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危急時刻,濟南城西麵塵土飛揚,旌旗蔽日,汪西率2萬騎兵趕到,其中有1萬是蒙古騎兵,不等汪西命令,便殺入戰場。正在攻城的明軍見背後來了騎兵,紛紛跳下雲梯,有的不及摔個半死。
突然一擊,明軍猝不及防,一觸即潰,哪管什麽命令隻恨爹媽少生兩條腿,紛紛丟下手中的兵器,拚命往南麵跑。汪錫兩萬騎兵如入無人之境,大砍大殺,早已憋了很久的殺氣,一旦釋放出來勢不可擋,追出十公裏外,馬匹疲乏才收兵。
李攀龍站在城上,本來是等死的,瞬間化險為夷,真是生死兩茫茫,隻需一夕間,看到中國軍隊勢如破竹殺退明軍,慶幸自己的明智選擇,還想兜點詩句,聽見汪西在喊叫:“李大人,幹什麽那?快點開門。”
李攀龍才從詩句中醒悟,急忙走下城池說:“來了、來了”後續大軍陸續到達,總共十五萬大軍,李攀龍心想明軍又該倒黴了。
休息一夜,大軍向泰安開撥,支援熊庭弼。昨日熊庭弼正在城上,近些日與明軍對峙,他也無力衝出城外,隻有等待援軍,突見一堆明軍從後跑來大吃一驚,以為濟南城破,合圍於泰安,但見到明軍根本無意攻城,匆匆而過,忐忑之心才放下來,知道李斌援兵已到,這是一夥敗兵。
汪錫宣讀李斌寫給他的信:“熊大人在山東政務井然,兵事荒廢,身在曹營心在漢,做人理當如此,有情有義,然使山東百姓囿於戰火之中,前事之功毀於一旦,政務毀於戰事,不知熊大人有何感想,念你悠悠報國之心,憂心忠君一事,立即卸職趕往西南任西南四省巡撫,專心正務。”
熊庭弼聽了半天沒鬧明白,心想;這是誇我還是損我,都督比巡撫大,好像是降職,但西南四省巡撫比山東大好幾倍。攝政王心細如發知我仍有憐明之心,不願與明兵戎相見,故讓我遠離戰事,專心政務,造福於百姓。
代理都督汪錫,準備率部出城。高傑聽黃得功說中國軍隊援兵已到,騎兵凶猛,有2萬左右,並不在意,心想憑我5萬人馬抵擋一陣再行撤退,總比黃得功一觸即潰強,到時皇上論功行賞蓋他一頭。
汪錫一頓炮火,打的高傑傻了眼,部隊瞬間1萬多人馬沒了,再也沒有立功的念頭,急忙下令撤退。汪錫集5萬騎兵一並殺出,明軍落荒而逃,兵不成行,5萬人馬損失大半,有的士兵乘機逃跑,脫離隊伍,避入荒野,高傑率幾千人馬拚命逃跑,才算撿條性命。
中國軍隊一路高歌猛進,打下棗莊,派出2萬兵馬占領臨沂,然後率大軍逼近江蘇、安徽的大門-徐州。
徐州,古稱“彭城”,地處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曆史上稱為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和商家雲集中心。有超過六千年文明史和四千年建城史,是劉邦、項羽故都,也被稱為“東方雅典”。
高傑、黃得功都撤至徐州,守軍達到十五萬人,從安徽支援5萬,總兵力達到二十萬兵馬。
汪錫攻到此處卻發現彈藥不足了,大軍在距離徐州20裏紮營,正要派人聯係水軍都督李俊,有士兵來報:“汪將軍、水軍給我們送來了彈藥,還有火炮100門、火槍2萬支。”
原來李如梅已派人通知李俊,已被李斌任命水軍都督的李俊,現已發展到戰艦100艘,貨船120艘,接到命令迅速把遼東的彈藥運往青島,通過陸地轉運至徐州。又調集50艘戰艦,襲擊連雲港。
中國軍隊的反擊,引起南明朝廷軒然大波,矛頭直接對準史可法,特別是首輔馬士英,閣老阮大鉞為了打擊東林黨人,上奏皇上朱由崧,說史可法煽動浪戰,冒險進攻山東,現在兵敗,反被對方攻打連雲港,徐州,全是史可法一人之責。
前麵說過東林人左光鬥就是史可法的老師,崇禎年間就任南隸兵部尚書,參讚機務。南明建立按道理史可法是南隸最大的官,理應為首輔,這事要追溯到萬曆時期,當時萬曆寵幸鄭貴妃,欲立福王為太子,是東林黨人極力反對才沒成功,現在的福王自然忘不了這個緣故,因而有意疏遠他。
南明朝廷上,群臣吵翻了天,以馬士英、阮大鉞一派的攻擊史可法,要求查辦。以史可法為一派的東林黨人錢謙益、趙之龍、劉宗周等極力為史可法辯護,說;勝敗乃兵家常事,進攻山東是為了複明大業,不能為一時之敗,有損朝廷大事。
皇上深知史可法是忠臣,兵事主將,缺一不可,但又受馬士英和閹黨的蠱惑,隻有下旨改史可法為禮部尚書,內閣大學士。追問戰事如何?
