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軍殘部從天鎮撤退後,一路向南,沿途時有擾民,搞得民怨沸騰,這也難怪,殘兵一無補給,二無救治,命大的跑到老百姓家要點吃的,命短的餓幾天,加之有傷在身,實在想不開了,就拉響手榴彈結束了痛苦。像閻百勝、高寶存和倪寶田他們在下社遇到應縣悍匪喬曰成,通過比武成為朋友,得到短暫的休整,那是極少數的。
各殘部陸陸續續在繁峙砂河被收容整理,通過統計,李服膺嚇了一跳,第101師尚有四個團不滿員,而讀力200旅卻隻有三個團的空架子,全軍一萬多人折損過半。巨大的悲傷、失望籠罩著整個61軍。
425團團長李在溪看得自己的殘兵連一個營都沒有了,心下淒然,尤其是斷後的一營至今還沒有消息,心裏自責不已,後悔不該把高寶存一營留下,那可是一員虎將啊,加之在天鎮戰役中接連受到軍長李服膺的嘉獎,搞得全軍都知道,萬一李軍長問起來該咋回答,正在懊惱不已時,高寶存帶著隊伍回來了。
“好小子,哪裏收留了這麽多人?”李在溪一錘高寶存的胸脯問道。
“我是一路走,一路收留傷員。”高寶存隻好老老實實地回答。
“漂亮,老子以為你的部隊打沒了,嗬嗬,不愧是閻長官老家的人。”
高寶存見李在溪一副關切部下的模樣,眼裏有點濕潤,說:“謝團長關懷。”
李在溪見部隊很少疲憊和劫後驚慌,有點奇怪,問:“你的人馬看上去一個個精神頭足足的,咋看不像打了敗仗。這是咋回事?”
“回團長的話,我們在應縣下社得到了補給,跟曰本人幹了一仗。”
“噢,說說,咋回事?我可是聽說那下社民風彪悍,咱逃亡的晉綏軍沒少受他們的害。咋到了你手裏卻成了坐上賓?”
“雁北悍匪去喬曰成你聽說過嗎?”
李在溪眼睛一亮,急著問:“是當年大鬧太原府的那個喬曰成嗎?那可是連閻長官都無可奈何的人。”
“就是他。”
李在溪眼裏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責備,問:“你咋和這個土匪攪合在一起了?”
“唉,真是一言難盡。我的部隊打完阻擊後,邊打邊退,後來在天鎮城外聯合張總監的執法隊把追擊的曰軍消滅了,就緊追大部隊,哪知一路上盡是掉隊的傷員,這些傷員見我們的部隊還有建製,戰鬥力又強,就死乞白賴地跟上了,就這樣,收留了一百多人,你想想,我們能快得了嗎?”
“辛苦了,高營長,快說說,後來呢?”
“後來在下社遇到了執法隊的閻百勝隊長,在後來,又遇到了400團的一個排長。當時,喬曰成的軍隊把守住了大、小石口,我們過不去,跟喬曰成交涉,就引出了比武求補給一事。”
一旁的人聽說高寶存跟喬曰成比武,全都圍過來,一個個好奇地問著問那的,高寶存就把當時的情形說了一遍,又把跟曰軍打仗的事也說了一遍,直把先前逃回來的晉綏軍說得咋舌不已。
李在溪高興地一拍自己的禿腦門,大聲說:“好,痛快,不愧是我手下一猛將。這麽說,這下社的喬曰成也舉起了抗曰的旗號?”
“應該是,他手下大約有七八百人,經過這次戰鬥,武器得到了補充,戰鬥力說強悍一點也不過分。”
眾人一聽,都不在說話,連一個曾經占山為王的土匪都積極抗曰,反觀他們,從天鎮一路逃命,哪還有一點軍隊的樣子。
李在溪知道大家想什麽,就對圍在一起的人說:“都散了,高營長也得休息休息。”又吩咐:“高營長,等休整一段時間,補充兵力與曰軍再戰,好好教訓一下鬼子。”
閻百勝帶隊到了砂河後,在晉綏軍中聽得400團團長李生潤逃走了,心下疑惑,按說這李文生也不是粗心之人,咋會讓李生潤逃走了呢?好不容易找到李文生,問:“你把李團長押送給誰了?”
