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累積的怒火終於到達了臨界點,鞠義對韓馥已經失望之極,但是鞠義知道雖然心中翻江倒海,但是此時此地在韓馥麵前還不能露出絲毫不滿之色,心中打定主意,定要求得領兵出征的機會,到時反戈投了公孫瓚也好過在韓馥手下受著窩囊氣。


    心中有了計較的鞠義被韓馥一番怒斥仍舊出言相勸,一副忠心為主的模樣。


    “大人,袁紹四世三公出身名門,現在大人與袁術均是漢臣,他袁紹為了臉麵也不會斷然攻擊,如今大患乃是遼東公孫瓚而已,末將再次懇請大人允我帶兵出擊抵禦公孫瓚大軍。”


    韓馥雖然不喜鞠義,但是見他一再出言相勸,說的也頗有道理,但是骨子裏對鞠義這種出身微寒的人是極為抵觸的,前段時間鞠義協助袁紹大破黑山就已經讓韓馥對鞠義很是不滿,韓馥心道:“就算出兵也不能讓鞠義帶隊,若是他與袁紹早有密謀,豈不萬事休矣。”


    於是韓馥佯裝好言相勸,以安鞠義之心:“鞠義啊,這幾日前方**連敗,本官心中焦躁啊,剛才的話你別放在心上,你方才對袁紹的分析很是有道理啊,我轉念一想覺得確實應該出兵抵擋公孫瓚大軍,但是本官身邊也得有將有兵方能萬無一失,這樣吧,讓潘鳳領兵一萬抵禦公孫瓚,你乃我手下大將,當然要留在我身邊,我才能安枕無憂。”


    鞠義是有能耐使不出,誰讓自己得罪了領導,正如現在一樣,光靠能力是不行的,當真碰見個二把刀的領導,再能也變熊了,鞠義和韓馥兩人表麵上依舊相安無事,但是兩人心中一個想著如何脫離領導掌控,一個想著如何給下屬穿小鞋,卻是奇葩。


    然而除卻鞠義,在韓馥手下能算得上上將,可以獨當一麵的的確還另有一人。韓馥呼道:“潘鳳何在?”


    一員頭戴牛角盔身著重甲,絡腮胡子長滿一臉粗漢上前應道:“潘鳳在此。”


    韓馥打量一番,見潘鳳卻有大將之雄姿,之前助鞠義抵禦黑山賊也是頗有功勞軍中士卒對鞠義很是擁戴,便決定這次就由潘鳳取代鞠義,若能立下大功,軍中也能有人與鞠義分庭抗禮,挫挫鞠義傲氣。


    韓馥命道:“潘鳳,我命你帶一萬精兵,配合駐軍守住渤海。你切記隻可堅守,不得擅自與公孫瓚大軍交兵。”


    潘鳳雖然隻領了一萬兵馬,但是這次作為主將親自禦敵,總比在鞠義屋簷下要好上百倍,信心十足的回到:“主公放心,我必不負所托,定不讓公孫瓚兵馬過渤海半步。”


    鞠義對韓馥用心早知一二,不用自己便罷,隻撥一萬人馬前去抗敵,隻不過是想多留些兵馬保住自己安危,卻不知萬一渤海城破,公孫瓚的兵馬殺了過來,再想抵擋就難了,這種分兵添油的辦法曆來是兵家大忌,尤其是兵力屬於弱勢的時候再分兵把守更是愚蠢至極,鞠義心中對韓馥這個無知之輩是徹底的失望了。鞠義雖然料到潘鳳此戰必敗,但是見韓馥的德行,鞠義隻能暗中歎息一聲保持了沉默,也不去枉費口舌了。


    潘鳳提點了人馬,拿上自己的大斧頭,一行隊伍掛著“潘”字帥旗,趾高氣揚的進兵渤海城中駐紮了。


    此時趙雲從作為先鋒已經帶領著五千白馬義到了渤海十裏之外。趙雲所領雖然隻有五千兵馬,但皆為騎兵,乃是公孫瓚手下的嫡係精銳。公孫瓚喜愛戰馬,自己平日所騎戰馬為一匹全身如雪的白馬,與匈奴交戰之時,公孫瓚憑借嫻熟的騎射,斬殺匈奴無數,其聲名也在匈奴中廣為傳播。匈奴兵為求保命,便相互轉告:交戰之時切記要避開騎著白馬的將軍。於是公孫瓚便也因此有了白馬將軍的威名,加上公孫瓚本來就驍勇善戰,何況儀表堂堂,的確對得起這個稱號。得知匈奴軍中有此忌諱,公孫瓚便在眾馬匹之中挑選上好的白馬,又選拔出一批善射之士,組建了一支三千人的特殊騎兵,所騎皆為白馬,身著皆為白鎧。勇士配好馬自然如魚得水,殺的匈奴退至百裏外,不敢再輕易入侵。


    白馬義從的將士不僅僅是作戰勇猛,對其主公孫瓚也是個個赤膽忠心,於是也自然而然成了公孫瓚的嫡係部隊。就連公孫瓚手下虎將趙雲也正是因為公孫瓚所賜一匹上好白馬便效力於帳下--一匹馬換來一個勇冠三軍的虎將,這筆買賣,公孫瓚的確不虧。


    公孫瓚長居遼東,與北麵烏恒相接,也是常年戰火不斷,後來這支白馬義從從最初的三千人慢慢壯大,後來發展為一支萬人的騎兵。有了機動性優勢,又有遠程弓箭作為武器,在開闊的地形交戰,白馬義從比起一般的步兵騎兵的長處自然不用多說,公孫瓚正是仰仗手下的這支輕騎兵多次大破烏恒,一時間威震塞外。


