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此時的義渠人力量薄弱,還成不了什麽氣候,在大秦的百萬鐵甲之前,顯得微乎其微,不過一旦秦國與韓國交戰,到時候雙方膠著,秦國大軍自然是要東出的,等到了那個時候鹹陽城中必然空虛,此刻顯得微不足道的義渠人,到時候必然要成為秦國的心腹大患!在加之,到時候若是裏應外合的話,大軍暴露在韓國,一時三刻無法回援,整個國家將陷入,十分危險的處境之中!秦武王贏蕩對此那是十分的明了,見孟說並未表態,繼續說道:


    “大將軍可曾知道,這幹涸的河道,平日裏看不出什麽危害,所以這農人,都會將自己的牛羊趕到河道之中覓食,誰曾想,這河道本就是水流之所在,等上遊大水來臨的時候,下遊的人,來不及撤退,少不得要損失一些牛馬!眼下的義渠人雖然微不足道,但是等大軍悉數東出以後,這些義渠人就不可小覷了!


    眼下若是不能將這些義渠人早早解決的話,早晚還是會出問題的,就算秦軍能夠及時回師的話,也會耽誤了東征的大計!今夜召見大將軍就是為了能夠尋求一個萬全之策!”秦武王贏蕩說道。


    孟說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實在沒有料到,作為一國諸侯的秦武王贏蕩,居然能夠將問題看得如此的透徹,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尋常人等的決定,就算不能帶來成功,也不會有多少害處。但是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所以的決定,都必須慎之又慎,反複權衡,一旦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很有可能,整個國家都會陷入,萬劫不複的深淵之中,再想回頭的話,恐怕都沒有機會了!


    事大眾而數搖之,則少成功;藏大器而數徙之,則多敗傷;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貴靜,不重變法。故曰:‘治大國者若烹小鮮’。


    “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傷人,撓則魚爛矣,此喻說也。小鮮,小魚也,言烹小鮮不可撓,撓則魚潰,喻理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亂,皆須用道,所以成功爾‘治大國如烹小鮮’的第一要義是以正治國。老子在《道德經》中有言:“以正治國,以奇治兵,以無事取天下。”治國以“正”,就是要光明正大,不能搞歪門邪道;而治兵要“奇”,則要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用領兵打仗的“詭道”來治國是不行的,而用治國的“正道”來領兵打仗也不一定行得通。


    儒家宗師荀子最反對的也是治國不正,權術橫行。荀子曾經說過:“人君者,隆禮遵賢而王,重法愛民則霸,好色多詐則危,權謀傾覆幽暗則亡。”


    以德治國是王道之路,以法治國是霸道之途,而權術立國則是最糟糕的一種治國方案。權術一旦橫行,就會把國家帶入毫無秩序的混亂之中。這樣的國家,內耗必然增加,所費也會驟然上升,到了無法應付的那一天,就自然而然地走向滅亡了。


    具體來說,以正治國,就是要有一套保障國家機器自發運轉的良性規則,而且這一規則能夠一以貫之,不因人而廢,因事而止。一旦做到了政令暢通,國家這一組織係統就會健康運作,自動調節,而不需要管理者過多地幹預。


    當年各路諸侯為求自保紛紛變法圖強,但真正變革成功的卻寥寥無幾。究其原因,主要是新法在推行過程中遭到了太多人事和權術的羈絆,以至於虎頭蛇尾、有始無終。韓昭侯時期,申不害曾在韓國主政。


    申不害打破血緣宗親的束縛,重用賢才,銳意改革,把弱小的韓國帶進了“戰國七雄”的行列。但是,申不害有個哥哥,想借助兄弟的關係在韓國謀個一官半職。於是,申不害便去向韓昭侯求情。


    可是,韓昭侯卻拒絕了申不害的請求:“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本來就是你主張的。而現在,你又來為自己的哥哥跑關係,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可見,當國家的變革政策和自身的利益發生衝突時,倡導變革的人自己尚不能堅持原則,新法推行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變革成功的唯有商君在我大秦國推行的新法。秦國之所以能夠稱雄於天下,正是因為商君為我大秦國留下了一整套健全的法律製度。有功則賞,有過則罰,都按照法律的規定透明地執行,絕不玩弄權術、暗箱操作。最為重要的是,賞與罰,都能及時兌現,決不失信於民。


    當年商鞅剛開始變法的時候,法令已詳細製訂但尚未公布,商君怕百姓難以相信,就在國都的集市南門立下一根長三丈的木杆,下令說如果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門就賞給十金。百姓們感到此事蹊蹺,沒人動手去搬。商鞅又說:“能拿過去的賞五十金。”於是有一個人半信半疑地拿著木杆到了北門。商鞅立即命人賞賜給他五十金。這時,商鞅才下令頒布變法,果然得到了民眾的信任。


    治國以正,賞罰有信,是大秦在硝煙四起的大爭之世脫穎而出的關鍵。商君雖用法苛刻,但身處亂世,詐力橫行,仍然能做到不失信於民。就憑這一點,足以治四海,平天下。眼下大將軍,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才不枉本王的一番苦心!”秦武王贏蕩一番說辭,極其精妙,將國家不得不麵對,又不能不麵對的事情,仔細的說給孟說聽!


    “大王卑職愚鈍,實在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孟說還是不敢直抒胸臆,生怕錯誤的判斷了局勢!


    “這“治大國如烹小鮮”的第二要義是選賢與能。就是要將合適的人安置在合適的位置,充分發揮其角色作用,而不是對具體的事務進行幹預。“君道無為,臣道有為”。君主作為最高管理者,不必事事親為,而是要學會將主動權交給手下的大臣,發揮他們的積極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楚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芮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芮寧並收藏楚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