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農村小老頭劉惠民說,關於煙和酒的人和事,前麵的講述中多有涉及,但要當真說煙酒的講究,必要再次提及我父親。
確如我娘所說,我父親除了活得窩囊之外,再也沒有任何與眾不同的地方。這或許應該怪罪於他不幸的身世,不幸完全因為他於一個錯誤的年代出生於一個錯誤的家庭。
說起他的家庭,怎麽也應該算個幹部家庭吧,他爹的親侄子也就是他的堂哥便是前麵講述中提及的大隊長,他爹便是大隊長的三叔,也就是因偷豆子被“遊街”那位。
他爹之所以要偷豆子,理所當然是因為他的降生,高興之餘難免要顧及他的娘親,他娘原本就是個病秧子,生了他之後,身子更象窗戶紙一樣單薄,誠如接生婆所說,如不能及時補養的話,恐怕無法熬過這一關。
偏偏當時村裏正鬧饑荒,不少家庭的成年人都因長期營養不良害了水腫病,家無長物又無處可借,他爹便想到了“偷”。
綜合各種因素判斷,我敢斷定,以我父親他爹也就是我爺爺那種柔弱的性格要去占這種原不該占的集體的微乎其微的便宜,必定也是幾經輾轉才最終下了最大的決心。
據曾經曆過此事的人說,當查到我爺爺家時,家徒四壁的貧困讓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任誰都不會相信眼前的事實,有感於同樣家徒四壁的貧困,曾幾次萌生過放過他的念頭而差一點兒便要放過他,很顯然是我爺爺因長期安分守己而變得不懂得變通所表現出來的其實並非如此的傲慢和倔強的表情激怒了他們。當然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讓一向自視甚高的他的大侄子難堪。
性格柔弱的人往往認死理兒,容易較真兒,具有不懂得變通的盲目的極端的自尊。當初,我爺爺並沒有做太多地分辨,隻說了一句“偷也偷了,抓便抓了,還能怎樣?”便被不由分說地抓去遊街了,他盡力地低著頭,臉漲得紫紅紫紅的,卻愣是不肯說一句人們事先教他的“我是賊”的話。因此,身後不停地有人踢他的屁股,斥責他。他兩腿打顫,雖頑固地堅持著,走路卻難免有些蹣跚。街遊到一半時,他一個趔趄便暈倒了。
是眼淚,女人的眼淚救了他,當他醒來時,早已被手忙腳亂地抬回到家裏的炕上,女人正淚眼婆娑地焦急而又心慌意亂地盯著他。
這畢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兒,在他們看來,無異於天崩地裂。他羞澀地歎了一口氣,便反過來勸女人,女人正在月子裏,按照老古語的說法,女人在月子裏是不能夠哭的,哭多了容易害眼病。經不住他再三勸解和美妙憧憬的誘惑,女人總算破涕為笑,終於安心地睡了過去。
女人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的愛兒正坐在水上兩手不停地拍著水衝著她笑,嘴裏似乎還在哼著兒歌一樣的東西,但到底是什麽卻是那樣的不真切。她驟然間擔心起來,擔心愛兒會自水上沉下去,正擔心著,愛兒果然在慢慢地往水裏沉下去。她恐懼地高喊了一聲,醒了,見愛兒正在她身邊睡得香甜,那張兩個小腮上分別長著一個極深的小酒窩怎麽看怎麽逗人喜歡的小臉上正露著笑,顯然這小家夥也在做夢,夢裏正想著什麽有趣的事兒。
翻過身再去看我爺爺,他睡覺總不象他為人那樣老實,喜歡把胳膊腿壓倒她身上,手摸著她的奶,鼾打得震天響。自己就是相中了他的老實才嫁給他的,老實人可靠不花心,這可是當時最流行的說法。可是,一入了洞房,他便兩眼迷瞪瞪地緊盯著她的肥胸,嘴裏流著涎,餓狼撲食似地,仿佛要把她吃掉。老實人,色鬼!餓鬼!連她剛生了兒子,他也沒忘了沒人的時候不時地要去摸一把她的奶,夜裏甚至會用胡子拉碴的嘴去吸兩口。
她這樣想著,心裏無疑被一股強烈的幸福感充盈著,怎麽也無想到他會去做這樣的事兒。他是為了她!她這樣判斷著便感到了滿足,他無疑是懦弱的,從不與人爭執是非,總是人說是便是人說非便非,幸賴有個做大隊長的侄子,少有別人去理會他,隻是侄媳婦指著他鼻子破口大罵的凶相實在讓人氣不過,而他卻賊一樣逃回家反鎖了門,唯恐她當真敢衝進來似的,任憑她在外麵叫罵,直到鄰居們把騷婆娘勸走。老實人,窩囊,居然做下了這等事?!
她伸手去摸今晚出奇安靜的他,驀然一驚,手腳冰涼,死人一樣地手腳冰涼。她借著窗外透進來的月光,摸索著,僥幸地把手指伸到他的鼻端,卻沒有僥幸,分明已沒有了呼吸。
死了?!恐懼蛇一樣爬進了她的心裏。奇怪的是,這一次她破例沒有大喊大叫,隻是嘴裏不停地嘮叨著“死了”這個詞,而且下意識地去點了煤油燈。
為了省油,他們很少在夜裏點燈,由於長期習慣了這種黑夜裏的生活,她發覺一旦點了燈,他就會不自然地抖個不停,連做那活也會喪失了激情。這是她最近頗為自得的發現,真是個奇怪的現象。
她當真點了燈,便當真給她帶來了厄運。他死了,千真萬確地死了。死了好,還是死了好。她突然冒上了這樣一個可怕的念頭,但她並沒有感到可怕,冷靜地去院裏解了永遠綁在獨輪車上的繩子,那晚有風,月光映得院子裏影影綽綽的,而且由於靜,她甚至能夠聽得到自己沉悶的呼吸。她把係了一個圈套到了自己的脖子上,隻喊了一句“等等我”,便把自己吊在了自家因時間而變得黑乎乎的門框上。
我們盡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想象她當時的心境和她在毫不猶豫地蹬開椅子之後的心情,難道她當真就那麽無所畏懼而沒有一絲悔意懼意嗎?倘若我爺爺當時突然間又活轉過來,會是怎樣的一個結局呢?反正她就這樣死了,我父親出生尚沒滿月便已成了孤兒。
幸虧當時是個“吃大鍋飯”的年代,隻要報了戶口就有一份口糧,我那位“刀子嘴豆腐心”的大娘經不住我那位做大隊長的叔伯大爺的苦苦哀求再三斟酌便收養了我父親。
恍若彈指一揮間,我父親已到了十七八歲的年齡。他秉承了我爺爺所有的懦弱,而且更加寡言少語更加不喜與人交往。或許正是由於性格上的原因,我大娘便堅持讓我父親讀完初中,希望他能有所長進,我父親卻不僅沒有長進,反而經常受到同齡男孩子的欺辱。
我父親的表現無疑要讓我大娘失望,她是一個護犢子的婆娘,為此沒少跟人家吵架。“欺侮孤兒斷子絕孫”,是這位文化程度不高的女人能夠一個下午都象唱歌一樣叫罵出來的最常見的一句。
我父親當時最大的心願便是去當兵,這也是我大娘迫不得以退而求其次的一個選擇。正當他為自己體檢的所有指標全部合格而充滿憧憬時,他被退了回來,原因便是我爺爺的死,我爺爺的死被定性為畏罪自殺,當時最講究根紅苗正。當然,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大爺正受到村支書的排擠。
