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縣那邊的防務,已經由李瑞鑫全盤接手,三個戰兵營加上一個騎兵營,即便是洪承疇真的大舉來襲,想來也能自保,支撐到他率領援軍趕到。


    不過清軍的騎兵數量實在太多,光是經標三鎮,一萬五千大軍,便是四千五百騎,洪承疇的左右蝦營也是騎軍,江西提標和九江鎮標已經返回到駐地了,但是抽調一二也並非難事。與規模如此龐大的騎兵數量相比,明軍那一個千騎的騎兵營和三個戰兵營各兩百人的騎隊,實在少得可憐。所以,李瑞鑫計劃依托玉琅溪組織防線,將其以西的百姓遷移到玉琅溪以東,於玉山縣附近的幾個鎮子上駐軍,通過烽火狼煙和傳騎作為聯絡,以備清軍來襲。


    洪承疇已經從慘敗中恢複了過來,開始揚長避短,利用騎兵來牽製浙江明軍的力量,使其無暇他顧。看在眼中,陳文深知這個老牌漢奸的能耐,四省會剿大敗清軍不過是讓他得到了一絲喘息的機會,必須盡可能快的把雪球滾起來,否則洪承疇的下一次進攻將是雷霆萬鈞之勢,隻怕比這一次他的處境還要險象環生。


    回到了金華,陳文與孫鈺、周敬亭等人進行了新一輪的秘密會商。夏稅的事情陳文已經不打算再追了,殺了一批“心向我大清”的士紳,光是抄沒的家產就早已將足夠夏稅的窟窿堵上了,而且還大有盈餘。小錢他這次不打算再去算了,因為秋稅即將展開,也確實沒時間再算了,不過盈餘的部分,正好可以用於下一步的計劃。


    對此,陳文美其名曰:“投資!”


    回返金華府,陳文不過是僅僅呆了兩天就準備啟程出發台州,衛所的事情刻不容緩,隻是在他臨行前卻還是出了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


    “下官老朽,如今染病在身,郎中說要下官靜養病情才不至惡化,還望侯爺能準了下官致世的請辭。”


    老狐狸!


    剛剛殺了一批士紳,韓啟正卻以老病請辭,看來他已經看出了陳文的打算,準備急流勇退,不摻乎浙江軍功地主集團與儒家士人階級之間的鬥爭。


    明哲保身,這四個字出自《詩經*大雅*烝民》,解釋為明智的人善於保全自己。現指因怕連累自己而回避原則鬥爭的處世態度。韓啟正如今的打算分明就是明哲保身,陳文豈會不明白,隻是眼前的這個始終以金華府同知身份掌管提刑司衙門的文官,也確實是年歲不小了,更重要是魄力不夠,對於未來的鬥爭也未必能再用得得心應手。


    “好吧,韓提刑你既然身子不舒服,那就回家休養吧。”見韓啟正即便是極力掩飾,卻依舊流露出了一絲如釋重負的神色,陳文嘴角一撇,繼而問道:“韓提刑致世了,那令郎是否也回家以盡孝道?”


    聽到有此一問,韓啟正陡然一驚,連忙躬身回複道:“下官隻是回家靜養,犬子尚在壯年,當為侯爺效力,忠孝二字還是分得清的。”


    “很好,那你便回家休養吧,我會將此事知會孫知府。”


    “下官謝侯爺體恤。”


    韓啟正千恩萬謝的離去,表麵上是他致世了,但其子依舊沒有離開官場,可事實上卻是陳文在試探韓啟正的底線——是徹底與浙江明軍斷絕關係,還是以放棄自身官職前程為代價避免繼續處在這風口浪尖之上。


    韓啟正很精明,但也很愚蠢。他知道與陳文一刀兩斷將意味著什麽,所以明確表示了他的兒子會繼續為陳文效力,而不是為其他什麽人或勢力。但他愚蠢也愚蠢在這一點上,如果這場鬥爭最終是以儒家士人階級獲勝的話,他現在急流勇退其實早已經晚了,那些士大夫是不會放過他的,哪怕他在那時已經過世也同樣落不了什麽好下場。


    老邁的前提刑官離開後,陳文與孫鈺商議了一番後,將軍法司主事齊秀峰喚來,決定由其接任提刑官一職,而他的軍法司主事則由顧守禮轉任,再由金華府同知郭誌剛接任軍需司主事的官職,重新進行一波人員調換以確保權力不至固化。


    此間的格局已經定型,隻需要微調即可,反倒是台溫那邊,由於沿海備倭衛所的存在,使得他必須立刻確定政策,以便盡快消化掉這些勝利果實。


    幾天後,快馬加鞭的陳文便抵達台州府城,看過了文官、軍官和幕僚三方麵的報告,他才發現原來此間的狀況遠比他想象中的要複雜許多。


    府縣一級,已經由文官訓練班和得到升遷、調動的官員進行填補,倒是新建的台州衛以及下麵的千戶所、百戶如今卻也隻有天台、仙居和臨海已經逐步就任,其他的三個縣由於附近皆牽扯到了舊衛所存廢的問題,所以一時間還無法確定下來班子。


