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焉擔心越騎營兄弟們的安危,倒也顧不上李肅的叫喊了。前麵的李傕士兵看見陳焉如狼似虎奔來,卻也並不害怕,挺起了長槍,便想刺死陳焉的坐下馬。
陳焉自然不會讓他們得逞,此時乃是考驗騎術的絕佳時機,陳焉猛地拉緊了韁繩,戰馬一聲嘶鳴,變了路線,之後陳焉揮起長戟,便向著離自己最近的士兵砍去。
正所謂一寸長,一寸強,陳焉臂長本來就很可觀,再加上長戟的距離,正好砍在麵前士兵的腦袋上。陳焉一身修為帶著馬力,竟一下砍翻了三人!
周邊眾人想不到陳焉如此狠辣,都有些退縮。
便在此時,李肅拖著大刀趕到,一聲怒吼,便衝入了敵陣。
陳焉趁著混亂,二話不說,繼續向前突圍,口中仍在呼喝:“老宋!宋忠!”
正在這緊要關頭,忽然隻聽見敵陣中一人高聲喝道:“頭領來了!頭領來了!”
陳焉聞聲望去,隻見李傕士兵之中一隊人馬正在奮勇抗戰。其中一人滿臉胡子,徒步在軍陣中左右抵擋,顯然坐下馬被殺,徒步無法突圍的宋忠。
陳焉見宋忠健在,當即大喜,策馬而去道:“老宋,我來救你了!”
宋忠望著陳焉,一雙血紅sè的眼睛幾乎要流出淚來,嘶吼道:“兄弟們死了好多啊!頭領!給兄弟們報仇啊!”
陳焉二話不說,長戟一揮,又帶倒了身旁幾名敵軍,叫喊道:“快!領著弟兄們,跟著李肅將軍往東南方向退!敵軍人多,咱們不能這時候逞英雄。”
宋忠雖然滿腔仇恨,但也不敢不聽陳焉的命令,當即跟著李肅,便往東南退去。
陳焉見越騎營兩千名輕騎兵此時也就剩下一半,心中又痛又怒,當即又覺得渾身真氣鼓動,自己便向一個大炸彈等待爆炸。
盛怒之下,陳焉將真氣灌注在手上,之後猛地一聲怒吼,長戟揮去,竟激起了陣陣風沙。李傕士兵本以為陳焉隻是孤身一人,沒什麽作為,卻沒想到陳焉一怒,竟然有如斯威力,士兵們慘叫聲中,紛紛覺得渾身如被火燒,之後向後倒去。
趁著這當口,陳焉策馬衝陣,一番掩殺,殺了數十敵兵有餘。
李肅帶著步兵已經走遠,望見陳焉仍在殺敵,連忙叫道:“老弟!不可戀戰啊!快走快走!”
陳焉點了點頭,便跟著李肅,帶著越騎營的殘兵,向長安城退去。
臨近傍晚,呂布等人終於完全退回了長安城,清點了兵馬,這一場仗當真損失了不少。
但是好消息便是呂布陣斬了張濟、陳焉砍殺了樊稠,敵軍損失了兩員大將,正所謂三軍易得,一將難求。呂布軍倒從這一角度上來講算是占了便宜。
陳焉回到城中,心中反複想著賈詡的那番話“堅守不出,此圍可解”,莫非賈詡的意思是李傕兵糧不足,因此可以堅壁清野,等著李傕自己退散麽?
何況長安城防守嚴密,城牆牢靠,若真是堅守不出的話,誰能攻的破呢?
想到這裏,陳焉點了點頭,當即便對呂布說道:“將軍,李傕此時人多勢眾,咱們沒必要和他對戰,可以緊閉城門,殺殺他們的銳氣。”
呂布此時剛剛吃了敗仗,心情正在低落,聽了陳焉的話,更是不快,狠狠瞪了陳焉一眼,並不說話。
陳焉被呂布瞪的發毛,忽然想道:“呂布是有名的好麵子的人,我怎麽這麽著急,如今這話恐怕是把他給得罪了。”
但畢竟張遼和李肅等人都是冷靜之人,聽了陳焉的建議,紛紛點頭表示同意。
不過話說回來,經過這般大敗之後,呂布就是想出戰,也找不出什麽太jing銳的部隊了。
眾人草草散了,陳焉帶著越騎營的兄弟們,回了營地之中。清點下來,越騎營損失了八百弟兄。
宋忠雖然平素是個作威作福的家夥,但是對越騎營的弟兄倒真是情深意重。這四十多歲的大男人一屁股坐在地上,號啕痛哭了起來。
說的也是,越騎營平時隻是在京城中保衛皇帝安危,很少能上陣打仗,自然也很少有傷亡。如今沙場上見了生死,宋忠難免有些不適應。
陳焉心頭沉重,將手放在宋忠肩上,長歎一口氣,說道:“兄弟們,都是我沒用,我對不起你們!”