關於老支書這個人,在前麵的講述中已有提及。對我大爺,誠如他自己所宣揚的那樣,雞蛋裏挑骨頭還不是容易的事?他說他最善於一招製敵。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我父親的懦弱,並因此而最終造就了他的性格。從此,我父親除了幹活,便是睡覺,跟我大爺大娘也難得說上一兩句話,最後竟連原本就少叫的“哥”“嫂”也省略了,漸漸地被一些“是”“啊”之類的語氣詞所代替。
他幹活從不偷懶,專撿重活累活髒活幹,因此掙的工分是全大隊最高的,家裏分到的錢糧自然也是全大隊最多的。村裏人便傳言,我大爺我大娘收養了個活財神,甚至連我父親無爹無娘受虐待的話也有。至於這些,因我父親麵無表情,沒人能看出他心裏在想些什麽。
時間長了,我大娘便擔心我父親害了病,四處為其求醫,都遭到了我父親無聲地拒絕。偶爾的一次發現,才最終讓我大娘放了心——原來這孩子性格如此——我大娘意外地聽到有一段時間我父親嘴裏總是在哼著無人能叫得出名的什麽歌。我大爺和我大娘自是大喜過望,之後便不再幹預他。
綜合上述因素看,我大娘未及我父親結婚便把他分家分到了我爺爺留下來的老屋裏,倒並非完全如村裏人所傳言的那樣嫌棄他。事實上,我大娘對我家的老屋進行了力所能及地整修,論氣派,比她自己住的房子還要大,而且我父親也隻是把生產隊分到的糧食全部運進了老屋,吃卻依舊賴在我大娘家裏,偶爾也在我大娘家裏睡,他在我大娘家裏的床位因此保留了好長時間。
一年後,我大爺和我大娘便在我父親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為他娶了一房媳婦兒,據說兩人隻見了一麵甚至連對方的名字也叫不出便匆匆結了婚。結了婚便算是大人了,我父親成了大人,我大爺和我大娘總算盡完了他們的義務。這在當時來說,也算不得什麽出格的事兒,因為我們那個地方最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有人家無一例外都這樣做。
所謂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雙方父母事先為子女定好婚事,再央媒人前去說合,正所謂中間無人事不成;另一種是先去求媒人,由媒人牽針引線,隻要說動雙方父母同意,事便成了,正所謂父母之命,做兒女的是不能也不該有違的,是為孝道。
這種結親方式的核心便是父母之命,必不可少的則是媒人的作用,因此媒人在我們那個地方是個頗受歡迎而且有油水的營生,除了專業的媒人之外,不少自覺具備了能說會道這一媒婆基本素質的婆娘也常躍躍欲試,即所謂積陰德,說是一生不說三合媒,到了陰間遇到的盡是陽間的尷尬事兒。
另一個講究,便是說媒的必須是成了婚的男女,大概未成婚的男女不屑做這些事兒,父母也絕不會允許子女去做這些事兒,好象還有如果這樣做便會不利於自己婚姻的說法。
這主要是由這種“撞大運”的結親方式所決定的,撞對了便叫做月佬牽線,和諧美滿;撞錯了也不能有怨言,隻能怪命,命中沒有莫強求,強求也求不來,隻好湊合,又叫“湊合”婚姻,稱為月佬強牽線,既是月佬的意思,湊合也得湊合。
現實生活中,總是這種“湊合”的婚姻多於和諧美滿的,而且“湊合”也得湊合出個和諧美滿的樣子,即所謂的有素質,沒有人願去做與之相反的大逆不道的逆子逆婦。
在這裏,我們不妨再關注一下這種結親方式的經典做法:由能把死人說活的媒婆左右說合,雙方及雙方的父母通常最終於某一個集日象征性地見一麵,除非有太大的差距,事便成了。
曾有過這種見麵又稱之為“看人”經曆的人曾這樣描述過當時的感覺:難道我就要跟眼前這個陌生的人過一生嗎?至於他(她)是高是矮是俊是醜,因為太羞澀,我沒敢仔細看,偷偷地瞄過幾眼,回到家裏再去想早已不記得了。既然大家都說好,那便好吧,反正大家都是這樣做的。
我父親的這一次婚姻便屬於第一種方式,而且算是幸運的,對方是本公社跟我大爺同時的一位大隊長的女兒。這位大隊長跟我大爺素來交好,早有親上加親的念頭,一次偶爾的閑談便即定下了親事,原意是許配給我大爺的親生兒子,但我大爺抱定了“長不婚次不得婚”的祖訓,要嫁就必須嫁給自己的堂弟,而且沒有絲毫通融回旋的餘地,對方抹不下麵子,隻好轉而把閨女嫁給比自己閨女大三歲的同事的堂弟,也就是我父親。
或許是為了給自己和女兒一個交待,這位大隊長便根據“女大三抱金磚”的俗語杜撰了一句“男大三拾金娃”,以此來證明自己嫁女的決心——兩位如此誌趣相投的人,如果不能夠親上加親,豈非了不得的憾事?
我父親因此撿了個便宜,卻惹得我大爺的那位獨生子十二萬分地不樂意。原因是這位隊長的女兒確貌美如花,如果不考慮沒有上過學的因素,雖不能說萬裏挑一,百裏卻絕對挑不出這般好人材,與我父親甚是不般配。
據村裏人說,除了學曆之外,我父親無論哪個方麵都比不過我這位從未謀麵的實際上整整差了一代人的大哥。
大哥自小就討厭學習,連同經常逃學的四年總共讀了五年書便死活不肯再讀,我大爺和我大娘實在無法隻好依他。盡管如此,大哥頭腦卻甚是靈活,不少譬如機械電之類的學問常常能夠無師自通,家裏的地裏的種種活計無一不拿手無一不精通,雖不喜重活,卻樂於幫左鄰右舍搗鼓一些小而靈巧不易搞懂的活計,加之嘴又甜,即使遇了煩心事,見了人也總要笑嘻嘻地先笑起來之後才甜甜地叫一聲大爺嫂子二嬸子之類該叫的稱呼,所以大家都喜歡他。
雖然他明顯地好逸惡勞,而且還沾染了不少諸如抽煙喝酒之類在當時看來仍算是惡習的毛病,但大家因為喜歡他,便把這些惡習當作吹捧鼓動他的借口,甚至在故意加劇他的這些毛病,盡管他經常因一些煩心事衝我大爺和我大娘大嚷大喊,事後又會象貓兒一樣溫順,口頭上表現出無盡的悔意,內心也當真惶恐無比,類似的錯誤卻總要重複不斷地犯。這並不等於他對我大爺和我大娘沒有了怕懼,父母對他的管束是嚴厲的,隻要稍有過錯,我大爺輕者拳腳相加,重則甚至要吊起來打。
乖巧的人往往懂得變通,善掩飾,即使存在許許多多的毛病,他仍然會被村裏人大度卻偏執地誇成“最懂事,知道孝順的孩子”。客觀地講,我哥在本質上也是善良的,對於我大爺和我大娘在婚姻上對我父親的明顯偏向,心裏不樂意歸不樂意,還是順從地接受了現實,隻是煙酒更加沒有節製了,莫名其妙地火也大了,連他最樂意去做的左鄰右舍低眉順眼地求助也被一概毫無禮貌地推掉了,常弄得人家心裏不樂意,人們便心裏恨恨地詛咒著,嘴裏卻不由自主地驚呼著:奇怪,這小子咋象變了個樣?
