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元年九月二十一日,天氣多雲間晴。[]柳逸玄和往常一樣,吃過早飯就進宮當差去了。因為昨日是太後壽辰,欽宗和幾位進京的王爺帶著朝中的大臣去寧壽宮給太後祝壽,太後見百官進賀一時大喜,便讓欽宗賜宴,招待文武百官。由於禦林軍承擔保衛皇家成員的重任,因此秦順和柳逸玄等一班禦林軍將領忙活了整整一天。
那秦順既是禦林軍都統,又是太後的大女婿,更是忙得不可開交,一時身心疲憊,今日便告假休息,將手頭的一幹事務全都推給了柳逸玄。柳逸玄見秦順這個人雖然沒有多大能耐,但為人還算忠厚,且對自己一向照顧有加,因此也就答應了他的請求,讓他回家好好休息。
柳逸玄進了宮門,見宮牆之內一片安靜,宣德殿的前麵是一片寬闊的廣場,東西寬約兩百步,南北長約三百步,幾個禦林軍士兵拿著長槍站哨,一個個昏昏欲睡。偶爾有幾個太監和宮女路過,也都是悄無聲息。
“媽的,把老子從前線叫回京城,我以為要給我個多大的官當一當,誰曾想竟然讓我當個保安,整天給他們看家護院,真他媽無聊!”柳逸玄自言自語,在牆角處邊走邊罵。
柳逸玄怨天尤人了幾句,覺得應該找點事情幹,於是便溜達著去了中書省衙門,因為他老爹柳安國就在此處辦公,欽宗大老遠把幾位藩王召回京城,到底都商量了些什麽,柳逸玄也想打聽打聽。
繞過了幾條回廊,柳逸玄便進了中書省,此時的柳安國正坐在書桌旁閱讀各地送來的官文和奏折,中書省的官員大部分也是柳安國的門生,對柳逸玄也都認識,一位正在昏睡的官員聽見有人的腳步聲,急忙從睡夢中醒來。定睛一看並不是皇帝突擊檢查公務,而是柳家的公子來找爹,也就沒當回事,繼續拖著腦袋昏睡。
柳逸玄走到老爹身邊。輕聲叫了一聲父親。那柳安國抬頭一看是自己的兒子,便問道:“你怎麽過來了?找我有什麽事嗎?”
柳逸玄笑道:“沒什麽事,秦駙馬今天告假,我來宮中當值的,一時閑著沒事,就過來看看您!”
“哦,是這樣啊,這皇宮裏規矩多,你可不能隨意走動。”又說道:“昨日宴會之後,太後還跟我說起你和靈兒的婚事。眼看十月初六就快到了,我這邊事情又多,你也應該幫你母親張羅一下,別讓你母親太過操勞了!”
“是,孩兒記下了。”柳逸玄乖乖答應著。又問道:“父親,聖上召幾位王爺進京到底是為了什麽呀?是不是打算要跟金人決一死戰了?”
柳安國知道兒子平日總愛關心時局,也知道他對時局往往有新的看法,而自己作為一國宰相,自然願意聽聽兒子見解,也好擴寬思路,有個參謀。於是便放下手中的奏折,拿起放在旁邊的一盞瓷杯,將杯內泡好的茶水抿了一口,說道:“此次聖上召四位王爺進京,的確是來商議軍情的,最近朝中事務繁雜。大臣們又都意見不合,聖上怕朝一時忙不過來耽誤了大事,就讓幾位藩王進京共同理政。
此外,聖上吸取上次京城被圍而無人救駕的教訓,又將天下兵馬分為四部。交給四位藩王統領,如若金人再次南下,各位藩王可自行調兵前來救駕。”
柳逸玄聽了這話,覺得欽宗還是有些想法的,上次京城被圍,周邊的郡王和節度使都不敢前來救駕,幸虧京城軍民團結禦敵,才得以保全京師。欽宗知道各地郡王和節度使雖是些有功之臣,但跟自己畢竟疏遠,如若把調兵權交給自己的親兄弟們,若是京城再遇危難,這些兄弟們必然會來救駕,即便不是來救自己,也應該救他們的父親和母親,畢竟各位王爺與自己都是徽宗的兒子,若見父兄有難而不救援,便是不忠不孝,那麽這些王爺也就沒臉麵見天下人了。(.好看的小說)
“哦?真看不出來啊,聖上還能有這種心思,不知這天下兵馬是怎麽個分法?”
