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已晚,丁曉武走在街上,想起剛才楊忠的神情,心中鬱鬱不樂。雖看對方已經誠摯地賠禮道歉,但臉上卻始終一副皮裏陽秋、不冷不熱的樣子,說明他仍舊心存芥蒂,耿耿於懷,看來這個梁子是結下了。自己本不想和同行結怨,但這次是那個小無賴挑釁在先,且欺人太甚,自己也隻能被動接招,最後導致局麵失控,打傷了人家的小舅子,也是在所難免。所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自己想盡辦法躲開是非,但麻煩卻總是自個找上門來,實在無能為力。
丁曉武一邊悵然想著心事,一邊信步走著。不知不覺間,高大的牌樓擋住了他的視線,抬頭望去,發現自己已經回到了館驛的門口。
丁曉武心念一動,迅速穿過院門,徑直走到自己的住處,拿起架在牆上的長刀,然後來到廂房後麵的院落空地上。
他深吸了一口清朗的空氣,接著舉刀擺出一個起手架勢,腦海中回憶著前世玩的格鬥遊戲和動作電影,一個個華麗豪邁的武功招式接連不斷地映入眼簾。手隨心動,他揮刀橫斬、下劈、上撩、再回身一個旋擊,力道剛猛、筆走龍蛇,兩隻腳順勢交替著慢慢移到空地中央,同時手中招數層出不窮,刀光越閃越快,如流星趕月,氣勢如虹。終於,十幾個大招一氣嗬成地使完了。丁曉武停止了動作,倚刀喘息,正待慢慢回複心神,忽聽旁邊傳來一陣篤悠悠的鼓掌聲。
“雷兄,不錯不錯。這架勢好比牛頭馬麵逞威,黑白無常發飆,讓人一見就嚇破了膽。”
丁曉武不回頭就知道是誰來了,當下沒好氣地哼了一聲,“牢之,你是不是總喜歡躲在人背後偷窺啊?這麽發展下去可不行,小心將來一不留神成了變太偷窺狂。”
劉牢之從樹杈上一躍而下,輕快地跑到對方麵前,一把拿過他手裏那把長柄樸刀。
“雷兄剛才那幾記招式,雖然剛猛沉穩,但中間花架子太多,好看但不中用,而且沒有連貫融合,將來到了戰場上,最多隻能嚇唬敵膽,卻無法真正克敵製勝。”劉牢之輕輕彈著雪亮的刀刃,對丁曉武正色說道。
“牢之,這些都是你爺爺跟你講的吧。看來你的爺爺不是個尋常之輩,他不但教了你一手好功夫,還傳授了一番沙場搏戰的道理。此人身懷絕藝,必有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去。”丁曉武若有所思地說道。
劉牢之看了對方一眼,目光有些訝然:“不錯,雷兄講的絲毫不差。”
“你指點我武藝,是不是有什麽事請我幫忙?”
劉牢之再次驚異地偏過頭來,“雷兄倒真是神機妙算,洞人心扉,如果按我爺爺的說法,你也不是一個凡夫俗子,將來前途不可限量。”
“好了,少捧我了。你是我的好兄弟,兄弟有事想求人幫忙,大哥焉有拒絕之理?說吧,什麽事?”
劉牢之麵露欣喜:“其實沒啥大事,我隻想讓雷兄你帶我一道南行。”
丁曉武詫異道:“就這麽點?”
“就這些,難道你還想幫我摘星攬月嗎?”
“還以為你有多難辦的事要求我呢,害我緊張了半天。”丁曉武不以為然地回了一句,隨後拍著胸脯說道,“你放心好了,這事包在我身上。老子現在好歹一個八品官,總得有個幫忙料理生活起居的勤務兵,你就以這個名目跟著我好了。”
劉牢之當場鼻子氣歪:“剛才聽那番話,還以為雷兄你真的義薄雲天,對朋友兩肋插刀呢,結果害得我白感動一回。原來是趁人之危,存著這麽一個借機使喚傭人的齷齪念頭。”
丁曉武哈哈一樂:“別埋怨啦,出門在外靠朋友,好兄弟就是拿來使喚的嘛。許多人還爭破頭想到我方大長官麾下當勤務兵呢,我一個都不鳥,特地把位子留出來給你。”
劉牢之看著他那無賴嘴臉,無奈地搖了一下頭,接著手持長刀,走到場地中央站定。
隻聽一聲呐喊,緊接著風行雷動,那把長刀被舞得呼呼生風,行雲流水卻絕不拖泥帶水。刀還是那把刀,刀法還是依照方才丁曉武的路數,但在劉牢之手中使出來,卻完全是另外一種氣象。那些旋風飛斬,淩空霹靂等表演性質的華美動作全被剔除,代之以“快、狠、準”,單刀直入,全是格鬥中能破人要害、致人死地的最直接招式。
丁曉武看了一會,頓時明白過來。劉牢之並未教他新的刀法,隻是把自己開始時那堆華麗拖遝的動作濃縮成了六種簡單致勝的絕招,並反複使用了四遍,用意是展示從四個不同方向去分別攻擊人體的六個致命方位,簡單而有效。
劉牢之練完,臉不紅氣不喘,收刀回攏,走到丁曉武身前問道:“雷兄看明白了嗎?”