聽了這話,越騎營立刻sāo動了起來,眾人雖然情緒低落,但仍是紛紛勸道:“頭領,不能怪你。”“怪就怪李傕!”“對!明天咱們出城跟他們拚了!”
人聲鼎沸,陳焉一聲清嘯,製止了眾人,繼而說道:“兄弟們,我是你們的頭領,理當照顧你們周全,今ri兄弟們死了這麽多人,這個仇,我一定要報!”
說道此處,越騎營立刻沸騰起來,眾人一口同聲喊道:“報仇!報仇!”
陳焉當即舉手指天,暴喝了一聲道:“我陳焉立誓!必殺李傕!以祭弟兄們在天之靈!”
說道此處,越騎營全部沉默了起來,眾人低頭望地,都是眼眶濕紅,顯然實在緬懷這一戰中英勇犧牲的越騎兄弟。
陳焉自然也知道,自己和李傕的仇就這麽結下了。
當晚,陳焉自告奮勇去城牆上守夜,放眼望去,隻見李傕的大軍將長安城團團圍住,當真是聲勢浩大。
陳焉明白李傕隨時都可能攻打長安,長安的守衛雖然嚴密,可如果李傕硬攻的話,長安是否守住隻是五五之數。
畢竟在曆史上,李傕真的就攻下了長安,並且還殺了王允,擊退了呂布。
能否更改曆史,陳焉自然還沒這個把握。
夜風微冷,陳焉站在城頭上,忽然發現,這一場長達數月的雨竟然已經停了。天空中漸漸露出月亮來,十分美麗。
陳焉望著天邊的月亮,忽然想起了董白,不知道這個時候,家破人亡的董白會在哪裏,天涯渺渺,自己又能否和董白再次相見呢?
一切在這個亂世之中都是未知數,陳焉甚至不知道自己明天的命運。
正在沉思之際,陳焉忽然聽見一聲熟悉的聲音喚道:“君郎?”
陳焉自然不會讓他們得逞,此時乃是考驗騎術的絕佳時機,陳焉猛地拉緊了韁繩,戰馬一聲嘶鳴,變了路線,之後陳焉揮起長戟,便向著離自己最近的士兵砍去。
正所謂一寸長,一寸強,陳焉臂長本來就很可觀,再加上長戟的距離,正好砍在麵前士兵的腦袋上。陳焉一身修為帶著馬力,竟一下砍翻了三人!
周邊眾人想不到陳焉如此狠辣,都有些退縮。
便在此時,李肅拖著大刀趕到,一聲怒吼,便衝入了敵陣。
陳焉趁著混亂,二話不說,繼續向前突圍,口中仍在呼喝:“老宋!宋忠!”
正在這緊要關頭,忽然隻聽見敵陣中一人高聲喝道:“頭領來了!頭領來了!”
陳焉聞聲望去,隻見李傕士兵之中一隊人馬正在奮勇抗戰。其中一人滿臉胡子,徒步在軍陣中左右抵擋,顯然坐下馬被殺,徒步無法突圍的宋忠。
陳焉見宋忠健在,當即大喜,策馬而去道:“老宋,我來救你了!”
宋忠望著陳焉,一雙血紅sè的眼睛幾乎要流出淚來,嘶吼道:“兄弟們死了好多啊!頭領!給兄弟們報仇啊!”
陳焉二話不說,長戟一揮,又帶倒了身旁幾名敵軍,叫喊道:“快!領著弟兄們,跟著李肅將軍往東南方向退!敵軍人多,咱們不能這時候逞英雄。”
宋忠雖然滿腔仇恨,但也不敢不聽陳焉的命令,當即跟著李肅,便往東南退去。
陳焉見越騎營兩千名輕騎兵此時也就剩下一半,心中又痛又怒,當即又覺得渾身真氣鼓動,自己便向一個大炸彈等待爆炸。
盛怒之下,陳焉將真氣灌注在手上,之後猛地一聲怒吼,長戟揮去,竟激起了陣陣風沙。李傕士兵本以為陳焉隻是孤身一人,沒什麽作為,卻沒想到陳焉一怒,竟然有如斯威力,士兵們慘叫聲中,紛紛覺得渾身如被火燒,之後向後倒去。
趁著這當口,陳焉策馬衝陣,一番掩殺,殺了數十敵兵有餘。
李肅帶著步兵已經走遠,望見陳焉仍在殺敵,連忙叫道:“老弟!不可戀戰啊!快走快走!”
