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天明,宋軍所有的將領都來到東平北門準備禦敵,因為昨夜激戰勝負未分,那完顏洪必定會向他父親求援,若那老郡王把駐守汶河的大軍帶來攻城,這小小的東平城怕是難以保全了。也正因為如此,柳逸玄勸說康王要格外留心,隻需死守城池,不要輕易出城交戰,如果能在東平一帶牽製住完顏吉列的五萬大軍,那麽濟州城的壓力就會大大減少,進而也可為兗州來的援兵掃清道路。
自從五日前金兵過了黃河,山東一帶便陷入了戰火之中,由於宋朝地方長官多是文人出身,一旦遇見敵人來襲,不是棄城逃跑便是盲目出擊喪命,因此五日不到便有十幾座城池落入金人手中。這些失陷的城池多是像東平一樣的小縣城,又都分布在濟州附近,金人攻入城池之後,屠殺平民,焚燒房屋,大肆搶劫掠奪糧草物資,因為此次金人長驅南下,糧草補給將是他們最大的困難,如果他們不實行“以戰養戰”的方式,早晚還是會像上一次南下那樣草草收場。
柳逸玄登上城樓,遠遠觀望著遠處的金兵營寨。柳逸玄對康王言道:“王爺你來看,昨夜完顏洪兵敗之後,隻後退了三裏,並未走遠,可見他並沒有死心,我估計他還會再來攻城的。”
“來就來吧,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我一個堂堂的宋國王爺,還怕他一個無名小卒!”經過昨夜小勝之後,康王對自己的軍隊信心倍增,他覺得宋軍有城池據守,又有百姓支持,占據了“地利”與“人和”,即便是金兵數量和自己對等也不足為據,因此說起話來也是略微強硬了起來。
“王爺所言極是啊,那完顏小兒昨夜攻城,人馬折了四五千。估計是嚇破了膽不敢來了吧。”說這話的是汝南節度使馬夢龍,他見金兵營寨中並無動靜,便料定這夥金兵勢單力薄,不敢再來攻城。
眾多將領一大早就跑來守城。眼見日頭漸高,卻不見金兵動向,一時也是交頭接耳議論紛紛,眾人正交談間,卻見一名士兵過來稟報,“啟稟王爺,昨日前去兗州聯絡的信使已經回來了!”
“哦?快叫他過來!”
負責去兗州聯絡的這名小將是馬夢龍帳下的一名七品校尉,姓何名冒,年紀也就二十五六歲的樣子,身材清瘦。骨骼精奇,上身穿著一件黃羅衫子,頭上紮一條青色皂巾,看起來是個販夫走卒的裝扮。這何冒因年少時曾學習過“神行術”,善於奔跑。能日行三百裏,故而被馬夢龍收做為哨探總長,昨日康王占領東平之後,隻想著要與兗州太守聯絡,若能與兗州援軍合兵一處,那麽和金人打起仗來便有了勝算,於是就讓何冒帶了書信前往兗州送信。
何冒來到康王駕前跪拜行禮。康王問道:“何冒,可曾將本王的書信交給兗州的孫太守?”
那何冒答道:“回稟王爺,小的昨日天黑便到了兗州,可是……並未見到孫太守。(.無彈窗廣告)”
“什麽?真是個廢物!這點事情都辦不成。”康王見派出的信使竟是個沒用的草包,大老遠去了一趟,連兗州太守的人都沒見到。不禁大怒。
“王爺息怒,且聽小的把話說完。昨夜小的到了兗州,那兗州太守孫文虎並不在城內,小的多方打聽才得知,原來那孫文虎早就知道濟州被圍之事。隻是畏懼金兵的威勢,遲遲不肯發兵北上,昨天午後有人見欽差帶來聖旨送到太守府上,估計是聖上料到孫文虎會畏戰不前故而降旨催促。那孫文虎得了聖旨便往城外大營集結兵馬去了,小的得知之後又往城外大營追趕,誰曾想那孫太守已將兵馬集結完畢,帶了三萬大軍一路北上了,所以小的才並未見到那孫太守。”
“噢,這麽說這孫文虎已經帶兵過來了,怎麽就沒聽到動靜呢?”又問何冒道:“你可知道孫文虎走的那條路線,怎麽他帶兵北上卻不打我東平經過?”
何冒道:“這個小的就不清楚了,不過小的今早趕回來的時候,見東邊汶河南岸有許多百姓倉皇逃跑,想必是有軍馬經過。”
“哦?這是為何啊?”