柳安國道:“四王之中,肅王年長,聖上將關西巴蜀的兵馬交與他統領,景王封在江南,聖上便把荊襄和江南的兵馬交與他統領,又讓濟王統領山東的兵馬,讓康王統領京畿和中原的兵馬。此外,聖上又賜給了幾位王爺調兵的圖符,一旦京城有變,幾位王爺可自行調兵前來救駕。”
柳逸玄聽後,暗自點了點頭,覺得欽宗並非無能之人,就是性格太過柔軟,身上少了一股與敵人決戰的狠勁,以大宋此時的國力,隻要同仇敵愾與金人決一死戰,勝算的把握還是有的,隻可惜他年紀太輕,根本鎮不住朝中的那些大臣,一時搖擺不定,才落得今天的這種被動。
“嗯,這辦法看似不錯,可就怕這幾位王爺得了兵權之後,各自有自己的心思,萬一到時他們隔岸觀火作壁上觀,那又該如何?……”
“玄兒!”柳安國聽到兒子越說越離譜,連忙厲聲製止道:“這種話豈能亂說?若被別人聽去了,豈不是又要惹禍!”
柳逸玄自知失言,吐了一下舌頭,不敢再說下去,他見老爹這般生氣,又笑嘻嘻的勸慰道:“都是孩兒不好,父親不要生氣了,孩兒並沒有別的意思,我隻是說萬一被我說中,那聖上豈不是虧大了!”
柳安國自然明白兒子的意思,其實他內心也有這種擔心,去年太上皇臨危退位,慌忙把皇位傳給了欽宗趙桓,各地的王爺雖然沒有敢明言反對的,但他們心中多少有些不服,欽宗是做了多年的太子,但他才華不及肅王趙樞,聰敏不及景王趙杞,功勞不及濟王趙栩,城府不及康王趙構,而就因為他是徽宗的長子,而且金人南下時他就在徽宗身邊,所以才被徽宗讓位。如今欽宗將兵權一分為四,交給他們的弟弟,這雖然是他對各位弟弟的信任,但也是無奈之下的一次賭博。
柳安國歎了一口氣,道:“皇上這麽做自然有他的道理,我們做臣子的,自然不能多說什麽。再者說,各位王爺與聖上雖不是一母所生,但卻都是太上皇的兒子,並且他們的生母,也就是各位太妃,也都在京城居住,他們總不能對自己的父母也不管不顧吧?”
柳逸玄聽後,冷笑一聲,說道:“但願吧!”。父子二人正交談間,卻見內府中丞張公公走了進來。張公公對柳安國說道:“柳相國,皇上宣你到樞密院議事,說宗澤將軍派人送來軍情急報,要召各位大臣和幾位王爺商議對策。”
柳安國聽了宣召,急忙戴好官帽起身前去,柳逸玄一聽是宗澤老將軍送來的急報,便料到一定是磁州發生了什麽事情,也想跟著前去。
“父親,孩兒也跟你一塊去吧,我對磁州的事情比較熟悉,或許能幫上什麽忙。”
柳安國回身看了一眼自己的兒子,覺得他已是四品的武將,也應該有資格議政,再加上他對前方戰事如此好奇,便決定帶他一塊往樞密院議事。
“好吧,你就跟我一塊來吧,記住,不該說的話不要亂說!”
柳逸玄不耐煩地說了一聲“知道啦!”,便跟在柳安國的後麵去了樞密院。
又繞過了幾道回廊,便進了樞密院的議事大廳,柳逸玄乖乖的跟著柳安國進了殿門,卻看到有十幾位大臣正圍坐在欽宗旁邊商議,欽宗身著一身黃袍,帶著紫金龍冠,正坐在一張椅子上說話,幾位王爺和大臣都被賜了座,紛紛圍攏在一起,像是在密謀什麽事情一般。
柳安國父子過去參拜道:“老臣參加聖上,吾皇萬壽無疆!”
“愛卿免禮了,快給柳相國賜座!”欽宗又看到柳逸玄也跟了過來,便又言道:“噢,柳愛卿也把兒子帶來了!來的正好,朕這裏有宗澤老將軍送來的一封急報,你們爺倆先看看吧!”說罷把手裏的一份奏折遞了過去。
柳安國雙手捧過奏折打開,柳逸玄伸著脖子也來瞧看,隻是閱讀古文的速度沒有他老爹快,還沒看到一半就被他老爹合上交還給了欽宗。
欽宗道:“柳卿家,你對宗澤所言出兵邯鄲一事有何看法?”
柳安國道:“宗澤奏折上所言,那完顏吉列帶著邯鄲的兵馬往大名府方向集結,城中駐守的金人不足一萬,這的確是收回邯鄲的大好時機!”
“哦?這麽說,柳相國也認為應該出兵邯鄲?”欽宗急切地問道。
“正是,那邯鄲地處燕趙腹地,久被金人占領,如今金人大軍撤離邯鄲,正是一舉收複失地的良機,若宗澤老將軍能將邯鄲收回,則河北之地皆在掌控之中了!”
欽宗聞言,笑道:“愛卿所言有理啊。”坐在旁邊的太師朱範聽了這話,連忙起身奏道:“聖上,切不可輕易出兵啊!”