與之相反,我父親的婚姻卻出乎意料地順利,即使我父親那種與世無爭的性格,也難免會經常湧上輕飄飄的感覺。說來奇怪,通常的人遇上高興的事通常會變得張揚,而我父親卻恰恰相反,生活上的順利反而讓我父親把我剛才所講過的那些特點更加明顯的暴露出來,有時候甚至三天不說一句話,隻呆愣愣地笑,總讓人擔心是患了什麽病。
2
一年後,隨著我的降生,形勢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一方麵,那位曾經給了生命應該叫做娘的女人出落得更加豔麗了,據村裏人後來說,女人舉手投足間都透著媚人的妖氣;另一方麵,除了有力氣專愛挑重活髒活累活幹之外別無所長的我父親愈發癡了,話也更少了,幾乎斷絕了跟所有人的交往,或早出晚歸拚命地掙工分或總是瞅著女人和我不停地笑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內容。再一個,便是我大哥逐步改變了對我父親如臨仇敵似的態度,到我家的次數漸漸多了起來,也可以說頻起來,他幾乎包攬了我家所有的精巧活兒。
可以說,我父親對於這位自小一起光著屁股長大的侄子沒有絲毫的戒心,與侄子和好如初畢竟是件高興的事,更何況讓他東一聲西一聲仿佛來自天界的親熱的“叔、嬸”叫得甚為舒暢。不過,原就笨手笨腳的我父親原就樂得清閑,便任由他去折騰,隻是對他非肉即酒的生活采取了極為冷漠的態度。
在我父親看來,生活的唯一原則便是多掙工分多攢錢,象我哥這種生活無疑是奢侈的,典型的敗家子行為。對我哥總是故意誇張地反駁,他也是有充分理由的,盡管他的話少之又少,語氣卻頗重:廢話,不掙工分不攢錢,孩子上學蓋新房的錢從哪裏出?萬一遇上了病災,又咋去應付?
在當時,憑力氣還是能夠賺錢的,盡管這些錢不多,但畢竟還是掙了,而且也能夠看出哪怕隻有極微小的差距。掙錢卻不管錢,全部交由婆娘打理是我大爺家的一個傳統,同樣也是我父親毫無保留地完全繼承下來的一個生活原則。盡管我娘曾多次地勸過我父親,但我父親還是把錢全部交到了我娘手裏,所有進出一概不經過自己的手。經濟上不獨立,往往政治上就沒有地位。這是我父親的真實寫照,他正是憑著這種精神和毅力供我讀完了自小學至大學的所有課程。
生活上的某些變化,多來自於事後的反思和講述者不自覺的總結,主人翁往往並不能真切而又明確地感受到,但靈感或者人們常說的第六感覺應該能夠預測到點兒什麽。所以說,我父親對於上述變化渾然不覺或者說已明確地感受到了的提法是毫無根據也毫無理由的。
那天午後,我父親分明有些不祥的卻又無法說清的感覺,他的左右眼皮在輪番不停地跳著,當時村裏人都堅信“眼跳主事”這一帶有迷信意味的說法,我父親自不能例外,便難免有些小心翼翼。
其實,我父親有著跟常人相同的感覺和心理,隻不過他更不善於表達或更善於掩飾而已。我猜想,他必定在心裏不停地勸自己:小心,小心,小心!因此,他對於侄子兩杯小酒下肚邊幫他整著家裏已斷了兩日電的電源開關邊漫無邊際地吹噓甚為反感,逃避似地隻出去溜了一小會兒便又折了回來。
或許由於文化積澱的原因,他有著跟城裏人一樣的習慣,吃了飯總喜歡一個人默不作聲地到田野裏沿著田間小路蹓蹓,沒有人知道他在想什麽,或許他隻是為了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蹓得時間卻很長,難道他當真便不具備文人自傷的情懷嗎?
且說待他折回來,門已鎖了。他感到奇怪,自己分明沒有鎖門,便掏出鑰匙去開,打不開,鎖是沒壞,必定是內鎖,他似乎意識到了什麽,便翻過我家的矮牆而入。剛到天井中央,他便聽到了一種他絕對沒有想到的也絕對不應該聽到的隻有他跟我娘之間才該發出的聲音。
他快步衝上去,用腳踹開了原就不夠牢固的家門:女人和我大哥正慌亂地提著褲子,見他毫無表情地近來,女人故作鎮靜地埋怨我大哥不該,我大哥則慌亂地提著褲子,臉紅得象紫茄子,一聲不吭,隻穿了一隻鞋便從他的身邊奪路而逃。
奇恥大辱!我父親並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憤怒和不冷靜,他隻呆了一會兒,便躺倒了我家東間生滿了地瓜芽的亂糟糟的炕上,不說不動不吃,兩眼直愣愣地瞅著屋頂,粗重地喘著氣,任憑女人千般萬般地懺悔和推脫責任,還是與她分居了。
當天,我那位大哥便失蹤了,再也沒有回來,直到我大爺和我大娘因獨子的突然失蹤而相繼過世,我父親獨立承擔了撫養我和贍養兩位老人的義務。第二天,苦苦哀求了我父親一宿沒能得到明確表態的女人也離奇地失蹤了,現實生活中便隻剩下了我父親和我。
村裏人曾大膽地斷言,兩個人不應該叫做“失蹤”,準確的提法是“結夥出走”,有人說是闖了關東,有人說是去了南方。但我更多相信是闖了關東,因為當時的關東有豐厚的土地,隻要肯吃苦,就能吃飽飯,村裏當年有不少闖關東的例子。
我大哥的出走主要是懼怕我大爺的威嚴,畢竟是件有損祖宗顏麵的大事兒,他當晚便沒敢回家,因為他相信我父親必定會告訴我大爺和我大娘,實際上,我父親誰也沒告訴,直至兩位老人離世也不知道自己的獨子竟然做出了如此一件不光彩的事兒。
女人的出走,自然是因為我大哥,如果慮及我的原因,她必定是下了極大的決心,因為她把我姥爺陪嫁給她的家裏五代相傳的玉鐲留在了我的枕下。
及至我長成後,曾多次向我父親表達過外出尋她的意思,盡管都被我父親嚴辭拒絕了,但我還是為此花費了巨大的金錢和精力。
終於有一天,我探聽到南方某城有一對夫婦與我所列舉的條件完全相符,便匆匆趕過去做了核實:兩位老人有三男兩女,從關東某城搬來,正經營著一家中等規模的酒樓,男的蒼老如鍾,女的卻看似不過四十多歲的光景,其模樣和氣質遠非我家裏的老娘所能比。
說是不忍心打擾她們的生活,其實我也是抱了私心的,便沒有認她。——既然有了如此好的歸宿,還是不要打擾她吧。每當有股衝動湧起的時候,我每每這樣勸著自己,但我還是不由自主地囑我當地的朋友多照顧她的生意。
朋友問,有什麽關係嗎?
