家,必須在中俄條約簽訂之前先震懾住日本,讓其不敢輕舉妄動。至於琉球,在唐漢明心中早就是中國領土了。
打開奏折,唐漢明越發覺得做過駐日公使的何如璋的見解精辟入裏:“日人誌在滅球,以阻貢發端,臣與日本當局論理數月,彼一味恃蠻,置之不答,甚至發令琉球改縣,其輕視我國無理已極,義難坐視,今乘其國勢未定,兵力未足,急與爭衡,猶尚可及。若為息事,隱忍遷就,阻貢不已,必滅琉球,琉球既滅,必掠朝鮮。雖讓一琉球,未見其果能息事也。為今之計:上者,一麵抗議,―麵出兵艦責貢於球,以示日人,我之必爭,彼將氣懾,而球可全;其次,約球抗日,日若攻球,我出師相助,日將力屈,而球可全;又次,則援公法,請求各國公使評判,自古無許滅人國之公法,日孤理屈,球亦可全。三者擇一而行,其效果雖然不同,決不至無效,即使無效,亦不過棄一琉球,決不至開邊釁;即使尋釁,亦可罷斥使臣。仍不能解,是彼蓄意尋隙,益知非讓一球所能息事,何為先自示弱,舉附庸之土地和人民以資敵耶?恭請皇上聖裁。”
“恩,何如璋有見識,朝廷絕不能先示弱於日本。哦,他怎麽沒來京參加太後萬壽慶典?”
“啟奏皇上,早在一個月前日本既有出兵跡象,因太後壽典是喜事,並沒有上奏天聽。是恭王爺擔心福建沿海有變,所以特許何如璋不必來京。”翁同和看著臉色平靜的皇帝道。
這個奕?也太擅權跋扈,這麽大的事竟敢不上奏,把持軍機處還敢矯詔!唐漢明這些日子並沒聽死了的慈禧太後說起此事,原來是奕?自己做主處理留下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