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治家鄭存智說,下麵,我帶兄弟們一起去關注“官”的煙酒的講究——
其一,“官”的煙酒印象
就本身意義而言,煙酒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隻要過了身體所能承載的量,煙酒的刺激必然會引發出一係列與人的身份地位以及對當前狀況的滿足感相適應的異常行為或語言。如果能夠耐心地去品味,或可以驚奇地發現人最真實的一麵,或會因一時間不適應而惡毒地演繹出許多故事。
隻要認真地考察一下煙酒的過程,便不難發現這樣一種現象:生活的真實總是在不斷地給羸弱的身體加壓,結果便是讓身體陷入無盡的喧囂和浮躁,盡管這種喧囂和浮躁有時能夠讓人明確地感受到,有時根本無法感受到,但無論如何它都客觀存在著,在人的身體裏不斷積蓄著,讓人的身體不時就會泛起幾欲脹裂的感覺。
人畢竟是有意誌力的動物,憑著意誌力壓製著這種急於泛濫的衝動,讓人便有了區別於其他動物的一些特征。泛濫與壓製是一對矛盾,也是一種鬥爭。隻有激烈的鬥爭得以成功化解,人才能最終獲得幸福感。
堵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必要的疏才是生活的本來麵目,因為意誌力無論強弱都無法承受如此強烈持久的消耗。煙酒應該就是這個疏的過程,隨著能量的逐步釋放讓人得到盡管短暫的平衡而富有魅力。人永遠就處於這種平衡與不平衡的交織中,正因為不平衡,追求平衡才是人一生的目標。
這是我對煙酒的基本印象。
在觸及正題之前,非常有必要首先對題目中的“官”字做個大概的界定。關於這個“官”字,在前麵的故事中已多次提及,再次提出難免有重複絮叨之嫌,但這個“官”字實在是門太過深奧的學問,雖身處其中也難以將其真正地弄懂搞通,即使當真有了一些想法,也多是一些臆測和感覺。盡管我有公認的口若懸河且條理清晰的口才,要想把如此複雜的問題講清楚,也不得不空自慨歎文才的匱乏。
按照我最初的想法,“官”必定是一言九鼎的,所以說隻有一言九鼎的人物才能真正算得上官。這個最初的被頑固地堅持了好長一段時間的印象,是從我們村支書那裏傳過來的。
那時候,我特崇拜村支書:一天到晚,他總高傲地背著手,緊繃著臉,繞著村莊東瞅瞅西望望,遇上人打招呼雖心裏想笑卻總要強自壓抑著隻悋懎地擠出一絲比哭還難看的笑,伴著一聲幾乎毫無意義卻是任何問題回答的“嗯”,還會再加上一句“難哪”,似乎他總有解決不完的難題。支書的這個習慣保持了幾十年從沒有改變過,而且越是遇上難題,這種姿勢越標準,讓人覺得從裏到外都透著瀟灑。
大約到我小學畢業那年,支書的這個被村民們所熟知所習慣讓人感到敬畏卻常給他們帶來好運而引以為榮的習慣,在大多數人眼裏開始變得別扭甚至害怕,因為村裏正在搞規劃,隻要他看上誰家的房子不順眼,誰家的房子就立馬要被拆掉。這就是權力。他是一個一言九鼎的人,包括他的家人在內,隻要他發了話,便沒人敢再去反駁他。在我當時的心目中,這絕對是一個大得可以撐破天的官。
最讓我不能忘記的,當數我娘牽著我,提著半年來生病都沒舍得吃一個才積攢下來的雞蛋,去他家送禮時他生硬得石頭一樣的話和冷得沒有一絲熱氣的傲態,那是因為某一天他突然發覺我家的老屋該拆。既然他說了“拆”,我娘便和村裏其他拆遷戶一樣認為必定無疑該拆。
但由於我娘堅持要讓我們兄妹四人讀完初中才能下學,所以家境便比同樣不寬裕的人家更困難些。倘若按要求拆了老屋,單憑村集體的補貼,我們家根本無力建造新房,一家八口將陷入無處棲身的境地,我娘雖覺膽顫心驚還是決定去求他。
拆是必須要拆的,他冷冷地瞄了一眼正手忙腳亂地從竹籃裏往外拾雞蛋的我娘說道,不過,你們家裏的情況,咳,村裏人都知道,拆,拆吧,拆了以後搬到營房去住吧。
營房並不是部隊的營房,而是我們村長期閑置的一套房子,因其寬敞而被稱作營房。營房是我們村二地主留下的,據說這套房子風水極壞,二地主剛建好還沒來得及住,我們那個地方就解放了。二地主拋下自己的小老婆跟著跑去了台灣,小老婆怪營房給其帶來了厄運便跑到營房裏上吊死了。之後,營房便長期鬧鬼,無人敢去居住,據臨近的人家說,夜裏十二點的時候常能聽到女人的哭聲,待開了燈仔細聽卻又毫無聲息,剛一關燈哭聲又起,有的人甚至聽出了女人在呼叫二地主的名字。
因此,營房雖比我家的老屋寬敞了許多倍,我娘當然還是不情願,待要再去哀求他時,他隻說了一句“就這麽定了”便已背著手踱出門去了。
人窮誌短,萬般無奈之下,我們家隻好搬進營房住上了全村最為寬敞的房子。剛搬進去的當天,我娘下午太陽還有老高的時候便招呼我們吃了晚飯,然後一家人開著燈簇擁到新壘起的土炕上彼此擁抱著靜等著女鬼的到來,或許是我娘燒掉的兩大捆燒紙發揮了作用,女鬼並沒有出現,而且再也沒有出現,連我娘多年來久治不愈的失眠症竟也不治而愈。應該說,實是不幸當中的萬幸。
多少年後,我娘終於了解到,支書是聽信了風水先生的話,說是我家老屋的風水蓋過了他家,總有一天他的後人要歸我們家人所管,唯一的破解之法就是拆掉我們家的老屋讓我們搬進村裏人人恐懼的營房。
這一段發生在我少年時代的經曆讓我第一次認識了“官”,第一次接觸的東西往往記憶最為深刻,有的甚至能夠影響人的一生。及至自己有幸進入了“官”場,卻怎麽也無法找到支書當年那種痛快淋漓的感覺,盡管不少事情還是支書那種“一言九鼎”的方式來得更有效。然而,這種方式少有人能夠做到,凡事總會有許多牽扯阻礙,而且“官”越大,這種感覺越明顯。這或許是一種境界吧。剛開始,我常以“官”小來試圖說服自己,時間久了,這個理由竟逐步成了我前進的動力。
千萬別笑,請原諒我妄自使用了這個“官”字,或許我所從事的根本就算不上“官事”,但它在所處的環境中又實實在在地就是“官”事。即使在我所處的這樣的環境中,也恐怕隻有到達鄉委書記這一級以上的“官”才能真正算得上官,這可能是迄今為止對“官”字最低層次的一種界定吧。
我曆來反對一些憑想象的故事把鄉長書記講得那麽卑微瑣屑的做法,他們所做的事或許真的有些卑微瑣屑,但他們的“官”和他們的人卻未必如此。或許處於相對發達地區的原因吧,在我們那個地方,不僅他們,甚至連一些相對發達村的支書村長都嚴格遵守著一套“官”場規則。
這或許又算是一種境界吧:絕對排斥那種潑婦式的叫罵和青年人常認為的那種最能張揚個性的拳腳交加的決鬥,矛盾象海底的潛流,雖波濤洶湧卻從不顯山露水。
