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劉家語正隨著東北軍六十七軍,不分晝夜地向大上海開去……
“七七”事變發生後,華北大戰時,中共中央駐地也遷往陝北重鎮延安。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遷駐延安楊家嶺窯洞辦公。窯洞依山就坡掘成,是陝北民居式樣,成本既低,又冬暖夏涼。洞內陳設十分簡陋,隻一張大辦公桌,二張行軍床,一把椅子和幾個凳子。壁上掛有華北和華東軍用地形圖,圖中又以山西和上海目標最為醒目。
毛澤東仔細研究過華北和華東地圖,尤其精研過山西和上海地形後,對八路軍和我地下工作者的出兵方向,作戰方略,今後工作,已成竹在胸。於是,笑笑對身邊正看報告的周恩來說:“我們馬上開一個會,最好讓在這裏的黨政軍幹部都參加。”
“是,我現在就去部署!”周恩來接受任務後,就放下了報告走出了窯洞。
中共中央於八月二十二日,在洛川縣馮家村,舉行政治局擴大會議。洛川在延安以南,距延安二百裏,是陝甘寧邊區南緣。因當時八路軍各部皆駐紮西安附近,在洛川之南,故洛川適在延安與軍隊駐地之間,便於集中。
與會人員計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張聞天、林彪、博古、凱豐、張浩、聶榮臻、劉伯承、徐向前、賀龍、林伯渠、徐海東、肖勁光等,共二十二人。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李富春負責記錄。
“……晉北門戶是大同,不但位在平綏線重要位置,且是同蒲路起點。同蒲路從大同開始鋪軌,往南經山陰、陽方口、寧武、原平、陽曲、太原等地,再沿汾河河穀而下,經榆次、太穀、祁縣、平遙、靈石、霍州、臨汾、侯馬、運城、永州等地,直達黃河渡口風陵渡,長一千餘裏,縱貫山西全境。”
“誰說不是呀!這正是我們大家擔心的地方!”周恩來道。
“另外,同蒲路不但北經大同與平綏線接軌,南經風陵蹈乎黃河可接隴海路,且在中間站太原,另築有橫向鐵路支線,向東駑壽陽、陽棗、井陘,穿過太行山,直達正定,連接平漢線。因此,大同特別重要!”毛澤東接著說。
“是的,大同一失,晉北門戶洞開,小鬼子沿同蒲路南下,可直接衝向太原。鬼子察哈爾兵團進攻天鎮時,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一邊令李服膺死守天鎮,一麵從各處調兵大同,準備組織會戰,確保大同。未料大軍未到,天鎮已失。接踵是大同在九月十三日失陷,是故閻錫山怒極,下令斬了李服膺,以泄心頭之憤。”彭德懷說道。
“這真是大快人心呀,不聽命令的真該殺!”周恩來肯定地說道。
會議程序緊湊,氣氛熱烈,連開幾日,於八月二十五日方散。眾人依令而行。朱德、彭德懷、林彪、聶榮臻、賀龍、徐向前、劉伯承等幹部往南,回部隊統兵出征;毛澤東、張聞天、博古、林伯渠,肖勁光等人向北,返回延安,負責留守陝甘寧邊區後方。周恩來因要到山西作統戰工作,也隨眾人南行。
毛澤東回到窯洞後,心想:“華北大戰時,中日兩國高層又把視聽轉向華北。那麽,小鬼子在這個地區進攻受阻時,就一定會向上海發動進攻。”於是,急忙叫人把肖勁光找來麵晤,詢問戰況,請談談看法。正議時,忽侍衛來報,告說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參謀長陳士榘到。肖勁光喜道:“人稱陳士榘乃當世孫臏,最善用兵,不如先聽聽當代孫臏的意見。”
毛澤東笑了笑說:“士榘同誌,快,快進房坐下說話。”
“是,主席!”