“看明白了,牢之你教我的其實是程咬金三板斧,聲勢強、用招絕、威力猛,倒很適合我這種不愛動腦子想招的懶人。
聽到“程咬金三板斧”這六個字,劉牢之眼中掠過一絲迷惑,但後麵的那些話完全聽明白了,便讚同地點了點頭:“雷兄所言甚是。剛才我看了一遍你使刀的路數,確實非同凡響,可見確有武術根底。但總覺得夾帶太多羅裏吧嗦,不是戰場上真正的慣用方式,反倒像戲台上的表演。所以我給它精簡濃縮了一下。沙場上生死對決,講究的全是一個快字,必須先發製人、先聲奪人,一兩招內決定勝負。”
聽到劉牢之說自己有根底,丁曉武雖覺好笑,但轉念一想卻也釋然,作為現代人,對信息的接收廣度不是古人可比的,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自己耳聞目睹了那麽多功夫片、功夫表演,潛移默化之下,確實成了自己的武功根底。
對於他後麵說的那些話,丁曉武卻深為認同。尤其是最後那句“先發製人、先聲奪人,一兩招後,勝負立判。”絕對是至理名言。
古代演義中兩大將單挑,大戰三百餘合仍不分勝負,絕對是胡扯。真實的單挑隻發生在兩軍混戰,雙方將領帶領親兵各自衝入敵陣,偶然撞見之時。而且最多三回合就見分曉,若不分勝負,也不會有後麵那二百九十七合了,因為他倆早被各自的人流給衝散開了。
至於後來的武俠小說講兩大頂級高手見招拆招,拆了三百多仍相持不下,這種寫法跟古代演義是一脈相承,都是為了吸引讀者眼球而搞得體操鋼管舞表演。真實的戰爭,動作簡單而殘忍,可謂招招見血。話說古羅馬武士即是如此,他們排成方陣衝鋒,於兩軍未接觸之時先用前一招,即在二十米範圍內開始投擲標槍,擾亂敵陣。一旦接觸,與敵人短兵相接之後,再用後一招,即盾牌抵住對方身體,右手短劍同時從側麵紮入他的體內,劍尖斜上直接劃過去,就像屠宰牲口一樣把敵人開膛剖腹。血淋淋的慘烈,卻是快刀斬亂麻,一擊斃命。很多時候,越是簡單的東西,越是行之有效。
類似的還有抗戰時西北軍大刀隊用鬼頭刀克製日本兵的刺殺衝鋒,這裏不多贅述了。反正丁曉武今晚所學到的,不僅僅是招式,也是理念。不求萬劍歸宗,但求一劍封喉,這是他今晚獲得的真知灼見。
丁曉武一邊悵然想著心事,一邊信步走著。不知不覺間,高大的牌樓擋住了他的視線,抬頭望去,發現自己已經回到了館驛的門口。
丁曉武心念一動,迅速穿過院門,徑直走到自己的住處,拿起架在牆上的長刀,然後來到廂房後麵的院落空地上。
他深吸了一口清朗的空氣,接著舉刀擺出一個起手架勢,腦海中回憶著前世玩的格鬥遊戲和動作電影,一個個華麗豪邁的武功招式接連不斷地映入眼簾。手隨心動,他揮刀橫斬、下劈、上撩、再回身一個旋擊,力道剛猛、筆走龍蛇,兩隻腳順勢交替著慢慢移到空地中央,同時手中招數層出不窮,刀光越閃越快,如流星趕月,氣勢如虹。終於,十幾個大招一氣嗬成地使完了。丁曉武停止了動作,倚刀喘息,正待慢慢回複心神,忽聽旁邊傳來一陣篤悠悠的鼓掌聲。
“雷兄,不錯不錯。這架勢好比牛頭馬麵逞威,黑白無常發飆,讓人一見就嚇破了膽。”
丁曉武不回頭就知道是誰來了,當下沒好氣地哼了一聲,“牢之,你是不是總喜歡躲在人背後偷窺啊?這麽發展下去可不行,小心將來一不留神成了變太偷窺狂。”
劉牢之從樹杈上一躍而下,輕快地跑到對方麵前,一把拿過他手裏那把長柄樸刀。
“雷兄剛才那幾記招式,雖然剛猛沉穩,但中間花架子太多,好看但不中用,而且沒有連貫融合,將來到了戰場上,最多隻能嚇唬敵膽,卻無法真正克敵製勝。”劉牢之輕輕彈著雪亮的刀刃,對丁曉武正色說道。
“牢之,這些都是你爺爺跟你講的吧。看來你的爺爺不是個尋常之輩,他不但教了你一手好功夫,還傳授了一番沙場搏戰的道理。此人身懷絕藝,必有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去。”丁曉武若有所思地說道。
劉牢之看了對方一眼,目光有些訝然:“不錯,雷兄講的絲毫不差。”
“你指點我武藝,是不是有什麽事請我幫忙?”