這樣的環境是對人的耐力和意誌力的最大考驗,最先耐不住寂寞的往往是青年人,尤其是那些自認為具有高學曆的年輕人。應當承認這些高學曆年輕人的機敏,然而他們的悲哀恰恰便在於他們的機敏。正因為機敏,他們最容易發現缺點失誤甚至錯誤,激情飛揚的年齡常常讓他們不辨時間和場合地仗義執言,有的甚至會不知天高地厚地列舉出諸多條更正或補救措施。
其實,這些缺點失誤甚至錯誤往往是顯而易見的,隻要不是智商太低的話,任誰都能輕而易舉地發現,隻不過人們早已被生活磨成了光潤可鑒的鵝卵石,善於把秘密藏於心底,或者隻在自己絕對能夠信得過的小範圍流露,至少也會選擇最為恰當的時間地點場合來表達。
正如我娘所說,人生是必須讀兩本書的,一本是有字的書,一本是無字的書,無字的書有時候比有字的書更重要更有用。
對於這句話,不少青年人跟當初的我一樣不能理解,而且一旦自己費盡腦力精心炮製的治世“恒言”得不到足夠的重視,便容易怨天憂人牢騷滿腹,因此而止步於仕途的人絕不在少數。
青年人原就如拙劣的農婦燒魚,總是嫌魚太大而鍋太小,有朝一日鍋突然大了反而會茫然無措不知如何應用。這本是天性,若非精英,都必然要經過的不可逾越的階段,“官”場卻絕不容許此等低級故事的發生,有的人為了賭一把,甚至不惜犧牲了自己一生的前途。
“官”字最講究避諱,為尊者諱,為同事諱,為下屬諱,上下左右相互牽製,象一個活動的三腳架,穩定而又容易變形。因此,“官”場盛產潑話和黃段子,隻有潑話和黃段子與任何人的利益毫無關聯才不會打破這種平衡。人畢竟是要講話的,但講話有講話的藝術,若不經過深思熟慮,絕不可以信口開河亂講。
在這麽一個政治利益、經濟利益、榮譽利益等諸多利益橫流的地方,因為相互牽扯必然會引發矛盾,作為其中的一分子,首當其衝地要學會破解這些矛盾,盡管破解這些矛盾並非易事,但絕不能放任自流,即使對自己的對立麵也必須講究方法和藝術,必須有寧肯暫時放棄自尊的勇氣,也不能給人留下不能容人的印象。任何事情隻有最終實現目標才是真正的目標,隻有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並始終不渝堅持之才算是真正的成熟。
鑒於此,對於自己能獲得今天這樣的成績,我是滿意的,我之所以獲得這樣的成績,主要是因為我借鑒吸取了不少勇者用自己一生試驗的教訓。
這些教訓最先往往以不係統的片言隻語的形式浮現到人的思想中,但我是一個對“官”字信息甚為敏感的人,隻要稍有閃現,就會迅捷地抓住並用來檢視自己的得失。
長期堅持不懈地追求,讓我漸漸地養成了這樣一個習慣:麵對成績時,雖因滿足而沾沾自喜但絕不形於色;麵對挫折時,雖滿腹焦慮卻能認真地審視自己,絕不哇哩哇啦無休無止地去牢騷去找一些其實毫無意義的理由,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保持著泰山崩於前而變色的氣度。
事實上,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很難,盡管我知道這或許隻是我的一個追求,但我還是把它作為自己的一個習慣講了出來,因為即使在成績與挫折麵前要有所動作,也是毫無疑義的,甚至會因此而動搖了最終目標的最終實現。這就是“官”場的素質。
做了副縣長之後,我很快便從由於成功的喜悅衝擊所產生的不渴不餓不累不困隻顧莫名其妙地興奮以致於大腦裏一片空白的暈乎乎的感覺中解脫了出來,我決定重塑自己。
對於過去的“我”,我隻隱隱感到不妥,重塑的念頭也隻是一閃而過,一切都是朦朧的,我甚至連自己也搞不清到底要如何重塑自己。
但我是一個善於在朦朧中抓住一閃而過的念頭的人,我曆來認為凡是閃過腦際的念頭都是有根由的,盡管它常常是飄忽的朦朧的甚至是不易把握的卻往往是富有哲理的精彩的,一旦付諸實施,常常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知道,一個彼此不熟悉的陌生環境,往往是“官”者改變自己的絕佳機會,我不會就此放棄這一機會。
現在回想起來,我的重塑計劃說起來也簡單,其實就是要為自己塑造一個和藹、廉潔、勤奮的形象。
“和藹”,即是對包括縣政府的門衛以及自己的司機秘書在內的所有人都永恒地保持著友善的微笑和恰到好處的溫柔,無論自己到了如何困難的境地也不能改變“和藹”的形象,萬一出現過失,必須用主動地親切地招呼加以彌補。理論依據是,革命隻有分工不同,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廉潔”,即是推掉凡是可以推掉的所有應酬,適量控製煙酒,即使情真意切地禮尚往來,也必安排阿鳳以同等或超過同等價值的禮品往來。理論依據是,“官”最容易被金錢和女色所打倒。因此,雖視阿鳳如蒼蠅纏身,但必須與之改善關係,我們很快便破例有了晚飯後的並肩散步。
“勤奮”,即凡是自己分工範圍內的事兒都身體力行,隻要重大事項,即使自己有了百分之百把握,也要故作陌生的樣子去向縣長請示匯報,一切都以縣長指示為準,隻要是縣長書記的指示,必親自去落實,這樣與書記縣長的接觸自然便多起來,而且落了個勤勉的美名。理論依據是,根據自己的切身體驗,凡人都不喜歡自作主張的副職,自作主張多了便有擅權的嫌疑,擅權必被排擠。
然而,現實並不能總隨人願,“重塑”的結果雖讓我博得了廉潔、勤勉和夫妻和美的印象,但因此也落下了軟弱無能和無所追求的惡名,因為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似乎隻有說狠話辦狠事才算強勢,而從不去關注事情的真正結果。
應該說,這正是我想要追求的效果,因為我知道以我這樣的年齡才上了這個台階,如果正常的話,最完美的結局便是幹足至多兩屆之後光榮地二線至人大副職去頤養天年,但既然上了這個台階,任誰都不會放棄放手一搏的機會,尤其象我這種除了升官似乎再別無追求的人,因此,我必須示弱與人,隻有示弱與人才能更好地隱藏自己,從而避開常能置人於死地的“官”場是非。
這一點兒,從我正式上任那天便已深有體會了,因為除了客套和麵無表情地介紹情況之外,並不象我想象中那樣有處理不完的文件和事情,整個一上午,隻有秘書隔一個小時便進來續一次水,然後朝原本無所事事卻故意裝作閱文件的我笑笑,我真的好想與之聊幾句,但我還是強自忍住了,隻好意地對笑一下了事。
按照規定,副縣級是不容許配備專職秘書和專車的,但我們縣既屬於發達地區,為了工作需要,縣裏便給配了,更何況其他縣也都是這樣做的,這年代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傻瓜才去相信規定呢,難道市委當真不了解縣裏乃至鎮裏的情況嗎?