“千歲有所不知,如今金兵南下的消息整個山東的百姓皆已知曉,老百姓看到軍馬路過便知道要打仗了,故而紛紛逃跑,躲避戰亂。”
“噢,是這麽回事啊。”又問眾人道:“各位將軍,你們對此事有什麽看法,都說說吧。”康王得知兗州太守孫文虎帶兵北上,一時心裏也欣喜不已,畢竟那孫文虎手裏也有三萬大軍,現在正是用人之際,若能將那孫文虎的人馬收為己用,肯定能讓自己的勢力擴大不少。
柳逸玄不知道孫文虎到底是什麽鳥人,但他明知濟州有難卻見死不救,就知道他也是個貪生怕死的庸將而已,不過這孫文虎雖然膽小怯戰,但畢竟還是帶兵來了,若能指揮得當,這些兵馬還是足以阻擋住金人南下步伐的,因此柳逸玄對康王言道:“王爺,這孫文虎既然帶兵來了,一定是打算走東線渡汶河北上,依在下看來,還是讓這位小將軍再跑一趟,去汶河南岸打探一番,若見了那孫文虎,便告知他康王爺就在東平,讓他帶兵來東平與我們匯合,如果那孫太守帶兵來了,那咱們就有六萬大軍了,咱們就可以直奔濟州城下與金人決一死戰!”
眾將聞言,覺得言之有理,那康王也點頭說道:“嗯,柳公子這回是跟孤想到一塊去了。”便對何冒吩咐道:“何冒,你再辛苦一趟吧,那孫文虎有三萬大軍,不可能一點動靜都沒有,你沿著汶河南岸一路東行,一定能找得到他們,你若見了那孫文虎,就把我的書信交給他,讓他帶兵來東平與我軍匯合。”
何冒得了軍令隻好再次出城跑腿送信,眾將領得知兗州援軍已到,心裏也都鬆了一口氣,因為兗州人馬的到來,康王這支隊伍便不再是孤軍戰鬥。這幾年宋金戰事接連不斷,宋國將領們心裏都有一條心知肚明的用兵原則,那就是宋國軍隊質量上的不足可以用數量上的優勢來彌補,也隻有在數量上存在優勢,宋國的這些將領才有底氣主動與金人交手,否則隻會步步退讓,委屈而不求全。
正當眾人為兗州人馬的到來而暗自慶幸的時候,城樓上的哨兵指著城外的金兵營寨稟報道:“王爺和各位將軍們快看,城外的金兵好像要撤退了!”
眾人聞言,急忙往遠處金兵大營望去,果然見金兵正在拆卸營帳撤銷崗哨,那夥金兵又在轅門外集結列隊,一字排開竟往東邊陸陸續續撤退回去。
“咦?真是奇怪了,這完顏洪時搞什麽名堂,怎麽就撤軍回去了呢?”柳逸玄見金人忽然撤退,覺得必然有蹊蹺,但又不知其中原委,隻得心生疑問。
“你看看,我說了吧,這完顏小兒肯定是嚇破膽了,見我們重兵把守城門,隻好乖乖撤退了,哈哈,這些北方韃子,就知道暗地裏偷襲我們,一旦偷襲不成,就隻好滾回去了!”
眾將看到金兵撤退,更是歡喜不已,紛紛哈哈大笑,仿佛看到了明日勝利的曙光一樣,可柳逸玄深深地知道,漫長的黑夜才剛剛來臨。
……
自從五日前金兵過了黃河,山東一帶便陷入了戰火之中,由於宋朝地方長官多是文人出身,一旦遇見敵人來襲,不是棄城逃跑便是盲目出擊喪命,因此五日不到便有十幾座城池落入金人手中。這些失陷的城池多是像東平一樣的小縣城,又都分布在濟州附近,金人攻入城池之後,屠殺平民,焚燒房屋,大肆搶劫掠奪糧草物資,因為此次金人長驅南下,糧草補給將是他們最大的困難,如果他們不實行“以戰養戰”的方式,早晚還是會像上一次南下那樣草草收場。
柳逸玄登上城樓,遠遠觀望著遠處的金兵營寨。柳逸玄對康王言道:“王爺你來看,昨夜完顏洪兵敗之後,隻後退了三裏,並未走遠,可見他並沒有死心,我估計他還會再來攻城的。”
“來就來吧,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我一個堂堂的宋國王爺,還怕他一個無名小卒!”經過昨夜小勝之後,康王對自己的軍隊信心倍增,他覺得宋軍有城池據守,又有百姓支持,占據了“地利”與“人和”,即便是金兵數量和自己對等也不足為據,因此說起話來也是略微強硬了起來。
“王爺所言極是啊,那完顏小兒昨夜攻城,人馬折了四五千。估計是嚇破了膽不敢來了吧。”說這話的是汝南節度使馬夢龍,他見金兵營寨中並無動靜,便料定這夥金兵勢單力薄,不敢再來攻城。
眾多將領一大早就跑來守城。眼見日頭漸高,卻不見金兵動向,一時也是交頭接耳議論紛紛,眾人正交談間,卻見一名士兵過來稟報,“啟稟王爺,昨日前去兗州聯絡的信使已經回來了!”
“哦?快叫他過來!”
負責去兗州聯絡的這名小將是馬夢龍帳下的一名七品校尉,姓何名冒,年紀也就二十五六歲的樣子,身材清瘦。骨骼精奇,上身穿著一件黃羅衫子,頭上紮一條青色皂巾,看起來是個販夫走卒的裝扮。這何冒因年少時曾學習過“神行術”,善於奔跑。能日行三百裏,故而被馬夢龍收做為哨探總長,昨日康王占領東平之後,隻想著要與兗州太守聯絡,若能與兗州援軍合兵一處,那麽和金人打起仗來便有了勝算,於是就讓何冒帶了書信前往兗州送信。
何冒來到康王駕前跪拜行禮。康王問道:“何冒,可曾將本王的書信交給兗州的孫太守?”