馬士英戰出來說:“陛下、據高傑、黃得功回報,中國軍隊火炮厲害,兵馬強壯,恐我方不及,應派出使者與之談判,恢複前段的格局,大家則相安無事。”
史可法說:“陛下、不能求得一時平安,忍讓退避,遼王乃虎狼之心,窺視我大明久亦,待四川、西南戰事結束,必將大舉進犯南方,等戰不如求戰,目前山東兵力薄弱,如能擊潰,則可占領河南,進攻北京。”
馬士英氣急敗壞說道:“陛下、史可法大言不慚,還想進攻北京城,現在連徐州恐怕不保,應以和為上。”
朝廷之上又是吵個天翻地覆,你說你有理,他說他有理,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最後由皇帝決定派出使者談判。這是禮部的事自然由史可法帶隊。
在徐州兩軍相隔10裏的地方,汪錫同史可法見了麵。汪錫說:“當年史大人不顧自身安危,不懼閹狗魏忠賢的淫威,看望、照顧恩師左光鬥之事跡,仍記憶猶新,可欽可佩。如今又有閹黨、馬士英一夥讒言禰上,慘害忠良,陷大人於不義,你說這世道還有公理、正義、公平嗎?”
史可法正色道:“你少來這套,大丈夫在世,不求功名利祿,但求問心無愧,上對的起祖宗,下對的起黎民百姓,遼王世受皇恩,不思回報,反而聚眾造反,想取代大明,毀我祖製,乃是不忠、不孝、不義之人,你若有一絲忠義之心,當悔過自新,迷途知返,為大明效力。”
“史大人你是來談判的,還是來策反的?”
突然一擊,明軍猝不及防,一觸即潰,哪管什麽命令隻恨爹媽少生兩條腿,紛紛丟下手中的兵器,拚命往南麵跑。汪錫兩萬騎兵如入無人之境,大砍大殺,早已憋了很久的殺氣,一旦釋放出來勢不可擋,追出十公裏外,馬匹疲乏才收兵。
李攀龍站在城上,本來是等死的,瞬間化險為夷,真是生死兩茫茫,隻需一夕間,看到中國軍隊勢如破竹殺退明軍,慶幸自己的明智選擇,還想兜點詩句,聽見汪西在喊叫:“李大人,幹什麽那?快點開門。”
李攀龍才從詩句中醒悟,急忙走下城池說:“來了、來了”後續大軍陸續到達,總共十五萬大軍,李攀龍心想明軍又該倒黴了。
休息一夜,大軍向泰安開撥,支援熊庭弼。昨日熊庭弼正在城上,近些日與明軍對峙,他也無力衝出城外,隻有等待援軍,突見一堆明軍從後跑來大吃一驚,以為濟南城破,合圍於泰安,但見到明軍根本無意攻城,匆匆而過,忐忑之心才放下來,知道李斌援兵已到,這是一夥敗兵。
汪錫宣讀李斌寫給他的信:“熊大人在山東政務井然,兵事荒廢,身在曹營心在漢,做人理當如此,有情有義,然使山東百姓囿於戰火之中,前事之功毀於一旦,政務毀於戰事,不知熊大人有何感想,念你悠悠報國之心,憂心忠君一事,立即卸職趕往西南任西南四省巡撫,專心正務。”
熊庭弼聽了半天沒鬧明白,心想;這是誇我還是損我,都督比巡撫大,好像是降職,但西南四省巡撫比山東大好幾倍。攝政王心細如發知我仍有憐明之心,不願與明兵戎相見,故讓我遠離戰事,專心政務,造福於百姓。
代理都督汪錫,準備率部出城。高傑聽黃得功說中國軍隊援兵已到,騎兵凶猛,有2萬左右,並不在意,心想憑我5萬人馬抵擋一陣再行撤退,總比黃得功一觸即潰強,到時皇上論功行賞蓋他一頭。
汪錫一頓炮火,打的高傑傻了眼,部隊瞬間1萬多人馬沒了,再也沒有立功的念頭,急忙下令撤退。汪錫集5萬騎兵一並殺出,明軍落荒而逃,兵不成行,5萬人馬損失大半,有的士兵乘機逃跑,脫離隊伍,避入荒野,高傑率幾千人馬拚命逃跑,才算撿條性命。
中國軍隊一路高歌猛進,打下棗莊,派出2萬兵馬占領臨沂,然後率大軍逼近江蘇、安徽的大門-徐州。