2
有人說秘書和司機是機關裏的晴雨表,他們承載的信息甚至大於其中任何一位首長,這話應該不假,我有不少信息便來自於秘書和司機。看得出來,他們對我的做法懷疑多於理解,他們的觀點是,貪一點兒但辦事的領導遠遠強於假正經的類型。我是偷聽到了他們的談話才了解到上述信息的,但我不動聲色。
我的秘書和司機都是前任副縣長留下的臨時為我服務的,通過他們的談話我了解到,秘書居然是跟我一個村的老鄉,居然是拆我家老屋的那位支書的孫子。他是個極富文采也極會辦事的人,但他信誓旦旦地對司機說,他已遞交了申請,準備在之後不久的秘書調整時離開我這個老鄉,他說現已調任市委某部門任副職的前任副縣長已給他謀到了一個副局級的職位。
對於他的調離,我不知他是否知道關於風水先生的那段預測,但風水先生的話卻突然炸雷似地在我耳邊響起來。因此,在對秘書進行重新調整時,我以自己剛上任不熟悉情況為由留住了他,仍做我的秘書。
他雖甚為不滿,但仍認真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他卻是個難得的年輕人,如果長期這樣真要毀了他。但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省委組織部原幹部處長從某地調我們市任市委管幹部的副書記兼副市長的謠傳變成現實,我因看到了某種希望重又活起來之後才重新想到了他,我是該為他出一把力了,但他卻說寧肯給我幹一輩子秘書。
正因為“官”字的獨特意義,煙酒在“官場”上便有了一些與眾不同的表現:除了意圖將對方整倒搞臭而故意采取編造流言蜚語這種惡作劇卻是最有效的方式者之外,煙酒在“官”場是保守的,即使發生了故事也絕少會流傳到圈子之外,即使在圈子之內,也少有人會主動提起,除非有重要領導說了宣傳開來與己有利的話,或者自認為有值得炫耀的事情發生。
但諸如此類的事情又何以會流傳到社會上而傳得沸沸揚揚呢?我猜想大致有兩個原因:一是往往能夠改變人的命運的特殊身份刺激了人們急於探知究竟的強烈欲望便產生了許多猜測,這些猜測與因無法探知真相隻能靠道聽途說得來的一些信息交織在一起,往往能想象出一些故事,而且越想象越覺得真實,幹脆就把想象當成了真的。
一是“官”字滲漏,所謂滲漏,即是接近於事件原相卻又或是事件原相加入了人的主觀因素的變種或是零碎的不係統的故意割裂聯係的事件原相或是個別部分的真相的信息,這些信息多來自於惡意炒作、借故炫耀和故事當事人離退休調離甚至下台之後才逐步流傳出來。
兩個原因相互滲透相互交織共同推動了“官”字文化的發展,就象近些年的“官”場文學、“官”場愛情等等,凡是與“官”字沾邊的東西或冠以“官”場字樣,就容易流行,盡管這些東西往往是猜測的想象的,但因為滿足了人們獵奇的欲望而博得了人們的喜歡,盡管它隻是憑空地加劇了人們想象的負擔。
既如此,我們姑且稱這段講述為“官場煙酒印象”,倒不圖能夠時髦流行,隻為能夠揭開麵紗還它一個公正。
既然稱之為“官”場煙酒,官即公,公為公務,自然都是公費的,偶爾的私費也絕用不著那些能夠請到都非常困難的主陪主客們去自掏腰包,定會有人忙不迭地甘願為之結賬。況且這裏麵涉及到一個公務界定的問題,現代社會日益複雜的信息交流與傳遞把“官”的活動的內涵與外延都擴大到了極致,當真難以嚴格地按照傳統意義的“公”與“私”區分開來。
譬如煙,原不過是“官”個人的嗜好,但若是放到辦公桌上轉移到來訪者的嘴裏消耗還能稱得上“私”嗎?既允許接待,自然便不能算是“私”。漸漸地,接待不僅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而且呈現出無原則追求檔次的趨勢,因為這種檔次正日益成為為人為官標準的體現。
在這裏,我們且不去關注其合理合法性以及紀檢部門是否再三重申關於接待的紀律這些過於嚴肅過於沉重的話題,不妨繼續關注下麵的講述。
其二,千姿百態的抽煙姿勢
研究問題通常的方法是通過深入調查了解掌握足夠的事物表象信息去發現無限地接近事物原貌的本質,既然“官”場是個非禮勿視勿聽勿知勿說的場所,我們不妨通過了解其肢體語言來探知其本來麵目。
這種地方往往肢體語言最為豐富,而且流行最快,就象當初我們縣剛開始興真皮公文包時一樣,一夜之間幾乎所有的自覺還有些身份的“官”公開場合全部在腋下夾起了真皮公文包,而且皮質花色絕對跟********在人代會會場提著的那個一模一樣,看不出有絲毫的差別。
對於作為“官”場最為重要的肢體語言之一的香煙,我曾專門作過長期的觀察和研究。關於“煙”的其他方麵,因大家在故事中多有精彩描述便不再贅述,另有諸多抽煙的姿勢頗覺有趣,不妨講出來與大家共享。
所謂姿勢,即是身體所呈現的樣子。人一生總會有許多姿勢,官場亦如此,其中的那些在不經意間自然流露的姿勢,常常是由人的習慣所決定又反映著人的習慣、性格、自信心以及對現狀的渴望或滿意程度,必然要經曆隨著這些因素變化而潛移默化的痛苦的變化和選擇過程,最終形成反映著人最新心態的相對固定的姿勢。
我所要講述的就是這些反映著人最新心態的相對固定的姿勢,根據抽煙的全部過程,抽煙的姿勢大致可以分為五個步驟加以考察。
第一步是取煙的過程,這個過程大致有“掏”“摸”“夾”三種姿勢。“掏”多少帶點兒陽剛之氣,常常把取出來的煙盒整個攥於手心讓人無法看清煙的牌子,取煙的過程也較為隨意,取過之後常隨意地將煙盒置於隨手可以拿到的地方以便於再次享用或同樣隨意地裝回兜內;“摸”較“掏”謹慎,取煙的過程小心翼翼,而且經常有一些整理煙盒的不經意的小動作,有的甚至會默數煙盒裏所剩煙的支數,之後才會重新撫平煙盒,小心翼翼將煙盒放回兜內並伴有輕撫衣兜的細微動作才能安心;“夾”最為小心,根本不需要把煙盒取出,而是直接把手伸進兜內用拇食兩指從煙盒裏將煙卷捏出來。
仔細回味這三種姿勢,“掏”煙的人往往粗爽豪放,辦事不拘泥於細節,常常讓人有種宜於做大事的盛氣淩人的感覺,多為誌得意滿或雖已落魄卻曾主政一方之人;“摸”煙的人往往謙虛謹慎,善於發現並把握細節,多為後勤主管或有較長時間秘書經曆的人;“夾”煙的人則常常自尊心過盛,喜歡對比,不滿於現狀卻又無可奈何甚至不知向何方努力,自卑感較重,多為竭盡全力努力過卻仍一事無成或曾經輝煌過場麵過如今已經落魄的人。
其次便是“點煙”的過程,大致也有三種姿勢值得關注:一種是,把煙放到嘴裏片刻也不等地即去點煙,從不去計較點煙的過程或者引火的工具。這種人通常是煙癮大以吸煙為樂的人,屬於急性子的那種,不喜歡拖拖拉拉拖泥帶水,往往幹脆果斷。
第二種是,點煙的過程顯得甚是隨意,實質上卻極為講究,常常關注點煙的禮節和引火工具的檔次,喜歡使用做工精致的打火機,吸煙的時候怡然自得卻在極力觀察周遭的反應。這種人凡事追求風度,講麵子,卻常常肚內草莽。