陳士榘,湖北省荊門縣人,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友諒後裔。其祖父陳克山、二祖父陳克水,都是清軍行伍中人。陳克山之子陳榮鍾,是陳士榘的父親。陳克水之子陳榮鏡,是陳士榘的養父。陳榮鍾、陳榮鏡均為清新軍第十六協工兵營管帶。
一九0六年四月,陳士榘出生於武漢新軍軍營黃土坡,其時恰逢祖父陳克山六十歲大壽,故小名“祖庚”。辛亥革命後,陳榮鍾任清陸軍參謀,陳士榘隨父遷居北京,居山老胡同七年,後返武漢隨母居。母親胡氏,無名。
此時,陳士榘入室未待坐定,肖勁光搶先道:“剛才主席以上海有無戰事相詢,我正愁如何回答是好,便報士榘同誌到了門外,正應了一句話,叫做說曹操,曹操到。”
毛澤東打接言道:“須改一字,叫做要曹操,曹操到。”
肖勁光也接言道:“這一字改得太好了。”三人大笑。
笑罷,肖勁光正色道:“士榘同誌深通兵略,已得孫子兵法精要,在軍中一向有當代孫臏之稱,就請出一計,解我之危難。”
陳士榘笑道:“勁光同誌戰略戰術皆精,對老蔣的華北地區的戰守計劃,隻怕早就猜透,何需我士榘再來一個瞎胡說?”
肖勁光欲再謙讓。毛澤東插言道:“眼下情勢緊迫,須爭分奪秒,你二人不必再謙讓。士榘同誌談完,勁光同誌再作補充,如何?”
主席既已發話,陳士榘便不再謙讓,當時出言道:“回顧,中日戰史,老蔣對付日本人,向來有兩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他打我,我不還手,如民國十七年日軍攻濟南和民國二十年日軍占東北;第二種形式,是把我打痛了,我才被動還手,如民國二十二年長城之役。”
陳士榘話落,肖勁光插言道:“聽士榘同誌的話音,除前述兩種形式外,對付日本,似還有第三種方法。何不一並說出來?”
陳士榘接過警衛員遞上茶水,喝了一口,笑道:“我這第三種方法,那就是叫老蔣先下手為強。”稍頓,又補,“我認為從戰略上講,眼下在淞滬地區對付小鬼子,應采取主動為好。”
“七七”事變發生後,華北大戰時,中共中央駐地也遷往陝北重鎮延安。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遷駐延安楊家嶺窯洞辦公。窯洞依山就坡掘成,是陝北民居式樣,成本既低,又冬暖夏涼。洞內陳設十分簡陋,隻一張大辦公桌,二張行軍床,一把椅子和幾個凳子。壁上掛有華北和華東軍用地形圖,圖中又以山西和上海目標最為醒目。
毛澤東仔細研究過華北和華東地圖,尤其精研過山西和上海地形後,對八路軍和我地下工作者的出兵方向,作戰方略,今後工作,已成竹在胸。於是,笑笑對身邊正看報告的周恩來說:“我們馬上開一個會,最好讓在這裏的黨政軍幹部都參加。”
“是,我現在就去部署!”周恩來接受任務後,就放下了報告走出了窯洞。
中共中央於八月二十二日,在洛川縣馮家村,舉行政治局擴大會議。洛川在延安以南,距延安二百裏,是陝甘寧邊區南緣。因當時八路軍各部皆駐紮西安附近,在洛川之南,故洛川適在延安與軍隊駐地之間,便於集中。
與會人員計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張聞天、林彪、博古、凱豐、張浩、聶榮臻、劉伯承、徐向前、賀龍、林伯渠、徐海東、肖勁光等,共二十二人。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李富春負責記錄。
“……晉北門戶是大同,不但位在平綏線重要位置,且是同蒲路起點。同蒲路從大同開始鋪軌,往南經山陰、陽方口、寧武、原平、陽曲、太原等地,再沿汾河河穀而下,經榆次、太穀、祁縣、平遙、靈石、霍州、臨汾、侯馬、運城、永州等地,直達黃河渡口風陵渡,長一千餘裏,縱貫山西全境。”
“誰說不是呀!這正是我們大家擔心的地方!”周恩來道。
