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夫人九爺醒了。”
李斌再次醒來猛一睜眼看見周圍都是不認識的人,有兩個慈祥麵容的老人站在麵前,身後六七個年輕相當的人。
“兒啊!你好些了沒有?”
李斌一時沒轉過彎來,心想從哪冒出個娘,我這是在哪?眼中露出疑惑的目光。
李如鬆走出來說:“小九、這是爹、娘後麵是幾個哥哥。你這是到家了。”
李斌忙想起身拜見,被娘用手壓在床上,隻有說:“孩兒拜見爹、娘。“
“好了,你現在身子弱注意休息。”眾人慢慢散去。夫人帶著春桃給他喂飯,邊把一路拿酒給他擦身,回到遼陽說與他聽。還說大哥馬上要啟程去朝鮮。李斌聽後急忙說:“快把大哥叫來。”
李如鬆戎裝一身正準備出發聽到李斌叫他,穿著盔甲進了房間:“九弟有何事?”
“大哥、此時萬不能出兵入朝,你的身份未定,楊鎬是遼東經略,你一去必聽命於他,他若是個帥才倒也罷了,我卻聽說他隻是紙上談兵的趙括,到時他瞎指揮聽了葬送我大明士兵,不聽告你違抗軍令,如果你驢脾氣一犯跟他賭氣,便宜了倭賊不說,大哥命已休亦。”
夫人和春桃偷偷笑,李如鬆大大咧咧說:“九弟說的不無道理,可皇上讓我出兵我不能不去呀。”
“大哥怎麽如此老實,寧夏大戰不久又一路趕來,以部隊疲乏,傷兵居多,天寒地凍為由在此休整,誰也放不出個屁來。”春桃隻想笑,夫人拍了他一下。
“好、好還是九弟遠見,想的周全。”
經略是明朝對一個地區有較大軍事行動臨時任命的官職,統管這一地區的軍事行動,比總兵和巡撫都大。遼東經略楊鎬此時在鴨綠江畔火急火燎,他一個文人進士出身從未打過仗,迫不及待想建功立業見李如鬆還未到立功心切,帶著12000人跨過鴨綠江向朝鮮縱深挺進,一路上派出朝鮮士兵做為哨探多方打探,根本沒有倭寇蹤影。
到達朝鮮叫肅寧管的地方,山高樹密楊鎬仍渾然不知,突然間山搖地動衝出無數個倭寇,先是大量火槍、火炮射擊,而後刀、槍、箭並出,殺的楊鎬措手不及,臨戰不組織抵抗反而掉頭就跑,被倭寇追殺使明朝士兵損失8000餘人,第二次入朝慘敗而歸。
事後楊鎬不思悔過反上書朝廷列出失敗三大理由:一援兵遲遲未到。二朝鮮兵探敵不明,貪生怕死,遇敵即潰。三糧草短缺,火器不足。
奏疏傳到內閣,認為楊鎬失敗有因,正是戰時不宜換將,其實更多的原因是因為楊鎬是他們推薦的,如果換將等於認同楊鎬的無能,是打他們的臉。從未想過國家的利益,士兵們的鮮血難道還比不過他們的臉皮?