第三種則是點煙的過程似乎於己無關,心不在焉,經常三兩次引火才能最終把煙點燃,這種人多長於思考,善謀布局,一旦話匣打開,非常健談,而且思路條理清晰,多有長年從事管理工作的經驗。
第三是“吸煙”的過程,也就是享用煙草的過程,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將煙吸入口中即吞入肚內經過幾個盤旋才自口鼻排出,一類是將煙吸入口中不經過肚內吸收的過程或隻有少量吸入肚內便即排出,排出的過程也有講究,或隨吸隨吐或化為一道道煙圈吐出。前者是一個充分享用煙草香味的過程,屬於真正的吸煙者;後者追求的往往是吸煙的外在感覺,實質上是在糟蹋煙草,這種吸煙者或內心正經曆大喜大悲又不便於表現出來或實是無聊之極,正是決定接近或暫離他的絕佳機會。
與之相對應的便是第四個過程,即是吸煙過程中的持煙姿勢,通常有兩種:一是自始至終含於口中或粘於嘴角,偶爾用手接住彈掉煙灰後,繼續含於口中;這種人一般具有簡單明了喜歡單刀直入的性格。一是吸一口便即用手接住;這種人做事往往不喜歡跳躍過大,喜歡按部就班,做事講條理有層次,於規矩中求得成功。
用手接煙的姿勢又有三類:一是用右手接住,置於食指與中指之間。這類人多屬於講演欲極強的人,講演過程突然被人打斷常有憤怒或煩躁不安的表現,常常會急於尋找機會把話講完。
二是左手接住。這類人多對自己的字或文采自負,喜歡經常塗抹幾筆或具有長時間寫材料的經曆。如果能夠耐心地觀察,便不難發現其左手中指與食指必呈煙黃色。與這類人交往,不妨多談一點兒文字材料方麵的東西,但切不可太過深奧,既要滿足了他的自信,又不可讓其陷入被動應付的局麵。因為“官”的字可能值錢,但因其缺乏必要的想象,藝術性實有不敢恭維的一麵,如涉獵太深,常會弄巧成拙。
三是用左手拇指與食指指尖緊緊捏住煙嘴,吸起來較凶,仿佛與誰有仇似的。這種人多性格直爽暴戾,因為直爽的性格或其他什麽原因遭受過挫折,非常不滿於現狀,經常有需要發泄的情緒。
第五是吸煙的速度及與之相關的方麵。千萬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凡是吸煙速度快的人必定內心堅定,經常會有較高的追逐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不善與人爭論,喜歡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快感,不達目標誓不罷休。這類人往往三五口就能把一根煙消滅掉,因此少去彈煙灰,煙蒂常常被隨手扔掉,從不去著意該不該扔的問題。癮也奇大,一根吸掉立馬便會接上二根、三根,而且經常不需再用火去點,而是用正燃著的煙蒂去引燃。
另一類則雖有煙癮但追求享受,凡事總喜歡慢慢回味,非常注重吸煙的過程。吸煙前常事先備好煙缸,吸一口便去彈一下煙灰,唯恐有一絲沾染或不妥,待細嚼慢咽之後,必定會把煙蒂放進煙缸,而且要用手死死摁住,確認煙蒂熄滅後才會拍去手上的煙塵,慢慢挪走煙缸。這類人做事循規蹈矩,不敢稍有突破,缺少創新精神又好麵子,經常屬於莊重嚴肅的那種,不宜玩笑過火。
第三類最為隨意,煙點燃後便不再過多地去關注,偶爾記起就吸兩口,更多的時候則任其自燃,隻顧忙手中的活計。這類人往往盡管表麵莊重嚴肅,但為人隨和,不喜歡太多的條條框框限製,注重心機但絕不濫用,與之相處不必太過拘泥苛求,隻要不太過張揚極大地違反規矩就可求得他的諒解。
其三,獨特而又豐富的酒文化
除了參與者具有更加善於隱藏自己的嫻熟技巧彼此間雖心知肚明對方意圖卻又常常出於提防目的而產生頗多猜測之外,“官”場的酒與普通的酒之間再也沒有什麽根本性的區別,大致都需要經過一個因目的而啟動、精心設計、盡歡而散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都可以分成正式和非正式兩種形式。
對於普通的酒,諸如鄉丁所列舉的一十三種有明確理由的酒在我們那個地方通常是正式的,稱為“宴”;其他的則為非正式的,稱為“局”。“官”酒則無“局”一說,一體稱為“宴”。
“宴”按重要程度有大小之分,譬如舉行盛大午宴晚宴等;按關係親疏有公宴、私宴之分,譬如設家(私)宴款待等;按照其中是否存有工作關係則又有工作宴和非工作宴之分。等等諸如此類的繁多宴會充斥著官人的生活,經常有需要“趕宴”的問題發生,尤其是“晚宴”,有的“趕宴”次數甚至要達到五六個之多。
這種“趕宴”雖苦不堪言,但往往事關麵子,或者說就是自身官位價值的具體體現。因此,不少官人竟然對這種苦不堪言的“趕宴”生活上了癮,一旦某一天少了三五個“趕宴”便會有失落感,嚴重者甚至能達到夜不能寐的程度。
及至自己過上了“趕宴”的生活,我才真正體會到了其中的樂趣:“趕宴”不僅填充了由一成不變的平靜而引發的內心空虛,更重要的不在於“趕宴”的形式,而在於自己的價值能否得到更明白的闡述和以宴會為組織形式的宴會之外的實質內容。應該說,凡是我所能接觸到的層次都很看重宴會的作用。
所謂宴會,並非完全象有些人想象的“美味佳肴+名煙名酒+美女”的那種模式,盡管典型的宴會常常以這種傳統的模式為主,但也要充分考慮官人的喜好,當然也不會缺少那種清湯淡水邊吃邊聊盡管冷清但更隨意更親切更莊重肅穆的場合,宴會之外的內容往往便體現在這種場合。
所謂“趕宴”,即是官人在一個時段內同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推辭不掉必須出席的宴會,不同於普通煙酒當中的那種別人在去赴宴途中偶爾碰到的雖沒有將其列入計劃但突然記起有必要邀請或者不邀請便與禮節不合必須禮節性地甚至假意殷切邀請而去參加的習慣上稱之為“湊桌”“捎酒”或“湊局”的形式。
官人最忌諱這種流行於市井之中的“捎酒”,往往認作是有損身份的最沒講究最不上檔次的下流做法,隻有事先或者幾個工作日之前便已預約或者多次預約的那種才能真正形成“趕宴”的過程。
關於“趕宴”,因“趕宴”者的身份不同又有不少講究:一類是以主陪身份“趕宴”的,“趕宴”者多為入宴者中的首腦,“趕宴”者不到,宴會絕對不能宣布開始;另一類雖不是以主陪身份“趕宴”,但宴會必要等到“趕宴”者到來才能開始,這類人或許雖不是首腦,但必是因德高望重或居於重要位置而被推到主次客位置者;第三類較一二類略次之,往往以普通客人身份出現,待其趕到時,宴會通常已經開始。由於官人的特殊身份,人們對他們嘴裏常說的“忙死了”常常能心領神會。
因此,對於他們的“趕宴”往往便不能象對待普通酒場中的“趕場”者那樣隨意地表現出憤怒和不滿,“趕”字畢竟是對人大不敬的一種方式,官人就不同,他們容易獲得與宴者的諒解,因為任何人都不能去斷人的前程,那可是一件於人容易產生刻骨銘心的仇恨於己則往往斷子絕孫的壞事情。