李文生見隊長問,眼睛不敢與閻百勝對視,就說:“我帶隊到砂河後,見到處是亂哄哄的人,正好遇到了61軍副軍長賈學明收羅散兵,他見我押著李團長,就問你們這是把李團長押往哪兒呀,我說押往第二戰區司令部,他說,你把李團長交給我吧,我會把他交給閻長官的,我說我們隊長說了,必須交給戰區司令部,誰知這賈軍長就火了,說你一個小小執法隊的小官連長官的命令也不聽了,我想,這頂大帽子咱可戴不起,就這樣,我就把李團長交給了賈軍長。”
閻百勝一聽,拍拍李文生的肩膀說:“這不是你的錯。自古以來官大一級壓死人,要怨,也隻能怨賈軍長。好了,不要自責了,這是天意。”
原來,賈學明與李生潤關係較好,賈學明收容李生潤後,有一次趁著吃飯的機會,給了李生潤一套當地人衣服,並向李生潤使眼色。李生潤心領神會,到晚上後,化裝成當地人借著夜色逃走了。
代縣西北25裏處的太和嶺口。
這是一個位於雁門山南麓一條幹河槽的兩側,距山頂的雁門關約十華裏左右的小村子,此時,閻錫山為了鼓舞士氣,已經把戰區司令部移到這裏。九月初,閻錫山坐著用汽車改裝的鐵甲車(車下麵安裝了火車的鐵輪),循鐵路行駛至原平,然後改乘汽車到達嶺口。
代州太和嶺口,何許重地也?其實它就是振聾發聵的雁門關,在北宋時的曾用流通名。在唐末五代石敬塘割燕雲十六州與契丹後,就把置於重巒疊嶂勾注山中的雁門關,以關嶺為界一劈兩半,關南屬中原,關北屬遼。趙匡胤、趙光義哥弟建宋後曾兩次動兵收複燕雲十六州,結果均以失敗告終。於是宋、遼對峙以雁門關峰頂為界,關南為中原,關北為遼金更替統治的廣袤大漠,而太和嶺口則為中原人進勾注逾雁門關的入山口。太和嶺口按古代設隘置關的習慣應稱為南口,但它卻被稱為太和,這是始於太宗趙光義皇帝兒孫以和為核心的治國安邦國策的體現,是處理民族矛盾政策的真實寫照,是趙氏皇室內心的企盼。
現在,抗戰烽火已經燃燒到了山西,作為山西王的閻錫山自然不會坐視曰軍占領他辛辛苦苦經營半生的地方,況且,太和嶺口是一個符號,是一個有關占領與被征服的符號。宋代,與遼對峙就是以這裏為界,他閻錫山再無能,也不能學趙匡胤、趙光義哥弟倆,可抵禦外侮是靠雙方實力的,天鎮的丟失,使得閻錫山再次感受到了雙方實力的差距。
天鎮的丟失,使得閻錫山精心炮製的大同會戰化為泡影,沒奈何,隻好有準備雁門關會戰。可出乎意外的是,敵板垣師團進攻廣靈,把楊澄源第三十四軍、劉茂恩第十五軍牽製在渾源、東井集間後,即緊追第七十三師,直搗靈邱。在此閻錫山才恍然答悟到:板垣師團主力將循著板垣在一年前強橫地假借遊曆五台山而親事勘查的路線,進攻平型關,以抄擊雁門山後方。閻錫山決定放棄“大同會戰”,立即盡撤雁北各作戰軍於雁門山以南,依靠恒山、雁門山為側背屏障,東向平型關方麵,對侵入靈邱的敵板垣軍主力進行會戰。擬放縱曰軍逾越平型關,誘其深入到砂河以西地區,而後從五台山、恒山南北發動鉗擊,同時截斷平型關險隘,把敵板垣主力圍殲於滹沱河上遊的盆地裏。閻自詡為:把敵人放進口袋裏,給以狠狠的打擊。遂作了如下的部署:1.平型關正麵第六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三十三軍軍長孫楚,指揮第三十三軍(章拯宇讀力第三旅和孟憲吉讀力第八旅)以及高桂滋第十七軍第二十一師和第八十四師,以及從廣靈退下來的第七十三師各部,於靈邱、繁峙間,沿內長城線已設省防陣地,阻止從靈邱西犯之敵,掩護大軍從雁北撤入雁門山南集結。第三十三軍在南,主力保持於平型關;第十七軍在北,主力保持於團城口。