我不置可否。
朋友便不懷好意地陰險地笑著,誤以為我看中了她的大閨女,因為她的大閨女跟她一樣是個美人坯子。
我嚴正地警告朋友,不可有非分之想。
朋友見我一臉莊重,便收斂笑容,連說,豈敢,豈敢。
莫名其妙地,我借故到朋友那裏去的次數便多了,朋友當然歡迎,吃飯自是都到她的酒樓,而且已把她的酒樓作為自己的定點就餐點。朋友的生意很大,一年的餐費不下於幾十萬,她酒樓的生意自是更加紅火了,看得出來必是又經曆了一番精裝修。
酒樓的菜實惠而又別具一格,雖以東北菜為主,但也有我們家鄉的菜,尤其是那道紅燒茄子,與我父親目前的手藝簡直如出一轍,淡而不膩,當真讓人百吃不煩。
去的多了便難免會碰到她,記得我第一次正麵遇到她,盡管我故作瀟灑且帶有些膩歪意味地喊她老板娘時,她正怔怔地盯著我不放,臉上陰晴不定,而我則被一股似曾相識的感覺強烈地衝擊著。
或許當真有心靈感應這種東西,那天,她撤換了朋友事先定好的服務員,改由她親自上飯上菜。朋友不明就裏,甚為奇怪,因為她從不親自上菜。
事後,聯想到我讓其照顧生意,朋友便拿我和她的關係膩歪我,朋友所說的關係當然是指時下正流行的男女關係。
我惱了,朋友便強辯說,她看你的眼神確怪怪的,連你吃飯喝酒的姿勢都端量的那樣仔細。
我豈能不知?她一改常態,邊上菜邊跟我搭訕,屢屢問及我的老家,我胡亂謅了一個地名,她不肯信,直到我衝朋友發了火才總算蒙混過去:你們這地方的服務員怎麽這樣?真是的,東問西問的。
朋友自是百般賠不是,並且衝她發了火,看著她一臉的尷尬相,我心裏頗覺過意不去,便又轉過來勸朋友,代價便是從不喝酒的我破例醉了,倒是件讓朋友感到高興的事兒。
我總勸自己不要再去,但還是禁不住要去,我當真不知道該不該與她相認,我實在再也無法承受這種折磨,便去想象她與我父親的婚姻:在跟我父親結合之前,她必定千遍萬遍地對比過我父親和我大哥,盡管她知道自己別無選擇,但她還是喜歡對比,企圖從中找出能夠說服自己的理由。
她果然成功了,最終我父親的軟弱與古怪終於被變成深沉而戰勝了我大哥的風流與倜儻。深沉是一種氣質,氣質是內在的,必須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基礎,並非一蹴而就的東西。有了如此充分的理由,女人轉而沾沾自喜起來。
然而,生活遠不如想象中的那樣美滿如意,漫無目標的想象常常因為誇張而把期望值定得過高,從而加劇了這種悲劇。
最典型的表現,便是婚後自認為生米已然煮成了熟飯,不再刻意地掩飾自己,所有的優缺點便會慢慢地一古腦地暴露給對方,加之彼此的新鮮感已過,兩眼緊緊地隻顧盯著彼此的缺點弱點,此時如果不能用包容來適時地調整自己,最容易引發危機,多數的危機常常便源於此時此刻。
尤其是象我父親我娘這種靠想象中的對比來維持的婚姻,原就虛弱,經不得風浪和摔打,稍有誘因立馬就能脫軌,更何況存有如此強烈鮮明的對比,當現實將想象無情地敲碎再也無法掩藏對比的本來麵目時,發生脫軌便成了意料中的事情。
這裏所說的對比不是簡單的對比,它是三角的,是一種選擇。應該說,我的出生加劇了這種對比的蛻變,使或許可以避免的脫軌原不該如此過早地發生了。算了,算了,還是不再囉嗦了。
我雖沒有領略過生母對子女的母愛,卻從自己對兒女的牽腸掛肚上感受到了父母對子女的牽掛,一個母親舍棄自己不滿周歲的兒子而去必定需要極大的勇氣。
細究我父親我娘的婚姻,百思不得其解,我記起了一位或許根本算不得哲人的哲人說過的一句話: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人,都有甘受虐待的欲望。根據這一理論,我做了如下假設:假如我父親能夠少沾染一點兒象我大哥那樣的惡習,結局必定不會如此。
再說我父親對我娘的事兒,反而要比我平靜得多,他絕少或者說從未主動地提及過,而且一慣如此。據村裏人說,即使在我娘離我們而去的那個時候,我父親也從未表現出任何異樣。我父親的這種必定被我父親固執且毫無爭辯地認作是一種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的英雄氣概的表現,卻成了村裏人公認他缺少陽剛之氣的一個最有力最直接的證據。
我們且不去做爭論,我父親也從不會與人去爭論什麽,隻要自覺已認清的東西,便會頑固地一直抱守著。令人無法想象的現實是,憑他是如何度過了兩年既當爹又當娘還要照顧多病哥嫂的時間。一直到我三周歲生日的那天,那位在血緣上我應該叫姥爺的早已離任的大隊長,或許出於“養不教,父之過”的愧疚,也或許另有什麽目的,又托人給我父親說了一門親,反正他是在按照小鎮上“親朋好友遇事生病必要探望,否則便要生分了”的規矩在探望了我大爺我大娘之後才做出的決定。
對方是我姥爺的一個遠房侄女,心高氣傲卻姿色平庸,怨不得自己福少命薄,是一個棄婦。她生性潑辣,好麵子,喜歡爭強好勝,婚後肚子卻總不爭氣地不見動靜,在煎熬中苦苦等了三年,才不得不去醫院,無生育能力!這對女人來說,畢竟算不得一項優秀的品質,心裏難免覺得有些虧欠才漸漸收斂了些。
盡管她對自己的威懾力有足夠的自信,豈料自己已失去了賴以發威的基礎,又經過了四處求醫問藥的三年,他終於於某晚飯後吞吞吐吐地提出了分手的意思。她募地怔住了,許久才從呆立狀態中清醒過來,原已十分疲憊的她兩眼緊緊地盯著因恐懼而漸漸畏縮著後退著的他,更加激發了自己的鬥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敏捷兩手抓住了他的衣領,聲嘶力竭地大喊一聲,已把他從家裏扔到了院裏,而後關上門,撲到炕上擁被而泣。
第二天天未亮,她便悄悄地走了,走時沒帶走任何東西。
在我們那個地方,由男方首先提出來的離婚當時叫做“休妻”,多是因為女人存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因此,被休掉的女人另找婆家是非常困難的,即使舊相好也絕不肯娶此等女人為妻,因為這樣需要麵對巨大的社會壓力,沒有非常的勇氣必無法承受。
在家庭方麵,男方堅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堅決要休;女方則堅持“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隻要是被休掉的女人,倘若回到娘家,便會被娘家人當成用欺騙手段賣出去被買主發現了缺陷硬生生給退回來的貨物一樣,尷尬而又恥辱。
所以說,不少被休掉的女人寧死也不肯回娘家,半數以上的走了絕路,餘下的她們選擇餘地也是極小的,即使再自認高貴的女人,似乎也隻有兩條路可走:或胡亂找一下流胚子嫁了了卻餘生,或孤獨淒冷一生。
應該說,這些悲劇的釀成便是因為這些沿襲了多年的規矩。這些規矩當然特指那些不成文的一旦形成便具有根深蒂固的頑固的特征的傳統和習慣,盡管它的改變通常是逐步的漸進的,但絕不可以忽視人們能夠正視自己意識的迅速覺醒,隻有變才永遠是真的。