三類“趕宴”的唯一不同,便是一類“趕宴”者不需要罰酒,二三類“趕宴”者都需要罰酒。在“罰”字上又有分別,二類“趕宴”者常常大度地自領罰酒三杯,其他入宴者則必要陪酒三杯;三類“趕宴”者必定要大家群起而攻之才能認領罰酒三杯,其他入宴者則不必非要陪三杯,即使“趕宴”者再三要求,也隻有自認地位略卑或自覺交情匪淺且自恃酒量者才肯陪,數量上並沒有嚴格的限製,往往是少於三杯的任意數量,其他人則隻要報以叫好聲或佯作熱烈的掌聲也算是能夠交待過去的限度。
政治家鄭存智說,下麵,我帶兄弟們一起去關注“官”的煙酒的講究——
其一,“官”的煙酒印象
就本身意義而言,煙酒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隻要過了身體所能承載的量,煙酒的刺激必然會引發出一係列與人的身份地位以及對當前狀況的滿足感相適應的異常行為或語言。如果能夠耐心地去品味,或可以驚奇地發現人最真實的一麵,或會因一時間不適應而惡毒地演繹出許多故事。
隻要認真地考察一下煙酒的過程,便不難發現這樣一種現象:生活的真實總是在不斷地給羸弱的身體加壓,結果便是讓身體陷入無盡的喧囂和浮躁,盡管這種喧囂和浮躁有時能夠讓人明確地感受到,有時根本無法感受到,但無論如何它都客觀存在著,在人的身體裏不斷積蓄著,讓人的身體不時就會泛起幾欲脹裂的感覺。
人畢竟是有意誌力的動物,憑著意誌力壓製著這種急於泛濫的衝動,讓人便有了區別於其他動物的一些特征。泛濫與壓製是一對矛盾,也是一種鬥爭。隻有激烈的鬥爭得以成功化解,人才能最終獲得幸福感。
堵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必要的疏才是生活的本來麵目,因為意誌力無論強弱都無法承受如此強烈持久的消耗。煙酒應該就是這個疏的過程,隨著能量的逐步釋放讓人得到盡管短暫的平衡而富有魅力。人永遠就處於這種平衡與不平衡的交織中,正因為不平衡,追求平衡才是人一生的目標。
這是我對煙酒的基本印象。
在觸及正題之前,非常有必要首先對題目中的“官”字做個大概的界定。關於這個“官”字,在前麵的故事中已多次提及,再次提出難免有重複絮叨之嫌,但這個“官”字實在是門太過深奧的學問,雖身處其中也難以將其真正地弄懂搞通,即使當真有了一些想法,也多是一些臆測和感覺。盡管我有公認的口若懸河且條理清晰的口才,要想把如此複雜的問題講清楚,也不得不空自慨歎文才的匱乏。
按照我最初的想法,“官”必定是一言九鼎的,所以說隻有一言九鼎的人物才能真正算得上官。這個最初的被頑固地堅持了好長一段時間的印象,是從我們村支書那裏傳過來的。
那時候,我特崇拜村支書:一天到晚,他總高傲地背著手,緊繃著臉,繞著村莊東瞅瞅西望望,遇上人打招呼雖心裏想笑卻總要強自壓抑著隻悋懎地擠出一絲比哭還難看的笑,伴著一聲幾乎毫無意義卻是任何問題回答的“嗯”,還會再加上一句“難哪”,似乎他總有解決不完的難題。支書的這個習慣保持了幾十年從沒有改變過,而且越是遇上難題,這種姿勢越標準,讓人覺得從裏到外都透著瀟灑。
大約到我小學畢業那年,支書的這個被村民們所熟知所習慣讓人感到敬畏卻常給他們帶來好運而引以為榮的習慣,在大多數人眼裏開始變得別扭甚至害怕,因為村裏正在搞規劃,隻要他看上誰家的房子不順眼,誰家的房子就立馬要被拆掉。這就是權力。他是一個一言九鼎的人,包括他的家人在內,隻要他發了話,便沒人敢再去反駁他。在我當時的心目中,這絕對是一個大得可以撐破天的官。
最讓我不能忘記的,當數我娘牽著我,提著半年來生病都沒舍得吃一個才積攢下來的雞蛋,去他家送禮時他生硬得石頭一樣的話和冷得沒有一絲熱氣的傲態,那是因為某一天他突然發覺我家的老屋該拆。既然他說了“拆”,我娘便和村裏其他拆遷戶一樣認為必定無疑該拆。
但由於我娘堅持要讓我們兄妹四人讀完初中才能下學,所以家境便比同樣不寬裕的人家更困難些。倘若按要求拆了老屋,單憑村集體的補貼,我們家根本無力建造新房,一家八口將陷入無處棲身的境地,我娘雖覺膽顫心驚還是決定去求他。
拆是必須要拆的,他冷冷地瞄了一眼正手忙腳亂地從竹籃裏往外拾雞蛋的我娘說道,不過,你們家裏的情況,咳,村裏人都知道,拆,拆吧,拆了以後搬到營房去住吧。
營房並不是部隊的營房,而是我們村長期閑置的一套房子,因其寬敞而被稱作營房。營房是我們村二地主留下的,據說這套房子風水極壞,二地主剛建好還沒來得及住,我們那個地方就解放了。二地主拋下自己的小老婆跟著跑去了台灣,小老婆怪營房給其帶來了厄運便跑到營房裏上吊死了。之後,營房便長期鬧鬼,無人敢去居住,據臨近的人家說,夜裏十二點的時候常能聽到女人的哭聲,待開了燈仔細聽卻又毫無聲息,剛一關燈哭聲又起,有的人甚至聽出了女人在呼叫二地主的名字。
因此,營房雖比我家的老屋寬敞了許多倍,我娘當然還是不情願,待要再去哀求他時,他隻說了一句“就這麽定了”便已背著手踱出門去了。
人窮誌短,萬般無奈之下,我們家隻好搬進營房住上了全村最為寬敞的房子。剛搬進去的當天,我娘下午太陽還有老高的時候便招呼我們吃了晚飯,然後一家人開著燈簇擁到新壘起的土炕上彼此擁抱著靜等著女鬼的到來,或許是我娘燒掉的兩大捆燒紙發揮了作用,女鬼並沒有出現,而且再也沒有出現,連我娘多年來久治不愈的失眠症竟也不治而愈。應該說,實是不幸當中的萬幸。
多少年後,我娘終於了解到,支書是聽信了風水先生的話,說是我家老屋的風水蓋過了他家,總有一天他的後人要歸我們家人所管,唯一的破解之法就是拆掉我們家的老屋讓我們搬進村裏人人恐懼的營房。
這一段發生在我少年時代的經曆讓我第一次認識了“官”,第一次接觸的東西往往記憶最為深刻,有的甚至能夠影響人的一生。及至自己有幸進入了“官”場,卻怎麽也無法找到支書當年那種痛快淋漓的感覺,盡管不少事情還是支書那種“一言九鼎”的方式來得更有效。然而,這種方式少有人能夠做到,凡事總會有許多牽扯阻礙,而且“官”越大,這種感覺越明顯。這或許是一種境界吧。剛開始,我常以“官”小來試圖說服自己,時間久了,這個理由竟逐步成了我前進的動力。
千萬別笑,請原諒我妄自使用了這個“官”字,或許我所從事的根本就算不上“官事”,但它在所處的環境中又實實在在地就是“官”事。即使在我所處的這樣的環境中,也恐怕隻有到達鄉委書記這一級以上的“官”才能真正算得上官,這可能是迄今為止對“官”字最低層次的一種界定吧。
我曆來反對一些憑想象的故事把鄉長書記講得那麽卑微瑣屑的做法,他們所做的事或許真的有些卑微瑣屑,但他們的“官”和他們的人卻未必如此。或許處於相對發達地區的原因吧,在我們那個地方,不僅他們,甚至連一些相對發達村的支書村長都嚴格遵守著一套“官”場規則。
這或許又算是一種境界吧:絕對排斥那種潑婦式的叫罵和青年人常認為的那種最能張揚個性的拳腳交加的決鬥,矛盾象海底的潛流,雖波濤洶湧卻從不顯山露水。