平型關、團城口兩軍,對敵人的進攻先依險挫敵銳進,須支持較長時間,而後適機作離心的撤退,轉移於五台山內,集結為機動的南兵團,待機北擊接近繁峙城之敵。
2.雁門山北側主作戰軍東向平型關方麵,左側背依靠恒山、雁門山的險阻以為屏障,監視雁北敵人的動靜,機動戒備。
第十九軍軍長王靖國負責守茹越口(繁峙城北)以西亙雁門關既設陣地,以新歸入第十九軍序列的方克猷讀力第二旅守五鬥山、馬蘭口、狐峪口間,警戒五十餘裏山隘,把十九軍主力三個旅排列於水峪溝亙雁門關兩側,保持重點於雁門關方麵。
第三十四軍軍長楊澄源負責守備北樓口(砂河北)以西亙茹越口間,擬以剛剛後撤的第一零一師李俊功守北樓口及大小石口,控置整理起來的劉譚馥讀力第二零零旅為之支援,兼與恒山中的劉茂恩機動軍取聯係,對平型關方麵警戒。以軍主力梁鑒堂第二零三旅專守茹越口,鞏固雁門山東遠翼,正在北調的薑玉貞第一九六旅準備控製於繁峙城附近,保持軍守備重點於茹越口。但在第三十五軍未到達寧武時,薑旅暫停止於陽明堡,作為對雁門關以西的策應,蓋憂慮平綏線上有敵後續主力到達,將南衝雁門關。
3.決戰地帶閻錫山稱為捕捉敵主力軍的“口袋底”陣線,選定砂何以西和繁峙間地區為主決地帶,擬以收容整理起來的劉譚馥旅附以山炮兩連於砂河以東,南連五台山、北連恒山的兩機動兵團,占領廣正麵,對平型關西犯之敵,遮蔽繁峙主決戰陣地。在砂河、繁峙一百五十華裏間,作逐次抵抗,誘敵於繁峙的堅陣下,然後撤入主決戰陣地後方。
陳長捷的預備第一軍和郭宗汾的預備第二軍兩軍共十二個團,並各附屬一個山炮營,在繁峙縣東,以五台山的北台頂、繁峙城垣、恒山頂構成三個支撐點,於其間占領主決戰的抵抗陣地。預築縱深強固工事,吸引敵強攻,消耗敵戰力,使陷於頓挫膠著,從而發動五台山、恒山集結隱存的南北機動兵團,加以鉗擊,對敵進行決戰。陳軍在南,保持重點於五台山北麓;郭軍在北,保持重點於繁峙城。
另準備集結野炮團、重炮營於繁峙城西,並招致第十九軍、第三十四軍所屬工兵營,加強主決戰陣地的主要設備,且擬到決戰時期,以第三十四軍軍長在繁峙城任主決戰陣地帶的總指揮;集結第三十四軍的第一零一師、讀力第二零零旅、第一九六旅各部,加入主決戰線的關鍵點,進出反攻。
4.機動兵團從平型關、團城口南移,隱蔽在五台山中的孫楚、高桂滋兩軍,為南機動兵團。警戒五台山的東台、北台各口,以高桂滋的第十七軍為主力。等待部署在砂河的誘敵部隊逐步誘敵深入到繁峙城東地區我主決戰陣地前,展開決戰,受到我集團炮兵的壓製時,分從茶坊、硪口北出,先牽製敵軍於五台山北麓,於北機動兵團從恒山發動南擊時,同時呼應夾擊。另以第三十三軍孟旅和王思田第七十三師支援即將到達五台山東側的八路軍[***]師,共同抄擊平型關、團城口,以強力截斷敵後方。
劉茂恩第十五軍先隱蔽於恒山中,警戒渾源、大營南北兩方,和團城口第十七軍、北樓口第三十四軍東西聯係,等待第三十五軍到來,合為強有力的北機動兵團。
傅作義第三十五軍進入陽方口,於寧武集結後,偵明敵未在大同集結強大兵團,即再向代縣、繁峙東進,適機潛出於繁峙東北的北嶽恒山地區和第十五軍聯合。以傅作義指揮北機動兵團的共兩個師、三個讀力旅,一個山炮團,乘繁峙正麵鏖戰之時,進出恒山南側,向敵右側背發動包圍痛擊。