到了我父親這一代,正是一個“人多力量大,追求子孫成群”的年代,有哪家沒有三兩個閨女?如果“休妻”毫無原則而且毫無節製,還要釀造多少人間悲劇?豈不亂了分寸?而且與成文的規矩明顯相左,正是因為成文規矩的倡導,加速了這些規矩的改變。改變歸改變,但規矩終究是規矩,雖已到了強弩之末,但由於慣性仍存有較大的市場。
盡管如此,那個後來成為我娘的女人並沒有選擇過去的老路,她寧肯以乞討為生。待家裏人終於把她找到時,她嗓子已壞了,原本輕柔脆的嗓音聽起來直讓人渾身冷嗖嗖的禁不住要冒雞皮疙瘩。
這時,男方因找到了治療不孕不育的妙藥,非要請她回去,她堅決不肯,嫁給了我父親。我父親在這樣的背景下與這樣的女人再婚,難保他的腦袋裏便不殘存著這些殘存的規矩,至少也會跟我娘當年那樣認真地對比一番。對比的結果,便是讓他更加相信“姻緣天注定”這句話——兩個人雖明知不可能再有自己的孩子,卻是一拍即合,竟然恩愛異常。
農村小老頭劉惠民說,關於煙和酒的人和事,前麵的講述中多有涉及,但要當真說煙酒的講究,必要再次提及我父親。
確如我娘所說,我父親除了活得窩囊之外,再也沒有任何與眾不同的地方。這或許應該怪罪於他不幸的身世,不幸完全因為他於一個錯誤的年代出生於一個錯誤的家庭。
說起他的家庭,怎麽也應該算個幹部家庭吧,他爹的親侄子也就是他的堂哥便是前麵講述中提及的大隊長,他爹便是大隊長的三叔,也就是因偷豆子被“遊街”那位。
他爹之所以要偷豆子,理所當然是因為他的降生,高興之餘難免要顧及他的娘親,他娘原本就是個病秧子,生了他之後,身子更象窗戶紙一樣單薄,誠如接生婆所說,如不能及時補養的話,恐怕無法熬過這一關。
偏偏當時村裏正鬧饑荒,不少家庭的成年人都因長期營養不良害了水腫病,家無長物又無處可借,他爹便想到了“偷”。
綜合各種因素判斷,我敢斷定,以我父親他爹也就是我爺爺那種柔弱的性格要去占這種原不該占的集體的微乎其微的便宜,必定也是幾經輾轉才最終下了最大的決心。
據曾經曆過此事的人說,當查到我爺爺家時,家徒四壁的貧困讓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任誰都不會相信眼前的事實,有感於同樣家徒四壁的貧困,曾幾次萌生過放過他的念頭而差一點兒便要放過他,很顯然是我爺爺因長期安分守己而變得不懂得變通所表現出來的其實並非如此的傲慢和倔強的表情激怒了他們。當然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讓一向自視甚高的他的大侄子難堪。
性格柔弱的人往往認死理兒,容易較真兒,具有不懂得變通的盲目的極端的自尊。當初,我爺爺並沒有做太多地分辨,隻說了一句“偷也偷了,抓便抓了,還能怎樣?”便被不由分說地抓去遊街了,他盡力地低著頭,臉漲得紫紅紫紅的,卻愣是不肯說一句人們事先教他的“我是賊”的話。因此,身後不停地有人踢他的屁股,斥責他。他兩腿打顫,雖頑固地堅持著,走路卻難免有些蹣跚。街遊到一半時,他一個趔趄便暈倒了。
是眼淚,女人的眼淚救了他,當他醒來時,早已被手忙腳亂地抬回到家裏的炕上,女人正淚眼婆娑地焦急而又心慌意亂地盯著他。
這畢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兒,在他們看來,無異於天崩地裂。他羞澀地歎了一口氣,便反過來勸女人,女人正在月子裏,按照老古語的說法,女人在月子裏是不能夠哭的,哭多了容易害眼病。經不住他再三勸解和美妙憧憬的誘惑,女人總算破涕為笑,終於安心地睡了過去。
女人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的愛兒正坐在水上兩手不停地拍著水衝著她笑,嘴裏似乎還在哼著兒歌一樣的東西,但到底是什麽卻是那樣的不真切。她驟然間擔心起來,擔心愛兒會自水上沉下去,正擔心著,愛兒果然在慢慢地往水裏沉下去。她恐懼地高喊了一聲,醒了,見愛兒正在她身邊睡得香甜,那張兩個小腮上分別長著一個極深的小酒窩怎麽看怎麽逗人喜歡的小臉上正露著笑,顯然這小家夥也在做夢,夢裏正想著什麽有趣的事兒。
翻過身再去看我爺爺,他睡覺總不象他為人那樣老實,喜歡把胳膊腿壓倒她身上,手摸著她的奶,鼾打得震天響。自己就是相中了他的老實才嫁給他的,老實人可靠不花心,這可是當時最流行的說法。可是,一入了洞房,他便兩眼迷瞪瞪地緊盯著她的肥胸,嘴裏流著涎,餓狼撲食似地,仿佛要把她吃掉。老實人,色鬼!餓鬼!連她剛生了兒子,他也沒忘了沒人的時候不時地要去摸一把她的奶,夜裏甚至會用胡子拉碴的嘴去吸兩口。
她這樣想著,心裏無疑被一股強烈的幸福感充盈著,怎麽也無想到他會去做這樣的事兒。他是為了她!她這樣判斷著便感到了滿足,他無疑是懦弱的,從不與人爭執是非,總是人說是便是人說非便非,幸賴有個做大隊長的侄子,少有別人去理會他,隻是侄媳婦指著他鼻子破口大罵的凶相實在讓人氣不過,而他卻賊一樣逃回家反鎖了門,唯恐她當真敢衝進來似的,任憑她在外麵叫罵,直到鄰居們把騷婆娘勸走。老實人,窩囊,居然做下了這等事?!
她伸手去摸今晚出奇安靜的他,驀然一驚,手腳冰涼,死人一樣地手腳冰涼。她借著窗外透進來的月光,摸索著,僥幸地把手指伸到他的鼻端,卻沒有僥幸,分明已沒有了呼吸。
死了?!恐懼蛇一樣爬進了她的心裏。奇怪的是,這一次她破例沒有大喊大叫,隻是嘴裏不停地嘮叨著“死了”這個詞,而且下意識地去點了煤油燈。
為了省油,他們很少在夜裏點燈,由於長期習慣了這種黑夜裏的生活,她發覺一旦點了燈,他就會不自然地抖個不停,連做那活也會喪失了激情。這是她最近頗為自得的發現,真是個奇怪的現象。
她當真點了燈,便當真給她帶來了厄運。他死了,千真萬確地死了。死了好,還是死了好。她突然冒上了這樣一個可怕的念頭,但她並沒有感到可怕,冷靜地去院裏解了永遠綁在獨輪車上的繩子,那晚有風,月光映得院子裏影影綽綽的,而且由於靜,她甚至能夠聽得到自己沉悶的呼吸。她把係了一個圈套到了自己的脖子上,隻喊了一句“等等我”,便把自己吊在了自家因時間而變得黑乎乎的門框上。
我們盡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想象她當時的心境和她在毫不猶豫地蹬開椅子之後的心情,難道她當真就那麽無所畏懼而沒有一絲悔意懼意嗎?倘若我爺爺當時突然間又活轉過來,會是怎樣的一個結局呢?反正她就這樣死了,我父親出生尚沒滿月便已成了孤兒。
幸虧當時是個“吃大鍋飯”的年代,隻要報了戶口就有一份口糧,我那位“刀子嘴豆腐心”的大娘經不住我那位做大隊長的叔伯大爺的苦苦哀求再三斟酌便收養了我父親。
恍若彈指一揮間,我父親已到了十七八歲的年齡。他秉承了我爺爺所有的懦弱,而且更加寡言少語更加不喜與人交往。或許正是由於性格上的原因,我大娘便堅持讓我父親讀完初中,希望他能有所長進,我父親卻不僅沒有長進,反而經常受到同齡男孩子的欺辱。