徐州,古稱“彭城”,地處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曆史上稱為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和商家雲集中心。有超過六千年文明史和四千年建城史,是劉邦、項羽故都,也被稱為“東方雅典”。
高傑、黃得功都撤至徐州,守軍達到十五萬人,從安徽支援5萬,總兵力達到二十萬兵馬。
汪錫攻到此處卻發現彈藥不足了,大軍在距離徐州20裏紮營,正要派人聯係水軍都督李俊,有士兵來報:“汪將軍、水軍給我們送來了彈藥,還有火炮100門、火槍2萬支。”
原來李如梅已派人通知李俊,已被李斌任命水軍都督的李俊,現已發展到戰艦100艘,貨船120艘,接到命令迅速把遼東的彈藥運往青島,通過陸地轉運至徐州。又調集50艘戰艦,襲擊連雲港。
中國軍隊的反擊,引起南明朝廷軒然大波,矛頭直接對準史可法,特別是首輔馬士英,閣老阮大鉞為了打擊東林黨人,上奏皇上朱由崧,說史可法煽動浪戰,冒險進攻山東,現在兵敗,反被對方攻打連雲港,徐州,全是史可法一人之責。
前麵說過東林人左光鬥就是史可法的老師,崇禎年間就任南隸兵部尚書,參讚機務。南明建立按道理史可法是南隸最大的官,理應為首輔,這事要追溯到萬曆時期,當時萬曆寵幸鄭貴妃,欲立福王為太子,是東林黨人極力反對才沒成功,現在的福王自然忘不了這個緣故,因而有意疏遠他。
南明朝廷上,群臣吵翻了天,以馬士英、阮大鉞一派的攻擊史可法,要求查辦。以史可法為一派的東林黨人錢謙益、趙之龍、劉宗周等極力為史可法辯護,說;勝敗乃兵家常事,進攻山東是為了複明大業,不能為一時之敗,有損朝廷大事。
皇上深知史可法是忠臣,兵事主將,缺一不可,但又受馬士英和閹黨的蠱惑,隻有下旨改史可法為禮部尚書,內閣大學士。追問戰事如何?
馬士英戰出來說:“陛下、據高傑、黃得功回報,中國軍隊火炮厲害,兵馬強壯,恐我方不及,應派出使者與之談判,恢複前段的格局,大家則相安無事。”
史可法說:“陛下、不能求得一時平安,忍讓退避,遼王乃虎狼之心,窺視我大明久亦,待四川、西南戰事結束,必將大舉進犯南方,等戰不如求戰,目前山東兵力薄弱,如能擊潰,則可占領河南,進攻北京。”
馬士英氣急敗壞說道:“陛下、史可法大言不慚,還想進攻北京城,現在連徐州恐怕不保,應以和為上。”
朝廷之上又是吵個天翻地覆,你說你有理,他說他有理,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最後由皇帝決定派出使者談判。這是禮部的事自然由史可法帶隊。
在徐州兩軍相隔10裏的地方,汪錫同史可法見了麵。汪錫說:“當年史大人不顧自身安危,不懼閹狗魏忠賢的淫威,看望、照顧恩師左光鬥之事跡,仍記憶猶新,可欽可佩。如今又有閹黨、馬士英一夥讒言禰上,慘害忠良,陷大人於不義,你說這世道還有公理、正義、公平嗎?”
史可法正色道:“你少來這套,大丈夫在世,不求功名利祿,但求問心無愧,上對的起祖宗,下對的起黎民百姓,遼王世受皇恩,不思回報,反而聚眾造反,想取代大明,毀我祖製,乃是不忠、不孝、不義之人,你若有一絲忠義之心,當悔過自新,迷途知返,為大明效力。”
“史大人你是來談判的,還是來策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