那何冒答道:“回稟王爺,小的昨日天黑便到了兗州,可是……並未見到孫太守。(.無彈窗廣告)”
“什麽?真是個廢物!這點事情都辦不成。”康王見派出的信使竟是個沒用的草包,大老遠去了一趟,連兗州太守的人都沒見到。不禁大怒。
“王爺息怒,且聽小的把話說完。昨夜小的到了兗州,那兗州太守孫文虎並不在城內,小的多方打聽才得知,原來那孫文虎早就知道濟州被圍之事。隻是畏懼金兵的威勢,遲遲不肯發兵北上,昨天午後有人見欽差帶來聖旨送到太守府上,估計是聖上料到孫文虎會畏戰不前故而降旨催促。那孫文虎得了聖旨便往城外大營集結兵馬去了,小的得知之後又往城外大營追趕,誰曾想那孫太守已將兵馬集結完畢,帶了三萬大軍一路北上了,所以小的才並未見到那孫太守。”
“噢,這麽說這孫文虎已經帶兵過來了,怎麽就沒聽到動靜呢?”又問何冒道:“你可知道孫文虎走的那條路線,怎麽他帶兵北上卻不打我東平經過?”
何冒道:“這個小的就不清楚了,不過小的今早趕回來的時候,見東邊汶河南岸有許多百姓倉皇逃跑,想必是有軍馬經過。”
“哦?這是為何啊?”
“千歲有所不知,如今金兵南下的消息整個山東的百姓皆已知曉,老百姓看到軍馬路過便知道要打仗了,故而紛紛逃跑,躲避戰亂。”
“噢,是這麽回事啊。”又問眾人道:“各位將軍,你們對此事有什麽看法,都說說吧。”康王得知兗州太守孫文虎帶兵北上,一時心裏也欣喜不已,畢竟那孫文虎手裏也有三萬大軍,現在正是用人之際,若能將那孫文虎的人馬收為己用,肯定能讓自己的勢力擴大不少。
柳逸玄不知道孫文虎到底是什麽鳥人,但他明知濟州有難卻見死不救,就知道他也是個貪生怕死的庸將而已,不過這孫文虎雖然膽小怯戰,但畢竟還是帶兵來了,若能指揮得當,這些兵馬還是足以阻擋住金人南下步伐的,因此柳逸玄對康王言道:“王爺,這孫文虎既然帶兵來了,一定是打算走東線渡汶河北上,依在下看來,還是讓這位小將軍再跑一趟,去汶河南岸打探一番,若見了那孫文虎,便告知他康王爺就在東平,讓他帶兵來東平與我們匯合,如果那孫太守帶兵來了,那咱們就有六萬大軍了,咱們就可以直奔濟州城下與金人決一死戰!”
眾將聞言,覺得言之有理,那康王也點頭說道:“嗯,柳公子這回是跟孤想到一塊去了。”便對何冒吩咐道:“何冒,你再辛苦一趟吧,那孫文虎有三萬大軍,不可能一點動靜都沒有,你沿著汶河南岸一路東行,一定能找得到他們,你若見了那孫文虎,就把我的書信交給他,讓他帶兵來東平與我軍匯合。”
何冒得了軍令隻好再次出城跑腿送信,眾將領得知兗州援軍已到,心裏也都鬆了一口氣,因為兗州人馬的到來,康王這支隊伍便不再是孤軍戰鬥。這幾年宋金戰事接連不斷,宋國將領們心裏都有一條心知肚明的用兵原則,那就是宋國軍隊質量上的不足可以用數量上的優勢來彌補,也隻有在數量上存在優勢,宋國的這些將領才有底氣主動與金人交手,否則隻會步步退讓,委屈而不求全。
正當眾人為兗州人馬的到來而暗自慶幸的時候,城樓上的哨兵指著城外的金兵營寨稟報道:“王爺和各位將軍們快看,城外的金兵好像要撤退了!”
眾人聞言,急忙往遠處金兵大營望去,果然見金兵正在拆卸營帳撤銷崗哨,那夥金兵又在轅門外集結列隊,一字排開竟往東邊陸陸續續撤退回去。
“咦?真是奇怪了,這完顏洪時搞什麽名堂,怎麽就撤軍回去了呢?”柳逸玄見金人忽然撤退,覺得必然有蹊蹺,但又不知其中原委,隻得心生疑問。
“你看看,我說了吧,這完顏小兒肯定是嚇破膽了,見我們重兵把守城門,隻好乖乖撤退了,哈哈,這些北方韃子,就知道暗地裏偷襲我們,一旦偷襲不成,就隻好滾回去了!”
眾將看到金兵撤退,更是歡喜不已,紛紛哈哈大笑,仿佛看到了明日勝利的曙光一樣,可柳逸玄深深地知道,漫長的黑夜才剛剛來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