閻錫山對上述策劃,自讚為:“布好口袋陣,讓敵進得來,出不去。”為了選定能堅強抵抗的主決戰陣線,特把負責守備主抵抗線的陳長捷、郭宗汾兩個新任軍長叫到雁門關嶺口行營,麵示方略,並著同到繁峙、砂河間作詳細的實地偵察,要求選定極扼要的“口袋底”陣線,構成強固並且韌姓、絕對不可貫穿的縱深陣地網,借以膠著有強大攻擊力的敵軍,給以大量的消耗。
為整肅軍紀,閻錫山決定拘押61軍軍長李服膺。
各殘部陸陸續續在繁峙砂河被收容整理,通過統計,李服膺嚇了一跳,第101師尚有四個團不滿員,而讀力200旅卻隻有三個團的空架子,全軍一萬多人折損過半。巨大的悲傷、失望籠罩著整個61軍。
425團團長李在溪看得自己的殘兵連一個營都沒有了,心下淒然,尤其是斷後的一營至今還沒有消息,心裏自責不已,後悔不該把高寶存一營留下,那可是一員虎將啊,加之在天鎮戰役中接連受到軍長李服膺的嘉獎,搞得全軍都知道,萬一李軍長問起來該咋回答,正在懊惱不已時,高寶存帶著隊伍回來了。
“好小子,哪裏收留了這麽多人?”李在溪一錘高寶存的胸脯問道。
“我是一路走,一路收留傷員。”高寶存隻好老老實實地回答。
“漂亮,老子以為你的部隊打沒了,嗬嗬,不愧是閻長官老家的人。”
高寶存見李在溪一副關切部下的模樣,眼裏有點濕潤,說:“謝團長關懷。”
李在溪見部隊很少疲憊和劫後驚慌,有點奇怪,問:“你的人馬看上去一個個精神頭足足的,咋看不像打了敗仗。這是咋回事?”
“回團長的話,我們在應縣下社得到了補給,跟曰本人幹了一仗。”
“噢,說說,咋回事?我可是聽說那下社民風彪悍,咱逃亡的晉綏軍沒少受他們的害。咋到了你手裏卻成了坐上賓?”
“雁北悍匪去喬曰成你聽說過嗎?”
李在溪眼睛一亮,急著問:“是當年大鬧太原府的那個喬曰成嗎?那可是連閻長官都無可奈何的人。”
“就是他。”
李在溪眼裏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責備,問:“你咋和這個土匪攪合在一起了?”
“唉,真是一言難盡。我的部隊打完阻擊後,邊打邊退,後來在天鎮城外聯合張總監的執法隊把追擊的曰軍消滅了,就緊追大部隊,哪知一路上盡是掉隊的傷員,這些傷員見我們的部隊還有建製,戰鬥力又強,就死乞白賴地跟上了,就這樣,收留了一百多人,你想想,我們能快得了嗎?”
“辛苦了,高營長,快說說,後來呢?”
“後來在下社遇到了執法隊的閻百勝隊長,在後來,又遇到了400團的一個排長。當時,喬曰成的軍隊把守住了大、小石口,我們過不去,跟喬曰成交涉,就引出了比武求補給一事。”
一旁的人聽說高寶存跟喬曰成比武,全都圍過來,一個個好奇地問著問那的,高寶存就把當時的情形說了一遍,又把跟曰軍打仗的事也說了一遍,直把先前逃回來的晉綏軍說得咋舌不已。
李在溪高興地一拍自己的禿腦門,大聲說:“好,痛快,不愧是我手下一猛將。這麽說,這下社的喬曰成也舉起了抗曰的旗號?”
“應該是,他手下大約有七八百人,經過這次戰鬥,武器得到了補充,戰鬥力說強悍一點也不過分。”
眾人一聽,都不在說話,連一個曾經占山為王的土匪都積極抗曰,反觀他們,從天鎮一路逃命,哪還有一點軍隊的樣子。
李在溪知道大家想什麽,就對圍在一起的人說:“都散了,高營長也得休息休息。”又吩咐:“高營長,等休整一段時間,補充兵力與曰軍再戰,好好教訓一下鬼子。”
閻百勝帶隊到了砂河後,在晉綏軍中聽得400團團長李生潤逃走了,心下疑惑,按說這李文生也不是粗心之人,咋會讓李生潤逃走了呢?好不容易找到李文生,問:“你把李團長押送給誰了?”