這樣的環境是對人的耐力和意誌力的最大考驗,最先耐不住寂寞的往往是青年人,尤其是那些自認為具有高學曆的年輕人。應當承認這些高學曆年輕人的機敏,然而他們的悲哀恰恰便在於他們的機敏。正因為機敏,他們最容易發現缺點失誤甚至錯誤,激情飛揚的年齡常常讓他們不辨時間和場合地仗義執言,有的甚至會不知天高地厚地列舉出諸多條更正或補救措施。
其實,這些缺點失誤甚至錯誤往往是顯而易見的,隻要不是智商太低的話,任誰都能輕而易舉地發現,隻不過人們早已被生活磨成了光潤可鑒的鵝卵石,善於把秘密藏於心底,或者隻在自己絕對能夠信得過的小範圍流露,至少也會選擇最為恰當的時間地點場合來表達。
正如我娘所說,人生是必須讀兩本書的,一本是有字的書,一本是無字的書,無字的書有時候比有字的書更重要更有用。
對於這句話,不少青年人跟當初的我一樣不能理解,而且一旦自己費盡腦力精心炮製的治世“恒言”得不到足夠的重視,便容易怨天憂人牢騷滿腹,因此而止步於仕途的人絕不在少數。
青年人原就如拙劣的農婦燒魚,總是嫌魚太大而鍋太小,有朝一日鍋突然大了反而會茫然無措不知如何應用。這本是天性,若非精英,都必然要經過的不可逾越的階段,“官”場卻絕不容許此等低級故事的發生,有的人為了賭一把,甚至不惜犧牲了自己一生的前途。
“官”字最講究避諱,為尊者諱,為同事諱,為下屬諱,上下左右相互牽製,象一個活動的三腳架,穩定而又容易變形。因此,“官”場盛產潑話和黃段子,隻有潑話和黃段子與任何人的利益毫無關聯才不會打破這種平衡。人畢竟是要講話的,但講話有講話的藝術,若不經過深思熟慮,絕不可以信口開河亂講。
在這麽一個政治利益、經濟利益、榮譽利益等諸多利益橫流的地方,因為相互牽扯必然會引發矛盾,作為其中的一分子,首當其衝地要學會破解這些矛盾,盡管破解這些矛盾並非易事,但絕不能放任自流,即使對自己的對立麵也必須講究方法和藝術,必須有寧肯暫時放棄自尊的勇氣,也不能給人留下不能容人的印象。任何事情隻有最終實現目標才是真正的目標,隻有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並始終不渝堅持之才算是真正的成熟。
鑒於此,對於自己能獲得今天這樣的成績,我是滿意的,我之所以獲得這樣的成績,主要是因為我借鑒吸取了不少勇者用自己一生試驗的教訓。
這些教訓最先往往以不係統的片言隻語的形式浮現到人的思想中,但我是一個對“官”字信息甚為敏感的人,隻要稍有閃現,就會迅捷地抓住並用來檢視自己的得失。
長期堅持不懈地追求,讓我漸漸地養成了這樣一個習慣:麵對成績時,雖因滿足而沾沾自喜但絕不形於色;麵對挫折時,雖滿腹焦慮卻能認真地審視自己,絕不哇哩哇啦無休無止地去牢騷去找一些其實毫無意義的理由,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保持著泰山崩於前而變色的氣度。
事實上,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很難,盡管我知道這或許隻是我的一個追求,但我還是把它作為自己的一個習慣講了出來,因為即使在成績與挫折麵前要有所動作,也是毫無疑義的,甚至會因此而動搖了最終目標的最終實現。這就是“官”場的素質。
做了副縣長之後,我很快便從由於成功的喜悅衝擊所產生的不渴不餓不累不困隻顧莫名其妙地興奮以致於大腦裏一片空白的暈乎乎的感覺中解脫了出來,我決定重塑自己。
對於過去的“我”,我隻隱隱感到不妥,重塑的念頭也隻是一閃而過,一切都是朦朧的,我甚至連自己也搞不清到底要如何重塑自己。
但我是一個善於在朦朧中抓住一閃而過的念頭的人,我曆來認為凡是閃過腦際的念頭都是有根由的,盡管它常常是飄忽的朦朧的甚至是不易把握的卻往往是富有哲理的精彩的,一旦付諸實施,常常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知道,一個彼此不熟悉的陌生環境,往往是“官”者改變自己的絕佳機會,我不會就此放棄這一機會。
現在回想起來,我的重塑計劃說起來也簡單,其實就是要為自己塑造一個和藹、廉潔、勤奮的形象。
“和藹”,即是對包括縣政府的門衛以及自己的司機秘書在內的所有人都永恒地保持著友善的微笑和恰到好處的溫柔,無論自己到了如何困難的境地也不能改變“和藹”的形象,萬一出現過失,必須用主動地親切地招呼加以彌補。理論依據是,革命隻有分工不同,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廉潔”,即是推掉凡是可以推掉的所有應酬,適量控製煙酒,即使情真意切地禮尚往來,也必安排阿鳳以同等或超過同等價值的禮品往來。理論依據是,“官”最容易被金錢和女色所打倒。因此,雖視阿鳳如蒼蠅纏身,但必須與之改善關係,我們很快便破例有了晚飯後的並肩散步。
“勤奮”,即凡是自己分工範圍內的事兒都身體力行,隻要重大事項,即使自己有了百分之百把握,也要故作陌生的樣子去向縣長請示匯報,一切都以縣長指示為準,隻要是縣長書記的指示,必親自去落實,這樣與書記縣長的接觸自然便多起來,而且落了個勤勉的美名。理論依據是,根據自己的切身體驗,凡人都不喜歡自作主張的副職,自作主張多了便有擅權的嫌疑,擅權必被排擠。
然而,現實並不能總隨人願,“重塑”的結果雖讓我博得了廉潔、勤勉和夫妻和美的印象,但因此也落下了軟弱無能和無所追求的惡名,因為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似乎隻有說狠話辦狠事才算強勢,而從不去關注事情的真正結果。
應該說,這正是我想要追求的效果,因為我知道以我這樣的年齡才上了這個台階,如果正常的話,最完美的結局便是幹足至多兩屆之後光榮地二線至人大副職去頤養天年,但既然上了這個台階,任誰都不會放棄放手一搏的機會,尤其象我這種除了升官似乎再別無追求的人,因此,我必須示弱與人,隻有示弱與人才能更好地隱藏自己,從而避開常能置人於死地的“官”場是非。
這一點兒,從我正式上任那天便已深有體會了,因為除了客套和麵無表情地介紹情況之外,並不象我想象中那樣有處理不完的文件和事情,整個一上午,隻有秘書隔一個小時便進來續一次水,然後朝原本無所事事卻故意裝作閱文件的我笑笑,我真的好想與之聊幾句,但我還是強自忍住了,隻好意地對笑一下了事。
按照規定,副縣級是不容許配備專職秘書和專車的,但我們縣既屬於發達地區,為了工作需要,縣裏便給配了,更何況其他縣也都是這樣做的,這年代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傻瓜才去相信規定呢,難道市委當真不了解縣裏乃至鎮裏的情況嗎?