我父親的表現無疑要讓我大娘失望,她是一個護犢子的婆娘,為此沒少跟人家吵架。“欺侮孤兒斷子絕孫”,是這位文化程度不高的女人能夠一個下午都象唱歌一樣叫罵出來的最常見的一句。
我父親當時最大的心願便是去當兵,這也是我大娘迫不得以退而求其次的一個選擇。正當他為自己體檢的所有指標全部合格而充滿憧憬時,他被退了回來,原因便是我爺爺的死,我爺爺的死被定性為畏罪自殺,當時最講究根紅苗正。當然,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大爺正受到村支書的排擠。
關於老支書這個人,在前麵的講述中已有提及。對我大爺,誠如他自己所宣揚的那樣,雞蛋裏挑骨頭還不是容易的事?他說他最善於一招製敵。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我父親的懦弱,並因此而最終造就了他的性格。從此,我父親除了幹活,便是睡覺,跟我大爺大娘也難得說上一兩句話,最後竟連原本就少叫的“哥”“嫂”也省略了,漸漸地被一些“是”“啊”之類的語氣詞所代替。
他幹活從不偷懶,專撿重活累活髒活幹,因此掙的工分是全大隊最高的,家裏分到的錢糧自然也是全大隊最多的。村裏人便傳言,我大爺我大娘收養了個活財神,甚至連我父親無爹無娘受虐待的話也有。至於這些,因我父親麵無表情,沒人能看出他心裏在想些什麽。
時間長了,我大娘便擔心我父親害了病,四處為其求醫,都遭到了我父親無聲地拒絕。偶爾的一次發現,才最終讓我大娘放了心——原來這孩子性格如此——我大娘意外地聽到有一段時間我父親嘴裏總是在哼著無人能叫得出名的什麽歌。我大爺和我大娘自是大喜過望,之後便不再幹預他。
綜合上述因素看,我大娘未及我父親結婚便把他分家分到了我爺爺留下來的老屋裏,倒並非完全如村裏人所傳言的那樣嫌棄他。事實上,我大娘對我家的老屋進行了力所能及地整修,論氣派,比她自己住的房子還要大,而且我父親也隻是把生產隊分到的糧食全部運進了老屋,吃卻依舊賴在我大娘家裏,偶爾也在我大娘家裏睡,他在我大娘家裏的床位因此保留了好長時間。
一年後,我大爺和我大娘便在我父親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為他娶了一房媳婦兒,據說兩人隻見了一麵甚至連對方的名字也叫不出便匆匆結了婚。結了婚便算是大人了,我父親成了大人,我大爺和我大娘總算盡完了他們的義務。這在當時來說,也算不得什麽出格的事兒,因為我們那個地方最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有人家無一例外都這樣做。
所謂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雙方父母事先為子女定好婚事,再央媒人前去說合,正所謂中間無人事不成;另一種是先去求媒人,由媒人牽針引線,隻要說動雙方父母同意,事便成了,正所謂父母之命,做兒女的是不能也不該有違的,是為孝道。
這種結親方式的核心便是父母之命,必不可少的則是媒人的作用,因此媒人在我們那個地方是個頗受歡迎而且有油水的營生,除了專業的媒人之外,不少自覺具備了能說會道這一媒婆基本素質的婆娘也常躍躍欲試,即所謂積陰德,說是一生不說三合媒,到了陰間遇到的盡是陽間的尷尬事兒。
另一個講究,便是說媒的必須是成了婚的男女,大概未成婚的男女不屑做這些事兒,父母也絕不會允許子女去做這些事兒,好象還有如果這樣做便會不利於自己婚姻的說法。
這主要是由這種“撞大運”的結親方式所決定的,撞對了便叫做月佬牽線,和諧美滿;撞錯了也不能有怨言,隻能怪命,命中沒有莫強求,強求也求不來,隻好湊合,又叫“湊合”婚姻,稱為月佬強牽線,既是月佬的意思,湊合也得湊合。
現實生活中,總是這種“湊合”的婚姻多於和諧美滿的,而且“湊合”也得湊合出個和諧美滿的樣子,即所謂的有素質,沒有人願去做與之相反的大逆不道的逆子逆婦。
在這裏,我們不妨再關注一下這種結親方式的經典做法:由能把死人說活的媒婆左右說合,雙方及雙方的父母通常最終於某一個集日象征性地見一麵,除非有太大的差距,事便成了。
曾有過這種見麵又稱之為“看人”經曆的人曾這樣描述過當時的感覺:難道我就要跟眼前這個陌生的人過一生嗎?至於他(她)是高是矮是俊是醜,因為太羞澀,我沒敢仔細看,偷偷地瞄過幾眼,回到家裏再去想早已不記得了。既然大家都說好,那便好吧,反正大家都是這樣做的。
我父親的這一次婚姻便屬於第一種方式,而且算是幸運的,對方是本公社跟我大爺同時的一位大隊長的女兒。這位大隊長跟我大爺素來交好,早有親上加親的念頭,一次偶爾的閑談便即定下了親事,原意是許配給我大爺的親生兒子,但我大爺抱定了“長不婚次不得婚”的祖訓,要嫁就必須嫁給自己的堂弟,而且沒有絲毫通融回旋的餘地,對方抹不下麵子,隻好轉而把閨女嫁給比自己閨女大三歲的同事的堂弟,也就是我父親。
或許是為了給自己和女兒一個交待,這位大隊長便根據“女大三抱金磚”的俗語杜撰了一句“男大三拾金娃”,以此來證明自己嫁女的決心——兩位如此誌趣相投的人,如果不能夠親上加親,豈非了不得的憾事?
我父親因此撿了個便宜,卻惹得我大爺的那位獨生子十二萬分地不樂意。原因是這位隊長的女兒確貌美如花,如果不考慮沒有上過學的因素,雖不能說萬裏挑一,百裏卻絕對挑不出這般好人材,與我父親甚是不般配。
據村裏人說,除了學曆之外,我父親無論哪個方麵都比不過我這位從未謀麵的實際上整整差了一代人的大哥。
大哥自小就討厭學習,連同經常逃學的四年總共讀了五年書便死活不肯再讀,我大爺和我大娘實在無法隻好依他。盡管如此,大哥頭腦卻甚是靈活,不少譬如機械電之類的學問常常能夠無師自通,家裏的地裏的種種活計無一不拿手無一不精通,雖不喜重活,卻樂於幫左鄰右舍搗鼓一些小而靈巧不易搞懂的活計,加之嘴又甜,即使遇了煩心事,見了人也總要笑嘻嘻地先笑起來之後才甜甜地叫一聲大爺嫂子二嬸子之類該叫的稱呼,所以大家都喜歡他。
雖然他明顯地好逸惡勞,而且還沾染了不少諸如抽煙喝酒之類在當時看來仍算是惡習的毛病,但大家因為喜歡他,便把這些惡習當作吹捧鼓動他的借口,甚至在故意加劇他的這些毛病,盡管他經常因一些煩心事衝我大爺和我大娘大嚷大喊,事後又會象貓兒一樣溫順,口頭上表現出無盡的悔意,內心也當真惶恐無比,類似的錯誤卻總要重複不斷地犯。這並不等於他對我大爺和我大娘沒有了怕懼,父母對他的管束是嚴厲的,隻要稍有過錯,我大爺輕者拳腳相加,重則甚至要吊起來打。
乖巧的人往往懂得變通,善掩飾,即使存在許許多多的毛病,他仍然會被村裏人大度卻偏執地誇成“最懂事,知道孝順的孩子”。客觀地講,我哥在本質上也是善良的,對於我大爺和我大娘在婚姻上對我父親的明顯偏向,心裏不樂意歸不樂意,還是順從地接受了現實,隻是煙酒更加沒有節製了,莫名其妙地火也大了,連他最樂意去做的左鄰右舍低眉順眼地求助也被一概毫無禮貌地推掉了,常弄得人家心裏不樂意,人們便心裏恨恨地詛咒著,嘴裏卻不由自主地驚呼著:奇怪,這小子咋象變了個樣?