“另外,同蒲路不但北經大同與平綏線接軌,南經風陵蹈乎黃河可接隴海路,且在中間站太原,另築有橫向鐵路支線,向東駑壽陽、陽棗、井陘,穿過太行山,直達正定,連接平漢線。因此,大同特別重要!”毛澤東接著說。
“是的,大同一失,晉北門戶洞開,小鬼子沿同蒲路南下,可直接衝向太原。鬼子察哈爾兵團進攻天鎮時,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一邊令李服膺死守天鎮,一麵從各處調兵大同,準備組織會戰,確保大同。未料大軍未到,天鎮已失。接踵是大同在九月十三日失陷,是故閻錫山怒極,下令斬了李服膺,以泄心頭之憤。”彭德懷說道。
“這真是大快人心呀,不聽命令的真該殺!”周恩來肯定地說道。
會議程序緊湊,氣氛熱烈,連開幾日,於八月二十五日方散。眾人依令而行。朱德、彭德懷、林彪、聶榮臻、賀龍、徐向前、劉伯承等幹部往南,回部隊統兵出征;毛澤東、張聞天、博古、林伯渠,肖勁光等人向北,返回延安,負責留守陝甘寧邊區後方。周恩來因要到山西作統戰工作,也隨眾人南行。
毛澤東回到窯洞後,心想:“華北大戰時,中日兩國高層又把視聽轉向華北。那麽,小鬼子在這個地區進攻受阻時,就一定會向上海發動進攻。”於是,急忙叫人把肖勁光找來麵晤,詢問戰況,請談談看法。正議時,忽侍衛來報,告說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參謀長陳士榘到。肖勁光喜道:“人稱陳士榘乃當世孫臏,最善用兵,不如先聽聽當代孫臏的意見。”
毛澤東笑了笑說:“士榘同誌,快,快進房坐下說話。”
“是,主席!”
陳士榘,湖北省荊門縣人,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友諒後裔。其祖父陳克山、二祖父陳克水,都是清軍行伍中人。陳克山之子陳榮鍾,是陳士榘的父親。陳克水之子陳榮鏡,是陳士榘的養父。陳榮鍾、陳榮鏡均為清新軍第十六協工兵營管帶。
一九0六年四月,陳士榘出生於武漢新軍軍營黃土坡,其時恰逢祖父陳克山六十歲大壽,故小名“祖庚”。辛亥革命後,陳榮鍾任清陸軍參謀,陳士榘隨父遷居北京,居山老胡同七年,後返武漢隨母居。母親胡氏,無名。
此時,陳士榘入室未待坐定,肖勁光搶先道:“剛才主席以上海有無戰事相詢,我正愁如何回答是好,便報士榘同誌到了門外,正應了一句話,叫做說曹操,曹操到。”
毛澤東打接言道:“須改一字,叫做要曹操,曹操到。”
肖勁光也接言道:“這一字改得太好了。”三人大笑。
笑罷,肖勁光正色道:“士榘同誌深通兵略,已得孫子兵法精要,在軍中一向有當代孫臏之稱,就請出一計,解我之危難。”
陳士榘笑道:“勁光同誌戰略戰術皆精,對老蔣的華北地區的戰守計劃,隻怕早就猜透,何需我士榘再來一個瞎胡說?”
肖勁光欲再謙讓。毛澤東插言道:“眼下情勢緊迫,須爭分奪秒,你二人不必再謙讓。士榘同誌談完,勁光同誌再作補充,如何?”
主席既已發話,陳士榘便不再謙讓,當時出言道:“回顧,中日戰史,老蔣對付日本人,向來有兩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他打我,我不還手,如民國十七年日軍攻濟南和民國二十年日軍占東北;第二種形式,是把我打痛了,我才被動還手,如民國二十二年長城之役。”
陳士榘話落,肖勁光插言道:“聽士榘同誌的話音,除前述兩種形式外,對付日本,似還有第三種方法。何不一並說出來?”
陳士榘接過警衛員遞上茶水,喝了一口,笑道:“我這第三種方法,那就是叫老蔣先下手為強。”稍頓,又補,“我認為從戰略上講,眼下在淞滬地區對付小鬼子,應采取主動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