欽宗早就知道朱範會來反對,他要不反對的話,也用不著開這種議政大會了,於是便問道:“老太師又有何高見?給朕說說吧。”
那秦順既是禦林軍都統,又是太後的大女婿,更是忙得不可開交,一時身心疲憊,今日便告假休息,將手頭的一幹事務全都推給了柳逸玄。柳逸玄見秦順這個人雖然沒有多大能耐,但為人還算忠厚,且對自己一向照顧有加,因此也就答應了他的請求,讓他回家好好休息。
柳逸玄進了宮門,見宮牆之內一片安靜,宣德殿的前麵是一片寬闊的廣場,東西寬約兩百步,南北長約三百步,幾個禦林軍士兵拿著長槍站哨,一個個昏昏欲睡。偶爾有幾個太監和宮女路過,也都是悄無聲息。
“媽的,把老子從前線叫回京城,我以為要給我個多大的官當一當,誰曾想竟然讓我當個保安,整天給他們看家護院,真他媽無聊!”柳逸玄自言自語,在牆角處邊走邊罵。
柳逸玄怨天尤人了幾句,覺得應該找點事情幹,於是便溜達著去了中書省衙門,因為他老爹柳安國就在此處辦公,欽宗大老遠把幾位藩王召回京城,到底都商量了些什麽,柳逸玄也想打聽打聽。
繞過了幾條回廊,柳逸玄便進了中書省,此時的柳安國正坐在書桌旁閱讀各地送來的官文和奏折,中書省的官員大部分也是柳安國的門生,對柳逸玄也都認識,一位正在昏睡的官員聽見有人的腳步聲,急忙從睡夢中醒來。定睛一看並不是皇帝突擊檢查公務,而是柳家的公子來找爹,也就沒當回事,繼續拖著腦袋昏睡。
柳逸玄走到老爹身邊。輕聲叫了一聲父親。那柳安國抬頭一看是自己的兒子,便問道:“你怎麽過來了?找我有什麽事嗎?”
柳逸玄笑道:“沒什麽事,秦駙馬今天告假,我來宮中當值的,一時閑著沒事,就過來看看您!”
“哦,是這樣啊,這皇宮裏規矩多,你可不能隨意走動。”又說道:“昨日宴會之後,太後還跟我說起你和靈兒的婚事。眼看十月初六就快到了,我這邊事情又多,你也應該幫你母親張羅一下,別讓你母親太過操勞了!”
“是,孩兒記下了。”柳逸玄乖乖答應著。又問道:“父親,聖上召幾位王爺進京到底是為了什麽呀?是不是打算要跟金人決一死戰了?”
柳安國知道兒子平日總愛關心時局,也知道他對時局往往有新的看法,而自己作為一國宰相,自然願意聽聽兒子見解,也好擴寬思路,有個參謀。於是便放下手中的奏折,拿起放在旁邊的一盞瓷杯,將杯內泡好的茶水抿了一口,說道:“此次聖上召四位王爺進京,的確是來商議軍情的,最近朝中事務繁雜。大臣們又都意見不合,聖上怕朝一時忙不過來耽誤了大事,就讓幾位藩王進京共同理政。
此外,聖上吸取上次京城被圍而無人救駕的教訓,又將天下兵馬分為四部。交給四位藩王統領,如若金人再次南下,各位藩王可自行調兵前來救駕。”
柳逸玄聽了這話,覺得欽宗還是有些想法的,上次京城被圍,周邊的郡王和節度使都不敢前來救駕,幸虧京城軍民團結禦敵,才得以保全京師。欽宗知道各地郡王和節度使雖是些有功之臣,但跟自己畢竟疏遠,如若把調兵權交給自己的親兄弟們,若是京城再遇危難,這些兄弟們必然會來救駕,即便不是來救自己,也應該救他們的父親和母親,畢竟各位王爺與自己都是徽宗的兒子,若見父兄有難而不救援,便是不忠不孝,那麽這些王爺也就沒臉麵見天下人了。(.好看的小說)
“哦?真看不出來啊,聖上還能有這種心思,不知這天下兵馬是怎麽個分法?”
柳安國道:“四王之中,肅王年長,聖上將關西巴蜀的兵馬交與他統領,景王封在江南,聖上便把荊襄和江南的兵馬交與他統領,又讓濟王統領山東的兵馬,讓康王統領京畿和中原的兵馬。此外,聖上又賜給了幾位王爺調兵的圖符,一旦京城有變,幾位王爺可自行調兵前來救駕。”
柳逸玄聽後,暗自點了點頭,覺得欽宗並非無能之人,就是性格太過柔軟,身上少了一股與敵人決戰的狠勁,以大宋此時的國力,隻要同仇敵愾與金人決一死戰,勝算的把握還是有的,隻可惜他年紀太輕,根本鎮不住朝中的那些大臣,一時搖擺不定,才落得今天的這種被動。
“嗯,這辦法看似不錯,可就怕這幾位王爺得了兵權之後,各自有自己的心思,萬一到時他們隔岸觀火作壁上觀,那又該如何?……”
“玄兒!”柳安國聽到兒子越說越離譜,連忙厲聲製止道:“這種話豈能亂說?若被別人聽去了,豈不是又要惹禍!”