與之相反,我父親的婚姻卻出乎意料地順利,即使我父親那種與世無爭的性格,也難免會經常湧上輕飄飄的感覺。說來奇怪,通常的人遇上高興的事通常會變得張揚,而我父親卻恰恰相反,生活上的順利反而讓我父親把我剛才所講過的那些特點更加明顯的暴露出來,有時候甚至三天不說一句話,隻呆愣愣地笑,總讓人擔心是患了什麽病。
2
一年後,隨著我的降生,形勢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一方麵,那位曾經給了生命應該叫做娘的女人出落得更加豔麗了,據村裏人後來說,女人舉手投足間都透著媚人的妖氣;另一方麵,除了有力氣專愛挑重活髒活累活幹之外別無所長的我父親愈發癡了,話也更少了,幾乎斷絕了跟所有人的交往,或早出晚歸拚命地掙工分或總是瞅著女人和我不停地笑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內容。再一個,便是我大哥逐步改變了對我父親如臨仇敵似的態度,到我家的次數漸漸多了起來,也可以說頻起來,他幾乎包攬了我家所有的精巧活兒。
可以說,我父親對於這位自小一起光著屁股長大的侄子沒有絲毫的戒心,與侄子和好如初畢竟是件高興的事,更何況讓他東一聲西一聲仿佛來自天界的親熱的“叔、嬸”叫得甚為舒暢。不過,原就笨手笨腳的我父親原就樂得清閑,便任由他去折騰,隻是對他非肉即酒的生活采取了極為冷漠的態度。
在我父親看來,生活的唯一原則便是多掙工分多攢錢,象我哥這種生活無疑是奢侈的,典型的敗家子行為。對我哥總是故意誇張地反駁,他也是有充分理由的,盡管他的話少之又少,語氣卻頗重:廢話,不掙工分不攢錢,孩子上學蓋新房的錢從哪裏出?萬一遇上了病災,又咋去應付?
在當時,憑力氣還是能夠賺錢的,盡管這些錢不多,但畢竟還是掙了,而且也能夠看出哪怕隻有極微小的差距。掙錢卻不管錢,全部交由婆娘打理是我大爺家的一個傳統,同樣也是我父親毫無保留地完全繼承下來的一個生活原則。盡管我娘曾多次地勸過我父親,但我父親還是把錢全部交到了我娘手裏,所有進出一概不經過自己的手。經濟上不獨立,往往政治上就沒有地位。這是我父親的真實寫照,他正是憑著這種精神和毅力供我讀完了自小學至大學的所有課程。
生活上的某些變化,多來自於事後的反思和講述者不自覺的總結,主人翁往往並不能真切而又明確地感受到,但靈感或者人們常說的第六感覺應該能夠預測到點兒什麽。所以說,我父親對於上述變化渾然不覺或者說已明確地感受到了的提法是毫無根據也毫無理由的。
那天午後,我父親分明有些不祥的卻又無法說清的感覺,他的左右眼皮在輪番不停地跳著,當時村裏人都堅信“眼跳主事”這一帶有迷信意味的說法,我父親自不能例外,便難免有些小心翼翼。
其實,我父親有著跟常人相同的感覺和心理,隻不過他更不善於表達或更善於掩飾而已。我猜想,他必定在心裏不停地勸自己:小心,小心,小心!因此,他對於侄子兩杯小酒下肚邊幫他整著家裏已斷了兩日電的電源開關邊漫無邊際地吹噓甚為反感,逃避似地隻出去溜了一小會兒便又折了回來。
或許由於文化積澱的原因,他有著跟城裏人一樣的習慣,吃了飯總喜歡一個人默不作聲地到田野裏沿著田間小路蹓蹓,沒有人知道他在想什麽,或許他隻是為了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蹓得時間卻很長,難道他當真便不具備文人自傷的情懷嗎?
且說待他折回來,門已鎖了。他感到奇怪,自己分明沒有鎖門,便掏出鑰匙去開,打不開,鎖是沒壞,必定是內鎖,他似乎意識到了什麽,便翻過我家的矮牆而入。剛到天井中央,他便聽到了一種他絕對沒有想到的也絕對不應該聽到的隻有他跟我娘之間才該發出的聲音。
他快步衝上去,用腳踹開了原就不夠牢固的家門:女人和我大哥正慌亂地提著褲子,見他毫無表情地近來,女人故作鎮靜地埋怨我大哥不該,我大哥則慌亂地提著褲子,臉紅得象紫茄子,一聲不吭,隻穿了一隻鞋便從他的身邊奪路而逃。
奇恥大辱!我父親並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憤怒和不冷靜,他隻呆了一會兒,便躺倒了我家東間生滿了地瓜芽的亂糟糟的炕上,不說不動不吃,兩眼直愣愣地瞅著屋頂,粗重地喘著氣,任憑女人千般萬般地懺悔和推脫責任,還是與她分居了。
當天,我那位大哥便失蹤了,再也沒有回來,直到我大爺和我大娘因獨子的突然失蹤而相繼過世,我父親獨立承擔了撫養我和贍養兩位老人的義務。第二天,苦苦哀求了我父親一宿沒能得到明確表態的女人也離奇地失蹤了,現實生活中便隻剩下了我父親和我。
村裏人曾大膽地斷言,兩個人不應該叫做“失蹤”,準確的提法是“結夥出走”,有人說是闖了關東,有人說是去了南方。但我更多相信是闖了關東,因為當時的關東有豐厚的土地,隻要肯吃苦,就能吃飽飯,村裏當年有不少闖關東的例子。
我大哥的出走主要是懼怕我大爺的威嚴,畢竟是件有損祖宗顏麵的大事兒,他當晚便沒敢回家,因為他相信我父親必定會告訴我大爺和我大娘,實際上,我父親誰也沒告訴,直至兩位老人離世也不知道自己的獨子竟然做出了如此一件不光彩的事兒。
女人的出走,自然是因為我大哥,如果慮及我的原因,她必定是下了極大的決心,因為她把我姥爺陪嫁給她的家裏五代相傳的玉鐲留在了我的枕下。
及至我長成後,曾多次向我父親表達過外出尋她的意思,盡管都被我父親嚴辭拒絕了,但我還是為此花費了巨大的金錢和精力。
終於有一天,我探聽到南方某城有一對夫婦與我所列舉的條件完全相符,便匆匆趕過去做了核實:兩位老人有三男兩女,從關東某城搬來,正經營著一家中等規模的酒樓,男的蒼老如鍾,女的卻看似不過四十多歲的光景,其模樣和氣質遠非我家裏的老娘所能比。
說是不忍心打擾她們的生活,其實我也是抱了私心的,便沒有認她。——既然有了如此好的歸宿,還是不要打擾她吧。每當有股衝動湧起的時候,我每每這樣勸著自己,但我還是不由自主地囑我當地的朋友多照顧她的生意。
朋友問,有什麽關係嗎?