劉牢之再次驚異地偏過頭來,“雷兄倒真是神機妙算,洞人心扉,如果按我爺爺的說法,你也不是一個凡夫俗子,將來前途不可限量。”
“好了,少捧我了。你是我的好兄弟,兄弟有事想求人幫忙,大哥焉有拒絕之理?說吧,什麽事?”
劉牢之麵露欣喜:“其實沒啥大事,我隻想讓雷兄你帶我一道南行。”
丁曉武詫異道:“就這麽點?”
“就這些,難道你還想幫我摘星攬月嗎?”
“還以為你有多難辦的事要求我呢,害我緊張了半天。”丁曉武不以為然地回了一句,隨後拍著胸脯說道,“你放心好了,這事包在我身上。老子現在好歹一個八品官,總得有個幫忙料理生活起居的勤務兵,你就以這個名目跟著我好了。”
劉牢之當場鼻子氣歪:“剛才聽那番話,還以為雷兄你真的義薄雲天,對朋友兩肋插刀呢,結果害得我白感動一回。原來是趁人之危,存著這麽一個借機使喚傭人的齷齪念頭。”
丁曉武哈哈一樂:“別埋怨啦,出門在外靠朋友,好兄弟就是拿來使喚的嘛。許多人還爭破頭想到我方大長官麾下當勤務兵呢,我一個都不鳥,特地把位子留出來給你。”
劉牢之看著他那無賴嘴臉,無奈地搖了一下頭,接著手持長刀,走到場地中央站定。
隻聽一聲呐喊,緊接著風行雷動,那把長刀被舞得呼呼生風,行雲流水卻絕不拖泥帶水。刀還是那把刀,刀法還是依照方才丁曉武的路數,但在劉牢之手中使出來,卻完全是另外一種氣象。那些旋風飛斬,淩空霹靂等表演性質的華美動作全被剔除,代之以“快、狠、準”,單刀直入,全是格鬥中能破人要害、致人死地的最直接招式。
丁曉武看了一會,頓時明白過來。劉牢之並未教他新的刀法,隻是把自己開始時那堆華麗拖遝的動作濃縮成了六種簡單致勝的絕招,並反複使用了四遍,用意是展示從四個不同方向去分別攻擊人體的六個致命方位,簡單而有效。
劉牢之練完,臉不紅氣不喘,收刀回攏,走到丁曉武身前問道:“雷兄看明白了嗎?”
“看明白了,牢之你教我的其實是程咬金三板斧,聲勢強、用招絕、威力猛,倒很適合我這種不愛動腦子想招的懶人。
聽到“程咬金三板斧”這六個字,劉牢之眼中掠過一絲迷惑,但後麵的那些話完全聽明白了,便讚同地點了點頭:“雷兄所言甚是。剛才我看了一遍你使刀的路數,確實非同凡響,可見確有武術根底。但總覺得夾帶太多羅裏吧嗦,不是戰場上真正的慣用方式,反倒像戲台上的表演。所以我給它精簡濃縮了一下。沙場上生死對決,講究的全是一個快字,必須先發製人、先聲奪人,一兩招內決定勝負。”
聽到劉牢之說自己有根底,丁曉武雖覺好笑,但轉念一想卻也釋然,作為現代人,對信息的接收廣度不是古人可比的,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自己耳聞目睹了那麽多功夫片、功夫表演,潛移默化之下,確實成了自己的武功根底。
對於他後麵說的那些話,丁曉武卻深為認同。尤其是最後那句“先發製人、先聲奪人,一兩招後,勝負立判。”絕對是至理名言。
古代演義中兩大將單挑,大戰三百餘合仍不分勝負,絕對是胡扯。真實的單挑隻發生在兩軍混戰,雙方將領帶領親兵各自衝入敵陣,偶然撞見之時。而且最多三回合就見分曉,若不分勝負,也不會有後麵那二百九十七合了,因為他倆早被各自的人流給衝散開了。
至於後來的武俠小說講兩大頂級高手見招拆招,拆了三百多仍相持不下,這種寫法跟古代演義是一脈相承,都是為了吸引讀者眼球而搞得體操鋼管舞表演。真實的戰爭,動作簡單而殘忍,可謂招招見血。話說古羅馬武士即是如此,他們排成方陣衝鋒,於兩軍未接觸之時先用前一招,即在二十米範圍內開始投擲標槍,擾亂敵陣。一旦接觸,與敵人短兵相接之後,再用後一招,即盾牌抵住對方身體,右手短劍同時從側麵紮入他的體內,劍尖斜上直接劃過去,就像屠宰牲口一樣把敵人開膛剖腹。血淋淋的慘烈,卻是快刀斬亂麻,一擊斃命。很多時候,越是簡單的東西,越是行之有效。
類似的還有抗戰時西北軍大刀隊用鬼頭刀克製日本兵的刺殺衝鋒,這裏不多贅述了。反正丁曉武今晚所學到的,不僅僅是招式,也是理念。不求萬劍歸宗,但求一劍封喉,這是他今晚獲得的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