柳逸玄自知失言,吐了一下舌頭,不敢再說下去,他見老爹這般生氣,又笑嘻嘻的勸慰道:“都是孩兒不好,父親不要生氣了,孩兒並沒有別的意思,我隻是說萬一被我說中,那聖上豈不是虧大了!”
柳安國自然明白兒子的意思,其實他內心也有這種擔心,去年太上皇臨危退位,慌忙把皇位傳給了欽宗趙桓,各地的王爺雖然沒有敢明言反對的,但他們心中多少有些不服,欽宗是做了多年的太子,但他才華不及肅王趙樞,聰敏不及景王趙杞,功勞不及濟王趙栩,城府不及康王趙構,而就因為他是徽宗的長子,而且金人南下時他就在徽宗身邊,所以才被徽宗讓位。如今欽宗將兵權一分為四,交給他們的弟弟,這雖然是他對各位弟弟的信任,但也是無奈之下的一次賭博。
柳安國歎了一口氣,道:“皇上這麽做自然有他的道理,我們做臣子的,自然不能多說什麽。再者說,各位王爺與聖上雖不是一母所生,但卻都是太上皇的兒子,並且他們的生母,也就是各位太妃,也都在京城居住,他們總不能對自己的父母也不管不顧吧?”
柳逸玄聽後,冷笑一聲,說道:“但願吧!”。父子二人正交談間,卻見內府中丞張公公走了進來。張公公對柳安國說道:“柳相國,皇上宣你到樞密院議事,說宗澤將軍派人送來軍情急報,要召各位大臣和幾位王爺商議對策。”
柳安國聽了宣召,急忙戴好官帽起身前去,柳逸玄一聽是宗澤老將軍送來的急報,便料到一定是磁州發生了什麽事情,也想跟著前去。
“父親,孩兒也跟你一塊去吧,我對磁州的事情比較熟悉,或許能幫上什麽忙。”
柳安國回身看了一眼自己的兒子,覺得他已是四品的武將,也應該有資格議政,再加上他對前方戰事如此好奇,便決定帶他一塊往樞密院議事。
“好吧,你就跟我一塊來吧,記住,不該說的話不要亂說!”
柳逸玄不耐煩地說了一聲“知道啦!”,便跟在柳安國的後麵去了樞密院。
又繞過了幾道回廊,便進了樞密院的議事大廳,柳逸玄乖乖的跟著柳安國進了殿門,卻看到有十幾位大臣正圍坐在欽宗旁邊商議,欽宗身著一身黃袍,帶著紫金龍冠,正坐在一張椅子上說話,幾位王爺和大臣都被賜了座,紛紛圍攏在一起,像是在密謀什麽事情一般。
柳安國父子過去參拜道:“老臣參加聖上,吾皇萬壽無疆!”
“愛卿免禮了,快給柳相國賜座!”欽宗又看到柳逸玄也跟了過來,便又言道:“噢,柳愛卿也把兒子帶來了!來的正好,朕這裏有宗澤老將軍送來的一封急報,你們爺倆先看看吧!”說罷把手裏的一份奏折遞了過去。
柳安國雙手捧過奏折打開,柳逸玄伸著脖子也來瞧看,隻是閱讀古文的速度沒有他老爹快,還沒看到一半就被他老爹合上交還給了欽宗。
欽宗道:“柳卿家,你對宗澤所言出兵邯鄲一事有何看法?”
柳安國道:“宗澤奏折上所言,那完顏吉列帶著邯鄲的兵馬往大名府方向集結,城中駐守的金人不足一萬,這的確是收回邯鄲的大好時機!”
“哦?這麽說,柳相國也認為應該出兵邯鄲?”欽宗急切地問道。
“正是,那邯鄲地處燕趙腹地,久被金人占領,如今金人大軍撤離邯鄲,正是一舉收複失地的良機,若宗澤老將軍能將邯鄲收回,則河北之地皆在掌控之中了!”
欽宗聞言,笑道:“愛卿所言有理啊。”坐在旁邊的太師朱範聽了這話,連忙起身奏道:“聖上,切不可輕易出兵啊!”
欽宗早就知道朱範會來反對,他要不反對的話,也用不著開這種議政大會了,於是便問道:“老太師又有何高見?給朕說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