2
有人說秘書和司機是機關裏的晴雨表,他們承載的信息甚至大於其中任何一位首長,這話應該不假,我有不少信息便來自於秘書和司機。看得出來,他們對我的做法懷疑多於理解,他們的觀點是,貪一點兒但辦事的領導遠遠強於假正經的類型。我是偷聽到了他們的談話才了解到上述信息的,但我不動聲色。
我的秘書和司機都是前任副縣長留下的臨時為我服務的,通過他們的談話我了解到,秘書居然是跟我一個村的老鄉,居然是拆我家老屋的那位支書的孫子。他是個極富文采也極會辦事的人,但他信誓旦旦地對司機說,他已遞交了申請,準備在之後不久的秘書調整時離開我這個老鄉,他說現已調任市委某部門任副職的前任副縣長已給他謀到了一個副局級的職位。
對於他的調離,我不知他是否知道關於風水先生的那段預測,但風水先生的話卻突然炸雷似地在我耳邊響起來。因此,在對秘書進行重新調整時,我以自己剛上任不熟悉情況為由留住了他,仍做我的秘書。
他雖甚為不滿,但仍認真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他卻是個難得的年輕人,如果長期這樣真要毀了他。但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省委組織部原幹部處長從某地調我們市任市委管幹部的副書記兼副市長的謠傳變成現實,我因看到了某種希望重又活起來之後才重新想到了他,我是該為他出一把力了,但他卻說寧肯給我幹一輩子秘書。
正因為“官”字的獨特意義,煙酒在“官場”上便有了一些與眾不同的表現:除了意圖將對方整倒搞臭而故意采取編造流言蜚語這種惡作劇卻是最有效的方式者之外,煙酒在“官”場是保守的,即使發生了故事也絕少會流傳到圈子之外,即使在圈子之內,也少有人會主動提起,除非有重要領導說了宣傳開來與己有利的話,或者自認為有值得炫耀的事情發生。
但諸如此類的事情又何以會流傳到社會上而傳得沸沸揚揚呢?我猜想大致有兩個原因:一是往往能夠改變人的命運的特殊身份刺激了人們急於探知究竟的強烈欲望便產生了許多猜測,這些猜測與因無法探知真相隻能靠道聽途說得來的一些信息交織在一起,往往能想象出一些故事,而且越想象越覺得真實,幹脆就把想象當成了真的。
一是“官”字滲漏,所謂滲漏,即是接近於事件原相卻又或是事件原相加入了人的主觀因素的變種或是零碎的不係統的故意割裂聯係的事件原相或是個別部分的真相的信息,這些信息多來自於惡意炒作、借故炫耀和故事當事人離退休調離甚至下台之後才逐步流傳出來。
兩個原因相互滲透相互交織共同推動了“官”字文化的發展,就象近些年的“官”場文學、“官”場愛情等等,凡是與“官”字沾邊的東西或冠以“官”場字樣,就容易流行,盡管這些東西往往是猜測的想象的,但因為滿足了人們獵奇的欲望而博得了人們的喜歡,盡管它隻是憑空地加劇了人們想象的負擔。
既如此,我們姑且稱這段講述為“官場煙酒印象”,倒不圖能夠時髦流行,隻為能夠揭開麵紗還它一個公正。
既然稱之為“官”場煙酒,官即公,公為公務,自然都是公費的,偶爾的私費也絕用不著那些能夠請到都非常困難的主陪主客們去自掏腰包,定會有人忙不迭地甘願為之結賬。況且這裏麵涉及到一個公務界定的問題,現代社會日益複雜的信息交流與傳遞把“官”的活動的內涵與外延都擴大到了極致,當真難以嚴格地按照傳統意義的“公”與“私”區分開來。
譬如煙,原不過是“官”個人的嗜好,但若是放到辦公桌上轉移到來訪者的嘴裏消耗還能稱得上“私”嗎?既允許接待,自然便不能算是“私”。漸漸地,接待不僅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而且呈現出無原則追求檔次的趨勢,因為這種檔次正日益成為為人為官標準的體現。
在這裏,我們且不去關注其合理合法性以及紀檢部門是否再三重申關於接待的紀律這些過於嚴肅過於沉重的話題,不妨繼續關注下麵的講述。
其二,千姿百態的抽煙姿勢
研究問題通常的方法是通過深入調查了解掌握足夠的事物表象信息去發現無限地接近事物原貌的本質,既然“官”場是個非禮勿視勿聽勿知勿說的場所,我們不妨通過了解其肢體語言來探知其本來麵目。
這種地方往往肢體語言最為豐富,而且流行最快,就象當初我們縣剛開始興真皮公文包時一樣,一夜之間幾乎所有的自覺還有些身份的“官”公開場合全部在腋下夾起了真皮公文包,而且皮質花色絕對跟********在人代會會場提著的那個一模一樣,看不出有絲毫的差別。
對於作為“官”場最為重要的肢體語言之一的香煙,我曾專門作過長期的觀察和研究。關於“煙”的其他方麵,因大家在故事中多有精彩描述便不再贅述,另有諸多抽煙的姿勢頗覺有趣,不妨講出來與大家共享。
所謂姿勢,即是身體所呈現的樣子。人一生總會有許多姿勢,官場亦如此,其中的那些在不經意間自然流露的姿勢,常常是由人的習慣所決定又反映著人的習慣、性格、自信心以及對現狀的渴望或滿意程度,必然要經曆隨著這些因素變化而潛移默化的痛苦的變化和選擇過程,最終形成反映著人最新心態的相對固定的姿勢。
我所要講述的就是這些反映著人最新心態的相對固定的姿勢,根據抽煙的全部過程,抽煙的姿勢大致可以分為五個步驟加以考察。
第一步是取煙的過程,這個過程大致有“掏”“摸”“夾”三種姿勢。“掏”多少帶點兒陽剛之氣,常常把取出來的煙盒整個攥於手心讓人無法看清煙的牌子,取煙的過程也較為隨意,取過之後常隨意地將煙盒置於隨手可以拿到的地方以便於再次享用或同樣隨意地裝回兜內;“摸”較“掏”謹慎,取煙的過程小心翼翼,而且經常有一些整理煙盒的不經意的小動作,有的甚至會默數煙盒裏所剩煙的支數,之後才會重新撫平煙盒,小心翼翼將煙盒放回兜內並伴有輕撫衣兜的細微動作才能安心;“夾”最為小心,根本不需要把煙盒取出,而是直接把手伸進兜內用拇食兩指從煙盒裏將煙卷捏出來。
仔細回味這三種姿勢,“掏”煙的人往往粗爽豪放,辦事不拘泥於細節,常常讓人有種宜於做大事的盛氣淩人的感覺,多為誌得意滿或雖已落魄卻曾主政一方之人;“摸”煙的人往往謙虛謹慎,善於發現並把握細節,多為後勤主管或有較長時間秘書經曆的人;“夾”煙的人則常常自尊心過盛,喜歡對比,不滿於現狀卻又無可奈何甚至不知向何方努力,自卑感較重,多為竭盡全力努力過卻仍一事無成或曾經輝煌過場麵過如今已經落魄的人。
其次便是“點煙”的過程,大致也有三種姿勢值得關注:一種是,把煙放到嘴裏片刻也不等地即去點煙,從不去計較點煙的過程或者引火的工具。這種人通常是煙癮大以吸煙為樂的人,屬於急性子的那種,不喜歡拖拖拉拉拖泥帶水,往往幹脆果斷。
第二種是,點煙的過程顯得甚是隨意,實質上卻極為講究,常常關注點煙的禮節和引火工具的檔次,喜歡使用做工精致的打火機,吸煙的時候怡然自得卻在極力觀察周遭的反應。這種人凡事追求風度,講麵子,卻常常肚內草莽。
第三種則是點煙的過程似乎於己無關,心不在焉,經常三兩次引火才能最終把煙點燃,這種人多長於思考,善謀布局,一旦話匣打開,非常健談,而且思路條理清晰,多有長年從事管理工作的經驗。