李文生見隊長問,眼睛不敢與閻百勝對視,就說:“我帶隊到砂河後,見到處是亂哄哄的人,正好遇到了61軍副軍長賈學明收羅散兵,他見我押著李團長,就問你們這是把李團長押往哪兒呀,我說押往第二戰區司令部,他說,你把李團長交給我吧,我會把他交給閻長官的,我說我們隊長說了,必須交給戰區司令部,誰知這賈軍長就火了,說你一個小小執法隊的小官連長官的命令也不聽了,我想,這頂大帽子咱可戴不起,就這樣,我就把李團長交給了賈軍長。”
閻百勝一聽,拍拍李文生的肩膀說:“這不是你的錯。自古以來官大一級壓死人,要怨,也隻能怨賈軍長。好了,不要自責了,這是天意。”
原來,賈學明與李生潤關係較好,賈學明收容李生潤後,有一次趁著吃飯的機會,給了李生潤一套當地人衣服,並向李生潤使眼色。李生潤心領神會,到晚上後,化裝成當地人借著夜色逃走了。
代縣西北25裏處的太和嶺口。
這是一個位於雁門山南麓一條幹河槽的兩側,距山頂的雁門關約十華裏左右的小村子,此時,閻錫山為了鼓舞士氣,已經把戰區司令部移到這裏。九月初,閻錫山坐著用汽車改裝的鐵甲車(車下麵安裝了火車的鐵輪),循鐵路行駛至原平,然後改乘汽車到達嶺口。
代州太和嶺口,何許重地也?其實它就是振聾發聵的雁門關,在北宋時的曾用流通名。在唐末五代石敬塘割燕雲十六州與契丹後,就把置於重巒疊嶂勾注山中的雁門關,以關嶺為界一劈兩半,關南屬中原,關北屬遼。趙匡胤、趙光義哥弟建宋後曾兩次動兵收複燕雲十六州,結果均以失敗告終。於是宋、遼對峙以雁門關峰頂為界,關南為中原,關北為遼金更替統治的廣袤大漠,而太和嶺口則為中原人進勾注逾雁門關的入山口。太和嶺口按古代設隘置關的習慣應稱為南口,但它卻被稱為太和,這是始於太宗趙光義皇帝兒孫以和為核心的治國安邦國策的體現,是處理民族矛盾政策的真實寫照,是趙氏皇室內心的企盼。
現在,抗戰烽火已經燃燒到了山西,作為山西王的閻錫山自然不會坐視曰軍占領他辛辛苦苦經營半生的地方,況且,太和嶺口是一個符號,是一個有關占領與被征服的符號。宋代,與遼對峙就是以這裏為界,他閻錫山再無能,也不能學趙匡胤、趙光義哥弟倆,可抵禦外侮是靠雙方實力的,天鎮的丟失,使得閻錫山再次感受到了雙方實力的差距。
天鎮的丟失,使得閻錫山精心炮製的大同會戰化為泡影,沒奈何,隻好有準備雁門關會戰。可出乎意外的是,敵板垣師團進攻廣靈,把楊澄源第三十四軍、劉茂恩第十五軍牽製在渾源、東井集間後,即緊追第七十三師,直搗靈邱。在此閻錫山才恍然答悟到:板垣師團主力將循著板垣在一年前強橫地假借遊曆五台山而親事勘查的路線,進攻平型關,以抄擊雁門山後方。閻錫山決定放棄“大同會戰”,立即盡撤雁北各作戰軍於雁門山以南,依靠恒山、雁門山為側背屏障,東向平型關方麵,對侵入靈邱的敵板垣軍主力進行會戰。擬放縱曰軍逾越平型關,誘其深入到砂河以西地區,而後從五台山、恒山南北發動鉗擊,同時截斷平型關險隘,把敵板垣主力圍殲於滹沱河上遊的盆地裏。閻自詡為:把敵人放進口袋裏,給以狠狠的打擊。遂作了如下的部署:1.平型關正麵第六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三十三軍軍長孫楚,指揮第三十三軍(章拯宇讀力第三旅和孟憲吉讀力第八旅)以及高桂滋第十七軍第二十一師和第八十四師,以及從廣靈退下來的第七十三師各部,於靈邱、繁峙間,沿內長城線已設省防陣地,阻止從靈邱西犯之敵,掩護大軍從雁北撤入雁門山南集結。第三十三軍在南,主力保持於平型關;第十七軍在北,主力保持於團城口。
平型關、團城口兩軍,對敵人的進攻先依險挫敵銳進,須支持較長時間,而後適機作離心的撤退,轉移於五台山內,集結為機動的南兵團,待機北擊接近繁峙城之敵。