我不置可否。
朋友便不懷好意地陰險地笑著,誤以為我看中了她的大閨女,因為她的大閨女跟她一樣是個美人坯子。
我嚴正地警告朋友,不可有非分之想。
朋友見我一臉莊重,便收斂笑容,連說,豈敢,豈敢。
莫名其妙地,我借故到朋友那裏去的次數便多了,朋友當然歡迎,吃飯自是都到她的酒樓,而且已把她的酒樓作為自己的定點就餐點。朋友的生意很大,一年的餐費不下於幾十萬,她酒樓的生意自是更加紅火了,看得出來必是又經曆了一番精裝修。
酒樓的菜實惠而又別具一格,雖以東北菜為主,但也有我們家鄉的菜,尤其是那道紅燒茄子,與我父親目前的手藝簡直如出一轍,淡而不膩,當真讓人百吃不煩。
去的多了便難免會碰到她,記得我第一次正麵遇到她,盡管我故作瀟灑且帶有些膩歪意味地喊她老板娘時,她正怔怔地盯著我不放,臉上陰晴不定,而我則被一股似曾相識的感覺強烈地衝擊著。
或許當真有心靈感應這種東西,那天,她撤換了朋友事先定好的服務員,改由她親自上飯上菜。朋友不明就裏,甚為奇怪,因為她從不親自上菜。
事後,聯想到我讓其照顧生意,朋友便拿我和她的關係膩歪我,朋友所說的關係當然是指時下正流行的男女關係。
我惱了,朋友便強辯說,她看你的眼神確怪怪的,連你吃飯喝酒的姿勢都端量的那樣仔細。
我豈能不知?她一改常態,邊上菜邊跟我搭訕,屢屢問及我的老家,我胡亂謅了一個地名,她不肯信,直到我衝朋友發了火才總算蒙混過去:你們這地方的服務員怎麽這樣?真是的,東問西問的。
朋友自是百般賠不是,並且衝她發了火,看著她一臉的尷尬相,我心裏頗覺過意不去,便又轉過來勸朋友,代價便是從不喝酒的我破例醉了,倒是件讓朋友感到高興的事兒。
我總勸自己不要再去,但還是禁不住要去,我當真不知道該不該與她相認,我實在再也無法承受這種折磨,便去想象她與我父親的婚姻:在跟我父親結合之前,她必定千遍萬遍地對比過我父親和我大哥,盡管她知道自己別無選擇,但她還是喜歡對比,企圖從中找出能夠說服自己的理由。
她果然成功了,最終我父親的軟弱與古怪終於被變成深沉而戰勝了我大哥的風流與倜儻。深沉是一種氣質,氣質是內在的,必須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基礎,並非一蹴而就的東西。有了如此充分的理由,女人轉而沾沾自喜起來。
然而,生活遠不如想象中的那樣美滿如意,漫無目標的想象常常因為誇張而把期望值定得過高,從而加劇了這種悲劇。
最典型的表現,便是婚後自認為生米已然煮成了熟飯,不再刻意地掩飾自己,所有的優缺點便會慢慢地一古腦地暴露給對方,加之彼此的新鮮感已過,兩眼緊緊地隻顧盯著彼此的缺點弱點,此時如果不能用包容來適時地調整自己,最容易引發危機,多數的危機常常便源於此時此刻。
尤其是象我父親我娘這種靠想象中的對比來維持的婚姻,原就虛弱,經不得風浪和摔打,稍有誘因立馬就能脫軌,更何況存有如此強烈鮮明的對比,當現實將想象無情地敲碎再也無法掩藏對比的本來麵目時,發生脫軌便成了意料中的事情。
這裏所說的對比不是簡單的對比,它是三角的,是一種選擇。應該說,我的出生加劇了這種對比的蛻變,使或許可以避免的脫軌原不該如此過早地發生了。算了,算了,還是不再囉嗦了。
我雖沒有領略過生母對子女的母愛,卻從自己對兒女的牽腸掛肚上感受到了父母對子女的牽掛,一個母親舍棄自己不滿周歲的兒子而去必定需要極大的勇氣。
細究我父親我娘的婚姻,百思不得其解,我記起了一位或許根本算不得哲人的哲人說過的一句話: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人,都有甘受虐待的欲望。根據這一理論,我做了如下假設:假如我父親能夠少沾染一點兒象我大哥那樣的惡習,結局必定不會如此。
再說我父親對我娘的事兒,反而要比我平靜得多,他絕少或者說從未主動地提及過,而且一慣如此。據村裏人說,即使在我娘離我們而去的那個時候,我父親也從未表現出任何異樣。我父親的這種必定被我父親固執且毫無爭辯地認作是一種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的英雄氣概的表現,卻成了村裏人公認他缺少陽剛之氣的一個最有力最直接的證據。
我們且不去做爭論,我父親也從不會與人去爭論什麽,隻要自覺已認清的東西,便會頑固地一直抱守著。令人無法想象的現實是,憑他是如何度過了兩年既當爹又當娘還要照顧多病哥嫂的時間。一直到我三周歲生日的那天,那位在血緣上我應該叫姥爺的早已離任的大隊長,或許出於“養不教,父之過”的愧疚,也或許另有什麽目的,又托人給我父親說了一門親,反正他是在按照小鎮上“親朋好友遇事生病必要探望,否則便要生分了”的規矩在探望了我大爺我大娘之後才做出的決定。
對方是我姥爺的一個遠房侄女,心高氣傲卻姿色平庸,怨不得自己福少命薄,是一個棄婦。她生性潑辣,好麵子,喜歡爭強好勝,婚後肚子卻總不爭氣地不見動靜,在煎熬中苦苦等了三年,才不得不去醫院,無生育能力!這對女人來說,畢竟算不得一項優秀的品質,心裏難免覺得有些虧欠才漸漸收斂了些。
盡管她對自己的威懾力有足夠的自信,豈料自己已失去了賴以發威的基礎,又經過了四處求醫問藥的三年,他終於於某晚飯後吞吞吐吐地提出了分手的意思。她募地怔住了,許久才從呆立狀態中清醒過來,原已十分疲憊的她兩眼緊緊地盯著因恐懼而漸漸畏縮著後退著的他,更加激發了自己的鬥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敏捷兩手抓住了他的衣領,聲嘶力竭地大喊一聲,已把他從家裏扔到了院裏,而後關上門,撲到炕上擁被而泣。
第二天天未亮,她便悄悄地走了,走時沒帶走任何東西。
在我們那個地方,由男方首先提出來的離婚當時叫做“休妻”,多是因為女人存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因此,被休掉的女人另找婆家是非常困難的,即使舊相好也絕不肯娶此等女人為妻,因為這樣需要麵對巨大的社會壓力,沒有非常的勇氣必無法承受。
在家庭方麵,男方堅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堅決要休;女方則堅持“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隻要是被休掉的女人,倘若回到娘家,便會被娘家人當成用欺騙手段賣出去被買主發現了缺陷硬生生給退回來的貨物一樣,尷尬而又恥辱。
所以說,不少被休掉的女人寧死也不肯回娘家,半數以上的走了絕路,餘下的她們選擇餘地也是極小的,即使再自認高貴的女人,似乎也隻有兩條路可走:或胡亂找一下流胚子嫁了了卻餘生,或孤獨淒冷一生。
應該說,這些悲劇的釀成便是因為這些沿襲了多年的規矩。這些規矩當然特指那些不成文的一旦形成便具有根深蒂固的頑固的特征的傳統和習慣,盡管它的改變通常是逐步的漸進的,但絕不可以忽視人們能夠正視自己意識的迅速覺醒,隻有變才永遠是真的。
到了我父親這一代,正是一個“人多力量大,追求子孫成群”的年代,有哪家沒有三兩個閨女?如果“休妻”毫無原則而且毫無節製,還要釀造多少人間悲劇?豈不亂了分寸?而且與成文的規矩明顯相左,正是因為成文規矩的倡導,加速了這些規矩的改變。改變歸改變,但規矩終究是規矩,雖已到了強弩之末,但由於慣性仍存有較大的市場。
盡管如此,那個後來成為我娘的女人並沒有選擇過去的老路,她寧肯以乞討為生。待家裏人終於把她找到時,她嗓子已壞了,原本輕柔脆的嗓音聽起來直讓人渾身冷嗖嗖的禁不住要冒雞皮疙瘩。
這時,男方因找到了治療不孕不育的妙藥,非要請她回去,她堅決不肯,嫁給了我父親。我父親在這樣的背景下與這樣的女人再婚,難保他的腦袋裏便不殘存著這些殘存的規矩,至少也會跟我娘當年那樣認真地對比一番。對比的結果,便是讓他更加相信“姻緣天注定”這句話——兩個人雖明知不可能再有自己的孩子,卻是一拍即合,竟然恩愛異常。