第三是“吸煙”的過程,也就是享用煙草的過程,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將煙吸入口中即吞入肚內經過幾個盤旋才自口鼻排出,一類是將煙吸入口中不經過肚內吸收的過程或隻有少量吸入肚內便即排出,排出的過程也有講究,或隨吸隨吐或化為一道道煙圈吐出。前者是一個充分享用煙草香味的過程,屬於真正的吸煙者;後者追求的往往是吸煙的外在感覺,實質上是在糟蹋煙草,這種吸煙者或內心正經曆大喜大悲又不便於表現出來或實是無聊之極,正是決定接近或暫離他的絕佳機會。
與之相對應的便是第四個過程,即是吸煙過程中的持煙姿勢,通常有兩種:一是自始至終含於口中或粘於嘴角,偶爾用手接住彈掉煙灰後,繼續含於口中;這種人一般具有簡單明了喜歡單刀直入的性格。一是吸一口便即用手接住;這種人做事往往不喜歡跳躍過大,喜歡按部就班,做事講條理有層次,於規矩中求得成功。
用手接煙的姿勢又有三類:一是用右手接住,置於食指與中指之間。這類人多屬於講演欲極強的人,講演過程突然被人打斷常有憤怒或煩躁不安的表現,常常會急於尋找機會把話講完。
二是左手接住。這類人多對自己的字或文采自負,喜歡經常塗抹幾筆或具有長時間寫材料的經曆。如果能夠耐心地觀察,便不難發現其左手中指與食指必呈煙黃色。與這類人交往,不妨多談一點兒文字材料方麵的東西,但切不可太過深奧,既要滿足了他的自信,又不可讓其陷入被動應付的局麵。因為“官”的字可能值錢,但因其缺乏必要的想象,藝術性實有不敢恭維的一麵,如涉獵太深,常會弄巧成拙。
三是用左手拇指與食指指尖緊緊捏住煙嘴,吸起來較凶,仿佛與誰有仇似的。這種人多性格直爽暴戾,因為直爽的性格或其他什麽原因遭受過挫折,非常不滿於現狀,經常有需要發泄的情緒。
第五是吸煙的速度及與之相關的方麵。千萬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凡是吸煙速度快的人必定內心堅定,經常會有較高的追逐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不善與人爭論,喜歡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快感,不達目標誓不罷休。這類人往往三五口就能把一根煙消滅掉,因此少去彈煙灰,煙蒂常常被隨手扔掉,從不去著意該不該扔的問題。癮也奇大,一根吸掉立馬便會接上二根、三根,而且經常不需再用火去點,而是用正燃著的煙蒂去引燃。
另一類則雖有煙癮但追求享受,凡事總喜歡慢慢回味,非常注重吸煙的過程。吸煙前常事先備好煙缸,吸一口便去彈一下煙灰,唯恐有一絲沾染或不妥,待細嚼慢咽之後,必定會把煙蒂放進煙缸,而且要用手死死摁住,確認煙蒂熄滅後才會拍去手上的煙塵,慢慢挪走煙缸。這類人做事循規蹈矩,不敢稍有突破,缺少創新精神又好麵子,經常屬於莊重嚴肅的那種,不宜玩笑過火。
第三類最為隨意,煙點燃後便不再過多地去關注,偶爾記起就吸兩口,更多的時候則任其自燃,隻顧忙手中的活計。這類人往往盡管表麵莊重嚴肅,但為人隨和,不喜歡太多的條條框框限製,注重心機但絕不濫用,與之相處不必太過拘泥苛求,隻要不太過張揚極大地違反規矩就可求得他的諒解。
其三,獨特而又豐富的酒文化
除了參與者具有更加善於隱藏自己的嫻熟技巧彼此間雖心知肚明對方意圖卻又常常出於提防目的而產生頗多猜測之外,“官”場的酒與普通的酒之間再也沒有什麽根本性的區別,大致都需要經過一個因目的而啟動、精心設計、盡歡而散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都可以分成正式和非正式兩種形式。
對於普通的酒,諸如鄉丁所列舉的一十三種有明確理由的酒在我們那個地方通常是正式的,稱為“宴”;其他的則為非正式的,稱為“局”。“官”酒則無“局”一說,一體稱為“宴”。
“宴”按重要程度有大小之分,譬如舉行盛大午宴晚宴等;按關係親疏有公宴、私宴之分,譬如設家(私)宴款待等;按照其中是否存有工作關係則又有工作宴和非工作宴之分。等等諸如此類的繁多宴會充斥著官人的生活,經常有需要“趕宴”的問題發生,尤其是“晚宴”,有的“趕宴”次數甚至要達到五六個之多。
這種“趕宴”雖苦不堪言,但往往事關麵子,或者說就是自身官位價值的具體體現。因此,不少官人竟然對這種苦不堪言的“趕宴”生活上了癮,一旦某一天少了三五個“趕宴”便會有失落感,嚴重者甚至能達到夜不能寐的程度。
及至自己過上了“趕宴”的生活,我才真正體會到了其中的樂趣:“趕宴”不僅填充了由一成不變的平靜而引發的內心空虛,更重要的不在於“趕宴”的形式,而在於自己的價值能否得到更明白的闡述和以宴會為組織形式的宴會之外的實質內容。應該說,凡是我所能接觸到的層次都很看重宴會的作用。
所謂宴會,並非完全象有些人想象的“美味佳肴+名煙名酒+美女”的那種模式,盡管典型的宴會常常以這種傳統的模式為主,但也要充分考慮官人的喜好,當然也不會缺少那種清湯淡水邊吃邊聊盡管冷清但更隨意更親切更莊重肅穆的場合,宴會之外的內容往往便體現在這種場合。
所謂“趕宴”,即是官人在一個時段內同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推辭不掉必須出席的宴會,不同於普通煙酒當中的那種別人在去赴宴途中偶爾碰到的雖沒有將其列入計劃但突然記起有必要邀請或者不邀請便與禮節不合必須禮節性地甚至假意殷切邀請而去參加的習慣上稱之為“湊桌”“捎酒”或“湊局”的形式。
官人最忌諱這種流行於市井之中的“捎酒”,往往認作是有損身份的最沒講究最不上檔次的下流做法,隻有事先或者幾個工作日之前便已預約或者多次預約的那種才能真正形成“趕宴”的過程。
關於“趕宴”,因“趕宴”者的身份不同又有不少講究:一類是以主陪身份“趕宴”的,“趕宴”者多為入宴者中的首腦,“趕宴”者不到,宴會絕對不能宣布開始;另一類雖不是以主陪身份“趕宴”,但宴會必要等到“趕宴”者到來才能開始,這類人或許雖不是首腦,但必是因德高望重或居於重要位置而被推到主次客位置者;第三類較一二類略次之,往往以普通客人身份出現,待其趕到時,宴會通常已經開始。由於官人的特殊身份,人們對他們嘴裏常說的“忙死了”常常能心領神會。
因此,對於他們的“趕宴”往往便不能象對待普通酒場中的“趕場”者那樣隨意地表現出憤怒和不滿,“趕”字畢竟是對人大不敬的一種方式,官人就不同,他們容易獲得與宴者的諒解,因為任何人都不能去斷人的前程,那可是一件於人容易產生刻骨銘心的仇恨於己則往往斷子絕孫的壞事情。
三類“趕宴”的唯一不同,便是一類“趕宴”者不需要罰酒,二三類“趕宴”者都需要罰酒。在“罰”字上又有分別,二類“趕宴”者常常大度地自領罰酒三杯,其他入宴者則必要陪酒三杯;三類“趕宴”者必定要大家群起而攻之才能認領罰酒三杯,其他入宴者則不必非要陪三杯,即使“趕宴”者再三要求,也隻有自認地位略卑或自覺交情匪淺且自恃酒量者才肯陪,數量上並沒有嚴格的限製,往往是少於三杯的任意數量,其他人則隻要報以叫好聲或佯作熱烈的掌聲也算是能夠交待過去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