萬曆很氣憤但他也隻想結果對過程並不在意,內閣不同意換將,他也並不在意但還是認為隻有李如鬆靠的住,再次建議任命李如鬆為都督統管遼東軍事事務。
明朝都督也是一個地區有重大軍事行動臨時任命的官職,比經略大。引起內閣大臣、朝廷言官的一致反對。這次出兵援朝集浙、陝西、山西、京城、遼東各大精兵是明朝全國的主要部隊,非同小可。
在大臣們的心裏;唐朝“安史之亂”就是藩鎮割據擁兵自重,權力過大,公然造反引起全國大亂的根本原因。深刻曆史教訓使他們對李成梁本來就忌諱,再加一個李如鬆和李成梁有五子都是副總兵官員讓他們如臨大敵,不符朝廷禦將之道,說是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明朝曆來是重文輕武,認為軍人粗鄙,有勇無謀,進士出身為將符合明朝傳統,上書給萬曆責李如鬆以總兵身份入朝,受命於楊鎬指揮。
李如鬆上書以部隊疲乏為由遲遲不肯出兵入朝,內閣提出李如鬆不聽兵部軍令,轉派李如柏任總兵出兵入朝。
就這樣推來推去時間過去月餘,萬曆皇帝品過味來,派李如柏那不是換湯不換藥嗎?再說李如柏怎麽能同李如鬆相比?內閣這幫老家夥是糊弄我,大明江山是我朱家的,我都不擔心你們不是鹹菜羅卜淡操心。李如鬆遲遲不出兵肯定有原因,一個戰功顯赫的戰將受命於一仗未打過的楊鎬確有不妥。
最後又英明一回,不管內閣大臣和言官的意見直接下旨;任命李如鬆為遼東都督統管遼東一切軍事事宜。
明朝後期就是如此意見永遠不能統一,每天就是打口水仗,有些大臣樂此不疲養成習慣,別人反對的他就支持,別人支持的他就反對,根本沒有國家利益、公理、道德、正義的存在。這與萬曆多年不上朝,荒廢政務,大臣敷衍搪塞,社會風氣敗壞息息相關。據曆史記載當時朝廷分“清流派”和“濁流派”兩大派相互明爭暗鬥,引起派係、黨爭的源頭,這也是大明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李斌大病初愈閑來在院內走走,卻凍的受不了,東北的天氣已經到了零下三十幾度,刺骨的寒風深入骨髓,他娘把一件收藏多年的虎皮裘衣披在他身上。
“九兒、自小身體就單薄要多穿點。”
“謝母親掛念,孩兒挺得住。”
李如鬆急衝衝趕來:“九弟、皇上任命我為遼東都督,這下可以出兵了吧。”
“大哥莫急,出兵是自然了,可你太著急讓皇上認為你是要官嗎?對我李家不利,所以要拖上兩天才好。”
李成梁走出來說:“小九說的對,凡事要考慮咱們李家的利益,不能便宜了楊鎬那小兒。”其實是誤會李斌的意思了。他隻怕引起皇上的猜忌,對事後不利。
這兩天李斌安排朱員外進駐鞍山,因為那裏有開采不盡的鐵礦石,先做好準備工作,等開春就可以開工。又把王虎叫來吩咐他動身到濠江(澳門)重金聘請有冶煉和槍炮技術的人員到遼東。
李斌再次醒來猛一睜眼看見周圍都是不認識的人,有兩個慈祥麵容的老人站在麵前,身後六七個年輕相當的人。
“兒啊!你好些了沒有?”
李斌一時沒轉過彎來,心想從哪冒出個娘,我這是在哪?眼中露出疑惑的目光。
李如鬆走出來說:“小九、這是爹、娘後麵是幾個哥哥。你這是到家了。”
李斌忙想起身拜見,被娘用手壓在床上,隻有說:“孩兒拜見爹、娘。“
“好了,你現在身子弱注意休息。”眾人慢慢散去。夫人帶著春桃給他喂飯,邊把一路拿酒給他擦身,回到遼陽說與他聽。還說大哥馬上要啟程去朝鮮。李斌聽後急忙說:“快把大哥叫來。”
李如鬆戎裝一身正準備出發聽到李斌叫他,穿著盔甲進了房間:“九弟有何事?”
“大哥、此時萬不能出兵入朝,你的身份未定,楊鎬是遼東經略,你一去必聽命於他,他若是個帥才倒也罷了,我卻聽說他隻是紙上談兵的趙括,到時他瞎指揮聽了葬送我大明士兵,不聽告你違抗軍令,如果你驢脾氣一犯跟他賭氣,便宜了倭賊不說,大哥命已休亦。”
夫人和春桃偷偷笑,李如鬆大大咧咧說:“九弟說的不無道理,可皇上讓我出兵我不能不去呀。”
“大哥怎麽如此老實,寧夏大戰不久又一路趕來,以部隊疲乏,傷兵居多,天寒地凍為由在此休整,誰也放不出個屁來。”春桃隻想笑,夫人拍了他一下。
“好、好還是九弟遠見,想的周全。”
經略是明朝對一個地區有較大軍事行動臨時任命的官職,統管這一地區的軍事行動,比總兵和巡撫都大。遼東經略楊鎬此時在鴨綠江畔火急火燎,他一個文人進士出身從未打過仗,迫不及待想建功立業見李如鬆還未到立功心切,帶著12000人跨過鴨綠江向朝鮮縱深挺進,一路上派出朝鮮士兵做為哨探多方打探,根本沒有倭寇蹤影。
到達朝鮮叫肅寧管的地方,山高樹密楊鎬仍渾然不知,突然間山搖地動衝出無數個倭寇,先是大量火槍、火炮射擊,而後刀、槍、箭並出,殺的楊鎬措手不及,臨戰不組織抵抗反而掉頭就跑,被倭寇追殺使明朝士兵損失8000餘人,第二次入朝慘敗而歸。
事後楊鎬不思悔過反上書朝廷列出失敗三大理由:一援兵遲遲未到。二朝鮮兵探敵不明,貪生怕死,遇敵即潰。三糧草短缺,火器不足。
奏疏傳到內閣,認為楊鎬失敗有因,正是戰時不宜換將,其實更多的原因是因為楊鎬是他們推薦的,如果換將等於認同楊鎬的無能,是打他們的臉。從未想過國家的利益,士兵們的鮮血難道還比不過他們的臉皮?