    這些衛所,牽扯到的東西很多,衛城以及千戶所、百戶所的駐地,所屬的屯田和鹽田,衛所的世襲軍官和軍戶,更複雜的則是牽扯到了本地士紳和衛所軍官侵占軍屯、鹽田,以衛所軍戶蓄奴等一係列的問題。


    有明一朝兩百餘年,衛所製度早已積重難返,他如今做的就是以新衛所代替舊衛所,名號不變,但內裏卻是另起爐灶。舊衛所必須一律廢除,但歸並入府縣卻是個細化的問題,尤其在於那些軍屯、鹽田和軍戶的歸屬權。


    “侯爺,衛所是高皇帝的祖製,斷不可廢啊。”


    根據陳文與孫鈺等人會商的結果,廢除舊衛所的第一步,便是將軍營、衙門、哨所、堡寨、水寨等軍用建築全部交割給駐軍,日後是駐軍自用,還是轉讓給府縣,便是浙江明軍內部的事務了,與舊衛所沒有任何關係。隻是命令一經下達,那些衛所的世襲軍官們卻紛紛跑到府城的大營前舉著朱元璋的神主牌跪請陳文收回成命,痛哭流涕起來倒也很是引了一群百姓圍觀。


    出了大營,看著這些衛所世襲軍官,陳文登時就氣不打一處來。這幾年下來,皇明運行了兩百餘年早已朽壞的祖製已經給他填了多少堵了——以文馭武、優免士紳、大小相製,現在就連這些衛所的世襲軍官也跑來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倒不見滿清控製這片區域時他們敢做些什麽,看來講理的事情做得太多了,都以為好欺負了。


    “不敬高皇帝,這還了得。去,把神主牌請走,這些混蛋一個個的先抽上二十鞭子再帶來說話。”


    “卑職遵命!”


    大營的軍法官帶著一眾鎮撫兵呼啦啦的衝了出去,將那些老老少少舉著的神主牌奪走,一句不敬就拉進大營裏,一人二十鞭子,不多不少。抽完了,才將他們拖進大帳裏麵。


    挨了一頓打,這些世襲軍官連個屁也不敢放,不止是勇氣的問題,從官麵上說,陳文有著監國魯王和永曆天子先後加封的左軍都督府左都督的都督府職,原本他還覺著這是個沒用的加銜,用來聽著好聽罷了,現在看來也並非一無是處。


    “說說吧,你們一個個的世襲軍職都是從什麽時候開始世襲的?”


    一眾世襲軍官高矮胖瘦皆有,老的老,少的少,原以為把朱元璋抬出來就能嚇住陳文,剩下的事情才好商量,豈料一見麵就先挨了一頓打,而且還是白打,氣勢上登時就掉了不少。此刻聽到陳文有此一問,一群人互相看了看,一個看樣子歲數最大的老頭兒才率先開口回答。


    “下官祖上在東甌王帳下為將,洪武二十年設海門衛,為海門衛世襲千戶。”


    東甌王指的是洪武朝受封爵位中少有得了善終的那位信國公湯和,這個郡王的爵位便是他死後的追封。明廷的沿海備倭衛所多為其考察設立,海門衛也不例外。


    這個花白胡子的老頭是世襲千戶,從年紀上看,應該崇禎朝時就已經是衛掌印指揮使之類的高級衛所軍官了,剛剛在大營外就是他捧著神主牌,想來應該是這群人的頭領。


    “回侯爺的話,下官的祖上參加過靖難之役,成祖皇帝登基後世襲鬆門衛百戶。”


    明時,衛所世襲軍官多出於太祖開國和成祖靖難,這個鬆門衛的世襲百戶就是後者。接下來,一個接著一個,這一眾世襲軍官各報家門,也多是得自開國和靖難,少數是祖上因抗倭的功勞才有了世襲衛所軍職的。


    看了一眼那個年輕的世襲鬆門衛百戶,陳文似乎是想起了什麽,噗嗤一笑,隨即便向他問道:“這舉神主牌的主意是你出的吧。”


    神主牌不在手上,是與不是已經不重要了,那世襲百戶登時便撲倒在地上,一個勁兒的磕頭求饒,大抵是以為陳文打算以此罪名將其處死。


    “知道我笑什麽嗎?抬神主牌的事情,靖難時鐵鉉也幹過,不過當時是掛在濟南城頭,我笑你們這些家夥不學無術,連學都學不到位。”


    其實陳文還是高看了他們一眼,這些人大抵根本不記得有這麽回事,他們抬著神主牌過來哭完全是學那些士人苦廟時的做派。隻是和士人不同,他們是衛所世襲軍官,還正好在陳文的都督府職管轄範圍之內,反倒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有明一朝,衛所製度自洪武、永樂朝就已經開始敗壞,衛所軍官不學無術者大有人在,以至於朱元璋和朱棣父子都曾下達過多次詔令試圖將風氣挽回,其結果卻不因如人意。