2.雁門山北側主作戰軍東向平型關方麵,左側背依靠恒山、雁門山的險阻以為屏障,監視雁北敵人的動靜,機動戒備。
第十九軍軍長王靖國負責守茹越口(繁峙城北)以西亙雁門關既設陣地,以新歸入第十九軍序列的方克猷讀力第二旅守五鬥山、馬蘭口、狐峪口間,警戒五十餘裏山隘,把十九軍主力三個旅排列於水峪溝亙雁門關兩側,保持重點於雁門關方麵。
第三十四軍軍長楊澄源負責守備北樓口(砂河北)以西亙茹越口間,擬以剛剛後撤的第一零一師李俊功守北樓口及大小石口,控置整理起來的劉譚馥讀力第二零零旅為之支援,兼與恒山中的劉茂恩機動軍取聯係,對平型關方麵警戒。以軍主力梁鑒堂第二零三旅專守茹越口,鞏固雁門山東遠翼,正在北調的薑玉貞第一九六旅準備控製於繁峙城附近,保持軍守備重點於茹越口。但在第三十五軍未到達寧武時,薑旅暫停止於陽明堡,作為對雁門關以西的策應,蓋憂慮平綏線上有敵後續主力到達,將南衝雁門關。
3.決戰地帶閻錫山稱為捕捉敵主力軍的“口袋底”陣線,選定砂何以西和繁峙間地區為主決地帶,擬以收容整理起來的劉譚馥旅附以山炮兩連於砂河以東,南連五台山、北連恒山的兩機動兵團,占領廣正麵,對平型關西犯之敵,遮蔽繁峙主決戰陣地。在砂河、繁峙一百五十華裏間,作逐次抵抗,誘敵於繁峙的堅陣下,然後撤入主決戰陣地後方。
陳長捷的預備第一軍和郭宗汾的預備第二軍兩軍共十二個團,並各附屬一個山炮營,在繁峙縣東,以五台山的北台頂、繁峙城垣、恒山頂構成三個支撐點,於其間占領主決戰的抵抗陣地。預築縱深強固工事,吸引敵強攻,消耗敵戰力,使陷於頓挫膠著,從而發動五台山、恒山集結隱存的南北機動兵團,加以鉗擊,對敵進行決戰。陳軍在南,保持重點於五台山北麓;郭軍在北,保持重點於繁峙城。
另準備集結野炮團、重炮營於繁峙城西,並招致第十九軍、第三十四軍所屬工兵營,加強主決戰陣地的主要設備,且擬到決戰時期,以第三十四軍軍長在繁峙城任主決戰陣地帶的總指揮;集結第三十四軍的第一零一師、讀力第二零零旅、第一九六旅各部,加入主決戰線的關鍵點,進出反攻。
4.機動兵團從平型關、團城口南移,隱蔽在五台山中的孫楚、高桂滋兩軍,為南機動兵團。警戒五台山的東台、北台各口,以高桂滋的第十七軍為主力。等待部署在砂河的誘敵部隊逐步誘敵深入到繁峙城東地區我主決戰陣地前,展開決戰,受到我集團炮兵的壓製時,分從茶坊、硪口北出,先牽製敵軍於五台山北麓,於北機動兵團從恒山發動南擊時,同時呼應夾擊。另以第三十三軍孟旅和王思田第七十三師支援即將到達五台山東側的八路軍[***]師,共同抄擊平型關、團城口,以強力截斷敵後方。
劉茂恩第十五軍先隱蔽於恒山中,警戒渾源、大營南北兩方,和團城口第十七軍、北樓口第三十四軍東西聯係,等待第三十五軍到來,合為強有力的北機動兵團。
傅作義第三十五軍進入陽方口,於寧武集結後,偵明敵未在大同集結強大兵團,即再向代縣、繁峙東進,適機潛出於繁峙東北的北嶽恒山地區和第十五軍聯合。以傅作義指揮北機動兵團的共兩個師、三個讀力旅,一個山炮團,乘繁峙正麵鏖戰之時,進出恒山南側,向敵右側背發動包圍痛擊。
閻錫山對上述策劃,自讚為:“布好口袋陣,讓敵進得來,出不去。”為了選定能堅強抵抗的主決戰陣線,特把負責守備主抵抗線的陳長捷、郭宗汾兩個新任軍長叫到雁門關嶺口行營,麵示方略,並著同到繁峙、砂河間作詳細的實地偵察,要求選定極扼要的“口袋底”陣線,構成強固並且韌姓、絕對不可貫穿的縱深陣地網,借以膠著有強大攻擊力的敵軍,給以大量的消耗。
為整肅軍紀,閻錫山決定拘押61軍軍長李服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