萬曆很氣憤但他也隻想結果對過程並不在意,內閣不同意換將,他也並不在意但還是認為隻有李如鬆靠的住,再次建議任命李如鬆為都督統管遼東軍事事務。
明朝都督也是一個地區有重大軍事行動臨時任命的官職,比經略大。引起內閣大臣、朝廷言官的一致反對。這次出兵援朝集浙、陝西、山西、京城、遼東各大精兵是明朝全國的主要部隊,非同小可。
在大臣們的心裏;唐朝“安史之亂”就是藩鎮割據擁兵自重,權力過大,公然造反引起全國大亂的根本原因。深刻曆史教訓使他們對李成梁本來就忌諱,再加一個李如鬆和李成梁有五子都是副總兵官員讓他們如臨大敵,不符朝廷禦將之道,說是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明朝曆來是重文輕武,認為軍人粗鄙,有勇無謀,進士出身為將符合明朝傳統,上書給萬曆責李如鬆以總兵身份入朝,受命於楊鎬指揮。
李如鬆上書以部隊疲乏為由遲遲不肯出兵入朝,內閣提出李如鬆不聽兵部軍令,轉派李如柏任總兵出兵入朝。
就這樣推來推去時間過去月餘,萬曆皇帝品過味來,派李如柏那不是換湯不換藥嗎?再說李如柏怎麽能同李如鬆相比?內閣這幫老家夥是糊弄我,大明江山是我朱家的,我都不擔心你們不是鹹菜羅卜淡操心。李如鬆遲遲不出兵肯定有原因,一個戰功顯赫的戰將受命於一仗未打過的楊鎬確有不妥。
最後又英明一回,不管內閣大臣和言官的意見直接下旨;任命李如鬆為遼東都督統管遼東一切軍事事宜。
明朝後期就是如此意見永遠不能統一,每天就是打口水仗,有些大臣樂此不疲養成習慣,別人反對的他就支持,別人支持的他就反對,根本沒有國家利益、公理、道德、正義的存在。這與萬曆多年不上朝,荒廢政務,大臣敷衍搪塞,社會風氣敗壞息息相關。據曆史記載當時朝廷分“清流派”和“濁流派”兩大派相互明爭暗鬥,引起派係、黨爭的源頭,這也是大明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李斌大病初愈閑來在院內走走,卻凍的受不了,東北的天氣已經到了零下三十幾度,刺骨的寒風深入骨髓,他娘把一件收藏多年的虎皮裘衣披在他身上。
“九兒、自小身體就單薄要多穿點。”
“謝母親掛念,孩兒挺得住。”
李如鬆急衝衝趕來:“九弟、皇上任命我為遼東都督,這下可以出兵了吧。”
“大哥莫急,出兵是自然了,可你太著急讓皇上認為你是要官嗎?對我李家不利,所以要拖上兩天才好。”
李成梁走出來說:“小九說的對,凡事要考慮咱們李家的利益,不能便宜了楊鎬那小兒。”其實是誤會李斌的意思了。他隻怕引起皇上的猜忌,對事後不利。
這兩天李斌安排朱員外進駐鞍山,因為那裏有開采不盡的鐵礦石,先做好準備工作,等開春就可以開工。又把王虎叫來吩咐他動身到濠江(澳門)重金聘請有冶煉和槍炮技術的人員到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