    到了明朝中後期,衛所的軍官已經與府縣地方官無異,甚至封建化程度更高,因為地方官是流官,而他們則是世襲了一兩百年之久。從專業性上說,明製原本是以衛所軍官作為國家有事時效命於沙場的軍官存在,可是到了那時也早已成了一群地主,種地、收租子、做買賣樣樣精通,兵法、戰陣、武藝則連稀鬆都稱不上,完全是什麽也不懂,中期還出過戚繼光之類的猛將,到了後期像之前的於世忠已經算是極少數的奇葩了。


    等到清軍入關以後,衛所製度並沒有立刻就被取締,而是在清朝實行了近百年,直到雍正朝才徹底消化完成。在這期間,衛所軍屯始終向滿清朝廷出丁納糧,滿清初期的稅賦壓力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靠著這些稅賦比例超過民田且田土數量不過比民田稍遜一籌的軍屯的支撐才得以緩解的。


    好鞋不踩爛****。


    看過了這群不學無術的家夥,陳文連調侃的興趣也沒了,原本還打算從中尋到些有用之才,現在的欲望也沒了,看著他們更是覺著滿心的不痛快。


    抄起了兩本來自於衛所和府縣衙門的賬簿,陳文便對他說道:“你們身為衛所世襲軍官,國家有難卻不思為國效力,反倒以衛所軍官之身向韃子出丁納糧。本侯以左軍都督府左都督的身份下令,爾等舊有差遣全部取消,下屬衛所軍戶全部改籍為民,侵吞軍屯、鹽田沒收。來人,將這些廢物都關起來,省得他們幹擾行政。”


    一聲令下,軍法官便帶著鎮撫兵將這些衛所世襲軍官全部押了下去,他們很清楚,陳文是不會給他們差遣以繼續奴役軍戶了,沒了差遣和侵吞的田土他們的世襲官職什麽也不是。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聲聲咒罵和求饒之中,陳文將那些賬簿推到了一邊,繼續看起了那些文官、軍官和幕僚們送交上來的報告,細細品讀,又招來了那些負責前來調查的人員進行詳細了解,直到第二天才將這些報告和他的計劃派人送回金華府。


    實行軍功授田和新衛所製度的浙江明軍與文官集團借著收複台溫的機會將這些沿海備倭衛所盡數吞並,手段上也遠比計劃中的更要蠻橫。


    繼收押了這些衛所軍官後,軍用建築和設施全部轉交給駐軍,衛所軍戶轉籍為民,屯田中為軍戶自有的連同軍戶一起改籍為民,衛所軍官侵占的則與荒棄田土一起化歸新衛所所有,本地士紳侵占軍屯勒令歸還。


    一係列政策的下達,台、溫兩府立刻便如雞飛狗跳一般,熙熙攘攘的喧囂了起來,請命、抗命者大有人在,但是在浙江明軍新近抽調來的部分駐軍和南塘營的強壓下,這些地頭蛇也被迫將尾巴縮了起來。雙方的力量差距實在太大,如今玉山縣那邊還在與清軍交鋒,陳文放出話去,任何違逆安遠侯府軍令者皆以襄助韃子在明軍後方作亂的叛逆視之,嗅到了這股子殺氣的士紳大戶們大多選擇了退避三舍,但其中也有不少幹脆出海為盜繼續頑抗的。


    “招募水手,從浙江內河水師以及浙江講武學堂抽調水師軍官,以原韃子台州水師為基礎,擴大編製,組建浙江沿海巡航水師。”


    組建水師,除了水手、軍官以外,更重要的則是艦船。台州水師,絕大多數的艦船和人員都落入了陳文之手,台州和溫州也有不少晾曬的木料,隻待晾曬完畢就可以用來建造艦船。另外,陳文此前與鄭泰有約,購買了一些福建明軍的艦船,加起來還不太清楚夠與不夠,不過他也並不在意,了不得就繼續向鄭成功或是其他歐洲商人購買唄。


    剛想打瞌睡就有人送上了枕頭,十月二十四,鄭成功的堂兄鄭泰抵達溫州,船隊就駐紮在周瑞、周鶴芝兄弟曾鎮守過的三盤島,隻有他帶著隨員進入到了溫州府城。陳文趕到後,二人剛剛寒暄一二,鄭泰就告知他另一個消息,隨後便由著稍小的艦船載來了一行人。


    為首的是一個白麵無須的文官,而在他身後,則是一隊穿著飛魚服、挎著繡春刀的錦衣衛,若護衛狀。


    那為首之人起初見了陳文倒是未語先笑,經鄭泰介紹陳文也了解這人的身份。待到雙方見過了禮,隻見那人轉而一臉的正色,操著一嘴帶著西南口音的官話朗聲喝道:“欽命提督南直隸、浙江、江西水陸兵馬援剿總兵官、特賜蟒玉、便宜行事、掛征虜將軍印、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安遠侯陳文,聽旨!”(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永曆四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維卿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維卿並收藏永曆四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