陳焉點了點頭,便跟著李肅,帶著越騎營的殘兵,向長安城退去。
臨近傍晚,呂布等人終於完全退回了長安城,清點了兵馬,這一場仗當真損失了不少。
但是好消息便是呂布陣斬了張濟、陳焉砍殺了樊稠,敵軍損失了兩員大將,正所謂三軍易得,一將難求。呂布軍倒從這一角度上來講算是占了便宜。
陳焉回到城中,心中反複想著賈詡的那番話“堅守不出,此圍可解”,莫非賈詡的意思是李傕兵糧不足,因此可以堅壁清野,等著李傕自己退散麽?
何況長安城防守嚴密,城牆牢靠,若真是堅守不出的話,誰能攻的破呢?
想到這裏,陳焉點了點頭,當即便對呂布說道:“將軍,李傕此時人多勢眾,咱們沒必要和他對戰,可以緊閉城門,殺殺他們的銳氣。”
呂布此時剛剛吃了敗仗,心情正在低落,聽了陳焉的話,更是不快,狠狠瞪了陳焉一眼,並不說話。
陳焉被呂布瞪的發毛,忽然想道:“呂布是有名的好麵子的人,我怎麽這麽著急,如今這話恐怕是把他給得罪了。”
但畢竟張遼和李肅等人都是冷靜之人,聽了陳焉的建議,紛紛點頭表示同意。
不過話說回來,經過這般大敗之後,呂布就是想出戰,也找不出什麽太jing銳的部隊了。
眾人草草散了,陳焉帶著越騎營的兄弟們,回了營地之中。清點下來,越騎營損失了八百弟兄。
宋忠雖然平素是個作威作福的家夥,但是對越騎營的弟兄倒真是情深意重。這四十多歲的大男人一屁股坐在地上,號啕痛哭了起來。
說的也是,越騎營平時隻是在京城中保衛皇帝安危,很少能上陣打仗,自然也很少有傷亡。如今沙場上見了生死,宋忠難免有些不適應。
陳焉心頭沉重,將手放在宋忠肩上,長歎一口氣,說道:“兄弟們,都是我沒用,我對不起你們!”
聽了這話,越騎營立刻sāo動了起來,眾人雖然情緒低落,但仍是紛紛勸道:“頭領,不能怪你。”“怪就怪李傕!”“對!明天咱們出城跟他們拚了!”
人聲鼎沸,陳焉一聲清嘯,製止了眾人,繼而說道:“兄弟們,我是你們的頭領,理當照顧你們周全,今ri兄弟們死了這麽多人,這個仇,我一定要報!”
說道此處,越騎營立刻沸騰起來,眾人一口同聲喊道:“報仇!報仇!”
陳焉當即舉手指天,暴喝了一聲道:“我陳焉立誓!必殺李傕!以祭弟兄們在天之靈!”
說道此處,越騎營全部沉默了起來,眾人低頭望地,都是眼眶濕紅,顯然實在緬懷這一戰中英勇犧牲的越騎兄弟。
陳焉自然也知道,自己和李傕的仇就這麽結下了。
當晚,陳焉自告奮勇去城牆上守夜,放眼望去,隻見李傕的大軍將長安城團團圍住,當真是聲勢浩大。
陳焉明白李傕隨時都可能攻打長安,長安的守衛雖然嚴密,可如果李傕硬攻的話,長安是否守住隻是五五之數。
畢竟在曆史上,李傕真的就攻下了長安,並且還殺了王允,擊退了呂布。
能否更改曆史,陳焉自然還沒這個把握。
夜風微冷,陳焉站在城頭上,忽然發現,這一場長達數月的雨竟然已經停了。天空中漸漸露出月亮來,十分美麗。
陳焉望著天邊的月亮,忽然想起了董白,不知道這個時候,家破人亡的董白會在哪裏,天涯渺渺,自己又能否和董白再次相見呢?
一切在這個亂世之中都是未知數,陳焉甚至不知道自己明天的命運。
正在沉思之際,陳焉忽然聽見一聲熟悉的聲音喚道:“君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