    這次趙雲提了一半的白馬義從作為先鋒攻打冀州,渤海城乃是進軍冀州心髒鄴城的必經之路,趙雲心中料到韓馥必定派重兵把守,便下令安營紮寨,待想好破敵之策,再圖攻城。可是趙雲所帶先鋒軍靠著輕騎的優勢,早已把劉備三萬大軍甩到身後,現在也隻得在這耐心等待大軍趕到。


    其實趙雲心中雖知道白馬義從個個精銳,但是卻也不是沒有缺陷,在這攻城戰之中,白馬義從的優勢的確難以發揮,若要強攻,隻不過是徒增傷亡罷了,何況這支隊伍可是公孫瓚的命根子,損耗不起。


    渤海城中,潘鳳接到探子回報,已知道公孫瓚兵馬的先鋒部隊已到城外十裏處安營紮寨。


    潘鳳橫著臉上的胡渣問道:“你可打探到對方約有多少兵馬?”


    探子回到:“人數不多,看樣子有四五千人,但是一個個皆身著白甲,跨騎白馬。”


    潘鳳心中一驚,喃喃道:“白馬義從?”對於白馬義從的威名,潘鳳也是早有耳聞,但是對這支被傳的神乎其神的隊伍,潘鳳也未曾親眼所見。本來打算趁其大軍未到之時,搶先出城劫營,搓搓敵軍銳氣,但是一聽來軍乃是白馬義從,便也不敢擅自出兵,何況韓馥隻是命令自己堅守不出,自己關起城門死守便是。


    如此過了一夜,次日天明,北風大作,雖然嚴寒難耐,但是早已在東北多年的白馬兵早就習慣了這樣的天氣,也不覺為然。


    在塞外疆場縱橫馳騁慣了的白馬將士,見趙雲到了城外卻止步不前,便有人提議出兵攻城,速戰速決,在玄德大軍到來之前便拿下渤海城,疏通進往冀州的道路。趙雲雖然也迫不及待的打下眼前渤海城,為玄德大軍鋪平道路,但是以五千騎兵強行攻城,實非明智。再三忍耐,趙雲還是不管眾人的出兵請求,按兵不出。


    如此一來,白馬軍中便有不少士兵開始對這年紀輕輕的將軍開始質疑:


    “我白馬義從所到之處片甲不留,拿下這渤海城還不如探囊取物。”


    “這趙雲也太過膽小怕事,攻個渤海也須等三萬大軍到。”


    “五千兄弟一身勇武卻不能上陣殺敵,惱煞人也!“


    許多話傳至耳中,趙雲卻用與年齡不相稱的冷靜對這流言蜚語一笑了之。


    果真,過了一天,渤海城中的潘鳳有點耐不住寂寞了,見過了一天一夜白馬軍並無任何動靜,也不來城外叫陣,反倒讓自己不安起來。潘鳳心中猜測:莫非白馬軍自知兵力不足,不敢擅自攻城,要等大軍到了強拿此城?一想若是公孫瓚三萬大軍一到,強行攻城的話,自己這一萬餘人恐怕真的難以招架,即便是閉城不出,也經不住三番五次的強攻,倒不如趁其大軍未到,先把城外這群白馬兵除了。


    以前跟隨鞠義討伐黑山軍,潘鳳也是有些功勞,但是後來卻也算作鞠義所為,這次自己頭次領軍,何不趁機揚名?若是自己斬殺了這五千白馬義從,那自己還不威震九州?想到這裏,潘鳳大嘴一裂,胡渣子豎了一臉。至於韓馥的叮囑,早就拋到了九霄雲外。


    這天上午,潘鳳在城中將一萬精兵調集完畢,站在城上焦急等候著,終於見城外營中升起嫋嫋炊煙,心想:此刻正是趁機奪營的良機!


    於是潘鳳提起板斧,跨上戰馬,打開城門,一聲高呼,一萬精兵浩浩蕩蕩的衝出渤海城殺向白馬軍營中。


    一員白馬兵卒望見渤海城外突然塵土飛揚,驚呼一聲:“有人劫營!”


    趙雲聞聲呼喊眾人上馬,但不是命其迎敵,而是讓其撤退!眾將士一聽心裏窩火,但是多年作戰,軍紀嚴明,對主將之令雖是心中不願,但也是以迅雷般的速度匆匆撤離營中。


    潘鳳見狀暗喜:什麽白馬義從,一幫窩囊廢。揮著大斧下令追擊。


    潘鳳軍中多為步兵,半晌功夫跑了十幾裏路,早已經疲憊不堪,但是騎著馬的潘鳳哪知跑路的苦處,追的正興起。


    趙雲帶著白馬義從撤了又跑出一裏路,行至一空曠處,忽然勒馬回頭,高呼一聲:“一個不留!”白馬兵見趙雲終於下令交戰,心裏窩著的火氣一下爆發而出。提弓拿箭擺開陣勢。


    潘鳳見對方忽然掉頭,心裏先是驚慌一下,後又一想,區區五千人,今天定要在這剿殺你們。遲疑間身後的小卒也都跑著趕到,還未得歇息,潘鳳揚斧一聲:“殺!”眾兵士也強撐著力氣揮刀拿槍的衝了上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權謀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藏了隻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藏了隻貓並收藏三國之權謀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